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皰疹性咽峽炎流行,爸媽不敢親孩子了?專家說不必恐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微信朋友圈裡都在瘋轉一種信息: 「親吻病來襲,請對寶寶口下留情!」傳言說是最近一種類似手足口病的疾病開始流行,該病可以通過接吻傳播,同時孩子會高燒不止,甚至出現休克。

粑粑麻麻因為這傳言可擔心壞了!更有很多粑粑麻麻發朋友圈倡導大家都不要親吻孩子。

這些傳言真實嗎?

晨報邀請市中醫院兒科陳四文醫生,為市民答疑解惑。

皰疹性咽峽炎患者增2成左右

陳四文醫生介紹,每年六一兒童節前後,都是皰疹性咽頰炎的高發期,這種病發病人群以7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居多。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孩子各種聚會隨天氣轉暖增多、六一臨近孩子準備節目排練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們常常很累),孩子們抵抗力差,這種疾病逐漸進入發病的高峰,相比往常時患者數量增加2成左右。

揭秘:親吻可以傳播嗎?

市民最擔心的,就是親吻是否可以傳播該病。

陳醫生告訴記者,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主要是小孩子好發這種病,成年人抵抗力更好,不易被這種疾病找上門,所以在爸媽中發病的情況不多見,通過父母得病再親吻傳播小孩的可能性並不大,市民不用過於擔心。

對比:與手足口病發病位置不同

許多人會把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混淆,耽誤治療。

陳四文醫生告訴記者,二者卻有相似之處,因為他們同根同源,都屬於柯薩奇病毒,但導致皰疹性咽頰炎的主要是A1-6,8,10,22亞型,導致手足口的主要是A16亞型。

同時,兩者在臨床症狀上都會出現疹子、潰瘍的情況。

「但是這兩種病可通過發病區域的不同來判斷。

」陳四文介紹,多數手足口病發熱不高,熱程1天-2天。

不僅口部可以出疹子、潰瘍,而且同時伴發手、足皮疹(所以稱為手足口病),有的患兒在臀部皮膚也可看到紅疹;但是皰疹性咽峽炎起病急,高熱起病,體溫可達39——40℃或更高。

同時只在咽峽和口腔出現皰疹和潰瘍,充血特別明顯,舌齶弓、軟齶、硬齶及懸雍垂處都可能有淺灰色的小皰疹,皰疹與潰瘍常同時存在,還可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預防:注意生活用品衛生

醫生提醒市民,由於皰疹性咽峽炎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接觸傳播,所以日常生活中採取預防措施很重要,做好以下幾點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1. 飯前便後、外出後都 用肥皂或洗手液給孩子洗手。

    另外,要糾正孩子吸吮手指、摳鼻孔、咬玩具等習慣。

  2. . 孩子的奶嘴 、奶瓶 、餐具、毛巾等物品應用50°C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煮沸3分鐘,使用前要充分清洗。

  3. . 飲食要乾淨,不要讓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 少去人員密集處,要注意保持家庭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

晨報記者:曾昊然

通訊員:李琪

編輯:任旭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吻可導致孩子感染疾病?

調查發現,網傳的這種疾病是皰疹性咽峽炎,夏季是其高發期 醫生提醒,親吻致病可能性很小,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多預防□記者 趙曉鳳最近,微信朋友圈瘋傳一條消息: 「親吻病來襲,請對寶寶口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