寶寶哭多了就沒有安全感?聊聊經常掛在嘴邊的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可可媽

做睡眠諮詢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睡眠調整,寶寶哭會不會沒有安全感? 寶寶心理會不會受到傷害? 寶寶會不會覺得我不愛她了?

安全感是現在育兒生活中一個被提及的頻率很高的詞語,然而,關於安全感,網上經常看到的卻是讓媽媽們誠惶誠恐的內容,「媽媽這樣做。





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了會。





」「。





奠定了孩子灰色的一生」。

這類文章泛濫的結果是,正常的育兒生活被「安全感」這個詞給綁架了。

孩子一哭必談安全感,不敢調整孩子令人崩潰的睡眠狀態,晚上孩子睡了也不敢離開孩子半步,不敢給孩子立規矩。





今天這篇文章就聊聊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安全感」準確的說,應該叫「安全型依戀」,描述的是依戀關係的一種。

依戀關係或者說依戀理論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依戀理論

依戀指的是母嬰關係的一種強烈的聯接。

依戀理論解釋了父母和嬰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

直白一點說就是,孩子如果要健康成長,是需要和父母形成強烈的情感聯接的。

英國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是這個理論的奠基者。

他認為,人類嬰兒天生就有一些辦法使父母留在身邊,這有助於嬰兒逃避危險,支持他們探索環境。

嬰兒生下來都是非常可愛的,這也是讓我們父母留在身邊的原因之一啊。

依戀階段的發展

嬰兒出生開始,就開始通過發射內在信號讓父母了解他的需要。

睡眠信號,譏餓信號,都是這套信號的一部分。

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經歷如下的四個階段:

前依戀階段(0~6周):嬰兒在這個階段已經能辨別母親的聲音和氣味,但是還沒有依戀媽媽,她們也不介意被留在一個陌生人旁邊。

正在形成的依戀階段(6周~8個月):嬰兒開始對熟悉的養育者做出不同的反應。

俗稱「認人」。

這個階段嬰兒開始知道媽媽會對他們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並開始形成對媽媽的信任感。

但是,這個階段他們在與父母分開時不表示抗議。

明確的依戀階段(6~8個月到18個月~2歲):嬰兒對熟悉養育者的依戀非常明顯,嬰兒表現出分離焦慮。

除了抗議父母的離開,大一些的寶寶還會出現黏人的現象。

他們把媽媽作為安全基地,對環境進行探索。

雙向關係的形成(18個月~2歲以後)。

兩歲左右,嬰兒開始理解媽媽的離開和返回,分離焦慮減少。

嬰兒開始和媽媽協商,請求和說服媽媽改變目標。

比如,請求媽媽離開前再講一個故事。

經歷了這四個階段,嬰兒與養育者建立了持久的情感聯結,並把它當作一個情感基地。

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何分離焦慮總是和大運動聯繫在一起。

8個月左右會爬分離焦慮開始,15個月左右會走路分離焦慮達到頂峰。

每當孩子大運動完成了階段性的發育,就會回到看護人的懷抱里重新獲得能量,為他們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做充足的準備。

依戀的類型

這裡講講大家最關心的安全感,也就是安全型依戀和其他依戀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通過著名的「陌生情景實驗」(Stranger situation)發展了John Bowlhy的依戀理論,並在這個基礎上劃分了四種依戀關係。

這個實驗將寶寶置身於陌生環境中,媽媽離開又回來而觀察寶寶的反應。

安全型依戀

  • 這類嬰兒可以與父母分離,但是分離時會難過,可能會哭泣,也可能不會哭泣。

    當父母回來時,他們會停止哭泣。

    當受到驚嚇時他們會尋求父母的慰藉。

  • 這類嬰兒的父母通常會對嬰兒的需求迅速做出反應,會比不安全型依戀的父母反應更多一些。

  • 研究表明這類嬰兒在兒童期會更富有同情心

  • 這類兒童相比其他類別的兒童會更溫和一些。

迴避型依戀

  • 這類嬰兒在媽媽在時也漠不關心。

    媽媽們離開再回來時會迴避媽媽。

  • 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和對媽媽的反應相同。

拒絕型依戀

  • 媽媽離開前,這些嬰兒尋求與媽媽的親近,常常停止探索。

  • 媽媽離開會大哭。

    媽媽返回,他們生氣,拒絕媽媽。

    被抱起後,繼續大哭。

混亂型依戀

  • 這種依戀是最大程度的不安全依戀。

  • 這類嬰兒沒有表現出任何依戀行為。

  • 當媽媽離開再回來時嬰兒表現出混亂和互相矛盾的行為。

  • 一些嬰兒和媽媽交流時表情茫然,有一些嬰兒受到安慰時意外的哭起來。

影響依戀安全性的因素

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有著愛他們的父母,然而遺憾的是,有部分孩子是在福利院長大的。

這些孩子通常有情感問題,因為他們不能與一個或者幾個成人形成性感聯結。

養育質量

研究表明,敏感的養育,對嬰兒做出迅速、一致、恰當的反應,溫柔而細心的抱著他們,與安全型依戀有關。

養育者能以一種定時、有規律、適當的方式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是導致安全和不安全依戀的原因之一。

迴避型依戀的嬰兒通常是接受了過多的刺激和干擾型的照料。

例如,母親可能在孩子快睡著時,還不厭其煩的和他說話。

看來給孩子的照料不是越多越好,這聽起來像面對一個嘮叨型父母的孩子的叛逆行為。

拒絕型的嬰兒常常受到不一致的照料,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不敏感。

當嬰兒開始探索環境時,她就干擾孩子,讓孩子關注她。

受到虐待/不良對待的孩子,很多是混亂型依戀。

而遭受過重大創傷的抑鬱母親,孩子也會表現為混亂型依戀。

家庭環境

失業、離婚、貧困等因素可能會影響養育的敏感性,而損害依戀的安全性。

當然,這裡不是說,只要離婚,窮困,就一定會養育出一個不安全依戀型的寶寶。

聊了這樣多,你也許發現,「安全感」這件事其實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一個整體的關係,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也就是說和父母是否是安全型依戀關係,取決於多維度的關係,而並非「哭一哭就沒有安全感」這樣簡單的場景。

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家庭環境,養育的質量,有規律的與孩子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睡眠這件事情上來,規律作息,作為媽媽與孩子的一種有規律的互動方式,其實是非常有益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的。

大家如果寶寶出現了睡眠問題,可以私信聯繫我進行一對一的諮詢。


關於本文作者可可媽:可可媽是美國Family Sleep Institute 註冊睡眠諮詢師,IACSC(國際嬰幼兒睡眠諮詢師協會)中國區首位會員,法國INSEAD MBA, 兩個寶寶媽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愛黏人?背後的原因莫要忽視

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有些媽媽(或者是與孩子親密接觸的照料者)會發現,孩子在一個階段會顯得特別愛黏人,走到哪,孩子就像小尾巴似的跟到哪,一刻都離不開,有時也會讓家長因此而感到特別煩惱。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媽媽 0到3歲是關鍵時期

安全感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童年時期,尤其在0到3歲,是形成安全感的關鍵階段,母親作為這一時期的重要養育者,對兒童的安全感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母親的關愛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