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詳目顯示. Email地址: 轉寄. 展開. twitter. line · 電子全文 · 國圖紙本論文. 研究生: 黃靜宜. 研究生(外文):, Ching-yi Huang. 論文名稱: 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2/09/2618:1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靜宜研究生(外文):Ching-yiHuang論文名稱: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論文名稱(外文):Therelationshipsamongattachmentrelationship,parentingstyle,andadolescents'attitudestowardheterosexualrelationship指導教授:周麗端指導教授(外文):Li-TuanChou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人類學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8畢業學年度:9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74中文關鍵詞: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異性交往態度相關次數:
被引用:116點閱:7439評分:下載:1281書目收藏:18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異性交往之關係,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地區之公私立國民中學與高級中學在校學生,有效總問卷數為714份。
研究以「依附關係量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異性交往態度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所得資料以SPSS13.0版進行處理分析,以描述統計、t檢定、卡方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
分析結果如下:一、現況(一)父親、母親之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一致性高;青少年整體來說有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依附關係中之「溝通」程度低;父母教養方式之「反應」、「要求」程度高(二)異性交往情況:國高中青少年有35.21%有戀愛經驗(三)異性交往態度:青少年異性交友目的認同結交男女朋友可以增進自我成長、人際能力、有助課業學習且可以相互陪伴、支持;異性相處態度偏正向、兩性平等且尊重對方;婚前性行為的接受度普遍趨向保守;對現階段交往存有美好、嚮往、支持的態度;對現階段親密行為的接受度以「接吻」所佔的比例最高,佔47.65%,但也有6.13%的青少年可以接受發生性行為二、依附關係分析(一)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在「信任」、「溝通」的程度及整體依附關係品質較國中階段高;家庭社經地位愈高,青少年與父母「信任」、「溝通」的程度及整體依附品質愈好(二)青少年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其依附關係有顯著解釋力父母教養之「反應」愈多、「要求」愈少,青少年依附關係的「信任」程度愈好,可解釋49%變異量;父母教養之「反應」愈多,青少年依附關係之「溝通」程度愈好,可解釋51%變異量;父母教養之「反應」愈多、「要求」愈少,青少年依附關係愈傾向「低疏離」,可解釋20%變異量三、父母教養方式分析雙親家庭父母教養方式之「反應」較單親家庭為高;青少年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父母教養方式之「反應」愈多;父母對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有較多的「反應」,而對國中階段的青少年有較多的「要求」四、異性交往情況、態度分析(一)女生有戀愛經驗的比例顯著高於男生,且女生顯著比男生有較多的戀愛次數。
男生較女生、高中生較國中生在「婚前性行為態度」、「現階段交往態度」持開放、支持態度(二)男生較女生、高中生較國中生對「婚前性行為」持開放態度;父母教養方式「要求」愈少、依附關係愈不傾向「低疏離」,青少年的「婚前性行為態度」愈開放,共可解釋12%的變異量(三)男生較女生、高中生較國中對「現階段交往」持嚮往、支持態度;依附關係「溝通」程度愈差、愈不傾向「低疏離」,青少年對現階段交往較抱持美好、嚮往、支持的態度,共可解釋11%的變異量五、結語(一)支持、鼓勵與肯定乃教養之不二法門(二)合宜的異性交往態度,植基於父母合宜的「反應」、「要求」及良好的依附關係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第三節名詞釋義8第二章文獻探討11第一節依附關係11第二節父母教養方式28第三節異性交往情況與態度35第四節影響異性交往現況與態度之相關因素41第三章研究設計47第一節研究架構47第二節研究對象48第三節研究假設51第四節研究工具53第五節研究程序66第六節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67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69第一節樣本基本資料分析69第二節依附關係分析79第三節父母教養方式分析87第四節異性交往情況、態度分析90第五節影響異性交往(情況、態度)因素之分析100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111第一節研究結論111第二節研究建議122第三節研究限制127參考文獻128附錄一依附量表同意函………………………………………142附錄二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等級表……………………………144附錄三專家效度名單……………………………………………145附錄四預試問卷…………………………………………………146附錄五預試項目分析…………………………………………154附錄六正式問卷…………………………………………………168
Lin,M.J.(林妙容)(2003).Anempiricalstudyofattachment,psychosocialadjustment,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adolescence.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諮商輔導文粹-高師輔導所刊,8,131-154。
王淑俐(1995)。
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
台北:合記。
王碧朗(2001)。
依附理論-探索人類情感的發展。
教育研究資訊,9(3),68-85。
王慶福(1995)。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慶福(2000)。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慶福、王郁茗(2003)。
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
中山醫學雜誌,14,71-82。
王慶福、林幸台與張德榮(1997)。
人際依附風格、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親密能力之評量。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4(2),63-78。
王薇甄(2006)。
父母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鍾和(1993)。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以容(2004)。
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敬先(1981)。
大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調查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4,27-75。
朱敬先(1992)。
健康心理學。
台北:五南。
朱瑞玲(1989)。
親子關係:子女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81-246。
行政院(2007)。
統計地區標準分類。
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eng.dgbas.gov.tw/lp.asp?ctNode=3217&CtUnit=226&BaseDSD=7吳秀惠(1996)。
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秀惠、柯澍馨(1997)。
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態度之研究。
