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章句下_詩詞古文大全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離婁下.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 ... 離婁下. 有所不為,而後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古詩大全詩詞名句古文典籍古文言文歷史故事古代詩人勵志人生作文大全範文大全經典美文祝福簡訊網站導航離婁章句下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
全篇原文共33章,本書選18章。
小恩小惠,不知為政【原文】子嚴①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②濟人于溱洧③。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
歲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輿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闢(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注解】①子產:名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
②乘輿:指子產乘坐的車子。
③溱(zhen)洧(wei):兩條河水的名稱,會合于河南密縣。
④十一月:周歷十一月為夏歷九月,下文十二月為夏歷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
(6)輿梁:能通車馬的大橋。
(7)闢:開闢,即開道的意思。
【譯文】 子產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溱水和洧水。
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並不懂得從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
在上位的人隻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麽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執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讀解】諸葛亮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三國志》)裴註引華陽國志》)說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產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去幫助老百姓過河,這事在一般人看來是屬于愛人民的美德,因此傳為美談。
但孟子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要求子產,則認為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治末而沒有能夠治本,于事無補。
與其你這樣一個一個地去幫助老百姓過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權力為他們把橋修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使他們再也沒有過河的煩惱。
也就是說,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重,而不應以小恩小惠去取悅于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釣譽。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篇(君臣之道,恩義為報)離婁下君臣之道,恩義為報【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①,何如斯可為服矣?”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裏。
此之謂三有禮焉。
如此,則為之服矣。
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裏。
此之謂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注解】①為舊君有服:指離職的臣子為原先的君主服孝。
②極:窮困,這裏作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其處境極端困難。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幹的人;君主把巨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
”齊宣王說:“禮製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也應為過去的君主展孝。
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為他服孝呢?”孟子說:“臣下有勸諫,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君主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老百姓。
臣下有什麽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打發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這就叫做三有禮.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為他服孝。
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受;建議,君王不聽從。
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
臣下有什麽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這種情況叫做仇敵。
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麽孝可服呢?”【讀解】 所謂投桃報李,士為知己者死。
又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賢明的君主總是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
比如說劉皇叔用關羽、張飛、諸葛亮,至今傳為美談。
其實,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現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話,反目成仇,兩敗俱傷,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領導不領導,被領導不被領導了。
那又能怪誰呢?隻能怪自己不會做領導人罷。
下一篇(中養不中,才養不才)離婁下中養不中,才養不才【原文】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①,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②。
”【注解】 ①中:指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
養:培養、熏陶、教育。
②其間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譯文】 孟子說:“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于有好的父親和兄長。
如果品德修養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拋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麽,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別,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來計量了。
”【讀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
”(《三字經》賢者為師,團結大家一道進步;能者為師,幫助大家共同提高。
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義務。
否則,所謂的“好人”又好在哪裏呢?模擬西方聖哲的話來說:“人啊,你們都是上帝的子民。
要互愛,不要拋下任何一個兄弟姐妹不管!”所以我們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連心”、“手拉手”的活動。
下一篇(有所不為,而後有為)離婁下有所不為,而後有為【原文】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讀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
如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
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現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論語•子張》)正是孟子這裏的意思。
