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暗的幽谷-談焦慮與恐懼(上) - 王治興的情緒故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抗恐懼除了不起分別心,祛除心中「害怕」與「惶恐」之外,增加知識與深入理解是克服心中「不安」的第二良方。
由於不安的感受來自於未知與臆測,故當我們都懂 ...
王治興的情緒故鄉
跳到主文
王治興於痞客邦為情緒解鎖與探源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Feb22Wed201709:43
走出黑暗的幽谷-談焦慮與恐懼(上)
焦慮是我們最常出現的情緒,恐懼卻是人類的原始情緒。
兩者似十分接近,焦慮中常夾雜著恐懼,恐懼也會擁抱焦慮。
心理大師Alexander認為焦慮是飄浮不定的心理恐懼,恐懼則由痛苦經驗所引發。
心理和精神病學家KarenHorner說:焦慮和恐懼都是面對危險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恐懼是人們對自己必須面對的危險做出應有的反應;而焦慮則是在面對危險,甚至是想像中的危險時,顯現出不對等的反應。
然而,從感覺的角度去區分,焦慮與恐懼兩者卻截然不同。
當一個人生活上、心理上有威脅感;或感覺有危機、要失控了;或覺得心理、生活受到影響、受到干擾;或心理感到慌亂時,就會產生焦慮。
其情況嚴重時稱為恐慌、驚慌、焦慮、煩躁,其次是著急、擔憂、緊張,較輕微者是擔心、憂慮。
恐懼則來自內心沒有安全感、不安;或覺得惶恐、害怕;或者對遭逢之事感到不知所措、無法承受時,所產生的情緒。
其強烈程度最高是驚恐,其他依序為恐懼、畏懼、震驚、驚嚇。
兩個情緒分別介紹如下:
恐懼時的想法及其正向意圖
心中恐懼的人表露於外是慌張、緊繃,容貌舉止也流露出一副疑神疑鬼、怯弱的模樣,所以心懷恐懼者被戲稱為膽小鬼。
他們會迴避風險事件,遠離冒險行徑,遇事也裹足不前。
於是乎,從一個處於恐懼的人身上可以觀察到敏感脆弱、力不從心等可憐象。
欲了解恐懼可從沒有安全感、不安、無法承受、不知所措、害怕、惶恐這幾種感覺談起,再由每個感覺深入其不同的想法及其正向意圖,方得為恐懼解嗎。
陷於恐懼情緒的人,若感覺到的是惶恐、害怕、不知所措時,心裡會對自己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或其他類似語言,此刻它所傳達的正向意圖是「希望能夠應付自如」、「希望能夠克服」。
倘若恐懼來自無法承受的感受,就會發出「我受不了」,或其他類似吶喊,其正向意圖指向「想要壯大起來」,或「想要保護自己」。
人在感到不安或沒有安全感,而心生恐懼時,心裡會想「我不能沒有」、「我不能失去」、或其他類似念頭,他的正向意圖是「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或保有」、「想要維持平順」。
各取一個代表性的感覺,用案例說明之。
首先引用《我的家缺角了》書中的「家變」,描述因「不知所措」而產生恐懼案例:
清蓉來諮商是因為最近跟男朋友分手,她對與男友的分分合合感到焦慮。
…談及家裡的問題,她說自己有個很可憐的姊姊、一個鬧自殺的媽媽、一個不像男人的爸爸、還有賭徒的哥哥、一個不長進的弟弟。
姊姊不敢跟男友論及婚嫁,她擔心如果她說了家裡人的事,男友就會瞧不起她。
媽媽的心事都跟清蓉說,…每每媽媽向她訴苦,爸爸就在旁罵媽媽,媽媽會威脅「自己去死了算了」,讓清蓉很恐懼、很難過、也很無力。
就這段描述,清蓉呈現的情緒有:「與男友的分分合合感到焦慮」;「談及家裡的問題」的羞愧;對「不像男人的爸爸、還有賭徒的哥哥、一個不長進的弟弟」產生反感引發的厭惡;不捨於「可憐姊姊」勾起的難過;以及對「媽媽威脅自己去死算了」感到不知所措帶來的恐懼;苦於無力面對家庭問題產生的沮喪;強忍心頭之苦引起的悲哀。