台灣性學學刊,3(1),29-41。
吳佳煇(2004)。
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資訊社會研究,7,73-189。
吳佳煇、林以正(2005)。
依戀型態對網路他人信任感與網路自我確定度之影響。
資訊社會研究,9,325-342。
吳幸怡(1998)。
家庭結構、性別及依附風格對人際關係及價值觀的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6)。
spss統計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
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5)。
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
台北:五南。
吳思霈(2004)。
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齊殷(1999)。
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行為問題。
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吳鴻發(1994)。
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
松商學報,2,46-83。
吳麗娟(1997)。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之整合性研究-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03-011)。
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李育忠(2000)。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怡玲(2002)。
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素菁(2002)。
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與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利君(2002)。
台北縣市國中生愛情態度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珮文(2001)。
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新富(1999)。
高雄市國中生兩性交往問題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44(1),97-111。
林旻沛、丁建谷、賴雅純與柯慧貞(2005)。
不同成人依附型態大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上之差異。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93-119。
林麗娟(2005)。
國中生學業成就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侯崇文(2001)。
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柳杰欣(2007)。
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俊青(1995)。
高雄市高中生戀愛經驗調查研究。
高市鐸聲,5(2),24-28。
柯淑敏(2001)。
兩性關係學。
台北:揚智。
洪毓璟(2003)。
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賢明、彭仁雄(1992)。
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
竹縣文教,4,71-86。
洪蘭(譯)(1995)。
H.Gleitman著。
心理學(Psychology)。
台北:遠流。
紀怡如(2002)。
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修慧蘭(1997)。
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之輔導。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65-68。
孫世維(1994)。
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
法商學報,29,259-304。
孫淑琴(2000)。
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君怡(2001)。
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概念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晏涵文(1998)。
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
理論與政策,47,165-180。
晏涵文、林燕卿與張利中(1998)。
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
台灣性學學刊,4(2),1-14。
涂妙如(2005)。
幼兒的氣質、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靜如、林美惠、陳秀珠、鄭蕙芳、范卓正與王冠明(2000)。
青少年的兩性關係與兩性教育。
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頁29-55)。
台北市:師大書苑。
秦玉梅(1987)。
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穗玟(2005)。
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樹澍(1990)。
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利中、林燕卿與洪素珍(2001)。
台北市五專青少年之依附型態與婚前性經驗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台灣性學學刊,7(2),23-34。
張志成(2005)。
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態度認知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1)。
現代心理學(下)。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2)。
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
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秋蘭(2000)。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靖爾(2006)。
台北市高職學生同儕關係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7)。
教育統計(96年版)。
2007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ebooks/edu96/index.htm?open莊麗雯(2002)。
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文耀、呂嘉寧(1998)。
情緒自主、依附型態與自殺危險性的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2),59-81。
許瑞蘭(2002)。
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立容(2005)。
學齡前兒童之母親遊戲行為與依戀關係、文化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明雪(1998)。
台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貞夙(1997)。
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
學生輔導,48,126-138。
陳淑貞、翁毓秀(2006)。
非行少年依附、解釋風格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輔導與諮商學報,28(1),29-50。
陳皎眉(1986)。
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
台北:桂冠。
陳皎眉、王鍾和、王玲芬(1995)。
青少年的家庭結構與依附類型對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及偏差行為的影響。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計畫。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陳嘉玉(2005)。