總起來說,儒家所說的“不為”是為了“有為”,隻不過是要有所選擇而為,與老庄清靜“無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下一篇(言人不善,如後患何)離婁下言人不善,如後患何【原文】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譯文】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招來後患如何是?”【讀解】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的劣根性的確如此。
不過,如果有人專以背後說人家的壞話為樂趣,嗜痂成癬,那麽個個專用名詞賞給他(她)了,叫做--長舌婦!孔子曾經說過:“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陽貨》)我們也曾給這種道聽途說者送了一個稱號,叫做“小廣播”。
與小廣播相比,長舌婦如何?小廣播不一定是長舌婦,但長舌婦八九不離十是小廣播一個。
小廣播免費直銷訊息,義務廣告,以先聽為快,以訊息靈通為榮。
無聊!長舌婦東家長、西家短,以窺人隱私為快,以暗箭傷人為樂。
可惡!小廣播愚,長舌婦惡。
如果說,對小廣播,我們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麽,對長舌婦,就應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了。
下一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離婁下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原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譯文】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隻要合乎道義就行。
”【讀解】 在《論語•子路》裏,孔子與子貢討論士的標準時已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這是從反面來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
孟子這裏則是從正面來告訴我們“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可見,孟子的學說在很多方面都的確是與孔子一脈相承的。
關于“大信”與“小信”的問題,亦即“信”的通權達變問題,我們在《論語》的有關讀解中已說得很多。
這裏隻作簡單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最典型的強調就是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執于“信”而不知變通。
用我們所說的最為極端的情況就是,難道對你的敵人也要講“額度”嗎?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通權達變。
通權達變的標準就是孟子這裏所說的“惟義所在”。
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棄的東西,也是指導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的原則。
有了原則,當然就要好辦得多了。
下一篇(大人不失赤子之心)離婁下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注解】①赤子:嬰兒。
【譯文】 孟子說:“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讀解】老玩童麽?當然不是。
偉大的人胸懷寬廣,“宰相肚裏能撐船”。
而童心純真不偽,本色自然。
宰相肚裏之所以能撐船,是因為他不斤斤計較于一得之利,一孔之見,而能夠保全自然無偽的本色,永遠以一種童心般的新奇和純真面對這個世界,生機蓬勃,以至于無的不知,無所不能。
這裏面的關鍵其實就是兩點:一是純真,二是大度。
正是在這兩點上,我們可以找到真正偉大的人物與童心的相通之處。
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老子》第二十章) 又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老子》)第二章》你看那眾人應對攘往,好象趕赴豐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台眺望。
隻有我淡泊而無動于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嬰兒一樣。
老子的本意是宣揚歸樸返真,淡泊寧靜。
不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與孟子這裏的思想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歸結起來說,真正偉大的人,倒不像我們一般小雞肚腸的人那樣想得復雜,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夠保持一分童心,有時候表現出來,就像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
下一篇(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離婁下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①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②。
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注解】①資:積累。
②原:同“源”。
【譯文】 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自己有所收獲,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
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讀解】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獲,而不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簡言之,自得是內功,而不是招式。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招式是做夠了的,但內功卻一點也沒有,所以,一旦過硬檢驗起來,就隻有溜之大吉。
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現代學者莫不以南郭先生為恥,而其行為類似南郭先生的卻不在少數。
他們或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有尖皮厚腹中空。
”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裝點門面。
其招式花樣翻新,不一而足。
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沒有才能,與孔子所說“不惑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的精神恰恰相反。
總而言之,還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欲其自得之’就是為己,反之則是為人。
孔、孟論學問之道,用心良苦。
你我讀書人理應深省,以免誤入歧途。
下一篇(博學詳說,將以返約)離婁下博學詳說,將以返約【原文】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于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去。
”【讀解】真理原本是至簡至約的,一半是因為我們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為所謂“飽學之士”的炫耀門楣,使它們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深奧了。
“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這是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的抱怨,或者說幽默。
如果這抱怨發自一位勤勉的學生之口,那老師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鑽哩。
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是要恨無地洞可鑽的。
比方說,“人是什麽?”“文化是什麽?”不說人人都明白,一說人人都糊塗。
所以,博學詳說不是為了炫耀淵博,故作深刻,而是為了深入淺出,出博返約。
教學如此,演說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博學詳說歸于簡約。
博學評說是手段,歸于簡約才是目的。
下一篇(以善養人,能服天下)離婁下以善養人,能服天下【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能服大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孟子說:“單憑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夠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養教育人,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
