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讀後感,家長不妨看看,絕不後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完這本書,我迫不及待想要推薦給新媽媽們,必能讓您獲益匪淺!本書涉及養育學齡前孩子的方方面面,讀了這本書,很多讓你頭疼的育兒問題甚至生活難題也許可以找到應對的技巧或者打開死結的鑰匙,甚至你的寶寶也會變得不那麼難搞了!不妨試試看吧!

其實當初吸引我購買的首先是本書的推薦語:媽媽的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

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時刻地自我覺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對此觀點,我深表贊同。

其次是作者的經歷,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雲香,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孩子一歲八個月時,辭去研究所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後,她成功轉型,成為一名華德福幼兒園的教師,以及專業的父母培訓講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及親子溝通方面的研究。

更讓我佩服的是,她的兩本書都是在全職在家的兩年時間裡邊做家務邊帶孩子完成的,需要強調的是,她們家沒有請保姆,家裡也沒有老人的幫助。

箇中的不易我想當過媽媽的人應該都能有深刻的體會,因此我對作者的努力和成績表示由衷的敬佩和祝福。

第三點吸引我眼球的就是書的內容目錄,提及的問題皆是我當前幾乎每天都在經歷和面對的: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零食控制問題、看電視問題、繪本的選擇購買及如何講故事問題、玩具的選擇、如何應對小孩子的磨蹭、如何引導孩子畫畫等,以及作為媽媽自我修行所面臨的問題,比如自我的不滿意及否定、內疚、不完美的自己以及如何在帶好孩子的同時提升自我、每個媽媽都應該有自己的「特殊時光」等等問題。

一直以來,面對這些問題,我迫不及待想要找到一把鑰匙,一服解藥,一盞明燈!而她,也許正是我要找尋的那個同道中人,那個引路人!

讓孩子做事情

接下來具體說說我對本書的幾點看法,也藉此談談自己在育兒道路上的一些感悟。

1、本書總體來講,後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寫得精彩,對我來說也更有價值。

前半部分(主要是第一二章)所提觀點及方法,大部分是現在的一些主流觀點,比如接納孩子、傾聽孩子、尊重孩子、表揚孩子等,我在其他書上也都讀過,而且專家之間的爭議也不是太大,基本形成了社會共識;作者的分析也有點限於表面,本想知道更深刻的原因或者更好的處理辦法,對不起,沒了,讓我有不盡興的感覺。

但是到了後半部分(第三、四、五、六章),感覺作者顯然是漸入佳境的狀態,自己的鑽研和思考仿佛也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以至於寫出的文字語言生動、流暢、詼諧,剖析深刻,引入的很多獨特觀點多次讓我耳目一新,回家便用。

可以說,後面這四個章節的內容幾乎是篇篇都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

2、讓我受啟發和感覺比較新穎的幾個觀點

一定要耐心、用心地了解孩子的本意,千萬不要錯怪了孩子的好意,那樣孩子該有多難過多委屈!

講一個我們家鄰居的小故事。

上周末媽媽帶格格去買菜,準備出門時格格拉上了一個小車,急脾氣的爸爸大喊:「幹嘛又拿小車啊,你是要去幫媽媽拿東西的不是添亂的」小寶貝憋得滿臉通紅,語無倫次地說:「我,我不是拿小車…出去玩兒的,我是,我是要送它下去的(指送去地下室收起來)…」媽媽明白了爸爸對孩子的誤解,急忙「共情」:「就是嘛,寶貝要去幫媽媽買菜,小車要放到地下室去,又不是要帶出去玩兒的,是爸爸弄錯了!」寶貝得到媽媽的理解,連連點頭:「嘿嘿,是爸爸弄錯了!」然後高高興興出門了。

看看,有時候我們大人就是這樣,自以為很了解孩子,其實,真的是這樣嗎?

管理自己的情緒是為人父母一項重要的功課,養育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

當我們忍不住想要發火的時候,當然我們可以發火,但同時也需要自我覺察一下:我到底為什麼發脾氣呢?真的僅僅因為孩子這件事做的不對嗎?還是我自己有什麼內心的隱痛在作祟?如果孩子換個我們心情大好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情,我們還會不會大發脾氣?