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管教態度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相關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靜晃(2005)。
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市:洪葉。
曾文星、徐靜(1991)。
青少年的心理衛生。
台北:水牛。
黃天中、洪英正(1992)。
心理學。
台北:桂冠。
黃拓榮(1997)。
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富源、鄧煌發(1999)。
單親家庭結構與功能對少年非行之影響-台北市之調查研究結果分析。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5,329-392。
黃碧慧(2002)。
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中之壓力事件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2007)。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台北:五南。
黃麗娟(2007)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親子互動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芳彰(1997)。
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6)。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
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淑萍(1995)。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倩亨、洪綉雯(2006)。
探討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
台南科技大學學報,25,99-116。
劉明松(1998)。
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劉俊良(2002)。
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俊道、林維能(2003)。
軍校生權威概念發展與生活適應、依戀關係之相關研究。
復興崗學報,77,79-106。
劉玲君(1996)。
高職學生對異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與看法。
測驗與輔導,135,2791-2794。
劉修全(1997)。
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金嘉(2006)。
探討社交技巧在依戀型態與憂鬱情緒間的中介因子。
私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陽儀(1998a)。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陽儀(1998b)。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2),33-58。
蔡秀玲、吳麗娟(1998)。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73-90。
蔡順良(1985)。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74(18),239-264。
鄭羽芯(2006)。
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情緒表達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中市。
鄭淑子(1992)。
大學生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實踐學報,23,55-103。
鄭喜月(2005)。
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登福(2006)。
國中生愛情觀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TNT5204001。
戴靜文(2002)。
青少年不同背景變項、依附風格、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戴薏珊(2003)。
大學生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同儕依附與自我認同風格之關係研究。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253-280。
謝佳原(2003)。
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與依附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簡茂發(1978)。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顏綵思、魏麗敏(2005)。
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
台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魏鈺珊(2006)。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魏慧美(1993)。
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慧美(1995)。
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6,111-129。
魏慧美(1998a)。
高雄市公私立高中高職學生同儕影響與其婚前性行為與態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4,295-315。
魏慧美(1998b)。
解讀青少年的心-探討高中職學生性行為與態度的關係。
職教園地,25,11-13。
羅樊妮(2004)。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建文(1975)。
父母教養方式與少年道德行為。
中華心理學刊,17,109-124。
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1990)。
陌生情境中嬰兒行為及其類型研究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3,49-70。
蘇建文、林美珍、陳李綢、程小危、吳敏而、林惠雅、柯華葳、幸曼玲、陳淑美(1991a)。
社會依附行為的發展。
載於發展心理學(頁111-146)。
台北市:心理。
蘇建文、林美珍、陳李綢、程小危、吳敏而、林惠雅、柯華葳、幸曼玲、陳淑美(1991b)。
家庭與個體發展。
載於發展心理學(頁427-457)。
台北市:心理。
蘇建文、龔美娟(1994)。
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1-33。
西文參考文獻Ainsworth,M.D.S.(1979).Infant-motherattachment.AmericanPsychologist,34(10),932-937.Armentrout,J.A.,&Burger,G.K.(1972).Children,sreportsofparentalchild-rearingbehavioratfivegradelevels.DevelopmentalPsychology,7(1),44-48.Armsden,G.C.,McCauley,E.,Greenberg,M.T.,Burke,P.M.,&Mitchell,J.R.(1990).Parentandpeerattachmentinearlyadolescentdepression.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8(6),683-697.Armsden,G.G.,&Greenberg,M.T.(1987).theinventoryofparentandpeerattachment:individualdifferencesandtheirrelationshiptopsychologicalwell-beinginadolescenc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6(5),427-454.Bartholomew,K.,&Horowitz,L.M.(1991).Attachmentstylesamongyoungadults:Atestofafour-category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1(2),226-244.Becker,W.C.