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瑩說育兒」當矛遇上了盾,重視孩子的第二「反抗」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到了7--10歲的時候,家長們會明顯感受到他們有些「不好管」了,本來很乖很萌的小寶貝,一下子變得有自己的想法了,你的話他們會質疑了,甚至會反駁或者拗著你的意思,你說東他偏要向西。
這個時期開始,孩子就進入了「第二反叛期」,這個時期,孩子有一些明顯特徵的表現,比如:
1 認為自己是獨立個體
7——10歲的孩子,意識已經在心理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有了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能用意識來支配自己的行為, 由於「成人感「的形成,自以為已經成人,要求具有和成年人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決策權,反對從屬地位,更反對權威式的干涉。
因此對父母命令式的話語會有反感。
2 不再相信父母說的都對了。
7——10歲的孩子,開始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進行思考,並且形成著自己的看法。
這個時期是價值觀的形成階段。
由於他們發展水平的局限,其觀念具有幼稚性,表現出主觀、片面和絕對性。
他們不理解為什麼父母的想法與他們格格不入,更反對父母強加給他們的觀念
3 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
7——10歲的孩子,由於隨著生理加速發展心理也迅速發展而造成的對身心發展現狀的不適應和不平衡,使他們在缺乏準備的條件下,面對許多矛盾和固惑,這些不斷出現的「麻煩」,常常讓他們處在焦虛的情緒背景中。
在這種背景下遇到不滿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現突髮式的情緒實控,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易情緒發作。
雖然平靜下來也會感到後悔,但又常會復發。
此外,在獲得成功時,會有狂喜的表現,在受到挫折時,又會出現大的情緒低落。
這些情緒上的波動,他們自己比較難以自覺地控制。
4 反抗的主要指向一一父母
反抗期反抗的對象以父母為主,有時也會轉移到教而及有關成人身上。
他們反抗的中心課題是依賴和控制:而他們的人際關係傾向又是脫離父母的絆,密切朋友關係的紐帶:同時,與父母之間發生衝突的機會顯著多於其他人。
所以,反抗的主要對象就是父母
當矛遇上了盾
此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的話也未嘗不可。
且說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方面。
比如有一些孩子對學習逐漸不感興趣時,家長便想著辦法想解決這種現象,先是說教,當說教不起作用時便批評,當批評也不起作用時,便會動用武力,企圖用強力來改變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習慣,不管家長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於事無補。
還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麼事都堅持不了幾分鐘,不管家長如何去鼓勵,去打氣,仍然會半途而廢等等,所以當家長再鋒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時,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禦「盾」。
再看看孩子們心理防禦之「盾」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當思想有獨立意識時,行動的獨立便會逐漸表現出來。
比如,孩子們經常會放學在路上和同伴玩兒,回到家寫完作業後,也會急不可待地去樓下找小夥伴去玩兒,周末更是如此。
當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如此瘋狂地玩兒後,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氣在肺腑之上。
因為很多家長非常不情願看到自己給孩子設計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被孩子們就這樣玩掉。
於是家長們便會阻止孩子去玩兒,或者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玩兒,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用電腦等,結果呢,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自由時,在父母的嚴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願地呆在家裡,沒有自由和活潑做為吸引和動力的學習,也只是流於形式,於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邊寫作業邊玩兒,這還不算,作業中經常會發現有錯誤,字也會寫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跡讓作業總顯得邋裡邋遢。
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呢?