覺察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當我們在瑣碎生活中時時刻刻帶著覺察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本身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讓你生氣。

你的老公也不會那麼地一無是處了。

G不指責、不評價、不講大道理,將處理事情的責任還給孩子,信任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孩子也必定能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能力、有擔當的人。

G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我們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看透

因此,「我知道」這三個字不要輕易說出口,別人的心思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完全知道。

「傾聽」適用於一切關係。

但是「傾聽」得當,事半功倍;不當,適得其反。

如何傾聽,更有許多的技巧和奧秘!(欲知詳情,請去書里找答案)

G要教會孩子表達,父母就必須首先學會表達,不要讓表達變成指責,不要讓拒絕變成傷害,更不要讓你的情緒嚇壞孩子,學會以「我信息」陳述。

——其實何止是跟孩子的溝通中需要這樣的技巧,夫妻之間甚至與其他家人朋友同事間的溝通哪個不需要恰當表達呢?

G關於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作者提出一個比較新的觀點。

七歲前的孩子,生活在夢幻的世界中,他們需要的是夢幻的富有想像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會損傷孩子的心靈,會提早喚醒孩子,讓孩子過早地進入現實世界,這與揠苗助長是一個意思,對於心理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是一種非常大的傷害。

(我們通常會以為,用儘可能科學的知識去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有助於孩子更早地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也許我們真的錯了。

G當孩子帶著情緒問我們問題時,做家長的切忌直接回答問題或者不耐煩地打發孩子,要知道,這是他們向你敞開心扉傾訴自我的時刻,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理解性地聆聽,可以重複他們的問題,或者說出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得到理解後傾吐自己的心聲,讓他們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

(試想,大人不也是這樣嗎?你在帶著情緒說出某一句話的時候,其實是你想傾訴苦惱的時刻,這時候對方的反應是不是很重要?回應不當,你可能就懶得說了。

但情緒依然在你的心底里。

G刻意的「延遲滿足」是錯誤的

延遲滿足是孩子自發的管理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在父母的設置下被迫延遲。

這種能力也並不能靠後天培養出來。

我們不怕讓孩子等待,但是我們也不需要人為地給孩子製造等待的機會。

(延遲滿足一度時期被人們奉為聖經,作者的這個觀點倒是比較新,有待進一步探索)

G大吼大叫,不一定比平和溫柔的語氣更有力度;打罵孩子,不一定比充滿愛意的擁抱更有作用。

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並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生技能。

愛,就要正確表達,而我們的感受,也一樣需要正確表達。

G很多父母不經意地忽視了孩子一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許動」來打發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可能用更粗暴地方式對待孩子的這種天性,這些都是迅速扼殺孩子自我的方式。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就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也不自覺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著我們的孩子。

但是我們不妨試著回憶一下,當初我們聽到父母總是否定我們感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感覺到很挫敗、很憤怒,甚至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抑或感覺自己很不重要,甚至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呢?(我們不妨試試,從自己開始,打破這個遺傳鏈條,勇敢做出改變,更好地保護孩子的天性,成就孩子的好奇心。

G孩子提出請求,父母雙方觀點不同時該如何處理?作者有其巧妙的辦法。

(具體內容請去書中自查)我正在試用,效果不錯。

G高質量陪伴

孩子能吸收的不僅是父母所做的事情,更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和態度。

如果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會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

和孩子一起做真正的工作,或者父母和孩子互不打擾又互相陪伴地各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會成為父母最重要的額陪伴方式。

(我最期待的是和我的格閨女一起坐在地毯上沐浴著冬日暖陽各自讀書)

G孩子天生是愛好勞動的,只要父母給機會

蒙台梭利曾說:「兒童對勞動從不厭倦。

勞動使他們成長,讓他們更具有活力。

她們喜歡獨自完成某件事。

不勞動,兒童的活力就會走向衰竭。

」如果你愛孩子,就和孩子一起幹活;如果你想要孩子自信,有擔當,就和孩子一起幹活。

G對於孩子零食問題,作者觀點:越控制越失控

(有新意。

比較認同。

有時候,不限制才是最好的管理。

我正在家中實踐。

G對於繪本和玩具,作者觀點:過多也是傷害

重複讀一本書,能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這本書,還能讓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力,把書真正地內化成他自己的東西。

