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搶玩具起爭執,家長鼓勵分享太苛刻?3種情況3種有效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常常會看到兩個寶寶一起玩時,其中一個小傢伙兒只要看上了對方手裡的玩具,也不管那個玩具是不是自己的,二話不說上手就搶。

此時如果雙方家長都在旁,處於「社交禮貌」,被搶者的家長一定會規勸自己的寶寶:「把玩具讓給小傑玩一下吧,你要讓著弟弟。

這時候另外一位家長則會趕緊上前推擋:「不行,不行,你怎麼能搶哥哥的玩具呢?不可以,不要給他,這個寶寶就是這樣,看到別人的玩具都要搶,他其實家裡已經有這個玩具.......」

這種場景看上去一定不陌生,而兩位家長也在看似和諧互讓的交流中「解決」了一場寶寶的紛爭,但若給他們的表現打個分,估計要不及格了。

強迫寶寶分享,寶寶不僅學不會,還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對於還沒有建立物權意識的寶寶,強迫他們分享玩具在他的意識里和失去最心愛的東西無異!

什麼時候讓寶寶分享,該如何培養寶寶的分享意識,都是有講究的。


為什麼要讓寶寶分享?

寶寶學會分享,有利於將來在社會上相處時受益。

皮亞傑認為,「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係,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讓孩子懂得人與人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可以體現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同樣,別人也會關心和幫助自己。

大家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互關心、愛護、幫助,就會感到溫暖和快樂。


學齡前寶寶不願分享很正常

對於兩歲多的寶寶來說,「共享」還是個陌生的概念。

他們常常會不客氣地互相搶東西,與同齡人交往的需求並不怎麼強烈。

「物權」概念基本還是零,在寶寶的小小世界裡,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因此,他只要覺得好玩,就會堅決地搶過來,抓到手裡就是自己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慢慢會產生和小朋友交往的需要,逐步學會交朋友,這時候自然也就會開始懂得分享,體會到一起玩玩具的樂趣。

因此,即便寶寶現在看起來還有點兒「自私」,家長也大可不必擔心。


怎麼引導寶寶分享呢?

一般來說,在寶寶三歲之後,引導分享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即使寶寶心裡有了分享的概念,但實踐起來,對寶寶來說依舊是個不小的挑戰。

1、兩個「自私」的準備

孩子的分享行為正是基於自身物權的基礎上的——先有了「這是我的東西」的概念,孩子才會逐漸學會「我與你分享」。

「物權意識」

寶寶2-3歲時是形成物權意識的重要時期。

「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緊地,別人碰一下都不行!

這時爸媽要尊重寶寶的物權意識,給他的玩具、衣服、零食...貼上他的專屬標籤。

爸爸媽媽也可以在自己的東西上貼標籤。

告訴寶寶:「這是你的東西,爸爸媽媽不會亂動,這是爸爸媽媽的東西,寶寶也不能亂動哦~」

「物權安全感」

有了物權意識的寶寶不代表會分享自己的玩具,更重要的是培養寶寶的物權安全感。

有些寶媽會這樣認為——

寶寶的衣服,我買的;寶寶的玩具,也是我買的,就連寶寶這個人都是我生的!所有的物品當然可以任由我處置!」

但在寶寶看來,就打破了ta對物權的概念——

「是我的東西,媽媽怎麼可以隨便拿走?」

寶寶可能會開始通過哭鬧爭取拿回自己的東西,慢慢更加「自私」。

我們要先詢問寶寶的意見,並且完全尊重ta的意見,保護寶寶的安全感。

只有讓寶寶知道,屬於我的東西任何時候都是我的,我有對它的絕對支配權時,寶寶才可能願意分享給別人。


2、三個「分享」遊戲:

保護好寶寶的物權意識後,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寶寶什麼是分享。

「公平擁有」:給孩子分享的選擇權

吃水果時,媽媽可以問問爸爸:「你要吃蘋果嗎?我可以分你一半。

當寶寶在吃零食時,我們也可以詢問:「這裡有兩個蘋果,寶寶自己拿一個,再分享給媽媽一個,好嗎?」

其他小朋友要來家裡時,可以先問寶寶:「咱們有兩輛車,寶寶想給樂樂弟弟紅色的這輛還是黃色的這輛?」

引導寶寶分享,要尊重他們的意願。

如果能讓寶寶自己決定分享哪些,保留哪些,寶寶會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尊重了,更容易樂於接受分享這件事。

「拿走—送回」:幫助寶寶寶寶「理解」分享

媽媽向爸爸借帽子戴一戴,之後再還給爸爸。

爸爸向寶寶借玩具玩一玩,在規定的時間內還給寶寶。

「媽媽和阿姨是好朋友,阿姨把這本書分享給我,我看完就會還給阿姨」

記得寶寶是物品的所有者,說「不」的權利。

如果寶寶說了「不」,也要尊重寶寶的意願。

當寶寶意識到借出去的東西,不會消失還會回來時而不是意味著剝奪,才願意嘗試分享。

輪流玩耍」:理解寶寶的感受

新買來的玩具還不屬於寶寶,爸爸媽媽也同時想玩。

這時我們就可以和寶寶制定輪流玩耍的規則。

和寶寶一起決定好先後順序,和每人的遊戲時間。

定好鬧鈴,等到鬧鈴響起後,就要主動把手裡的玩具給下一個人玩。

訓練的過程中也要遵從寶寶的意願,當寶寶不願分享時,理解寶寶的痛苦,不要對寶寶進行道德綁架。

如果我們幫寶寶說出情緒,爸爸媽媽的共情會讓寶寶心裡好受一大截,會覺得「哇,媽媽好理解我。

」,之後再慢慢引導

最重要的不是讓寶寶有分享的動作,而是讓寶寶明白分享是公平而且美好快樂的。


3、與小夥伴們的分享實戰

每個寶寶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在寶寶實現與夥伴分享物品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

引導寶寶理解別人的感受

分享的基礎是共情的產生,引導寶寶理解別人的感受,也可以幫助他邁出分享這一步。

「你拿走了弟弟的玩具,他看起來好傷心呢,記不記得上次小豪把你的玩具拿走的時候你也很生氣?」

「很多小朋友都沒有玩過,也沒有見過,我們要不要讓他們也分享這份快樂呢?」

「這個玩具被你們搶來搶去它覺得累了,要先休息一下,你們決定好誰先玩誰後玩了我們再請它出來」

家長陪在身邊觀察,發生衝突時試著給他們機會自己解決,真到了關鍵時候用言語引導,寶寶三歲以後會開始理解別人的感覺了。

這樣的描述,可以幫助寶寶培養共情。

及時鼓勵寶寶的分享

如果寶寶樂意分享,我們要及時鼓勵陳贊寶寶,讓寶寶知道我們有多開心

如果寶寶不樂意分享,也別給寶寶貼上「小氣」和「自私」的標籤。

給寶寶一點鼓勵和期待:「沒關係,媽媽尊重你的決定,等下次你準備好的時候再去分享好嗎?」

當寶寶把分享和積極的感覺聯繫起來時,他會更樂意分享。

快樂與自願的分享是種美德,強迫分享會給給孩子打上道德標籤;

提供理解和給予孩子學習進步的信心,讓我們耐心等待,慢慢來,寶寶總會學會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關注「母嬰育兒新知」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讓我們一起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你有想過是你造成的嗎?

「把你的玩具拿出來給妹妹一起玩!」「不,這是我的。」「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自私,拿出來給妹妹玩一下就還給你,你要學會分享!」媽媽一把奪過玩具給了妹妹。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也許我們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