(1964).Consequencesofdifferentkindsofparentaldiscipline.InM.L.Hoffman&L.W.Hoffman(Eds),Reviewofchilddevelopmentresearch,Vol.1(pp169-208).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Bowlby,J.(1969).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NewYork:BasicBooks.Bowlby,J.(1997).Asecurebas:clinicalapplicationsofattachmenttheory(5thed.).NewYork:Routledge.ChouLi-Tuan.(1995).Thecorrelationoffamilysocialrelationswithyoungchineseadult’sperceptionsoffamilyvaluesintaiwan.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Collins,N.L.,&Read,S.J.(1990).Adultattachment,workingmodels,andrelationshipqualityindatingcoupl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4),644-663.Elder,G.H.(1962).Structuralvariationsinthechildrearingrelationship.Sociometry,25,241-262.Erikson,E.H.(1968).Identity:youthandcrisis.NewYork:W.W.NortonandCompany.Face,J.(1997).Therelationshipbetweenattachmentstyleandexperiencingaparentaldivorceduringchildhoodwithcourtshipattitudesandbehaviorsinyoungadulthood.Virginia:VirginiaCommonwealthUniversity.(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N0.AAT9732678.)Feeney,J.A.,&Noller,P.(1990).Attachmentstyleasapredictorofadultromanticrelationshi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2),281-291.Hazan,C.,&Shaver,P.(1987).Romaticloveconceptualizedasanattachmentproc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2(3),511-524.Hazan,C.,&Shaver,P.R.(1990).Loveandwork:Anattachment-theoretical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9(2),270-280.Hendrick,C.,&Hendrick,S.(1986).Atheoryandmethodoflo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0(2),392-402.Hoffman,M.L.(1975).Moralinternalization,parentalpower,andthenatureofparent-childinteraction.DevelopmentalPsychology,11(2),228-239.Holmes,J.(1993).JohnBowlbyandattachmenttheory.NewYork:Routledge.Howe,D.(1995).Attachmenttheoryforsocialworkpractice.London:Macmillanpress.Howe,D.(1999).Attachmenttheoryinchildandfamilysocialwork.InD.Howe(Ed.),Attachmentandlossinchildandfamilysocialwork(3rded)(pp1-17).Brookfield,VT:Ashgate.Krejcie,R.V.,&Morgan,D.W.(1970).Determiningsamplesizeforresearchactivities.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Measurement,30,607-610.Levy,K.N.,Blatt,S.J.&Shaver,P.R.(1998).Attachmentstyleandparentalrepresent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4(2),407-419.Lytton,H.&Romney,D.M.(1991).Parents’differentialsocializationofboysandgirls:ameta-analysis.PsychlogicalBulletin,109(2),267-298.Maccoby,E.E.,&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inthecontextofthefamily:Parent-childinteraction.InP.H.Mussen&E.M.Hetherington,(Eds).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4(pp1-101).NewYork:JohnWiley&Sons,Inc.Main,M.&Cassidy,J.(1988).Categoriesofresponsetoreunionwiththeparentatage6:Predictablefrominfantattachmentclassificationandstableover1-monthperio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4(3),415-426.Moss,E.,Cyr,C.,Bureau,J.F.,Tarabulsy,C.M.,&Dubois-Comtois,K.(2005).Stabilityofattachmentduringthepreschoolperiod.DevelopmentalPsychology,41(5).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N0.905725471.Paterson,J.,Pryor,J.,&Field,J.(1995).Adolescentattachmenttoparentsandfriendsinrelationtoaspectsofself-esteem.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4(3),365-376.Paterson,J.E.,Field,J.,&Pryor,J.(1994).Adolexcents’perceptionsoftheirattachmentrelationshipswiththeirmothers,father,andfriend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3(5),579-600.Reading,R.(2006).Thinkingaboutchildren’sattachments.ChildCare,HealthandDevelopment,32(1).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N0.986570511.Shek,D.T.L.(2007).Alongitudinalstudyofperceiveddifferencesinparentalcontrolandparent-childrelationalqualitiesinchineseadolescentsinHongKong.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22(2).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N0.1275173911.Spitz,R.A.(1949).Theroleofecologicalfactorsinemotionaldevelopmentininfancy.ChildDevelopment,20(3),145-155.Sroufe,L.A.&Water,E.(1977).Attachmentasanorganizationalconstruct.ChildDevelopment,48,1184-1199.Venet,M.,Bureau,J.F.,Gossenlin,C.,&Capuano,F.(2007).Attachmentrepresentationsinasampleofneglectedpreschool-agechildren.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8(3).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N0.1301546131.Waters,E.,Merrick,S.,Treboux,D.,Crowell,J.,&Albersheim,L.(2000).Securityininfancyandearlyadulthood:atwenty-yearlongitudinalstudy.ChildDevelopment,71(3),684-689.Weiss,R.S.(1982).Attachmentinadultlife.InC.M.Parkers,&J.Stevenson-Hinde(Eds),Theplaceofattachmentinhumanbehavior(pp.171-184).NewYork:Tavistockpublications.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
