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家長怎麼辦?三種情況得區別對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孩子愛打人,背後的心理原因是糾正的關鍵

作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在跟其他人相處時友好、善良,但如果孩子不知從何時起變得愛打人了,我們又該怎麼辦呢?其實父母要了解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心理原因,或許就不會揪著這點說他「壞」了,而孩子的情況也會因你正確的處理方式漸漸好轉。

同樣是「打人」的動作,不同年齡的孩子內在心理狀況是不一樣的,與此同時,一些家長的錯誤應對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讓他喜歡上打人。

不會說話前,打人是為了吸引注意

女兒快要一歲四個月了,最近一段時間忽然開始喜歡打人。

剛開始的時候是打爺爺,我制止了她,可爺爺每次都笑著護孩子的短說「沒事」。

接著孩子就更樂了,玩嗨時每個大人都要去打一下。

前兩天朋友帶著小寶來家裡玩,女兒看見小妹妹很高興,一直圍著她轉,還老想動她,果然不出一會兒就朝人家臉上拍下去了。

我就告訴她,不能打妹妹,你可以親親她。

她就過去親親她,沒多久又打了一下。

我生氣地把她抱腿上,一遍遍跟她強調打人不對,她好像也認錯了。

可當我放她下來後,她又去打,打完還看看我。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幾天還老愛粘著我,好苦惱啊!

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打人」,通常是為了想要獲得你對他的關注。

因為還不會說話,再加上手部動作可以支配得很好了,孩子就會傾向於用手來告訴你,他想你能多多注意並疼愛他。

言語能力有限的孩子,動手是說「不要拿我玩具」

這是不可取的吸引注意的方法,所以在孩子一開始伸出手來拍大人臉時,大人就要用認真且平和的態度來給予回應。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這個樣子也挺可愛,就不去糾正,像這個例子中寵愛孫女的爺爺那樣,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確定,拍大人的臉是一種很好贏取大人關注的方法,而她也會很願意去做,這就有了後面孩子「玩嗨時每個大人都要去打一下」的事。

另外,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遇到喜歡的人或事物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向他人表示友好,就像前面見到惹人愛小妹妹的女孩一樣,稀里糊塗地就「打」了自己想要好好對待的人。

這位媽媽雖然也清楚了解到了這一點,在孩子不知所措「打」了小妹妹後,第一時間準確告知孩子,她可以做些什麼來對小寶寶表達愛。

可是不管是在告知的時機上,還是在告知孩子她該怎麼做的語言裡,無一不透露出媽媽對孩子的不信任,這會讓孩子感到你並不是真的理解,或者說很愛她,你只是想要她聽你的話,不要那樣對小妹妹。

換句話說,你更在意的是妹妹的感受,而不是她。

少了信任與愛的冷冰冰的教導,不能使孩子變好

自己最親近的媽媽可能不愛自己了,這種可怕的想法會一再戳中孩子敏感的神經,她想要確定媽媽是不是真的不愛自己了,就會故意去做些媽媽不允許去做的事,比如說打小妹妹,以此觀察媽媽對她的態度和反應。

也因為對媽媽愛的不確定,缺乏安全感的她會控制不住地纏著媽媽。

正確關注孩子,給予她信任

所以,這位媽媽要做的是,首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認為她真的不好,愛動粗打人,要相信孩子的本意,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行為上還需要你的理解與幫助,需要你來耐心地引導她怎麼做。

孩子伸手來拍大人臉,是想要你多注意、多看到她,那就在孩子想要過來「打」你的時候,溫和地對著她,輕輕拉過她的小手,跟她一起玩玩數手指、給手指命名的遊戲,或者用你的大手包住孩子的小手,「呀,寶寶的手被媽媽保護起來啦,暖暖的是不是?」

就這樣多逗逗孩子,轉移她的注意力,她要的也只是你多跟她玩而已。

教孩子用抱抱、拉小手的方式來表達喜愛

真正的理解是要深入到孩子內心,用包含信任與支持的話將她的感受說出來,而不是直接站在家長角度去命令要求孩子要怎麼做。

比如,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你覺得小寶寶很可愛,你想要跟她說你很喜歡她,想要跟她一起玩是不是?」

