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思考:我們打罵孩子到底帶給孩子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中爸爸的表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論是我們作為孩子的時候或者我們面對我們自己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打罵是經常會出現的狀態。


你有沒打過你的孩子嗎?

如果你回答是,那麼我會用最閃亮的眼神崇拜你。

小時候的調皮搗蛋往往都是以媽媽的棍棒響起而結束。

印象比較深的還是有一次因為考試不好被媽媽罰跪,困的實在不行跪著也睡著了。

有點心疼那個時候的自己。

現在自己有了孩子,也會時不時的忍不住打罵孩子,好在他還小能惹怒我的時候還比較少。

不過鄰居家的兩個小姑娘就沒那麼好運了。

因為小姑娘要上學,所以他們家早上起床時間總是會比我家早好多,提醒我他們家已經開始每天的生活的總是小姑娘媽媽尖利的吼叫和打罵聲「快點吃飯吧」「你趕緊洗臉吧,再不洗我揍你」等等聲音,真的心疼他們倆,不過人家是親媽,所以我不能說什麼。

難道媽媽不愛小姑娘嗎,不,我們打罵孩子的理由常常是「因為我愛你啊,孩子」。

其實當孩子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或者大聲哭鬧時,正是考驗父母憤怒管理和教育方法的時候。

而打孩子是非常惡劣的憤怒發泄方式,對孩子更是一種巨大傷害,絕不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有這樣一對母子,孩子鬧著要玩ipad,媽媽以傷眼睛為由死活不同意。

孩子不依不撓哭鬧起來,車廂里開始有人超這邊看過來,媽媽急了,揮手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立馬止住了哭聲,但淚水還是不停的往外涌。

但很快媽媽便開始安慰孩子「小魚,媽媽這也是為你好,媽媽是愛你的」她一邊說一邊幫孩子抹去眼淚。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有管教孩子的責任權力,即使要打孩子也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不得已的。

其實,正因為愛才更加不可以打孩子。

高大上的研究發現,對孩子又打又愛傷害巨大,事實上打孩子只能暫時控制孩子的行為,並不能真正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而一項發表在兒童和青少年臨床心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讓很多父母都大吃一驚。

此研究由普林斯頓和劍橋大學聯合發起,在八個國家,包括中國,哥倫比亞,義大利,約旦,肯亞,菲律賓,泰國和美國,對一千一百九十七名七到十歲兒童及他們的母親進行了兩年的追蹤調查。

研究者將教養方式從兩個維度:體罰高低和母愛的高低分四種類型,分別研究了這四種教養方式下孩子的焦慮感和攻擊性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發現一,對孩子進行越多的體罰會使孩子越多的焦慮並且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

父母對孩子體罰會使孩子對父母心生害怕,感到焦慮,緊張,更會讓孩子學到暴力的問題解決方式,你一時控制了他某個不好的行為,但會造成孩子以後更多情緒和行為問題,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發現二,給孩子的母愛越多,孩子的焦慮感越低,攻擊性也隨之減弱。

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喜愛和接納會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並學習到父母充滿愛的處理方式,這樣會形成一個可喜得良性循環。

父母的愛讓孩子擁有更多積極的情緒和行為,而孩子優秀的樣子讓父母感到開心和自豪,從而對孩子賦予更多的關愛。

發現三,在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中,高母愛和高懲罰的教養方式會造成孩子最高的焦慮和攻擊性。

你覺得很驚訝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瞠目結舌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高體罰高母愛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對母親不一致的行為感到困惑,他可能每天都在焦慮「媽媽今天是會愛我還是打我」產生負面的情緒和行為,從而焦慮感和攻擊性不斷提高。


親子關係並非儲錢罐而是玻璃杯。

很多父母以為親子關係像是一個儲錢罐,打孩子就像從中取錢,只要日後用愛補上,儲錢罐還是會滿的。

這個案例就告訴我們:親子關係就像玻璃杯,又打又愛,忽冷忽熱會使他容易破碎並且很難修復。

不要打孩子,因為打孩子造成的傷害無法用愛修復,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問:「不打孩子那怎麼辦呢,當孩子發了瘋似的不聽話,很難控制自己不下手,說什麼他都不聽。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其實當孩子不聽話惹你生氣的時候正是你為孩子展示有效憤怒管理方式的好時機。

看了以上的研究發現,我們還是學著以後少打罵孩子吧。

愛是最好的禮物,而正確格式的愛是無與倫比的禮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