單就與本章有關的恐懼而言,她在面對母親尋死而「不知所措」時,內在的自我對話可能是「媽媽想要自殺,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倘若有人能幫她釐清「在擔心母親自殺,而不知該怎麼辦的當下,心裡最想要的是什麼?」或許就能引導出「希望能夠應付自如」的正向意圖。
肯定她的正向意圖,接著帶領她朝向「如何應付」,才能走向「應付自如」的目標。
清蓉若能在紛亂的思緒中,專注於如何克服媽媽求死的迷惑,「不知所措」的恐懼自會在「如何應付」中灰飛煙滅。
《秘密,說還是不說》書中有一篇面臨親人即將過世,因為「無法承受」而恐懼,陷於該說還是不說的兩難議題。
西摩第一次診療時問我:「每天都對女兒說謊,還是把她隔離,不讓她知道我太太就要死了?」他說女兒珍妮絲十一歲,太太瓊斯特則在骨癌末期。
「她知道媽咪有『背痛的問題』,並且需要待在床上。
每個跟我說話的人,都說女兒珍妮絲馬上就會發覺了,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愛與保護在此糾結成恐懼與欺騙的感受。
西摩面對「我太太就要死了」,有著難以承受的痛,產生的情緒應該是驚恐(較恐懼更強烈的情緒)。
他內心可能會浮現的自我對話是「她死了,我和女兒都會受不了。
」因此,他非但會加以否認,而且隔離母女二人,用以保護自己及珍妮絲,免於承受太大壓力,或避免「無法承受」的感覺。
我們若問他:「你在害怕自己和女兒都會受不了時,心裡真正想要是什麼?」,或者「就你的角度來看,『受不了』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必可為他引導出「我想要壯大自己」、「我想要保護自己及家人」的正向意圖。
就西摩而言,他能說出「愛與保護在此糾結」,顯然他已觸碰到心靈深層「保護自己及家人」的正向意圖,只是被「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表面問題困住。
我們若能協助並引導他朝向找出還有什麼壯大或保護的可行方法,即可跳脫「愛與保護的糾結」,撫平「無法承受」的感受,遠離恐懼。
心中無有恐怖,自可平靜地面對女兒,而非隔離與說謊。
邱珍琬著述《我的家缺角了》書中描述一則遭繼父性侵,因「缺乏安全感」而恐懼的案例:
十八歲已就讀高三的案主,自小四開始就遭繼父的性侵害。
在告知母親後,遭到繼父剁雞頭否認。
…案母誤以為案主在爭寵,因而對案主產生敵意,令案主更是難過。
…案母原諒了繼父,但是案主開始不回家,在外面「鬼混」。
事發之前,繼父會說因為她很漂亮、很特殊、很疼她,還會給他很多錢買喜歡的東西,所以案主就忍下來了。
…自告知案母後,繼父對她的態度轉為惡劣,還告訴她現在再也沒有人會相信她了,於是案主開始濫交朋友,性生活混亂。
短短地描述呈現的情緒有:案主被母親誤解深感委屈產生的悲哀(案主用詞是難過,情緒強烈程度較悲哀為輕)、自暴自棄「開始濫交朋友,性生活混亂」所呈現的厭惡情緒,暫且不談厭惡。
僅就作者在「案例解析」中與本章有關的恐懼情緒,分析案主的內心想法與正向意圖。
作者寫到:
因為繼父利用她對他的愛,而剝削了她做為一個孩子的天真、一個人的權利,讓她無法對其他人(尤其是異性)產生信任的感覺,於是開始「玩弄」男人,也利用她的身體來「贏得」她想要的關愛。
如作者所述,案主退縮無法對人產生信任感的行為,呈現出她的畏懼。
此情緒出自於沒有安全感,當下她內心盤踞著「我旁邊不能沒有人」的念頭,從這個角度來看她的正向意圖應該是「想要有個人依附或愛」。
但在此要特別說明,她會「開始玩弄」男人,又與恐懼無關,反而是自慚形穢的卑劣感引發的「悔恨」情緒使然。
就本案而言,案主想要贏得愛或依附的正向意圖始終存在,而且她當時也朝著心中的正向意圖做過許多嘗試,包括:她會告訴母親是希望得到關愛以乞憐、她在外面鬼混是想要擁有愛的慰藉、她濫交朋友旨在尋求依附。
可惜的是愈抓浮木,浮木離之愈遠。
直到遇到好老師和作者,接受治療。
所以只要不放棄,抱持正向意圖,永遠會有機會。
恐懼產生的行為及其行為目的
因情緒而產生的行為大多都有其目的性,恐懼亦然。
藉由這些行為反應,讓情緒得以降低、舒緩、或停止。
