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停滯的再思考 - 復癒空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風復健發生停滯時,不該是終止當前的運動計畫,仍有許多方式(例如修正強度、嘗試不同的復健 ... (2) 一周五天,每天六小時的患側活動,維持兩週。
Skiptocontent
摘要
當中風患者進入了慢性期或對動作復健的反應停滯時,通常就被建議停止復健,這現象也體現在醫療給付制度。
然而中風復健發生停滯時,不該是終止當前的運動計畫,仍有許多方式(例如修正強度、嘗試不同的復健內容)來促進神經肌肉的再適應。
就像一般的運動情況下,適應狀態一樣可以被克服,藉由修正復健內容(例如強度、引入新的運動內容)。
結果顯示,即使慢性中風患者仍然可藉由應用新的復健計畫或不同參數、不同型式的復健內容(不同老師的課程),從中獲得改善。
以上主要是為了:(1)鼓勵專業人員重新再思考動作恢復停滯的概念。
(2)重新思考慢性中風患者對於恢復動作功能的能力,以及(3)當復健適應(瓶頸)已經產生,請使用不同的方法。
段落重點
當醫療狀態穩定後,中風患者通常開始接受復健療法例如神經發展療法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
對於大多數中風患者,這些療法是經由私人保險、Medicare、或Medicaid等美國醫療保險所支付。
然而,管理醫療服務者經常因為患者在特定的時間內,例如在功能性獨立測驗(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FIM)中無法顯示進步,而停止支付治療費用。
雖然重複的練習傳達了動作技巧學習的原則,但管理醫療服務者仍會開始限制復健的次數,並且通常只對最急性的中風患者進行補償。
數據不斷地顯示慢性中風患者(大於一年)在參與不同的復健計畫例如任務型訓練、反覆動作練習後仍會有實質的運動改善,這些發現也讓我們值得重新預期中風後運動恢復的軌跡。
就像運動員一樣,反覆執行相同的訓練直到適應,因此我們也可以假設,許多中風患者會達到恢復的停滯期,實際上可能是對於他們的治療方案已經適應。
我們的觀點對於這種適應狀態並不能表示運動改善能力下降,這也跟一般人的運動情況一樣。
許多復健專業人員可能不太熟悉關於神經肌肉適應的數據,主要來自於運動生理學,或是有關中風後期恢復的文獻。
因此這篇主要是為了:(1)重新思考有關動作恢復停滯的見解。
(2)重新思考慢性中風患者恢復運動功能的能力。
(3)使用不同的復健內容當適應(瓶頸)已經產生。
我們建議研究人員和臨床人員重新思考中風後動作學習如何發生,並且當患者在特定的治療下不再有進步時,如何持續動作學習的發生。
運動後的神經肌肉適應
這起源於演化生物學,適應一般是指生物系統(身體系統)或單元改變其結構或功能來適應外在的條件或刺激。
因此我們使用適應(adaptation)來描述人體藉由體能運動逐步習慣反覆的超負荷(overloading)。
如前面所述,反覆的身體練習會帶來動作表現的進步,而大部份的進步主要是暫時的、與練習有關的改變(例如心律的增加、血壓的升高、暫時的皮質重組),但如果練習能不斷累積一段時間,就能產生長期的神經肌肉適應。
例如在前兩週會因為神經肌肉的連結產生暫時性的肌肉變大(musclesize),然而肌肉肥大(musclehypertrophy)會藉由阻力訓練約會在四周後產生。
然而,身體的適應會在一開始訓練時有最大的變化,隨著持續的訓練會開始趨緩。
就如同從未參與跑步鍛鍊的人,一開始的肌耐力會顯著提升,但訓練六至八週後,增加的量就不如一開始的顯著。
最後,如果鍛鍊方式不改變或修正,運動表現將會達到瓶頸。
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警覺期(alarmphase),一個新的壓力(例如阻力訓練)可能會產生過度的酸痛、疲乏並且表現可能會暫時的下降。
第二階段為抵抗期(resistancephase),身體開始適應刺激,開始回到正常且更佳的身體功能。
