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唐金龍:教育孩子:「多」「少」有點講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多點交流

現在的家長几乎沒有說自己不忙的,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客觀事實。

於是,平時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就少了。

還有部分家長認為,自己已經給孩子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了,接下來就是孩子自己好好學習得了。

其實,孩子光有物質上的「愛」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和父母多交流,在一定意義上,父母和孩子交流就是對他們一份特別的「愛」。

遺憾的是,多數家長缺乏和孩子交流的意識。

這樣長期以往,孩子便也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進行溝通了。

他們寧可找同學甚至是在網絡上尋求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同伴來傾訴自己的心思。

一名初二學生的母親向教育專家求助說,她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兒子從小便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最近他們把孩子接回家,發現兒子在他們面前很沉默,甚至有意無意地拒絕和他們交談。

另一名母親在電話中也表示,她的孩子正讀初中,平時和同學在一起表現得活潑開朗,但一回到家,孩子便一頭埋進網絡里,幾乎不主動跟父母說話,對父母的問話愛理不理,態度冷淡。

有專家指出,家長要冷靜地與孩子平等溝通,並可嘗試用以下兩種方法:一、利用晚飯等一家人近距離接觸的時刻,與孩子一起回憶孩子童年的趣事,激起孩子對父母最原始的依賴和眷戀,這有助於建立孩子對父母的親近感和信任感;二、和孩子一起玩耍。

在玩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在表面上儘量試著裝糊塗、裝無知,主要是讓家長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淡化長輩身份,儘量讓孩子帶著家長玩,不要事事都擺出家長的架子,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也能對父母產生影響,從而縮短代溝,消除心理隔閡,這樣孩子才願意對家長敞開心扉。

還有一個問題家長們往往忽視了,就是現在孩子們的學習壓力都特別的大,如果家長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幫他們想,也就會找不到和孩子交流的平台。

有一位家長說抱怨說,女兒正在上初二,從小到大,父母一直盡力為女兒營造寬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從來不強迫她上校外補習班,而是隨孩子的意願讓她在家看看電視上上網,只要她完成功課就行了。

女兒進入初中後,他也能感覺得到孩子的學習壓力大了,更是不敢再對孩子提要求。

「每天我都在看女兒的臉色說話行事。

」他說,比如吃飯的時候,父母絕不會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因為怕影響孩子的食慾。

好不容易等孩子吃過飯做完作業,剛一開口,孩子便硬邦邦甩過來一句「你煩不煩啊」。

這時家長心裡當然也很不舒服,但又不敢批評女兒,怕說重了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和個性發展。

這樣的苦惱在很多家長那兒都存在。

問題是,做家長不能因為和孩子交流困難就放棄交流,而應該找出癥結,尋求辦法。

對此,一位教育專家指出,中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斷層」是普遍現象。

他分析可能存在兩種原因:一是從小親子溝通較少,對孩子寵愛過多而約束較少,養成了孩子內向的性格和不良的學習習慣。

二是可能孩子最近遭遇學習或其他挫折,情緒低落而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專家提醒,家長和孩子溝通有訣竅:側面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如跟老師聯繫;和孩子說話時目的性不要太強,切忌開口閉口就是「學習」兩字;了解孩子喜好,瞅准孩子情緒好的時候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流。

二、多點鼓勵

一位記者曾隨機採訪調查過幾位家長,問他們平時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口頭禪是什麼,回答驚人的相同:「你咋這麼笨,長腦袋是幹什麼的?」「這次考試成績不好,我找你算帳!」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深化,社會生活中競爭的因素不斷增加,使得一些年輕的父母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對孩子的考試成績升降保持高度的「警惕」。

這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好事。

但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卻把孩子的考試成績作為孩子將來能否成才的唯一標準。

因此,不管孩子自身情況如何,都把孩子成績標準定得很高,偶爾得80分,便認為不可救藥,甚至採取對孩子拳腳相加,罰站、罰跪等手段。

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的智力水平也高低不同。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以一時「成」、「敗」論子女,將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因此產生自卑感和自暴自棄的心理,破罐子破摔。