我們若能覺察自己的行為目的,方可由過往的情緒行為中,學習到經驗教訓,迎向不一樣的生命故事。
恐懼的行為目的有三:對抗恐懼、逃避恐懼、壓抑恐懼。
對抗恐懼
心生恐懼而出現與情緒對抗之行為反應有正面反擊、抗拒、高聲喊叫,其目的希藉由對抗以終止心中某一感受,如不安、惶恐、無法承受、不知所措、害怕等。
從積極面來看,對抗可保持情緒亢奮,爭取自己想要的。
逃避恐懼
逃避心中恐懼之行為目的是不進入情緒,以避免有不好的感覺浮現。
更積極的說,逃避可以保護自己免於衝突、免於承擔、紓解壓力。
其行為反應有四種:
(一)排斥或否認已發生的事實,而且非常敏感又具有敵意。
(二)逃跑、退縮而不信任他人。
(三)封閉自己,拒人於千里之外。
(四)如刺蝟般地武裝、防衛自己。
壓抑恐懼
壓抑的行為反應有:屈從退讓、呆滯。
其行為目的是在降低恐懼情緒強度,免於受到干擾;從積極面來看,壓抑之目的是為了尋求安全保障、長期利益、或長期目標。
《秘密,說還是不說》書中有一則無法面對恐懼,造成親子衝突的故事。
莎拉是個美國黑人單親媽媽,與女兒貝妮絲都是十五歲時未婚生子。
貝妮絲跑掉後,莎拉非正式收養著孫子崔拂,她很怕被人知道真相後會帶走她的孫子,這巨大無比的焦慮,讓她無法做一個稱職的母親,也造成了她與外孫間的緊張關係,帶著七歲的崔拂,求助於心理治療師。
在多次協談彼此熟識後,莎拉淚眼模糊中羞慚地說:「他是我的孩子,但又不是我的孩子。
」並且放聲哭吼:「我生活在恐懼中,害怕學校或其他有關單位發現真相,把崔拂從我身邊帶走。
…」
莎拉的恐懼來自心中的不安,所以她會嘶吼:不能失去崔拂,很明顯的正向意圖是想繼續擁有外孫的扶養權。
由簡短的描述推斷,看似同樣一件扶養外孫事件、同樣的恐懼情緒,莎拉面臨不同場所,各有其不同的行為反應及其行為目的。
首先,莎拉於協談中觸及心中恐懼時,她會放聲哭吼,其行為目的就是想讓情緒保持亢奮,爭取到心中想要的,也就是認同她擁有孫子的扶養權,這屬於「情緒對抗」。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因「害怕學校或其他有關單位發現真相,把崔拂從我身邊帶走」,她所採取的行動,卻是帶著敵意地否認它,這屬於「情緒逃避」。
恐懼不會因為她的否認而消失,反而連帶影響到她與崔拂的親子關係。
無庸置疑,莎拉否認之目的在於保護家人,免於被拆散。
七年來,莎拉長期隱瞞「收養著孫子崔拂,她很怕被人知道真相」的心理恐懼,其目的是為了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或尋求安全的保障,也因為如此促成了莎拉的求助協談,這七年的過程屬於「情緒壓抑」。
一個人無論想要對抗、逃避、壓抑恐懼,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選擇,莎拉求助於心理治療師就是選項之一,其他的第三種選擇依序說明如次。
走出恐懼的第三種選擇
面對恐懼,選擇改變是一種能力,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只是少了改變機會。
然而,要知道無論習於與恐懼對抗、逃避、或壓抑,其方法都不只一種,如何跳脫習性的窠臼,做出不一樣地選擇,就是智慧。
對抗恐懼的第三種選擇:
面對它,不起分別心是對抗恐懼的首推良方。
我在某一佛教基金會任職時,當時並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董事長宏燦法師頗願意與我閒聊開示。
一則他本人的故事最令我感動,也深深影響著我。
法師說:他剛進入禪寺時,夜晚都會感到害怕,尤其比鄰納骨塔而居。
後來他明白這是「分別心」起的作用:我是人祂是鬼、我好祂壞、我善祂惡的差別觀念蒙蔽了自己。
當他不再起分別心時,內心的懼怕就不見了。
法師這段自我表露,彷彿正面擊中我內心的脆弱,也提供了我面對恐懼的最好辦法。
每當我於獨處、黑暗而心生恐懼時,就會用「分別心」來檢視自己,並告訴自己若有祂,祂和我是一樣的,恐懼很快就會消失。
