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心世界,你懂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寶寶啼哭著降生到滿地和小朋友們追跑打鬧,一天天活潑健康長大的寶寶,竟然開始「學壞」了——ta從什麼時候學會了撒謊?為什麼ta為了達到目的,總是哭鬧耍賴?為什麼小小人兒開始叛逆,不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讓專家帶你讀懂寶寶的內心世界吧。

寶寶撒謊,「情有所緣」

說謊常常被成人認為是不太光彩的行為,對於孩子說謊,家長更會感到誠惶誠恐,怕孩子學壞了。

國外的心理專家做過很多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寶寶在2~3歲時就會講完整的謊言了。

聽到這個結論,家長往往會感到很震驚,甚至感到驚恐。

其實,父母不必對此大驚小怪——「說謊」是孩子心理發育中的常見現象。

解析寶寶愛撒謊的6大原因

1、害怕受到懲罰

案例:3歲的男孩凱凱在家裡跑動時不小心碰倒桌子,碰壞了媽媽剛買來的精緻茶具中的2個杯子,媽媽回來後當然「龍顏大怒」,質問凱凱怎麼回事,凱凱膽怯地說:貓咪剛才從桌子上蹦過去,碰壞了杯子。

媽媽明知凱凱在撒謊,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朝凱凱的小屁股狠狠地揍了幾下。

分析: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也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

2~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斷,當他們發現自己做錯事時,會本能地害怕隨之而來的懲罰,特別是已經有過做錯事被訓斥、懲罰的經驗。

建議:此時媽媽不要為了讓孩子說真話而一個勁兒地盤問,那樣只會讓孩子把謊話編得越來越圓。

為孩子創造一種說真話的寬鬆環境,告訴孩子人都會犯錯,應當勇敢地承認,下次注意就行了。

當孩子主動說了實話後,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後再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

2、想像和現實混淆

案例:星期天爸爸帶悅悅到動物園。

動物園可真好玩,獅子、河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悅悅眼花繚亂。

咦?為什麼動物和人長得不一樣?為什麼白天鵝長著豐滿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如果大象長了翅膀,它這麼大塊頭就能帶著我飛回家了。

回到家後,悅悅自豪地告訴媽媽:「是大象帶我飛回來的。

分析:兩三歲的孩子見聞逐漸廣泛,感情豐富、語言能力逐漸發展,想像力也異常豐富。

長著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樣大的冰箱,諸如此類天馬行空的想像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極為常見。

他們常常根據自己的願望去幻想,以想像代替現實。

但由於生活經驗少,缺乏知識,再加上記憶不準確,想像往往容易受情緒支配,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現想像與現實的混淆,此時說謊只是把心中的願望表達出來,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品行無關。

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儘量採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大象帶你飛回來的,你太神氣了!」來滿足孩子的慾望。

接下來,幫助孩子分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現實,並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想像和願望。

3、理解性心理錯位

案例:強強是個調皮好動的孩子,看到一個小朋友帶來的「機器貓」很好奇,一把槍過去自己先玩起來,那個小朋友哭哭啼啼地找老師告狀了。

老師把強強叫到一邊溫柔地說:「搶小朋友東西是不對的,下次改了還是好孩子。

」咦?老師表揚我是好孩子了,強強心裡這個美啊!回到家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媽媽,而槍小朋友玩具的事情反而忘得一乾二淨了。

分析:心理錯覺讓寶寶誤讀別人的話。

兩三歲的兒童的認知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個體開始運用簡單的語言符號從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語言的含義。

孩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足而產生了心理錯覺,從而說出了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

就如同故事中的寶寶,把老師的客觀評價當成了表揚,出現「撒謊」現象。

建議: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對於這類「說謊」現象,家長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成人的話的真正含義,消除孩子的模糊認識。

4、表現欲萌動

案例:幼兒園裡,老師讓大家畫一隻大紅蘋果。

「畫好的小朋友請舉手。

」「我畫好了!」康康第一個舉起了手。

老師笑眯眯地對他點點頭。

康康心裡很美,我是小朋友中最棒的一個!可是沒想到,老師還讓他把畫好的紅蘋果展示給大家。

「糟糕!」其實康康根本就沒畫完,這可怎麼辦啊?

分析:表現欲驅使寶寶說「大話」

幼兒期的孩子表現欲很強烈,當孩子學會一首新歌,畫了一張自己滿意的畫,會搭一種新的積木樣式或會做一種新的遊戲,就會高興地向父母顯示。

表現欲能增強寶寶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感,同時調動寶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孩子在強烈的表現欲驅使下,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這些「大話」往往被父母理解為說謊。

建議:父母首先要用鼓勵的言行幫助孩子鞏固、發展他的表現欲和表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與積極性。

如:「寶寶真棒,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培養孩子客觀的自我認知。

接下來對孩子給予客觀的評價,逐漸培養孩子對自我客觀的認知。

5、受成人言行影響而撒謊

案例:王阿姨打電話約媽媽出去吃飯,媽媽說她生病了去不了。

不對呀,媽媽沒有生病啊。

「媽媽,你哪生病了啊?」我話還沒有說完,媽媽就伸出手指「噓」讓我別出聲。

一天晚上,鄰居小朋友打電話讓我出來玩,我就告訴她我生病了。

媽媽說:「小孩子不許說謊!」我沒說謊啊,媽媽上次就是這樣和阿姨說的啊。

分析: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成人在社會交往中一句漫不經心的謊話都可能被寶寶模仿。

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寶寶的面說些小謊話,以後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說謊。

另一種情況是家長有時不經意說的話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兌現,比如有些家長許諾星期天帶孩子到公園玩,但由於緊急的或特殊的情況未能實現,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是在說謊,我以後也可以說謊。