等孩子清晰自己的內心想法後,媽媽再接著親切地引導,「你可以過來親親她的小臉,輕輕地抱抱她,就像媽媽經常對你那樣,小妹妹就會接到你的愛啦」。

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溫和有愛地引導比硬邦邦地講道理實際有用多了。

1-2歲自我意識萌發,打人情緒說來就來

孩子快一歲十一個月了,很活潑,不過有一個缺點,就是愛打人。

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要打,要玩別人的玩具他也打。

大人不如他的意時他也打人。

比如我今天就說了他一小會,他一臉的不服氣,接著就伸手要來打我。

我平時也沒怎麼發脾氣,就有幾次,在他面前發過比較大的火,摔了東西,不知道是不是這些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1-2歲的孩子打人,是他在表達一種情緒,這個情緒大多是負面的。

這一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快速發展起來,喜歡按著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做事,希望自己做主。

同時他也會開始遭遇到許多限制,包括自己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種設限。

因此他們開始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

當憤怒失望的情緒沒處宣洩時,孩子會想打人

就如上面提到的孩子,自己的玩具被搶了,想嘗試著玩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卻遭到拒絕,每次想去做的一些事又經常會被大人急速否定掉,一件件不順心的事激發起孩子各種煩悶焦躁的情緒,情緒上來了,孩子卻不知該拿這些情緒怎麼辦,心急起來就容易動手。

這個時候,在對待和處理情緒方面,父母要特別注重與做好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你有了淤積、無法疏通的情緒後,你會怎麼做,孩子也會潛移默化效仿你的做法。

比如例子中會有時發火到摔東西的媽媽,孩子看到的是,情緒不好時就可以隨意地發泄,而不需要理會其他。

於是在他感到不順心時,他也同樣地用破壞、傷害的方式來傾瀉自己的情緒。

除了這種不恰當的做法外,有些父母在一發現孩子出現打人問題,就如臨大敵,迫切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

當他們不管費盡多少唇舌,傾盡了多少真心,孩子還是不願聽從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懲罰孩子,如看見孩子打人就立馬叫過來打手心,「疼不疼?看你以後還打人不?」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令孩子的攻擊性增強

使用過這種應對方法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只會乖巧一時,沒兩天又會舊戲重演,繼續蠻橫打人。

因為你給了他「用攻擊來使他人服從」的親身示範,還有就是,他打一次,你就嚴肅對待他一次,久而久之,孩子打人的行為就被固化了下來。

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給他選擇

孩子不認識情緒,也不知道在情緒糟糕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耐心地幫孩子梳理清楚擾亂他內心的情緒。

比如,溫柔地抱著他坐到自己腿上,對他說,「你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去了,你很生氣,也很著急,不知道怎麼辦對不對?」、「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個小朋友的玩具,也很想讓他給你玩,但是小朋友不肯,所以你感到很難過是不是?」、「你很想再在滑梯那裡玩一會,不想馬上回家,但媽媽又拉著你回來,你很不高興,有點生媽媽的氣對吧」等。

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單一人,他的感受可以被你很好地看見並且得到接納,感受到了理解,孩子的情緒就會相對平和些。

等孩子的情緒稍稍降下來後,媽媽可以嘗試著去跟孩子溝通,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寶貝,這樣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適當交與孩子選擇的權利,他會更願意配合

而且我們還要讓孩子明白一點,那就是他並不是沒有選擇,沒有自由。

具體的做法是,當你在說孩子不對,對他的某個行為喊停時,要適當地交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

比如:寶貝,你不可以打小朋友,你可以跟他交換著玩,或者你玩一下,他玩一下,輪著玩;下次我們再出去的時候,由你來決定再玩幾分鐘回家,三分鐘或五分鐘,你說哪個就哪個好不好?