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統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讀解】關鍵是“養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潛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教育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對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視而身體力行。
因為,無論你有多麽好的思想,多麽好的治國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麽“善”。
不通過“養人”--培養教育,怎麽能夠讓人們理解而化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呢?就是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嗎?下一篇(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原文】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晝夜,盈科④而後進,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⑤。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問雨集,溝澮(6)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7)過情,君子恥之。
”【注解】 ①徐子:孟子的學生徐闢。
②亟:屢次。
③混混:通“滾滾”,水勢盛大的樣子。
④科:坎。
⑤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句,“取這個罷了。
”(6)儈(kuai):四間大溝渠。
(7)聲聞:名聲,名譽。
【譯文】徐子說:“孔子曾多次贊嘆水,說:‘水啊!水啊!’他到底覺得水有什麽可取之處呢?”孟子說:“水從源泉裏滾滾涌出,日夜不停地流著,把低窪之處--填滿,然後又繼續向前,一直流向大海。
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
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這種特徵啊。
試想,如果水沒有這種永不枯竭的本源,就會像那七八月問的暴雨一樣,雖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滿大小溝渠,但也會一下子就于酒枯竭。
所以,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情形,君子就會感到羞恥。
”【讀解】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闡發水的特徵;另一方面用水比擬人的道德品質,強調務本求實,反對一個人的名譽聲望與自己的實際情況不符。
要求大家像水一樣,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斷進取,自強不息。
其實,我們在《韓詩外傳》裏發現了孔子自己對于為什麽要“亟稱于水”這個問題的詳細回答。
問題是由子貢提出的。
子貢說:“君子看見大水總是要觀察,這是為什麽呢?”孔子回答說:“君子是用水來比擬人的道德啊!水到處給予而無私,這不是像很有德行嗎?所到之處萬物生長,這不是像很有仁愛嗎?流向總是循著一定的道理,這不是像很有正義嗎?淺處流淌,深處莫測高深,這不是像很有智慧嗎?奔赴深淵大谷而毫無疑懼,這不是像很有勇氣嗎?任何細微之處也不放過,這不是像很明察嗎?遇到險惡地勢也不避讓,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嗎?髒東西進去,幹幹凈凈出來,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嗎?水面永遠是平的,這不是像很公正嗎?不求一概滿盈,這不是像很有節度嗎?無論經過多少曲折,始終向東流,這不是像意志很堅毅嗎?正因為水有這些特徵,所以君子看見大水就一定要觀察。
”這簡直就是一首水的贊美詩啊!生動而深刻。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觀水去呢?下一篇(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離婁下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注解】 ①幾希:少,一點點。
【譯文】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麽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卻儲存它。
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類的常情,于是從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讀解】人與動物的差別何在?在今天,這已是一個人類學的命題了。
可孟子卻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孟子說,人與禽獸的差異就那麽一點兒,至于那一點兒到底在什麽,他在這裏沒有說。
不過,我們在《滕文公上》)裏曾聽他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
可見,在孟子看來,人和禽獸的差別就在于有沒有教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沒有精神方面的東西。
這和我們現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動物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屬性是動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會屬性是非動物性的,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後一方面。
既然如此,高尚的人當然就應該發展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方面。
所以,孟子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隻有品質高尚的人才註意儲存和發展這一點。
比如說有的人認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標榜“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自然是“近于禽獸”了。
當然,孟子也並不是要完全否定“飽食、暖衣、逸居”,要求人們不食人間煙火,苦行禁欲。
而是認為應該像舜帝那樣,“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從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類的常情出發行仁義之道,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不顧人之常情。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孟子的主張,應該是“飽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物質生存與精神追求都不可廢棄。
這一點,當然也是符合我們今天的基本觀點的。
下一篇(兩可之間,最是為難)離婁下兩可之間,最是為難【原文】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譯文】孟子說:“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損廉潔;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給予了有損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損勇敢。
”【讀解】與著名的“魚與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選擇不同,孟子在這裏擺給我們的,是一種兩可之間的選擇,而且要為難得多。
比如說,殺人越貨還是遵紀守法?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是難題,可是,吃回扣還是不吃?收紅包還是不收?這對很多人來說,卻是相當考人的難題了。
就孟子所舉的情況來看,“取傷廉”是比較好理解的,可“與傷惠”和“死傷勇”卻有些令人費解。
揣摩起來,所謂“與傷惠”大概是說,在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情況下,還是不給與的好。
因為,“濟人須濟急時無”,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的意思。
不然的話,給予了反而有濫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損傷。
這就是“與傷惠”。
至于說“死傷勇”,則是指我們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有時候活下來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氣和更強的戰勝困難和恥辱的毅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了死,很可能給人以輕生的感覺,當然就是于勇氣有所損傷的了。