建議: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身教勝於言傳。

當父母告訴孩子要說「實話」時,要反思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在此基礎上注意自己的言行。

另外,許諾孩子的事情就要認真履行,如果不能兌現要向孩子說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

6、為取悅父母而撒謊

案例:媽媽總是當著我的面夸鄰居家的小姐姐能唱會跳、長得漂亮,她從來不誇我,在媽媽眼裡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今天幼兒園裡老師教我們剪小紅花,我偷偷地把一朵小紅花塞到了口袋裡。

回家後我告訴媽媽,今天我的表現好,老師獎勵了我一朵小紅花。

媽媽誇我真是個好孩子,我心裡美滋滋的。

分析: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會很高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就會訓斥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為了取悅父母就會說謊。

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況,讓孩子撒謊成功,嘗到了甜頭,會強化孩子的說謊行為。

建議:面對孩子這樣的說謊行為,家長要檢查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得當,期望是否合理,適當的期望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就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壓力,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

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緣於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感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會健康地發展。

不聽話寶寶vs老實孩子

為什麼ta學會了說「不」?

當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都要用「不」來反抗,許多事情要自己來做,很難「對付」,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發生爭吵。

好多家長開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氣,越不聽話」,「這麼小的孩子就這麼擰,越不讓他幹的事,越是偏要干,真拿他沒有辦法。

」原來在父母眼裡的乖寶寶,突然之間變得和自己「對著幹」、「任性十足」,令家長不可思議。

其實,孩子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獨立意識日趨形成的時期,孩子已經進入了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這正是一個自發性正在順利發展的孩子的正常表現。

自發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的能力,自發性的順利發展是培育孩子創造性的前提。

受到父母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的孩子,其自發性發育遲緩,往往被培養成「老實的好孩子」。

ta想自己觸摸世界

2歲多的孩子已不愛在媽媽的懷裡呆著,他們不滿足於窄小的空間和天地,喜歡到處亂跑、四出亂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家長卻覺得孩子太小,需要保護和照顧,總是跟在孩子後面大聲呼叫:「別亂跑,別亂動!」或給予各種幫助,而孩子卻難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約束,極力想擺脫大人的監護。

走路時,不要媽媽領著;上樓梯時,搖搖擺擺也不讓爸爸扶著;吃飯時非要自己動手,儘管他搞得到處都是飯粒和菜湯,吃不進多少,也不讓大人餵;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讓家長糾正過來。

凡此種種,讓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創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像成人世界一樣適合現在社會的規範,但他總想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意欲」和「反抗」。

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做事情展現自己的能力,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和大人的讚譽。

此階段孩子「想自己來做」的願望很強烈,大人應好好愛護這一熱情。

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這種「意欲」,而處處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干涉孩子的行動,孩子心裡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壓抑,他們會變得情緒焦慮,性情暴躁,就會以哭鬧、吵嚷、生氣來反抗。

如果孩子的欲求經常得不到滿足,將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絕不會成為有民主、自主、獨立意識的人,有鮮明個性的人。

占有是個新概念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孩子開始理解自己擁有的概念。

你會發現孩子對於認為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的占有欲,包括一塊糖果、一個杯子或一把小凳子。

如果得不到會非常生氣,甚至撒潑打滾。

對孩子來說,自己占有是一個很重要的新概念,此類行為不應被視為自私自利,因為1歲多的孩子還不懂得分享和謙讓。

對於過度霸占東西或違拗心理嚴重的孩子,對付他們的一個小竅門就是讓他們自己作出選擇:「你要這個紅色的杯子,還是要那個黃色的杯子。

」「你要坐這個小凳子,還是要坐小椅子。

」「你不再哭鬧,才能給你吃巧克力糖。

」如此這般,可以緩解孩子的反抗情緒。

不反抗的孩子不是正常的兒童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

有些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反抗行為很反感,而對那些惟命是從、聽話的孩子更喜歡。

其實,有些父母心目中的聽話的定義不盡相同。

當然,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

某些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

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

何況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而且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不聽話」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後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

當然,並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

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於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

這些就有賴於父母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糾正不如激發

有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的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而且愛撫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極了。

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麼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允許孩子「不聽話」主要指的是思維上的「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

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聰明的父母適時適當地給孩子一點兒「不聽話度」,就是對他們創造思維、創造慾望的保護。

父母一定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孩子並不是存心反抗,因為這樣小的孩子還不懂得忍讓和克制。

孩子這時的「反抗」,並不意味著不依戀父母、疏遠父母,也不能僅用淘氣來解釋。

這是孩子自發性、獨立性萌芽的表現,是一種「積極的反抗行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處處約束、管制孩子,不要講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給孩子講清應該如何如何。

如果在這一時期父母過分壓制孩子的反抗行為,會使他們的判斷力無法發展。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的反抗現象,成人應給予支持和理解,讓孩子感到「我的獨立是被承認的。

」並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愛護和培養孩子「自己來做」的熱情,應該成為家長育兒的基本方針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會說謊了?你可能真的不能怪他

某一天,幾乎所有媽媽都會心生擔心:寶寶這麼小,就開始說謊了,長大了可怎麼得了?其實,媽媽大可不必這麼擔憂,更不要這麼輕易就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當孩子說謊,除了由於寶寶認知特點導致外,媽媽也要反...

恭喜你,你的孩子會說謊了

博士媽媽說:最近,有個朋友在後台留言說她的孩子第一次對她撒謊了,她很慌,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想在這裡回復一下她。首先恭喜你!!這是個好現象。說明你孩子的認知水平上升了一個檔次,會說謊了。其次,這是...

孩子撒謊怎麼辦

很多家長感到焦慮,孩子這麼小竟然就會撒謊騙人了,以後可怎麼辦?!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治一治」孩子的好方法。其實,撒謊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家長們大可不必如此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