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課堂|讀懂孩子的心,原來是有規律可循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溫暖 有幫助 有關愛

當前媽媽育兒中最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弄懂孩子的心,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審視孩子,把正常的行為「異化」。

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才能得到尊重,媽媽眼裡的問題,也會少了很多!

媽媽真懂得孩子的心嗎?

理論而言,媽媽要做到真正懂孩子的心,很難很難,因為媽媽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孩子的小腦瓜里裝的是什麼,為什麼孩子選擇這樣而不是那樣的行為方式,如果不去用心體察,或者缺少相應的知識儲備,媽媽就可能捉摸不透。

實踐中因為不懂孩子而出現的育兒困惑也比比皆是。

我在網絡郵件的育兒交流中發現,當前年輕媽媽的諮詢郵件絕大部分是關於如何「搞定」孩子的,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表現讓他們抓狂,卻不知如何應對。

在接觸了成千上百個這樣的案例之後,我也慢慢發現了一個規律:媽媽的育兒苦惱,大都是不懂孩子的結果。

大多數時間,孩子的行為本來是挺正常的,家長卻為之苦惱不堪,想辦法糾正孩子,碰壁後又屢生挫敗感。

有個2歲孩子的媽媽,因為孩子愛玩水,玩沙,她十分生氣,認為這樣容易弄髒衣服,給看護帶來麻煩,寫信懇求我幫助糾正孩子的這個「不良習慣」。

說實在的看到這樣的郵件我很為孩子難過,他們在玩水,玩沙的敏感期不僅得不到媽媽的支持,還被作為問題孩子來對待,真是有點不公平啊。

從這個意義出發,我認為當前媽媽育兒中最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弄懂孩子的心,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審視孩子,把正常的行為「異化」。

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才能得到尊重,媽媽眼裡的問題,也會少了很多!

媽媽為什麼不懂孩子的心?

實踐中之所以經常出現不懂孩子的情況,原因還是有規可循的:

(1)沒把孩子當「人」看、當孩子看。

很多媽媽認識不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成長中的個體,沒有把孩子當成「人」來尊重,當成「孩子」來解讀,而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否認孩子獨立人格的存在,不願意為了解孩子的感受作出努力,而是想當然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測孩子的想法,用成人的眼光來審視他們的心理和行為,自然難以真正地讀懂孩子。

比如,孩子在兩歲左右會經歷一個喜歡護東西的階段,但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物權敏感期」,不知道尊重孩子對所有權的主張,而是動輒給孩子扣上「小氣鬼」的帽子,甚至逼著孩子去分享,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2)認識不到育兒也是一門學問。

不懂得涉獵孩子的心理發展知識,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過多地用本能的愛來主導育兒行為。

孩子是比儀器更精密的個體,操作簡單的儀器尚且需要學習,理解孩子的心也一樣。

但有的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指望「不學而能」,或者即使偶爾學習一下孩子的心理發展知識,也認識不到孩子的個體差異,機械照搬,不能讀懂孩子也在所難免了。

(3)粗枝大葉,育兒不用心。

不善於觀察孩子、傾聽孩子,甚至不親自帶孩子,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缺乏跟孩子的溝通與互動。

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心理的外化,心理是看不透的,但行為是可以觀察的,這是家長讀懂孩子的基本功。

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卻指望對孩子的心思了如指掌,就有點天方夜譚了。

不試著懂孩子的心會有什麼後果?

有的媽媽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又不去主動學習,喜歡憑猜測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感受。

孩子向東,媽媽猜西,還自以為是基於這個猜測跟孩子互動。

這樣的媽媽很容易讓孩子失望,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為,媽媽不理解自己。

長期發展下去,至少可能出現如下兩種後果:

(1)惡化親子關係,孩子變得難以「管教」。

親子關係是在心與心的互動中建立和鞏固的,孩子最親的總是那個最理解自己的人。

一個不懂孩子的媽媽,會使親子關係惡化,一旦惡化孩子就會變得難以管教,因為孩子最聽最親的那個人的話。

(2)孩子失去溝通的慾望,變得沉默寡言。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感受總是不被媽媽理解的時候,就可能選擇封閉自己的溝通慾望,變得沉默,不喜歡與媽媽講話,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樣,孩子的心思就更難讓媽媽了解,加上親子關係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怎樣才能懂得孩子的心?

做一個懂孩子的媽媽,可以加強如下幾方面的修養:

(1)了解孩子所處年齡段的基本特點,甚至整個兒童期的發展特點,統攬全局,知識儲備在先。

比如,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會經歷一個「沙、水敏感期」,非常喜歡玩水,玩沙。

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所處的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就可能出於衛生習慣或看護方便的考慮而制止孩子玩這些東西,使孩子的需求受挫。

(2)善於觀察孩子的行為,但不被表象所迷惑。

孩子的需求表達方式往往有著一定的獨特性,因為幼小的他們或者不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認為其他表達方式更有效,有了什麼需求,很容易通過讓人費解的方式表達。

比如,當他們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候,可能會用搗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當他們想逃避某個任務時,可能會通過說謊來找各種藉口。

如果此時我們的反應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直接去制止他們的淘氣或說謊行為,則孩子可能就會感到不被理解。

(3)鼓勵孩子表達感受。

一個善於表達感受的孩子,他的心思更容易被媽媽了解。

所以,要想讓孩子的心思更透明,一定要多鼓勵孩子表達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孩子的感受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樣,也不要輕易壓制孩子,給孩子表達的自由。

試著讀懂孩子的心時要注意什麼?

在試著了解孩子的心時,媽媽們至少應該注意兩點:

(1)不想當然,尊重孩子的「不可理喻」。

朋友2歲的兒子過生日,朋友為了表達對兒子的愛,提前幾天精挑細選,多方徵詢過來人的意見,為兒子選購了一套價值上千元的早教機,興沖沖地把禮物拿給兒子之後,卻沒有得到期待的熱情回應,更讓朋友尷尬的是,讓兒子玩得不亦樂乎的,竟是幾顆豌豆和一個小瓶子,他就一直在那裡把豌豆塞進去倒出來。

眼看著自己買來的昂貴早教機被冷落,朋友非常難過,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兒子玩那個早教機,結果小傢伙對那個早教機更反感了。

朋友覺得兒子不可理喻,其實他兒子的表現一點也不奇怪,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對空間很敏感的時期,喜歡玩那種倒豆子的小遊戲實在正常。

再者,孩子眼裡的玩具是沒有貴賤之分的,只要好玩,他們就喜歡,對價格沒有什麼概念。

(2)善於傾聽。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有時候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有一次桐桐在幼兒園咬了人,我們非常重視,很認真地去向老師了解情況,又結合她近期在家裡的表現,猜測了各種原因,但都覺得不大符合桐桐的性格。

後來直接問了桐桐,才知道她咬那個小朋友是因為想讓對方到家裡來玩。

顯然,小傢伙是想表達自己的愛意,但交往技能的局限讓她不知如何表達,就下嘴了。

文章來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第17卷

【往期精彩推薦】

點擊標題直接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詳細介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兒童行為心理學》——了解並理解你家孩子

我們都知道自古有這樣一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三歲看小」是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