有的孩子因為承受不了長期的焦慮心理壓力,心理變得異常。

有報導說,一位15歲的女中學生,因期末考試的成績「自我感覺不太好」而服毒自殺。

就在今年高考成績揭曉後,一名省城達二本線的女生在家中自殺了,就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考上重點大學,擔心被家人責備。

其教訓是深刻的。

斥責和打罵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克服不良行為,而賞識和讚許卻一定能使孩子發揮成績,增強榮譽感,不斷地擯棄缺點和不足。

孩子自跨進校門之日起,就邁上了求知的漫長道路,於是便時時在體驗著成功和失敗的甘苦。

在孩子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特別是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作為家長要諄諄善誘,千方百計地幫助和引導孩子找出失誤的原因,要鼓勵孩子,多看到孩子的長處,賞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克服困難的進取意識。

為了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長,年輕的父母們,不妨學會賞識孩子,多一點鼓勵,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讓孩子成為一個會生存、會學習、會創造的人。

教育專家周弘就指出過,鼓勵自己的孩子,就要把孩子當成鮮活的生命去看待。

家長們大多數總是把孩子當成了私有財產。

許多家長在這種心態下教育孩子,就難免失態,不按規律「種莊稼」。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

教育孩子,就是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心態。

在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家長就承認差異。

說話早的孩子行,說話遲的孩子也行,不僅承認差異,而且欣賞差異。

由於堅信孩子「行」,就能在孩子一次次不小心跌倒後,一次次鼓勵孩子站起來,從不斥責和埋怨。

持之以恆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孩子的心得,也是讓孩子心靈舒展,生命和諧的秘訣。

相信孩子「行」,就要信任、尊重孩子,理解、激勵孩子,寬容、提醒孩子。

三、少點保護

日前,報上的兩條消息頗為引人注目:一條是一位中國人到韓國朋友家作客,見到主人三歲的孩子從樓梯上踩空滾下來,便本能地去扶孩子,卻被韓國朋友禮貌地制止。

韓國朋友解釋,這就是韓國正在流行的「獅子育兒法」,即為了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鍛鍊,在孩子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父母決不輕易伸出援助之手。

另外一條是目前國內以讓孩子增長見識、鍛鍊能力為本意的各類夏令營,由於父母擔心孩子外出的安全與生活起居,也加入夏令營隊伍,孩子的夏令營成了「全家游」。

把這兩條消息放在一起的目的是想說,我們的家長平時對孩子保護的太多了。

其實,保護也要看在什麼層面上,如果只是在生活上物質上對孩子進行過多的保護,那也只是低級的動物性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理性保護。

我們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撫育中,恰恰就非常重視這一點,認為好象做到了這些,就是對孩子的良好教育了。

多數父母撫養子女的重點放在噓寒問暖、保障營養、維護出行安全等方面,而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獨立自由、心智上是否健康成熟,卻很少著眼著力。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一個孩子即使只得了流鼻涕之類的普通感冒,也會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忙前忙後,這個剝香蕉,那個削蘋果,這個問燒不燒,那個說渴不渴,生怕在照顧孩子方面出現一丁點的疏漏。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這是一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經過自己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

令人惋惜的是,我們的家長們卻很少領悟到其中的真諦。

因此,他們仍會一如既往地代替自己的子女做任何能做的事以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們也仍會對大學出現父母「陪讀」之類的現象見怪不怪。

而由於缺少「養心」的錘鍊和從挫折中恢復過來的自信和勇氣,我們的大學生一「跳」而「解脫」、博士一「挫」而「乞討」的悲劇也仍在不斷地上演和重現。

當然,現在一些家長也已認識到讓自己的孩子「打小受點挫折好」,他們開始有意讓孩子參加「吃苦夏令營」等活動去接受「心」的錘鍊。

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夏令營」蛻變成「全家游」一樣,既想讓孩子受苦,又怕孩子受苦的「葉公好龍」心態,在不少家庭中仍較為普遍。

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古訓,雖為大多數家長所認同,但在撫育過程中卻總是不「忍」踐行。

其實,孩子也像雛鷹一樣,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長的羽翼下成長。

他們必然要融入社會,直面激烈的競爭。

因此,讓孩子們在精神上早斷奶,著力培養孩子心靈受挫的恢復力,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當然,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面對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但困難和挫折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他們今天可能會走得搖搖晃晃、跌跌撞撞,但這恰是他們穩穩噹噹、結結實實走向未來的根基所在。