2.
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3.
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4.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5.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6.
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
7.
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
8.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9.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10.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
11.
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
12.
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13.
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
14.
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
1.
王碧朗(2001)。
依附理論-探索人類情感的發展。
教育研究資訊,9(3),68-85。
2.
王慶福(2000)。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3.
王慶福、王郁茗(2003)。
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
中山醫學雜誌,14,71-82。
4.
吳佳煇(2004)。
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資訊社會研究,7,73-189。
5.
吳佳煇、林以正(2005)。
依戀型態對網路他人信任感與網路自我確定度之影響。
資訊社會研究,9,325-342。
6.
吳鴻發(1994)。
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
松商學報,2,46-83。
7.
周新富(1999)。
高雄市國中生兩性交往問題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44(1),97-111。
8.
林旻沛、丁建谷、賴雅純與柯慧貞(2005)。
不同成人依附型態大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上之差異。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93-119。
9.
侯崇文(2001)。
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10.
洪賢明、彭仁雄(1992)。
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
竹縣文教,4,71-86。
11.
修慧蘭(1997)。
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之輔導。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65-68。
12.
晏涵文(1998)。
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
理論與政策,47,165-180。
13.
許文耀、呂嘉寧(1998)。
情緒自主、依附型態與自殺危險性的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2),59-81。
14.
陳貞夙(1997)。
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
學生輔導,48,126-138。
15.
黃富源、鄧煌發(1999)。
單親家庭結構與功能對少年非行之影響-台北市之調查研究結果分析。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5,329-392。
1.
國中生親子依附關係、獨處能力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2.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3.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4.
國中生親子關係、異性交往態度與性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主
5.
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
6.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7.
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8.
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9.
高雄市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類型與其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
10.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11.
青少年依附關係、憂鬱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12.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
13.
單親家庭依父或依母之青少年性別角色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14.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
15.
影響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及個人自尊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論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並針對(1)不同性別、與家人居住狀況、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各研究變項的差異情形(2)自我 ...
- 2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愛情關係 ...
碩士論文. 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愛情關係中的. 情緒表達衝突:信任的中介效果. 指導教授:方紫薇博士. 研究生:蘇芳儀. 中華民國一○ 一年一月 ...
- 3依附關係和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
依附關係 ; 自我概念 ; 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 Attachment ; Self-concept ; Taiwan ...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5。1-122。
- 4青少年依附關係、復原力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
詳目顯示. Email地址: 轉寄. 展開. twitter. line · 電子全文 · 國圖紙本論文. 研究生: 張妙嬋. 研究生(外文):, CHANG, MIAO-CHAN. 論文名稱:...
- 5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 ...
詳目顯示. Email地址: 轉寄. 展開. twitter. line · 電子全文 · 國圖紙本論文. 研究生: 黃筱甄. 研究生(外文):, HUANG,HSIAO-CHEN. 論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