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寶寶睡得好,睡前儀式不能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從開了微信公眾號寫點育兒方面的文章後,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有發燒、吃飯以及睡覺。

其中睡覺最為困擾新手父母,被小嬰兒的睡覺問題折磨到產後憂鬱的也有,媽媽不開心,全家不開心,媽媽的憂鬱了會影響到家庭氛圍、夫妻關係。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嬰兒的睡眠周期比較短,在40分鐘到一個小時之間,也就是說如果連續睡眠6個小時,中間醒來5、6次是正常的。

媽媽們之間喜歡比較,你家的孩子一次可以睡一個半小時,我家的睡40鍾就醒了,是不是睡得不好?不是的,只是寶寶的睡眠周期比較短而已。

睡著年齡的增長,睡眠周期都會逐漸延長。

有研究表明懷孕期間媽媽如果有憂鬱傾向,寶寶的睡眠質量也不會太好。

3-6個月的寶寶如果睡眠不好,他們的媽媽在生理或者心理狀態上或多或少有些問題。

不過有個問題,如果你家的孩子每天晚上都哭醒好幾次,連續鬧兩年,媽媽就算本來沒有憂鬱症,也會被寶寶逼出憂鬱症,產後抑鬱本來就比較常見。

在嬰幼兒的睡眠問題上,育兒江湖有兩個流派,一個是親子共眠(co-sleeping),一個是寶寶分房單獨睡。

在世界範圍多文化視角下來看,親子共眠比較多,這是天然的睡眠模式,媽媽睡在身邊,可以對小嬰兒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老虎獅子來了也能警覺(想想蠻荒時代)。

前些天一口氣讀完褚時健自傳,他年少時在家裡用柴火烤玉米酒,一爐火能燒兩個小時,他總能及時醒來,從沒有烤糊過一鍋酒。

其實在嬰幼兒的睡眠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和寶寶同睡的媽媽方便母乳餵養,而且也確實會產生奇妙的「睡眠共享」:媽媽能在寶寶醒來的時候醒來,餵完奶後倆人相繼睡著。

寶寶分房單獨睡流派源於一位叫霍特的醫師(Emmett Holt),他發明了一個詞叫做cry it out,也就是「哭完就好」。

這個流派有個假說,家長越介入寶寶的睡眠,寶寶就越依賴父母,我們應該懂得訓練寶寶一個人入睡。

所以喝完睡前奶後,不要等到寶寶睡著,父母就應該把孩子放到嬰兒床上,說完晚安就撤。

讓寶寶哭哭哭哭,哭累了就睡了。

直覺不對是不是,不帶這麼玩的。

事實上這個流派是工業革命後興起的,據估計可能是忙於搞工業沒空帶孩子,才讓這個流派有了發展的空間。

事實上,隨著母乳餵養的提倡,歐美國家親子共眠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分房睡還是一起睡,要看孩子的先天氣質和安全感的需求。

有的寶寶只要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感到安全,那訓練他單獨睡沒有問題,有的孩子要摸著媽媽抱著媽媽才能睡,甚至是要吸著乳房才能睡,這種高需求類型的寶寶如其天天晚上打仗一樣訓練他單獨睡搞得雞飛狗跳,不如就抱著睡吧,皆大歡喜。

一歲以上孩子的睡眠

1.每天就寢的時間應該固定。

2.建立一個睡眠儀式。

所謂的睡眠儀式就是在睡覺前有一連串的活動,比如說:刷牙-->尿尿-->講故事-->睡前禱告-->kiss goodnight-->關燈。

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睡眠儀式可以讓孩子對睡覺這件事情被制約。

要注意的是,睡眠儀式不是像電影一樣講故事講到孩子睡著,不,一切的儀式結束時,孩子照理說應該還是醒著的,只是愛睏而已。

3.一但上了床,就不能任意的離開。

有些孩子會在床上蹦蹦跳跳,或者尿遁兩三次,或者問一大堆問題來拖延睡覺時間。

不要發脾氣,但也不要回答任何的問題,堅定地讓孩子知道睡覺時間到了是沒得討論的事情。

如果孩子又跑出房間,把他放回床上,關燈,不要有過多的對話。

4.當孩子半夜惡夢驚醒,可以在床邊陪伴他一陣子讓他安定下來。

不要讓孩子看電視,很多孩子的惡夢來自白天電視的劇情。

每個孩子的睡眠模式都不一樣,需要的睡眠時間長短也不一。

父母親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睡眠紀律,才能開開心心的教養孩子長大,而不把自己累垮。

更多育兒、健康、醫學文章,請微信搜索公眾號:蜜糖罐育兒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寶寶是不會自己建立自己的睡眠規律的,尤其是入睡這件事,這個問題也是所有新手父母最關心、也頭痛的。寶貝表現出下列情況時,就代表該帶孩子上床睡覺:揉眼睛。打呵欠。

怎麼讓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很多行為問題和晚上睡不足有關1.喜歡東摸西摸的。2.體重不見增加,因為一直睡不好影響了生長激素的分泌。3.焦慮、躁動,比一般孩子好動,因為睡不飽反而亢奮。4.記憶力退步,因為時間感變差會直接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