這就是“死傷勇”。
有人認為,孟子之所以舉出“與偉惠”和“死傷勇”,是因為戰國時代豪俠風氣盛行,四豪濫施恩惠,荊(軻)聶(政)刺客輕生,所以孟子針砭時弊,引以為戒。
(毛奇齡《聖門釋非錄》引全履祥語)如此說來,倒是一個時代性的話題了。
那麽,對我們來說,仍然具有時代意義的是什麽呢?恐怕就是“取傷廉”了吧!下一篇(逢蒙殺羿,裏也有過)離婁下逢蒙殺羿,羿也有過【原文】逢蒙①學射于羿,盡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異。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庚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質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僕曰:‘庚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庚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③而後反。
”【注解】①逢(peng)蒙:羿的學生和家眾,後來叛變,幫助寒浞殺了羿。
②羿:又稱後羿,傳說是夏代有窮國的君主。
③乘矢:四支箭。
【譯文】逢蒙跟羿學射箭,學得了弄的技巧後,他便想,天下隻有羿的箭術比自己強了,于是便殺死了羿。
孟子說:“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過。
”公明儀說:“羿不該有什麽罪過罷。
”孟子說:“罪過不大罷了,怎麽能說沒有呢?從前鄭國派子濯孺子侵入衛國,衛國派庚公之斯追擊他。
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夠拿弓,我死定了!’又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我的人是誰呀?’駕車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
’子濯孺子便說:‘那我不會死了。
’給他駕車的人說:‘庚公之斯是衛國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說不會死了,這是為什麽呢?’子濯孺子說:‘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學的射箭。
那尹公之他是個正直的人,他所選擇的朋友也一定正直。
’庚公之斯追上來了,問:‘先生為什麽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疾病發作,不能夠拿引’慶公之斯說:‘我跟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學射箭。
我不忍心用您的箭術反過來害您。
不過,今天這事是國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
’于是抽出箭,在車輪上敲打了幾下,把箭頭敲掉,發了四箭然後就回去了。
”【讀解】孟子沒有把後面的話說完,那意思卻是非常明確的了:子濯孺子善于選擇和教育學生,註匱娜似氛保嘈叛?之他也會像他一樣選擇和教育學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會殺他。
可羿卻不善于選擇和教育學生,對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結果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並對于自己的被害也負有一定責任。
逢蒙藝成害師,歷來為人所不齒,這本已是大家的共識,孟子卻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共有自取其禍的責任在內。
乍一聽來,我們會和他的學生公明儀一樣認為沒有什麽道理,但仔細想想,也就覺得並非沒有道理了。
比如說我們今天有些人“引狼入室”,引小偷進家門,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時不謹慎,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帶進屋,使之見財起意,產生歹心,結果發生失竊甚至謀財害命的慘案。
這能說房主人自己一點責任也沒有嗎?這還隻包含了交往中要註意識人察人的一方面,沒有包含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方面的問題。
如果並不隻是教逢蒙箭術,而且也教他做人的道理,簡言之,既傳藝,也傳德,那也許就不會發生已遭害的悲劇了吧。
所以,從逢蒙殺並這件事上,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方面的教訓:一方面,不僅選拔幹部,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認識人,就是收學徒,招學生也同樣需要慎重選擇。
另一方面,無論是教學徒,教學生還是培養其他什麽人,都一定要從德與才兩個方面著眼進行教育與培養,使之全面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隻有做到了這兩個方面,才不會釀成禍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後悔莫及。
當然,無論從我們今天的教育方針還是從我們的幹部製度來看,都是非常註意這兩個方面的。
隻不過,實際操作中做得如何,還有待調查研究。
那就把孟子這段話,把逢蒙殺並這件事作為提及我們註意的一份材料,一個經驗教訓吧。
下一篇(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離婁下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原文】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注解】 ①西子:指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這裏以她代指美女。
②惡:這裏與“西子”相對,主要指醜陋。
【譯文】 孟子說:“像西施那麽美麗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穢惡臭的東西,別人也會捂著鼻子走過去;雖然是一個面貌奇醜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也同樣可以祭祖上帝。
”【讀解】 幸好隻是不潔,問題還不很大,如果是麻瘋病、“愛得死”(愛滋病)之類的,那可就慘了!豈止是掩鼻而過?多半是談“西子”而色變了罷。
相反,面貌奇醜如雨果筆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聖母院做敲鍾人。
上帝當然會接受他的祭祀,並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貴在保持勿失;有醜有惡不足懼,貴在自新。
這就是美醜善惡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下一篇(愛人者人恆愛之)離婁下愛人者人恆愛之【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禽獸又河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為法(6)于天下,可傳于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注解】①橫逆:蠻橫無禮。
②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態度。
奚宜:怎麽應當。
③由:通“猶”。
下文“我由未免為鄉人也”中的“由”也通“猶”。
④擇:區別。
⑤難:責難。
(6)法:楷模。
【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
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
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
假定這裏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麽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麽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麽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
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
憂慮又怎麽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
至于君子別的什麽憂患就沒有了。
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
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讀解】“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
”這是一段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
讀起來,使人感到與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就像我們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樣: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這世界有真心的愛,讓這世界充滿情和愛!道理並不深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
