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只吼不管「的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Q媽來了」關注我,一起快樂育兒

1

小區遊樂場的一匹藍色小馬,這匹小馬高度正合適,孩子可以自己騎上去,用力搖前後擺動的幅度很大。

雖然遊樂場還有另外幾個搖馬,但這匹小藍馬最受歡迎。

一天下班後,我照例帶著小Q去遊樂場打卡。

剛到遊樂場時,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由爺爺帶著,正在玩小馬。

小Q跑過去說「我想騎馬。

小男孩回答「這是我的馬。

類似的對話發生過很多次。

起初我會告訴小Q先去玩別的,等輪到她時再來。

幾次之後,小Q已不用我提醒,很自覺得先去玩別的東西。

看到小Q沒有爭搶扭頭去玩滑梯了,小男孩也從馬上下來跟著跑向滑梯。

小Q看到馬空出來了,立刻從滑梯上滑下來,跑向小馬。

小男孩看到小Q跑向小馬,也飛快得衝過去。

並搶先一步坐上馬搖了起來。

小Q不出聲得看著小男孩,眼神里有一些失落。

我安慰小Q說,「媽媽在這裡替你排隊。

你先去玩滑滑梯,等小哥哥玩好了,我叫你好嗎?」

小Q很滿意這個方案,點頭答應後愉快地就再一次跑向滑梯。

小男孩看到小Q走後,大聲說,「妹妹想騎馬嗎,你過來,我讓給你玩。

」一邊說一邊從馬上下來。

小Q很高興地回答說「好啊」。

小男孩站在原地,等到小Q跑近時,他猛得往回跑,又一次搶先坐到了小馬上。

他用挑恤得口吻說,」這是我的,騎馬真好玩」

小Q不樂意了,大叫「我要騎」。

小男孩的爺爺在一旁說,「你讓給小妹妹騎吧,你已經騎了很久了...」小男孩完全沒有把爺爺的話當回事,繼續騎著。

我對小Q和小男孩說,「我們來數數吧,數到20,哥哥下來換妹妹騎;妹妹也數到20再換哥哥,怎麼樣?」

小男孩和小Q都同意了,他倆一起大聲數數。

可是數到20,小男孩沒有下來。

我示意小Q放慢速度再數一遍,數完後小男孩依舊沒下來。

小男孩的爺爺在一旁大聲說:

「你下來吧,說好大家輪流的...

要聽話,快點下來...

你怎麼那麼不聽話…

你到底下不下來…

看,媽媽來了,我們回家吧…

你走不走,不走我走了啊…」

爺爺提高音量、加重語氣重複著上面這些詞句,期間還假裝走了幾次,但小男孩完全就像沒聽見,沒看見一樣,沒有絲毫要讓得意思。

小男孩的爺爺雖然一直在用語言制止,卻從未落實到行到。

面對孩子的任性,他一再遷就,沒有用行動制止。

孩子任性是很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家長明知道卻沒有阻止。


當小男孩出現」故意撒謊「的行為時,爺爺沒有指出這是錯誤行為,更沒有及時糾正。

孩子「撒謊、騙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孩子大腦高度發展的一個表現。

有些「謊言」是孩子童真得幻想,家長不用刻意去糾正;

但是,當孩子出爾反爾,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時,家長就必須干預了。

一次不制止,就會有第二次。

多次以後孩子會慣性如此,再想糾正就很難了。

你不管教孩子,日後總有人會替你狠狠管教。

2

小區里有兩個鞦韆,一個有護欄適合小寶寶,一個沒有護欄適合大一些的孩子。

因為整個小區只有1個遊樂場有鞦韆,而大孩子又偏愛沒有護欄的那個,因此沒有護欄的鞦韆成了稀缺資源,每天都有好多孩子搶著要玩。

時間長了,大家達成了默契,孩子們依次排隊。

排隊的孩子給在玩的孩子數數,數到100,換下一個孩子。

用護欄的低幼小寶寶,就由家長幫著數。

一個周末的早晨,我帶著小Q去玩盪鞦韆。

遊樂場裡人非常多。

有護欄的鞦韆排隊的人並不多,很快就輪到了我們;但沒有護欄的鞦韆那一邊擁卻滿了孩子,及幫孩子排隊的家長們。

有一個女孩是新來的,在鞦韆上玩了很久就是不肯下來。

她媽媽在一旁用高分貝的音量吼她下來。

女孩開始就當沒聽到,之後就以同樣的高分貝的尖叫聲回答」不要「。

排隊的孩子們不耐煩了,排在最前面的小男孩用手去抓女孩的衣服,示意她下來。

女孩被觸碰後發瘋似得尖叫,甚至用腳猛踢抓她衣服的男孩。

小男孩被踢到後委屈得大哭,場面已然失控。

一些家長開始指責女孩的媽媽不作為,另一些家長乾脆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一邊走一邊大聲說」不要和沒家教的孩子玩「。

而女孩的媽媽,從頭到尾,除了高分貝吼叫,並沒有實際得行動。

女孩違背規則,不願按規則輪流玩時,媽媽沒有拉住鞦韆,用行動要求女兒遵守規則;女孩猛踢別的孩子時,媽媽也沒有出手去制止。

女孩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有家長指責她時,她反駁到,「我管了呀,你們又不是沒聽到,我一直在叫她下來。

她不願意下來我有什麼辦法…」

常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

家長習慣性用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習以為常。

真到需要以吼叫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時,此時得怒吼聲已全然失效,對孩子沒有半點警示作用。

其實,如果這位媽媽在一早就用行動干預她女兒的行為,及時把女兒從鞦韆上帶離,那根本就不會有之後的騷亂和爭吵。

從這位媽媽的言行,以及她女兒的反饋來看,平日裡她必定常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女兒,而且只吼不管,女兒早已對她的吼叫聲麻木,甚至效仿著以同樣地吼叫方式來處理問題。

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得影響著孩子日後的習慣。

這些習慣的積累,逐漸形成了孩子日後的社會形象。

若孩子脾氣壞、沒教養,那父母一定是始作俑者。


你的孩子就是你的鏡子,你的言行直接決定了日後你孩子的素質。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這段話,講得正是身教大於言傳

「只吼不管」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行為習慣,還會讓孩子變得情緒化,蠻橫不講道理。

只有以身作則,規範自己的行為,並用堅定、溫和的態度指正孩子的不當行為,方為正面有效的管教方式。

(全文完)

延伸閱讀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原文

殊不知,terrible two竟是建立規則,培養好性格、好習慣的絕佳時機!

我只用了一個小遊戲,輕鬆化解孩子的大脾氣

高情商∣Yes set,讓愛說「不」的孩子學會說「是」!

作者介紹:

Q媽,玩具繪本狂人。

細節控、步驟控,擅長於將玩具及繪本方法化,將育兒遊戲化。

專注於搭建玩具分類信息庫,分享繪本讀書筆記、育兒經驗、親子遊記等。

並有玩具測評、致童年、正確打開系列等多個專題欄目。

微信公眾號:Q媽來了(ID: qmalaile,Q媽來了拼音)

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違者必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樣的孩子不僅僅是沒禮貌,而是沒家教!

遊樂場是個小小世界,每次陪孩子去玩,我都喜歡觀察周圍孩子們的互動,從孩子的表現和反應能看得出家庭教育的成敗。有的孩子謹慎;有的孩子魯莽;有的孩子懂禮貌、講道理;有的孩子強詞奪理,欺負弱小;有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