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心理學》——了解並理解你家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自古有這樣一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歲看小」是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髮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

三歲到七歲被稱為幼兒期(進入幼兒園時期)又叫學前期,所謂「七歲看老」是指在七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嬰幼兒時期,培女成鳳,養子成龍便備受關注。

然而,現在家長們都注重孩子的身高體重發育情況,並過分關注孩子成績表、關注孩子的各種學習技能,卻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本身最基本的一些需求,只是一味的以大人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最後也許「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願望會落空。

我們都普普通通,但是我們如果順著孩子自然的心理生理髮展規律,就有希望培女成鳳,養子成龍。

有別於市面上的關於兒童智力開發、營養均衡調理、疾病預防等育兒書籍,《兒童行為心理學》主要是從心理層面分析嬰幼兒時期(學齡前兒童 )的一些行為特徵,並指出作為家長要如何去正確看待這些行為特徵,以及怎樣挖掘孩子隱藏在這些行為特徵下的內在潛力,而且在必要的地方糾正其一些可能會影響未來良好人格品格形成的行為。

本書中作者通過引入豐富案例來表述嬰幼兒的行為特徵,並對這些行為特徵進行分析,淺顯易懂,易於理解很接受。

那麼作為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去真正了解並理解我們孩子,並陪伴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塑造良好的品格同時去激發他們的潛能呢?

一、首先要了解孩子。

說到了解,也許不少家長都會嗤之以鼻,認為孩子從肚子出來那一刻,吃喝拉撒都盡心盡力,孩子的作息和生活規律、脾氣等都了如指掌,難道還不夠了解麼?如果這些就可以作為了解的話,為什還會有那麼多家長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聽話」、「太調皮」、「喜歡哭鬧」、「不講理」、「不合群」……呢?孩子們真的是如此麼?這些只不過是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對孩子的主觀臆斷定論罷了,並沒有了解孩子在特定階段的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及在這些特定階段的內心真實需求。

如小孩在一歲多的時候對外界任何東西任何事都充滿了好奇心,事事都想嘗試,家長越阻止越不讓做的事情他們會越想做,並且越要去做,家長這時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能按 照他們的意願來,因而可能會做出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不但沒能讓孩子「聽話」,還可 能會磨滅孩子一些創造性、探知性等。

二、要正確的理解孩子。

要想正確的理解孩子,就需要知道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並且這些內在心理特點是如何通過在外的行為特徵表現出來的。

因而父母要做到:

1、讀懂孩子的肢體語言,更好的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如反覆扔東西、好動、喜歡走高低不平的地方等。

當孩子不停地扔東西時,父母還得撿回來,為此感覺厭煩不已。

實際上,扔東西的行為標誌著孩子能夠初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手了,這是腦、骨骼、肌肉、手、眼協調活動的結果,而且孩子在反覆扔東西的時候,也是在學習的過程,比如,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方式,並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從而提升了觀察力,他會逐漸發覺扔東西和發出聲音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係,從而發展了邏輯思維,從出扔東西到等待聲音,從而學會心理期待等。

因此,扔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成長階段,對孩子的身體、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的好處。

喜歡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說明孩子行走的敏感期到來了,父母要珍惜行走敏感期這個機會,培養孩子腿和腳的行走能力。

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好動只是表面現象,而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才是重點,如,孩子好動是因為有強烈的探索心理、取悅心理或者精力過剩,只有先弄清楚孩子好動背後的心理需求,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2、了解孩子的怪異舉止,正確解讀行為背後的心理密碼,如孩子喜歡黏人、隨口咬人、伸手打人、孩子戀物、喜歡接電話等。

孩子愛黏人,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安全感需求來了。

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當孩子有了這種安全依戀感時,不但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和恐懼,還能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且發展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未來發展都影響重大。

孩子隨口咬人,並非是惡意攻擊,一般來說孩子咬人主要包括幾種情況:第一,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咬人;第二,孩子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為了發泄情緒會咬人;第三,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所以孩子咬人並沒有什麼惡意,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學壞了,因為這是他無意中用口、牙齒去認識事物,與故意用牙齒去攻擊別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伸手打人,可能只是孩子想引起注意。

