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新石器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其生業形態以農業為主,可能已開始種植稻米。
主要代表性遺址有:「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老崩山系統文化」(大屯山北側近海 ...
│上一節│下一節│
●彈出的圖片在您切換視窗後會自動關閉●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
距今4000-7000年前,以大坌坑文化為主要。
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遺址文化,又稱粗繩紋陶文化,已開始種作,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西南部的新化丘陵、鳳山丘陵皆出現同屬「大坌坑文化」的型態,範圍擴及全島。
他們使用磨製石器、陶器,已知農耕,但狩獵、採集仍重。
【大坌坑遺址】
【大坌坑文化的
陶片】
【大坌坑文化陶器
復原圖】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
距今約4500年-3500年。
此時期出現許多紅褐色、表面有細繩紋的細砂陶器或泥質陶,因此被稱為繩紋紅陶文化。
其生業形態以農業為主,可能已開始種植稻米。
主要代表性遺址有:「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老崩山系統文化」(大屯山北側近海山坡)、「牛罵頭文化」(台中清水)、「牛稠子文化」(台南仁德)、「墾丁文化」、「小馬洞穴中層」、「漁橋文化」、「鹽寮文化」……。
【芝山岩出土的
炭化稻穀】
【芝山岩文化陶器
復原圖】
【芝山岩文化人製作陶器群想像復原圖】
【芝山岩文化漁獵
生活想像復原圖】
【圓山遺址出現許多貝殼,故有圓山貝塚之稱】
【圓山遺址出土的
陶器、石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遺址
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年前的「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園文化」、「土地公山系統文化」、「營埔文化」(台中大肚鄉營埔村)、「大湖文化」(高雄湖內鄉)、「鳳鼻頭文化」(高雄林園鄉鳳鳴)、「卑南文化」(台東市南王里)、「麒麟文化」(台東成功鎮忠孝里)、「大坑文化」(花蓮壽豐鄉)則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代表。
【台灣新石器時代
晚期分布圖】
【新石器時代麒麟文化的岩棺】
【台灣東部的
史前文化】
【花蓮花崗山北濱小學史前文物陳列館】
【花蓮花崗山出土的石器】
【花蓮花崗山出土的石器】
【花蓮花崗山出土的石器】
【埔里附近出土的
石器】
其中面積達八十萬平方公尺的卑南文化遺址,是目前發現最大面積的史前遺址,聚落龐大,建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足見卑南文化已有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
櫛比鱗次的石棺群,朝著都蘭山方向排列,石板棺內有陪葬的玉器、陶器,足見當時這群在台灣東部生活的先人,已有靈魂觀念,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
【台東卑南的史前文化園區】
【卑南遺址發現的
礪石建築結構】
【卑南遺址發現的
礪石建築結構】
【石棺群是卑南文化的特色】
【卑南遺址出土的
陪葬玉製耳飾】
【卑南文化的雙把
陶罐】
【掃叭遺址石柱】
【月型石柱】
●彈出的圖片在您切換視窗後會自動關閉●
│上一節│下一節│
延伸文章資訊
- 1第二章台灣的新石器時代@ 這是我的部落格
約六、七千年前臺灣出現了一個和「長濱文化」相當不一樣的文化,這個文化的人類使用磨製石器、製作陶器,並已知農耕,學者稱之為「大坌坑文化」,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臺灣 ...
- 2第三節新石器時代
其生業形態以農業為主,可能已開始種植稻米。主要代表性遺址有:「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老崩山系統文化」(大屯山北側近海 ...
- 3臺灣新石器時代- 翰林雲端學院
石器形制以粗繩紋陶為特色,開始用慢輪整修。中期聚落開始往內陸河谷發展,代表文化北有訊塘埔文化,中部有牛罵頭文化,南部則是以牛 ...
- 4臺灣的簡史-知識百科-三民輔考
有磨製的石器,懂得使用陶器以及裝飾玉器。 2.已有根莖作物的栽培(有農牧發展)。 代表文化. 1.大坌坑文化:臺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原住民文化)。
- 5新石器時代早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 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左右,東海岸的繩紋紅陶文化演變為三個地方性類型: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代表東岸地區的文化呈現了豐富而多樣性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