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 - 易文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告子章句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
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告子章句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全篇原文共20章,本书选14章。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诚,真。
④就:趋向。
⑤颡(sang):额头。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
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
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
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
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下一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
③瞽(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
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
⑤情:指天生的性情。
(6)才:指天生的资质。
(7)铄(shuo):授予。
(8)蓰(xi):五倍。
(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蒸民》。
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
’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
’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
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
’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
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
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
’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
【读解】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
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
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
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
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
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
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
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
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
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下一篇(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告子上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③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
延伸文章資訊
- 1告子章句上_詩詞古文大全網
④就:趨向。⑤顙(sang):額頭。 【譯文】. 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 ...
- 2告子章句上·第一节原文解释翻译-孟子 - 国学梦
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上·第一节解释翻译。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
- 3孟子告子章句上(四) @ 心情記事 - 隨意窩
告子章句上(四)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 ...
- 4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譯文公都子說:“告子認為:'人性本沒有善也沒有不善。'有人說:'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興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厲王 ...
- 5告子章句上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