其實孩子打人,並非真的愛打人,而是因為正處於「打人敏感期」,這是一種正常的表現,他打人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他的情緒太激動,也可能是他想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還可能是他想參與別的小朋友的溝通、交流等。

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能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不能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戀物,是從「完全依戀」走向「完全獨立」的一個過程。

當孩子痴迷於一件物品到時刻不可或缺的時候,父母常常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偏執等心理方面問題,其實,在孩子眼裡,那些不可或缺的玩具汽車、玩具娃娃、被子等不僅僅是物品這麼簡單,它們被孩子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它們背後往往潛藏著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依戀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孩子學會怎麼樣在難以對付的環境中進行自我安慰,心理學家認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對某種物品形成健康的依戀。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發現,當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非常喜歡接電話,往往電話鈴聲響起他們都會要自己去接電話,然後掛斷等。

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電話發出的聲音簡直太奇妙了,它們接打電話的經歷也是一次語言探索的經歷。

因此,無論孩子對家裡響起的電話或者手機作何種行為,父母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是在故意惡作劇,不要去責備孩子。

三、正確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挖掘孩子的潛能,並培養優良的品格。

我們正確的理解了孩子這些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就明白了哪些行為特徵是有益於孩子發展,哪些是不利的。

對於那些不利的可能會影響孩子行為特徵,我們家長要有意識的用正確方法去糾正孩子的這些不良的行為,這樣方能真正的挖掘孩子的潛能,並培養孩子的優良品格。

父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關愛孩子的心,輕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如前面所說的,面對孩子反覆扔東西,我們已經知道孩子亂扔東西是他在體驗手的功能,而且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好處,因此父母應該正確的指導孩子亂扔東西的行為,如:不要批評懲罰,要多加表揚;要把握好「關愛」「孩子的度,平時要多關心孩子的心情,讓孩子感受到關懷和愛,但切不可過分溺愛,否則孩子會用扔東西來發泄情緒,不利於好性格的養成;有些危險的東西堅決不能給孩子玩,以免傷到孩子或他人;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不易損壞能隨便扔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扔玩具的遊戲,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能力,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當孩子出現隨口咬人的行為時,父母首先要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其次是給孩子提供較硬的食物;第三是不要訓斥孩子。

但要注意的是,面對孩子咬人這一行為,父母千萬不能不問,如果孩子養成了咬人的習慣,那將後果非常嚴重,要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父母要做好充分準備,要耐心慢慢指導,因為孩子這個時候還沒有很強的記憶力,父母要堅持不懈地提醒他不能咬人,慢慢地,孩子的這種行為一定能夠得到改正。

當孩子處於「打人敏感期」時所出現的打人現象,父母應該做到:首先對孩子的「打人」行為不要作出過激反應,孩子一旦作出「打人」行為,父母就反應過激,對他嚴加管教,這時孩子就會非常聰明的意識到,無論父母在幹什麼,只要他打人,父母就會關注他,這樣,孩子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法,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打人的行為不要太敏感,否則,就會讓孩子的打人行為轉化為他的一種不良習慣;其次要揭掉扣在孩子頭上的「打人」帽子;第三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壞榜樣;另外儘量不要讓孩子觀看那些暴力鏡頭。

2、處理好「糟糕」行為。

當孩子出現喜歡搶別人東西、胡亂塗鴉、破壞大王、和小朋友打架、不合群、嫉妒、愛插話等的「糟糕」行為時,父母應正確引導。

喜歡搶別人的東西——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一般來說,1~3歲時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的時期,表現為自我中心,這個時期的孩子只是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與獨立存在,還沒有意識到別人的力量與存在,他們往往是從「我」出發,不知道還有「你」「他」的概念,當孩子搶別人玩具是,父母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訓斥他,而是應該給他他正確的引導。