四、少點功利

據報導:三點式、露臍裝、嫵媚的表情、挑逗的眼神,乍一看,還以為是香港小姐大賽呢,但這是第二屆瀋陽清文化旅遊節的格格大賽、小阿哥大賽,主角可都是稚氣未脫的孩子們。

現在的家長對待孩子,總是喜歡把成人的想像帶進來,喜歡以成人的審美標準去看待孩子。

買衣服要買超短裙,唱歌就唱「老鼠愛大米」,跳舞呢,則是那種「S」形狀的倫巴舞。

為什麼要這樣,就有家長說「出名趁早」這類的話。

家長們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就要讓孩子從小就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好趁早出人頭地,似乎晚了一點就會被社會所拋棄似的。

於是,就出現了開頭那不和諧的一幕。

此外,大眾傳播的泛成人化傾向,已經使得「兒童」這個概念正在消失。

潛移默化中,我們似乎不再把兒童當兒童看待。

兒童文學女作家秦文君說過一句話,她說,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

是啊,我們需要的是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

不少家長恨不得讓孩子成為全能的明星,從小就讓他們被迫地學這個特長,強化那個專業,致使孩子們從小就承受著巨大的競爭壓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18%的青少年有心理障礙,而心理障礙也是青少年自殺的重要誘因;而我國青少年行為的檢出率為12.97%,在人際關係、情緒穩定等方面的問題表現尤為突出,有焦慮不安、恐懼、神經衰弱和抑鬱情緒等方面的人數占青少年總數的16%;更為嚴重的是,一份調查顯示曾有自殺念頭的學生點被調查者的10.9%,曾做過自殺準備的學生點4%.看了這些數據不得不讓人感到憂慮,我們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沒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則難以健康成長,這就需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以提高其綜合素質。

提倡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就需要為他們搭建更多更廣闊的舞台,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毫無疑問是應該的。

但是,孩子們正是身心成長的階段,生活和學習環境,完全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軌跡。

青少年有其發展階段的特殊個性,要讓他們健康成長,就要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無論是幼兒園、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當根據孩子們不同成長階段的年齡特徵以及客觀條件,形成一個能夠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氛圍,不僅要教給他們更多的知識、技能,更要引導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從而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長。

青少年對世界的認識有多種渠道,而目前各種媒體的引導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在舉辦的青少年活動逐漸成人化,特別是瀋陽清文化旅遊節的「格格大賽」,讓女童穿泳裝參選,不知道這是在展示什麼?說身材,女童完全不應當是展示身材的年齡,況且,讓這些年齡小的女童參加這樣的活動,在她們幼小的心靈中會留下什麼?我們說追求美好的東西是人的天性,外表的美當然不僅僅是成年人需要,但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特定的身心特點,審美的角度也大有區別,而不能把許多成人化的東西強加給兒童。

前些時候就有報導說一小女生為了追求苗條的身材參加超級女生大賽而暈死在北京街頭,這樣的事件不能不令人痛心,這已分明在警示社會,孩子們的追求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年齡所應當承受的能力和範圍。

無論是什麼樣的媒體,涉及青少年參與的,都應當考慮到其社會效應,對他們健康成長有利。

這裡並非強調格格大賽沒有任何好處,而是正反方效應那個大的問題,結果如何,不可忽視。

本文作者:安徽合肥巢湖市柘皋中學 唐金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少兒極端衝動是「心」的問題

前不久,來自貴州的13歲男孩毛毛痴迷熱門手游被家長說了兩句,竟然從4樓跳了下去;無獨有偶,今年4月,山東榮成一初中男孩,因為父親將他的手機從樓上扔下,也跳了樓;同樣也是今年4月,重慶一名10歲男...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父母請進!

一位家長母親教育孩子的五條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中最關鍵的就是:家長特別要注意孩子身上一些細微的變化,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和教育好孩子,使之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長。我的女兒現在讀五年級,從她出生...

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 當今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一位家庭教育專家說過:「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溫床與搖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獲取人生幸福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