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療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念 (英語:Mindfulness)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佛法;然而,當代的正念大多已去宗教化、去儀式化,只留存其中的心智鍛鍊方法,並廣泛應用於各領域中。

正念療法 語言 監視 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關於佛教概念,請見「念(佛教)」。

正念(英語:Mindfulness)[來源請求]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佛法;然而,當代的正念大多已去宗教化、去儀式化,只留存其中的心智鍛鍊方法,並廣泛應用於各領域中。

簡單來說,當代的正念,指的就是活在當下,讓人更專注在生活的每一刻,並隨時觀照和重整內心狀態的一種態度與做法。

[1]目前臺灣常見對於Mindfulness(英語:Mindfulness)的中譯之一也是正念[2][3]。

目次 1佛法中的正念 2當代的正念 3基本觀念 4執行方法 5參考資料 佛法中的正念編輯 依八正道(即八聖道分)之正念條目所示(參見四念住和內觀),正念,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4]。

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5]。

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證悟阿羅漢果,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能證悟阿那含果[6]。

八正道包括:正見(正確的佛理知見)、正思維(正確的思維)、正語(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不妄語)、正業(正當且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正命(正當的謀生手段)、正精進(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正念(正向的念頭。

身受心法四念住,需與正見和正精進共同合作)、正定(堅定不疑的禪法諦定)。

當代的正念編輯 引領當代西方主流社會正念潮流的第一人,就是「正念減壓法」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

卡巴金本人對正念的操作型定義是「有意識且不帶評判的,保持當下留心的覺察」。

在此定義下的正念是「平靜、不評價、時時刻刻持續的,針對身體感覺、感知、情意狀態、想法和想像的一種覺察」。

讓心回到身體裡,處在當下,有時會發現腦中有不少雜念與思緒紛飛。

許多人以為學習正念是不允許頭腦跑出各種念頭,一定要處在一片空白的狀態。

這是種迷思,因為大腦不可能空白,頂多讓你撐個幾十秒,念頭還是會湧現。

越是用力對自己的念頭施壓,反而會因為過於緊繃導致反效果。

正念是覺察,因此並非不要有念頭或想法,而是要「覺察到」自己有什麼念頭與想法。

[7]正念減壓屬不限於宗教性之活動,是一個為期八週、有實證基礎的課程計劃,可提供非宗教性、密集的覺察訓練,以幫助有壓力者、焦慮者、憂鬱者和疼痛者。

覺察減壓由喬‧卡巴金(英語:JonKabat-Zinn)於1970年代在麻塞諸塞州大學的醫學中心開發此課程,它結合了覺察冥想、身體意識、瑜伽來對行為、思維、感覺和行動方式進行探索。

覺察可以理解為對當前經驗的非判斷性接受和當下經驗,包括身體覺知、內在心智狀態、思想、情緒、衝動和記憶,目的是減少壓抑或分心,並增加幸福感。

覺察冥想是一種培養注意力、發展情緒調控、和減少沉思和憂慮的方法。

過去的幾十年中,覺察冥想一直是可控的臨床研究主題,有增進心智健康、和促進身體健康的潛在效果。

雖然MBSR源自於精神式的引導,但該課程與宗教是無關的。

覺察減壓課程在卡巴金1990年的著作FullCatastropheLiving中有詳細描述。

1979年喬·卡巴金提出此心理治療方法,將來自佛教禪修的覺察[8]帶入西方身心醫學及心理學領域[9],此療法被歸類在第三波認知行為療法[10][11][12][13][14]。

喬·卡巴金對於Mindfulness(英語:Mindfulness)的操作型定義是在有注意的、有目的的、當下的、無評斷的狀態而產生的覺知[15]、是一種專注於當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不需要帶有自我批判的心態,改以好奇心和接納,迎接內心和腦海的每個念頭,也就是強調正視當下、覺知和無評斷。

經由長時間的反應和文獻報告,覺察減壓對於精神官能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恐慌症、憂鬱症、強迫症、重大創傷後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作用[16][17]。

由於Mindfulness(英語:Mindfulness)原文本意為中性且無評斷的覺知,與佛教八正道的正念(positivethought,rightmindfulnessorcorrectmindfulness[18][19])帶有正確、正當之涵義完全不同,而且覺察減壓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

目前臺灣相關應用Mindfulness之研究、學術論文、出版書籍、工作坊、研討會、基金會等,常常會先解釋「正念」中的主要內容便是覺察,但卻又不直接使用覺察二字,因此普遍呈現混淆使用覺察與正念的情形,這是名不正言不順之事,據此,覺察減壓之中譯即是「覺察減壓」,而非正念減壓[20]。

許多採用正念減壓手段的實驗介入之研究,其結論常出現正念減壓之效果並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用了漢字的正念之意,而不瞭解Mindfulness的原意其實僅是覺察。

換言之,正念無法減壓,覺察才有機會降低壓力。

基本觀念編輯 漫不經心或是自我思考都是大腦和身心的自然狀態,但是經常會產生紛亂或是極端的想法。

對照於冥想或是宗教而言,正念是類似於上述的行為,但不刻意做出吐納觀想等宗教式的舉動,也不壓抑任何的思緒、念頭或雜念,反而刻意專注於當下的內心觀察,暫時不要對於內心的思緒做出評斷,帶著好奇心的本質,迎接每一個動作或是每一刻。