首先要幫孩子建立所有權的觀念;其次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第三要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另外,孩子東西被人搶時,父母不要「扮大方」,當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時,父母不要搶行吧玩具從自己孩子手中搶過來去滿足別的孩子,因為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思維定勢,致使其變得越來越懦弱,漸漸地就會形成優柔寡斷、不敢反抗、不會拒絕的性格,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做孩子的保護者,甚至被搶走的玩具也要幫孩子要回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呵護,同時父母也要和別的孩子講清楚,要想玩別人的玩具應該經過別人的同意,要有禮貌地請求,而不是硬搶,這樣不但保護了自己的孩子,同時還能讓兩個孩子明白,搶玩具的做法是不對的。

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會經歷家裡各個地方都有孩子亂塗亂畫的傑作,並為之苦惱。

其實當孩子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就會通過畫畫來宣洩自己的情緒,表達對申報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所以說,塗鴉是孩子發泄自己內心情緒的過程,是最難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創造活動。

雖然在大人眼中是「搗亂」,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再原始不過的「塗塗畫畫」,才會有將來驚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總之,藝術是內在自我和外在經驗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可視的思想和情感,繪畫就是嘴直觀的藝術表達形式,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窺探到孩子內心的風景,體會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並用更好的方式來愛孩子。

作為一個有眼光的父母,你的態度應該是等待和希望,應該是鼓勵和引導,應該是愛護和欣賞。

同樣還讓父母苦惱的是,家裡有個「破壞大王」:書被孩子撕成多半;家裡日用品(鬧鐘、遙控器、手錶、滑鼠等)、玩具被拆成各種零件。

你火冒三丈的同時,他卻感到很知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喜歡「搞破壞」是有原因的:1)、生理髮育不完善;2)、特點階段的年齡特點;3)、好奇心的驅動;4)、引起你的關注。

破壞的過程也是孩子的學習過程,孩子經常「搞破壞」有助於促進其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父母應該:1)、為孩子創造「破壞」的環境;2)、給孩子買一些能拆裝的玩具;3)、參與到孩子的「破壞」行動中來;4)、嚴令禁止孩子探究危險物品;5)、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孩子對各種陌生事物都充滿新鮮感,父母應該合理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多方引導、鼓勵,讓他自由、安全地進行探索,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其他的「糟糕」行為方面,作為父母同樣要有耐心,了解孩子的內心真實行為,要能正確的引導孩子,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3、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面對孩子喜歡說「不」,「說謊」,不停地問「為什麼」,父母要認清傾聽孩子的說話,認識到孩子小嘴裡面藏有大乾坤,幫助孩子度過每一個成長的關鍵期。

喜歡說「不」——第一反抗期來了。

孩子兩三歲時,由於自由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知識不斷增多,自我意識越來月強烈,才會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自主選擇性,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喜歡說「不」,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

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其實時他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心理學家把孩子在2~5歲之間集中出現的逆反行為稱為「第一反抗期」。

愛唱反調不一定是壞毛病,如果要求孩子事事都聽大人的,反而會阻礙孩子判斷力的發展。

作為父母,要幫孩子順利度過第一反抗期:1)、理解、尊重孩子;2)、嘗試主動改變孩子「作對」的環境;3)、用非語言行為向孩子表示讚許或反對;4)、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5)、父母要說話算數,當給孩子抉擇的時候,父母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要自己能做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那樣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父母說話算數,漸漸地,親子之間就會建立互相的信任與默契;6)、不能嬌慣、放縱孩子,孩子喜歡跟父母說「不」,本來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如果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就會讓孩子養成任性、驕橫的性格,因此,作為父母,對孩子那些總說用說反話來滿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應當予以拒絕。

別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

當孩子出現說謊的現象時,父母不能一味地懲罰孩子,而是要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然後根據具體情況來正確引導。

一般來說,學齡前後的小朋友尚未擁有明確的道德觀,在他們的知識能力範圍中,並不清楚「真的」與「假的」、「對的」與「錯的」之間差別在哪裡,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能讓自己舒服、高興的事就是「對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氣與責備的事就是「好的」。