重複玩一件玩具,孩子其實可以創造性地玩很長時間。

多了反而都是淺嘗輒止。

可謂過猶不及。

(有新意。

比較認同。

選擇過多容易擾亂思緒,損耗能量。

一切都宜精不宜多。

作者的新鮮做法我正在家中實踐。

)正所謂,少即是多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高質量的閱讀和玩耍。

G只要孩子醒著,大人就不看電視,大人管好了自己,孩子就會學會管理自己。

(這個做法我很贊同,可惜老公總是管不住自己,孩子也就跟著看電視,倆人還常常為了選台搶遙控器。

我得想個更好地辦法才行,愁死我了。

G新觀點: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和生活,不把成人世界的快節奏帶到孩子的世界裡去,不讓自己的焦慮緊張投射到孩子身上,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都是父母思考的問題。

(道理沒問題,但也只能盡力而為吧,畢竟很多事情都是有時間限制的,比如上班上學時間,比如睡覺時間,孩子天生磨蹭,有時候不催不行啊,不過話說回來,催了其實也不大管用,我們還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儘量少嘮叨,不管用的話不如不說。

G關於提前告知孩子即將發生的事情,讓孩子有「預知未來」的感覺。

這個辦法很有效,講一個前兩天發生在我家的事情。

周二時帶著我家格去打預防針。

她一年多的記憶里都沒有去過醫院。

前一天,我們就用很平靜地口吻不斷地告訴她,明天我們要去醫院,打個針針,護士阿姨也是爸爸的同事,不用擔心哦,護士阿姨會先用棉球給寶貝擦一下小胳膊,涼絲絲的,然後尖尖的針頭會像蚊子叮一樣,一點點疼喲,然後就沒事了,媽媽會抱著你,最後用棉棒按一下針眼兒,會有一點點血滲出來…我們甚至給她詳細的演示了一遍全過程。

孩子一邊害怕著,一邊又好奇著。

我們沒有哄騙孩子說不會疼。

我們只是完全真實地描述了整個過程和她會有的感受。

第二天,她的表現果然很棒,小小的害怕,但是因為自己的胸有成竹而勇敢著,疼的時候還在笑。

最後還和護士阿姨揮手拜拜。

樓道里來打針的大朋友小朋友都在哇哇大哭。

旁邊的家長和護士都誇她。

這樣的結果要完全歸功於我們頭一天的鋪墊,絕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孩子天生勇敢什麼的。

G讓孩子自由作畫;描繪美好的大自然場景讓孩子在想像中畫畫;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而是用來「聽」的,聽孩子告訴你他的畫面和故事;9歲前不上繪畫班。

給孩子即興編故事,孩子更感興趣;給小小孩講故事,一定要是那種夢幻的美好的故事,經典的故事不一定都適合你家寶寶。

(畫畫方面,金寶貝提倡的是安靜作畫,家長老師都不做任何干預和提示;但是我覺得,如果加入華德福那種場景式或故事式的引導,孩子們的想像力可能更加有方向一些吧。

關於自己編故事,在格格身上也是得到了印證,她真的更喜歡我即興編出來的故事,但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聲明,本部分內容中提到的作者觀點也不是原文摘錄,是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和演繹的,請勿與原書一一對照。

網絡圖片

3、所舉例子真實、鮮活,故事性、借鑑性強

正如小巫老師在推薦序里描述的一樣,作者沒有把兒子塑造成一個「高大全」的模範兒童,以表明自己是一個完美的高手媽媽。

這個「豆豆」就像我們在公園裡、兒童樂園裡、同事朋友家裡常常見到的調皮男孩兒一樣真實,更像我們自己家養的那個小傢伙一樣鮮活完整,既有可愛撩人懂事給你驚喜的一面,亦有撒潑耍賴不可理喻的一面,還有可憐巴巴被大孩子戲耍的一面。

作者講故事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她敢於也善於剖開自己的內心,更敢於並善於進行自我反省和批判,在細微之處讓我們看到作為母親應該有的修煉和進步。

許多作者書中提到的方法,看完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也能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她就像鄰家大姐或者每天在一起遛孩子的媽媽一樣,是在跟你談心,而不是說教,能讓每一個字都進到你的心裡。

4、作者教我們方法,更是在教我們一種「態度」一種「精神」

看各種教育類書籍,國外的,國內的,名家的,草根的……書看的越多,雖很有收穫,但你會發現一個問題,不管書上的理論有多清楚,實踐時還是會一頭霧水,甚至你會發現,很多書的很多理念還是截然相反的,到底誰說的對該聽誰的呢?直接暈倒。