關鍵是要有行動的熱情。
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行動的熱情,許多人際之間的矛盾糾葛就會沒有了,許多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了。
問題是,我們從幼稚園時就接受這種互愛互敬的教育,而實際到底做得怎麽樣呢?恐怕也應該接受孟子的建議,來一點反躬自省吧。
下一篇(不孝有五,不顧父母)離婁下不孝有五,不顧父母【原文】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②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鬥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解】 ①四支:即四肢。
②從:同“縱”。
③戮:羞辱。
④很:同“狠”【譯文】 孟子說:“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隻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讀解】這五種不孝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三種不孝又有所不同,加起來,不就是“不孝有八”了嗎?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這五種不孝的情況都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但其中最為典型,最切中時弊的恐怕是第三種了: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
新聞媒介報道也罷,漫畫諷刺也罷,街談巷議也罷,這一類事情的確是見得很多了。
養下不養上。
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長工”。
這些人怎麽就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老啊,而“小皇帝”又會有他們自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為“老長工”了嗎?如此惡性迴圈,豈不悲哉!可見,提倡孝敬父母,強調贍養父母,人人有責,到今天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下一篇(齊人有一妻一妾)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原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①出,則必饜(2)酒肉而後反。
除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展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3)間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③無與立談者。
卒之東郭墦間(7),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展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10)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注解】 ①良人:古代婦女對丈夫的稱呼。
②饜(yan):飽。
③間(Jian):窺視。
④蚤:同“早”。
⑤施(yi):斜。
這裏指斜行,斜從跟隨,以免被丈夫發現。
(6)國中:都城中。
(7)墦問:墳墓間。
(8)訕:譏消、譏罵。
(9)中庭:庭中。
(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樣子。
【譯文】齊國有一個人,家裏有一妻一妾。
那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吃得飽飽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
他妻子問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麽人,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
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丈夫出門,總是酒醉肉飽地回來;問他和些什麽人一道吃喝,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但我們卻從來沒見到什麽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家裏面來過,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麽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來,她便尾隨在丈夫的後面,走遍全城,沒有看到一個人站下來和他丈夫說過話。
最後他走到了東郊的墓地,向祭掃墳墓的人要些剩餘的祭品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地到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酒醉肉飽的辦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裏,告訴他的妾說:“丈夫,是我們仰望而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然是這樣的!--”二人在庭院中咒罵著,哭泣著,而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他的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在君子看來,人們用來求取升官發財的方法,能夠不使他們的妻妾引以為恥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讀解】 這已經成了一則很著名的寓言故事。
孟子為我們勾畫的,是一個內心極其卑劣下賤,外表卻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形象。
他為了在妻妾面前擺闊氣,抖威風,自吹每天都有達官貴人請他吃喝,實際上卻每天都在墳地裏乞討。
妻妾發現了他的秘密後痛苦不堪,而他卻並不知道事情已經敗露,還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
讀完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幾分惡心。
孟子的諷刺是辛辣而深刻的。
孟子的原意是諷刺他那個時代不擇手段去奔走于諸侯之門,求升官發財的人,他們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裏卻行徑卑劣,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其實,在我們今天讀來,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這位齊國飛人”的影子。
他們當然已不可能像這位齊國“良人”那樣“有一妻一妾而處室”,無“妻妾”可“驕”了。
但是可以“驕”同事,“驕”朋友嘛。
今天我與某書記釣魚,明天我與某局長喝酒,後天又是某大款請我上茶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某小品諷刺的用名片打撲克,鞭撻的不就是這位齊國“良人”似的人物嗎?相關文章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醜章句上公孫醜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上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返回頂部古詩資料網站網址髮型謎語韓劇劇情韓劇劇情百科劇情星座解夢祝福語祝福語大全節日祝福語祝賀詞大全簽名小語大全搞笑圖片笑話畢業祝福語畢業感言佳句生日快樂祝賀詞結婚賀詞祝福佳句勵志國語字典詩詞中文百科知識解夢中文
延伸文章資訊
- 1離婁章句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孟子集注
離婁章句下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離婁章句下的討論及參考資料。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
- 2離婁章句下_百度百科
《離婁章句下》選自《孟子》,短章居多,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離婁章句下》選18章。這18篇分別為《小恩小惠, ...
- 3孟子離婁章句下(四) @ 心情記事 - 隨意窩
離婁章句下(四)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註釋」 無罪……可以去:士是有學問而尚未作官的人。大夫是當時的官名。
- 4《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節,原文、譯文及註釋簡介:《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 ...
- 5離婁章句下_詩詞古文大全網
離婁下.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 ... 離婁下. 有所不為,而後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