覺察有七個主要的要素: 初心:保持好奇心,把面對每一次的事物接觸,都當作是第一次面對,嘗試保持新鮮的經驗。

接納:實際體察自己或是外在,對於面對事物的身心現象,接納思緒或是環境的本來樣貌。

不評斷:盡可能採取不偏不倚的觀察態度,對於現在不要急著做出好壞、對錯的論斷。

自我慈悲:接納自己並珍惜自己,接受原原本本的模樣,在當中發展出信任自己、相信自己,並且不要對於身心做自我傷害、人格批判。

平等心:對身心所有的經驗,都以歡迎和溫柔的方式面對,讓注意力可以平均於身體的內外、自由自在的改變。

不刻意努力:當念頭或思緒產生時,就讓身心停留在當下的狀態,不需要壓抑或是逃避,在正念當中也不強求達成任何預設目標,或者希望在正念當中改變或得到什麼。

順其自然:平靜地看著事物的本來面貌,接受他們的存在和發展,也順應事物的變化或節奏,在這當中觀察不斷變化的過程,而身心不需要妄加施予壓力。

執行方法編輯 盲眼食物靜觀:在團體治療當中,學習覺察的學員暫時閉上眼睛,由主導覺察的醫事人員,發給一個可以食用的食物(最典型的是給予葡萄乾),覺察學習的成員,透過手指的觸感、鼻子的嗅覺、耳朵的聽覺,試著感受這個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後放入口中時,由舌頭和味覺的體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麼。

用這個方式來初步體會覺察的基本觀念。

身體掃描:學習的成員可以躺下或是坐著,讓身體在最為放鬆自在的環境裡,先從注意呼吸開始安靜身心,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留意吸入時身體呼吸變化,接著主導覺察的醫事人員,由口語引導學員從頭皮、臉部五官、肩頸、軀幹、四肢等,把注意力感受放在身體各個部位,最後留意全身的體會。

在這過程當中有可能會分心、產生雜念,都沒有關係,學習者也不需要批判自己的分心,只要將念頭再拉回來即可。

步行冥想:平常的走路方式,內心並不會有任何的體察行為,覺察療法則希望學習者,在走路的過程當中導入覺察引導,注意身體動作的動態改變,或者是留心周遭聽到或感覺到的事物變化。

觀息冥想:對自己呼吸的感覺當個純粹的觀察者,留意自己使用那些身體部份呼吸。

當分心時把專注力帶回呼吸[21]。

覺察聆聽:保持覺察呼吸的方式下,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覺當中,聆聽背景聲音的發展,同時留心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

參考資料編輯 ^正念導師陳德中:正念不是轉念4個步驟覺察情緒、揮別焦慮 ^胡君梅(2012)。

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

福嚴會訊,36,10-17。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正念。

.[2020-07-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

」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

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陳德中。

正念減壓的訓練:風行全球,哈佛醫學院、Google、麥肯錫、蘋果都在用。

方智出版。

2017年。

^汪珮渲與賴世烱(2020)。

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

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

.[2020-07-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Kabat-ZinnJ.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context:Past,present,andfuture.ClinPsychol2003;10(2):144-156.doi:10.1093/clipsy.bpg016 ^(Kabat-Zinn,1994,p.4)"-MindfulnessTrainingasaClinicalIntervention:AConceptualandEmpiricalReview,byRuthA.Baer,availableathttp://www.wisebrain.org/papers/MindfulnessPsyTx.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abat-Zinn,J.FullCatastropheLiving:UsingtheWisdomofYourBodyandMindtoFaceStress,Pain,andIllness.NewYork:BantamDell.2013.ISBN 978-0-345-53972-4.  ^CreswellJ.D.MindfulnessIntervention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16,68.  ^正知減壓,有壓力但不煩惱.[2017-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正知革命找回生命的當下.[2017-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Kabat-ZinnJ.SomereflectionsontheoriginsofMBSR,skillfulmeans,andthetroublewithmaps.ContemporaryBuddhism2011;12(1):281-306.doi:10.1080/14639947.2011.564844 ^McLaughlinKA,Nolen-HoeksemaS.Ruminationasatransdiagnosticfactorindepressionandanxiety.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Dec2010,49(3):186–93.doi:10.1016/j.brat.2010.12.006.  ^GuJ,StraussC,BondR,CavanaghK.Howdo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and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improvementalhealthandwellbeing?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meditationstudies.ClinPsycholRev.Apr2015,37:1–12.PMID 25689576.doi:10.1016/j.cpr.2015.01.006.  ^林崇安(2008)。

常用漢藏梵英佛學術語。

(PDF).[2020-07-0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22).  ^林世敏。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臺北:天華,1998年。

^([//web.archive.org/web/20200923123355/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汪珮渲與賴世烱(2020)。

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

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

]] ^靜觀是甚麼?風靡Google、GoldmanSachs的心理訓練[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正念療法&oldid=6946181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