本書作者邊看書邊摸索,邊實踐邊總結,還善於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試錯、糾錯,最終形成了她內化後的一套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我搬了幾條到自己家孩子身上試驗,的確靈驗。

但是,我們除了學習作者提到的「對付」我們家裡的那個「小魔王/磨人精」的具體方法,更應該學習的是她對待生活和家庭的態度,還有一個母親自我療愈、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要求及自我成長的那種精神

大多數新媽媽,不論全職過還是在職的,都經歷過或長或短或輕或重的一個焦慮期、失落期。

漫畫達人媽媽呆小賀所說的一段話我特別認同:

一個女人,從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帶孩子、創業,這條路看似順利,但每一步都充滿荊棘。

抑鬱症,產後焦慮,價值感的缺失敏感易怒,情緒的失控成為阻礙媽媽們往前走的最大障礙。

也許,每一個媽媽都沒那麼容易,特別是現在的高知、職場媽媽們,要兼顧家庭和職場,並想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恐怕更是難上加難。

可是,同樣的境況,有的媽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調整,就能兼而獲之,皆大歡喜,可有的媽媽,還在崎嶇的育兒道路上苦苦掙扎怨天尤人。

箇中差距需要自己的反思,需要媽媽們的自我救贖、自我修行,每個媽媽都需要找到一種自己和家庭的平衡術。

5、一個小小的遺憾

本書的內容編排上最大特點是,由前半部分的「養育孩子」提升到結尾部分的「媽媽自我修行」上,我認為這正是本書有別於其他育兒書籍的獨到之處、高明之處,也更能迎合媽媽們的內心世界。

與書的題目「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正好呼應。

我當時喜歡的便是這樣的提升和感覺。

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畢竟有限,就那麼幾年,我們的媽媽最終仍要回歸到自己的人生當中。

孩子的養育是幾年的事,自我的修行卻是一輩子的事。

孰輕孰重孰大孰小孰先孰後自不必說。

可遺憾的是,本書非常重要的推薦語及作者自序中,對於媽媽的自我修行放在了中間部分,最後卻把落腳點似乎有點刻意地回落在了「養育孩子」上,有點讓人不夠舒暢淋漓的感覺。

就好像一個媽媽好不容易抽出時間來一個人安靜坐在咖啡廳里讀書,突然被電話里孩子的哭聲拉回現實時的那種失落、無奈、如鯁在喉的感覺。

(純屬本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美好的親子時光

我家寶寶現在滿5歲,在這5年的育兒過程中,我也購買和閱讀了大量的育兒方面的書籍,同時也在不斷地思考著「怎樣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這樣的命題。

從胎兒、嬰兒時期的重點在「養」,到幼兒時期開始的「育」字當先,甚至也不乏對孩子養育方面的全程性規劃和準備,整個過程中,我越鑽研越思考越實踐,越能發現其中的複雜性、多變性和困難性!

對於作者在從零開始的閱讀+實踐,並在短時間內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方法,進而成為一名專業的育兒專家,不得不承認,作者真的是一位很注重學習也很會學習的媽媽。

這樣的成績,真是讓我敬佩不已。

一切都出於熱愛,將想傳授的一切,化為自己內在的一部分,帶著靈魂的溫度,「從心裡流淌出來」

這便是她教大家如何育兒的獨特方式。

另外,在育兒過程中,媽媽們也千萬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自己的修行、提升、蛻變和完善

雖然我沒有全職沒有抑鬱,但是由於工作及生活環境及狀態的巨大改變,從原來的職場白領進入了國企的散漫「混日子」隊伍,加之近幾年結婚生子,整天都在和柴米油鹽奶粉尿布打交道。

我不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就像作者一樣,我也曾遭遇過這樣的自我懷疑:讀了半天大學本科,就為了這樣柴米油鹽的生活嗎?這樣的我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好在我一直在堅持讀書,堅持思考,堅持尋找自己新的定位和新的價值。

我也在努力成為一個如作者般「深愛老公和兒子並努力做好自己的女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嶸:孩子太粘人,可能是心理問題嗎?

常常被人問到,「我家小寶特別粘人,只要媽媽出去辦點事,她就哭著跑上來抱大腿不讓走!」,「我兒子上幼兒園好幾個月了,但每次在幼兒園門口只要我一離開,他就哭著喊著『媽媽別走,我要回家!』,唉,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