最關鍵有以下幾點,被很多家長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點,孩子是在玩耍中讓自發性得到成長的。
小學二、三年級,也就是孩子在7-10歲的時候,這一階段還被稱為「小團伙時代」。
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黨徒」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
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
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了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親子溝通關係就急轉直下,讓家長有些束手無策了。
其實,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們的自發性會不斷地發展著。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使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
如果家裡有這樣的孩子,請家長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過度地限制孩子玩耍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趕快解除緊緊束縛孩子自由心靈的繩索吧。
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
不要用打擊性、誘導性的言語來說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學習,大了只能要飯」,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等等,這種說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現對於目的的錯誤判斷。
「無言之行」比空洞的說教更具說服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學習的意願就逐漸形成了。
相信孩子,尊重他們,可以告訴他們,你自己的時間由你來支配,爸媽不會每天限制督促你,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玩兒也是你自己的事兒,一樣重要!提示孩子需要自己承擔自然後果,明天老師要檢查你的作業,完不成你需要自己承擔這個後果。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時間成本計算,讓孩子明白他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花在玩兒上的時間有多少,讓孩子在對比中通過效率提高來減少學習時間,增加用在娛樂和玩耍上的時間,這樣就會增加孩子對待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點,發覺孩子的潛能,認真地培養一項優點或特長。
找到孩子真的喜歡的 而不是家長喜歡的,不要太多太密,當孩子對特長逐漸失去了好奇心、興趣感時,便在枯燥和無奈下應付了事,時間長了家長看在眼中,自然會情緒失控,當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產生厭煩的情緒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牴觸,甚至會磨滅孩子對於其中一種可能產生的興趣。
第四點,父母要勇於認錯,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批評與建議。
有時我們應該適當傾聽一下孩子的批評與建議,必須要態度坦誠,勇於認錯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這種態度的重要性在於「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讓家長身上的「自我反省」成為最好的誠實示範。
第五點,給孩子充分的思維與娛樂空間。
現在的家長往往過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自我發展,並把自己的觀點不加節制的轉達給孩子,以學習為理由剝奪了孩子的娛樂空間,讓孩子在「無理由、無快樂」中成長,個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會爆發。
強迫式教育,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比的壓抑,有時甚至是憤怒了,當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時,肯定會朝消極負面的方向去發展,嚴重者會心裡出現問題,造成人格和心靈出現激變現象。
所以家長要放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加以節制。
自由的身心發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齡同步成長的重要保障。
第六點,要給孩子正面樹立「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經常會聽一些家長嘮叨,嫌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完全是走入了一個誤區。
有些乖順而不讓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發性發育緩慢的結果,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成長危機。
成人如果不能改變評價標準,「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
「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要在有所限制中進行保護。
在面對孩子出現的上述現象時,家長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並不一定出現什麼問題,而是由於教育和引導不力,或者運用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雖然有些小問題,小毛病,家長如果總是指責和埋怨,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至少應該是樂於幫助人,善於團結友愛人,誠實熱情地去積極做事等等。
總之,家長一定要重視第二反抗期這一特殊的成長階段。
這時所產生的各種問題,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上必須及時進行更新,認真了解孩子的心聲,做好親子溝通的改善,否則,會讓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澱下來的問題,再同時帶上第二反抗期所產生問題繼續成長。
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的問題會慢慢變成頑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將會無法去做轉變。
到那時,親子關係將會因為孩子關閉了交流的大門而無法溝通。
育兒的路上有苦也有甜, 如果你有育兒故事,育兒經驗想,育兒困擾,育兒問題,來和小瑩【yanyufeixue】一起聊聊吧!
-END-
微信平台獨家約稿,沒有平台授權,謝絕轉載
別不承認,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考試,而是父母!
中國的父母每天跟孩子在一起,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這個發現讓很多人非常震驚。這個問題不禁令很多父母反思,那就是:我跟孩子在一起到底是用心溝通、用心陪伴,還是只是形式上的陪伴?白天上班累成狗...
孩子不聽話、特別有主見,80%的父母有些事錯了!
「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拚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一、2-4歲,雞蛋碰上石頭第一「反抗」期反抗: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
叛逆期的網癮少年該如何去正確引導呢?
今天微信突然加了一個來自河南安陽的家長,他說他兒子16歲,是個網癮少年,特別叛逆,成績普遍比較差,已經退學了,他是小兒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她問我核心是: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
孩子必經的3次叛逆期--②當矛遇上了盾
7-9歲:當矛遇上了盾第二「反抗」期 對於矛和盾來說,兩者屬於進攻和防禦工具。 此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的話也未嘗不可。且說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