第三階段為衰竭期(exhaustionphase),當訓練持續在增加強度最終會達到一個瓶頸並且隨後功能下降。
以上是人體為適應刺激發展的過程。
適當的刺激能夠讓身體出現抵抗的反應,發展出更強健的能力,但密集且過量的刺激,容易讓身體進入疲憊的階段。
突破瓶頸
我們一再地發現表現停滯不代表失去個人的潛能。
事實上,在非臨床的族群中,這些瓶頸可經由多樣化的介入來去克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週期化訓練(periodization)。
它是一種有計畫的多變化訓練,週期訓練以最終的目的為指導原則,用長期且多變化的方式,在不同的階段達成不同階段的目標,並且用各階段目標累積的效果,來達到最終目標。
Rheaetal比較線性與波段週期肌力訓練計畫,發現舉重選手在波段週期組12周的訓練計畫中有顯著地增加肌力。
許多文獻也發線,週期化訓練減輕了表現的瓶頸,透過修正運動強度或改變方式也能改善瓶頸(Plateaus)的現象。
中風的動作恢復
如先前所述,傳統的中風復健在隨機控制實驗中並不有效,此外,大型研究的結果在短期和長期反應也顯示,中風後經過一段時間就不太可能增加功能。
最有名的就是過去的哥本哈根腦中風實驗(CopenhagenStrokeStudy)。
裡面指出動作的恢復在腦傷五個月後不該再期待有所進步。
別的研究也說動作恢復大致會在6-12個月內停止進步。
這些慣例會造成患者本身不會期待動作的恢復,這些低期待也會造成患者習得無助的情況發生,這種失去希望的感覺會遍及患者生活的其他層面。
中風的適應與週期化訓練
就之前所討論,適應是個常見且經常發生一般人在理想的運動訓練上,當他們生理上要去習慣運動方案時。
例如心血管的適應會在有氧運動計畫中,神經肌肉的適應會在阻力訓練或重複的運動訓練中反應。
研究中支持包括調整運動強度、運動次數和時間、或改變不同的肌肉使用。
中風運動療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統療法的運動原則等概念,例如獨特性、治療時間、強度和頻率,這些關鍵的考量對於治療效果有其重要性。
此外,從中風病人運動中所觀察到的生理反應也與一般人相似,包含改善心肺耐力與增強肌力。
事實上,比起一般健康者,年長者仍可以藉由較低強度及較長的時間獲得體適能與功能。
事實上,許多近期研究結果已經顯示,對於過去認為已經達到瓶頸的慢性中風病人,在參與了任務型功能性訓練、反覆的練習課程中都看到實質上的動作進步。
此外,這些復健內容是具有挑戰性,是與初期復健期間不同的訓練方式—以下是打破適應性治療的核心特徵
侷限-誘發動作療法(CIMT):強調大量練習患側邊,有兩種方式(1)好側手限制活動,90%的清醒時間,維持兩週。
(2)一周五天,每天六小時的患側活動,維持兩週。
由於臨床施行的限制,發展出改良式侷限-誘發動作療法,患側每天30分鐘的功能性練習,並且限制好側每天5個小時,每週五天,持續10周。
功能性任務訓練(Task-specific):每次30分鐘,兩週的伸手取物訓練對於已出院的中風患者有顯著的進步,此能力也能轉移至坐姿及站姿的能力(DeanandShepherd)。
Galeaetal研究報告中發現持續三週,每次45分鐘的上肢功能性訓練,對於所謂達到瓶頸的中風病人的動作功能、靈活度都有進步。
其他任務型訓練內容,使用不同的模式或強度,也顯示對於被歸類於沒進步的病人中能獲得進步。
結論
當神經肌肉適應發生在健康成人身上,也不會是終止目前的運動內容,而是改變運動內的參數(例如強度、不同的參數)來促進正向的神經肌肉適應。
給予治療性運動更多的變化—包括強度、時間、頻率、環境、臨床治療師、甚至是不同種類的運動。
對於中風後的運動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持續學習,包括關鍵的復健內容,以及最佳的動作學習及運動,來開啓中風後功能進步的一扇窗。
參考資料:ReconsideringtheMotorRecoveryPlateauinStrokeRehabilitation
復健觀念中風復健,遇到了瓶頸怎麼辦?復健觀念中風復健每天做就一定有效嗎?復健觀念動作與功能中風後每天走路,可以走得更好嗎?
