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只是聽話的乖孩子不是優點 有可能是長大的痛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懂事」和「乖」 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

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

」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

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 不敢表達真實情緒曾經有一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後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

為什麼?

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願意去幼兒園。

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

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

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

她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

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為什麼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複製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

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並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

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願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並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過著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 不是個褒義詞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

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於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

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

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

」毛豆才不肯聽話,繼續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

這車堆疊得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醜陋的小車,在這個創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親愛的小孩,從現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

我們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

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

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好奇心,充分地信任他們。

爸比李開復

李開復,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

是一位信息產業公司的執行官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學者。

1998年,加盟微軟公司,並隨後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

2005年7月加入Google公司,並擔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一職。

2009年9月宣布離職並創辦創新工場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李開復年少時,父母對他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

30歲那年,李開復自己也成了父親,他承襲父母對他的管教觀,敢於讓孩子獨立自主做決定。

對於一對女兒的教養,他並不以教出「乖巧」的孩子為目標,而認為「積極」是教養中最重要的事。

因為目標不同,所以「規矩要愈少愈好」、目的是「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一次採訪中,李開復以「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悅口吻,分享教養一對千金的心路歷程:16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於文學詩歌,12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善於創作。

李開復坦誠述說身為父母可能會經歷的迷惑,曾經犯的錯誤,以及身為父親的願望。

只是聽話不是優點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有了積極性,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之所以這樣做,他認為,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無論是讀書,還是找工作、找興趣,都會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想把子女呵護一輩子,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

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李開復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

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父母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

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孩子愈大 規矩要愈少

李開復雖然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

他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讓孩子盲目地服從;

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事先講好的懲罰;

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

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

如果你訂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麼。

如果規矩訂得太死板,孩子違背了,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

他律性的規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得消極被動,只有自律性的規矩才可能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

李開復說:「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愈少愈好。

我們家其實都想不出太多的規矩,比如說,她們出門的話,我們會訂一個時間,希望她們能夠在那兒之前回來;在網絡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要懂禮貌,見到長輩要站起來;再有,就是要有責任心,自己的房間要收拾乾淨,吃完飯要把碗拿到廚房。

氣憤之下先叫停 發怒處罰傷害大

和諧親子關係還有一個互相體諒的問題。

比如說,孩子最近脾氣不好,有時會對家長大喊大叫,家長是否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的作用?等等,一定不要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不對的事,家長又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

還不如叫停,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李開復說:「我有時也會脾氣不好,也在兩個女兒小的時候打過一次孩子,但事後很後悔。

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她們的成長有負面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她會想,『父母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關係會變得有隔閡,讓孩子覺得無助。

另外,孩子學父母親,並不是只是聽你的規矩,他們會看你怎麼做,而不是聽你怎麼說。

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會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會認為,原來生氣時就應該這麼說話。

耳濡目染,慢慢地他們就會學了這些壞習慣。

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

97%的時間在做孩子的朋友

李開復說:「其實,我最多3%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97%的時間是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做她們的朋友,鼓勵她們,幫助她們。

如果父母把管教當做主要手段,那是註定要失敗的。

李開復的大女兒喜歡寫小說與詩歌,李開復就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出版,並與女兒一起分析哪一篇寫得好。

小女兒比較頑皮,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李開復就會跟她一起錄一些好笑的事情,拍一些好玩的短片。

以前李開復的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

李開復就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又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慢慢地她再增加舉手的次數。

她因此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是否做到。

後來達到這個目標,她又想到她上課不參加討論的問題。

針對下一個目標,她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

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把孩子當做朋友,和她談心。

可以告訴她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她一天經歷的事。

如果她告訴你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

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

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指出,「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進入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老闆、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就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了,我的母親就是把這個決定權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如果去讀小學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如果去讀,也許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

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李開復回憶說。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李開復對此認為,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

此外,還有幾件事不要做: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

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

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 「不准!」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

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

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

如果父母只是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一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定得太低;二是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過多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開復:做我的女兒,不必乖!

身價百億李開復先生難得的「育兒經」文▏李開復在我年少時,父母對我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30歲時,當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父親,我承襲了父母對我的管教觀,敢於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