父母要正確認識孩子說謊的秘密心理:1)、為了達成某種願望;2)、贏得大人的注意;3)、自我保護或逃避責任;4)、博取別人的羨慕;5)、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父母與孩子多溝通,弄清楚孩子撒謊背後的真實原因,然後因勢利導,鼓勵孩子說真話,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加以糾正,儘可能地讓他少說謊,讓他真實而有責任感地面對世界,這對孩子心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父母要做到:1)、父母要做好榜樣;2)、不為謊言提供機會,父母不要像偵探似的審問孩子,不要把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捧得太高;3)、理解孩子,直接闡述事實,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對孩子的無心錯誤要表示理解,用安慰代替說教;4)、強化誠實的行為,當孩子犯了錯誤能主動承認時,首先要表揚孩子,然後告訴孩子下次怎樣做能避免錯誤,以做得更好,可以多獎勵孩子的誠實行為,使誠實的行為得到強化。

不停地問「為什麼」。

當孩子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的時候,表明他們的想像力、求知慾、創造力、學習能力都在悄悄萌芽,表明他們探知世界的慾望和能力也都在逐步提高,因此,父母們要明白,提問是孩子抓在手裡的一把鑰匙,他想用此來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孩子能夠打開多少扇門,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如果父母不逃避,耐心啟發、引導、鼓勵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覺得這把鑰匙很好用,會更加積極主動地使用這把鑰匙,反之,則可能會丟掉它。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面對愛問個不停的孩子,父母應該:1)、積極鼓勵孩子提問題;2)、啟發引導孩子,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對孩子進行啟發,鼓勵孩子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思考,引導孩子自己動腦筋去解決問題;3)、父母不要不懂裝懂、含糊其詞,在孩子眼中,父母時無所不知的,當孩子問出父母也不懂的問題時,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問題爸爸媽媽也不懂,咱們一起去找答案吧。

」要知道,父母帶著孩子一起查找答案的過程,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求實好學的精神,也是在教孩子一種學習方法,當這些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腦中的時候,他就會受益一生。

四、做一個有溫度的家長。

我們對待孩子的各種大人眼中的「不如意」要有耐心,對孩子做的要表里如一,身教甚於言傳,因而我們要做一個有溫度的家長。

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我們也決不要做,我們鼓勵孩子要有信心、要勇敢、要孝順、要樂於分享,那麼作為家長首先也要有信心、要勇敢、要孝順、要樂於分享,總之家長們做孩子的良好參照物,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朝著我們心中理想的方向發展。

孩子和父母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說父母的世界是現實的陸地,那麼孩子的世界就是充滿了夢幻色彩的天堂。

在孩子的眼裡,世間萬物都有靈性,他們會沖布娃娃牙牙學語,也會和小動物說悄悄話......孩子的內心世界,不但豐富多彩,而且愛憎分明,喜歡你就會沖你笑,不喜歡你就會對你置之不理,他們對人的評價不是「好」就是「壞」,對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許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錯誤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正確的、正常的。

由此可見,要想成為稱職的好父母,絕對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模式,按照自己的想法,想當然地來教育孩子,你要知道,孩子和你不屬於同一個思維世界。

只有搞懂了孩子的心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

所以,要想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一個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童年,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搞懂孩子的心理,還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徵,並對這些心理特徵作出正確的引導。

養育孩子無事小,我們要懷著極大的熱情和耐心陪伴孩子走過每一個階段,共同去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以迎來往後更大的發展,共同譜寫美好人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抓准寶寶的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對了!

各位都聽說過狼孩子的故事,因被遺棄,從小被狼養大,常年與狼為伍,直到被社會發現、媒體報導,狼孩子才重回人類社會。10多歲了,但其智商卻達不到三歲孩子的水平。心理學家指出,狼孩子的智商不及三歲孩子...

抓住孩子4歲前的4個敏感期 寶寶智力更出眾

鄰居家快生二胎的大肚子媽媽問我:「這兩個孩子有什麼不一樣嗎?」這個曾經很好回答的問題,此時卻讓我陷入沉思。的確,在媽媽心中,無可避免地在對兩個孩子進行著比較。我曾經以為我清楚明白地了解兩個孩子的...

家有男孩,儘早了解此事為好!

家有男孩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是男孩頑皮好動的天性給家長的教育提出了挑戰。由於家庭教育的失敗而導致孩子誤入歧途的例子數不勝數。釀成這些慘劇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教育方式的錯誤,或者不了解男孩在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