文章導覽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4thoughtson“中風復健停滯的再思考”
我想要加入復健群組
Reply
已傳送邀請囉~
Reply
感謝指導頗有受益
Reply
歡迎分享給風友們;)
Reply
留言CancelReply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輸入...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Δ
Searchfor:
分類
認知復健
最新消息
復健觀念
動作與功能
語言與吞嚥
臨床心理
影片分析
不分類
標籤DNS
PNF
一對一復健
上下樓梯
中風
中風復健
中風心理
中風步態
中風照顧者
中風行走
人體動作
動作學習
動作控制
動作練
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
吞嚥
吞嚥困難
吞嚥治療
呼吸
失語症
奇蹟
幸福
復健動機
心理復健
感覺刺激
憂鬱
手臂復健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
步態分析
神經可塑性
神經復健
精選文章
肩膀疼痛
肩關節脫位
腦中風
腦中風區域
腦中風症狀
臨床心理
自我覺察
自費復健
認知復健
語言治療
運動治療
限制誘發動作療法
鼻胃管
近期文章
中風步態(ㄧ):環繞式步態
中風步態(二):臀中肌步態
中風後想恢復的更好?睡眠是關鍵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有關學習的四大支柱
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幸福感吧!
近期留言「中風步態(ㄧ):環繞式步態-復癒空間」於〈中風步態–影響步態的四大系統〉發佈留言「中風復健與中風復能不同,你想要的專業是什麼?-復癒空間」於〈有效的中風復健–限制誘發動作療法〉發佈留言「從「動作學習」與「運動治療」的觀點看吞嚥治療-復癒空間」於〈運動治療金字塔〉發佈留言「中風步態(ㄧ):臀中肌步態-復癒空間」於〈中風步態–影響步態的四大系統〉發佈留言「駐站作者」於〈腦中風後的恢復–神經可塑性十大原則〉發佈留言彙整
2022年10月
2022年9月
2022年8月
2022年6月
2022年5月
2022年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9月
2021年8月
2021年7月
2021年6月
2021年5月
2021年4月
2021年2月
2021年1月
2020年12月
2020年11月
2020年10月
2020年9月
2020年8月
error:Contentisprotected!!
回到頂端
延伸文章資訊
- 1【劉秀枝專欄】走路享受生活況味還防二度中風 - 康健雜誌
歷經2個多月的第3級疫情警戒,宅在家缺少運動,於是趁著清早與傍晚,行人較少且還不大炎熱時,戴著口罩到附近的公園散步約1小時...
- 2腦中風一個月內復健效果最好 - 健康醫療網
2.病發後一星期,配合復健師之安排進行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幫助患者肢體行動、日常生活等功能。 3.復健二~三個月之後,患者自理及走路功能應有良好的 ...
- 3中風動作復健- 訓練站立和走路要先練好的五大關鍵動作!
重新站起來走路可以說是每位中風患者最想達成的目標之一,但中風的後遺症讓下肢偏癱,嚴重一點的患者可能連站都站不穩,更別說是走路了,我想沒有人願意向 ...
- 4中風復健每日走路2小時的評價費用和推薦 - 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中風復健每日走路2小時在職能治療師王志元Facebook 的評價費用和推薦 · 1、坐著時間: 每日大約13-14小時,含交通過程、復健時間 · 2、站著和走路時間: · 3 ...
- 5【中風康復故事】四十歲後才發現「走路是件難事」靠意志力與 ...
從復健療程結束,到重返職場,中風後的影響已不見了。 ... 出院後做的是門診復健,每週一、三、五,共二小時,搭乘計程車前往805國軍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