如果發現孩子還是會帶著情緒「打人」,別急著動怒、制止,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因為對你批評的話不滿,伸手就要打你的時候,你可以拉起孩子的小手,玩個遊戲,同時配上話語:

寶寶肚子裡的氣球長到多大啦?這樣大,還是這樣大?媽媽來摸一摸,揉一揉,氣球就消停下去了,這樣小,還是這樣小?噗,氣球不見啦……

就這樣滿懷愛意地拉著孩子的手陪他玩,可以幫孩子舒緩情緒的同時,也知道了:我不高興的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如讓自己平靜鬆懈下來。

愛打人孩子少的不是管,而是情真意切的看見

3歲後打人,多是缺乏安全感

孩子現在5歲,平時很聽話,也很乖,但就是不開心的時候喜歡打人,我們也叫他不要打人,結果他反而越打越凶。

上次他打姥姥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就上去打了他一下,結果他反過來打我的手,打得很大力,我很生氣就去打了他的屁股,乖了幾天他又開始打人,實在不知道拿他怎麼辦?

3歲到6、7歲的較大的孩子,他們的打人行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即孩子極度的渴望,父母能夠和他在一起,去看見和關心他,去真切體會到他的存在。

在這種時候,大人尤其不能對孩子打人的行為上綱上線。

例如,有些父母會覺得,這孩子有暴力傾向,不得了了,必須要好好管管才行。

例子中的這位媽媽就採取了嚴厲懲罰的做法。

然而,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媽媽的這種不理解的強硬態度與做法對於想要得到愛的他來說,又會形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上面的這個孩子,他很聽話,也很乖,但可能也因為這個原因受到較少的關注與呵護,他不能很肯定自己就是得到了父母的愛。

相信孩子本意不壞,最終會促使他改變

他察覺到,只要自己做出打人、不乖的行為,媽媽就會比平時多關注自己,但卻沒有細細地去問一下他心裡想的是什麼,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需要什麼樣的幫助等,統統都沒有!媽媽的處理方式特別地直接、簡單,就如往常那樣居高臨下地命令他不要打人。

更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媽媽竟然打了自己。

既然大人都可以打我,讓我可以乖乖聽話,那為什麼我就不能打別人,使別人聽我說話呢?由此,你用拳頭來跟我說話,我也用拳頭來向他人溝通,孩子打人的行為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關心孩子,引導他學會解決問題

父母必須記住,不管孩子行為上存有多大的不恰當,都不能完全證明他的壞。

只要你沒有否定或者絕對地用壞來定義他,他就會是好的,他的行為也會慢慢地收斂,直至變好。

就像這位平時表現很好的孩子,媽媽應該相信孩子,他只是遇到麻煩了,或者是心理上的某些需求,或者是在幼兒園遇到不會處理的事情。

總的來說,他內心藏有困擾他的事,他想要我多支持與幫助他。

不動怒地跟孩子溝通,啟發他思考不打人的方法

當你懷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你就不會因為孩子現在不乖了而去過多地責怪他。

相反,你會全心全意地想要去關心和了解他的狀況,你會暫時放下自己評判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問他「你在想什麼?」、「你心裡有什麼不舒服的嗎?」又或者「你有什麼想要跟媽媽說的嗎?」

接著,你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起新的行為方式。

即跟孩子去溝通:一個事情,我們能不能不通過打的方式,而是通過別的方式能不能行?父母要跟孩子商量好,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哪幾種方案,並把每一種方案的後果都告訴孩子。

3歲起上的孩子,已經又很好的邏輯思維了。

你如果有很好地與他一起交流、分析問題,他最終也會明白,打人的確是一個好的方式,一些情況下它也能解決問題。

但它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時候,我們還可以用更有利的辦法去解決一件事。

孩子打人的時候,請不要再去用打來叫他停止,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什麼是「好好說話」,「好好說話」又會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吧。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請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總愛打人?那是因為媽媽不知道這些事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一直都是熱度不減的高頻話題。「如果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辦?」是啊,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