而且,久而久之彷彿也淨化了我,減少我用負面角度去評斷他人的念頭,削弱我妄自揣測徒增個人困擾的習性。
同樣一個實例:我女兒王晴喜愛飼養寵物,在讀國小的某一天陪她逛寵物店,她好奇要買隻蠍子,店員用鑷子夾住蠍尾裝入箱內以方便我們攜帶。
回家後我們也只能隔著飼養箱餵養及觀賞。
但沒兩天,女兒竟然空手伸進飼養箱,輕輕將蠍子拿出來放在手掌心上把玩,讓牠自在爬行。
我驚訝地問道:妳不怕牠螫妳嗎?女兒笑說:「你怕牠,牠也會怕你呀!」
她這句話可真為拿掉「分別心」的無畏寫下最佳註解。
當心中無所分別,何懼之有。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真情流露,輔之以愛,女兒不須任何特異功能,即能與毒蠍子和平共處,其他的恐懼又何嘗不是如此。
對抗恐懼除了不起分別心,祛除心中「害怕」與「惶恐」之外,增加知識與深入理解是克服心中「不安」的第二良方。
由於不安的感受來自於未知與臆測,故當我們都懂了、理解了,就會篤定且安心,不會去構築防衛網,心中自無恐懼。
而且「懂了」、「理解」本就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開端。
第三良方,將心中的恐懼視之為警訊,接受它。
因為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容我們留意到未知的部分,所以它是有其意義的。
這個意義更彰顯在我們為發生在身上的事負起責任、做些改變。
例如我們「害怕」罹患癌症,就特別注重飲食養生、運動、作息規律、戒菸、戒酒。
考試或面試前心懷「不安」,就加強練習、模擬演練,做好萬全準備。
因為初次車禍擦撞而「不知所措」,就四處求助諮詢、狂查理賠保險法條及交通事故案例,而成為處理交通事故達人。
故而,「害怕」、「不安」、「不知所措」帶來的恐懼是有其正面價值,它會幫助我們改變,激勵我們成長。
我們若能如是觀之,接受它後恐懼將不再是深淵,而是指引。
我們自可平靜地看著恐懼由心中淡化、消失。
最後一帖對抗恐懼良方是上述方法的延伸。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無須也無法事事皆知,亦無能事事防範,因此當遇突發事件,似力不從心、恐怖、混亂時,就接受它,並告訴自己它就是你本身的一部分,當你不排斥時,且真誠地願意與之共存,即可舒緩突如其來的「無法承受」、「不知所措」感受。
最終再感謝它、祝福它,就可以讓恐懼消彌於無形。
聖嚴法師「面對它、處理它、接受它、放下它」四句箴言可以為消除恐懼作最好的詮釋,想必有其先後順序。
面對它:當我們不否認它、不排斥它,也就是不逃避時,就可以真正「面對它」,面對是滋生勇氣,可保持情緒亢奮,爭取所需,也是處理問題的開端。
處理它:理解它、克服它、與之共存是「處理它」的方法之一,即便再度仍採逃避、壓抑的方式處理,也要學會跳脫習性,找出不一樣的第三種選擇「處理它」,方不致陷於昔日泥沼。
接受它:當處理過後,不論好與壞、成與敗,都「接受它」的正負面結果,視之為生命的歷程、自己的一部分,毫無條件地接納它。
放下它:當我們能夠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後,方能輕輕「放下它」,也就是既不沾惹它,也不執著於它。
讓它自自然然地存在、自自然然地消失,不被過去所綑綁,真正活在當下。
逃避恐懼的第三種選擇:
逃避恐懼是生物的本能,但是逃避若慣用:排斥、否認、退縮、封閉、逃跑、自我防衛等任何方式都無助於我們閃躲恐懼的來襲,亦無從保護自己,褪袪罩頂的壓力。
人們可以試著採取下列任何一種試試,以避免不好的感覺再現,或達到自我保護、免於衝突之目的。
有宗教信仰者,以禱告、念佛號可以暫時驅離恐懼,或者握著隨身攜帶可讓自己安心的小物品,如護身符、十字架、偶像紀念配飾等,它會像嬰兒緊抱絨毛娃娃般地安定人心。
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也是不錯的選擇。
可微微閉上眼睛,深深地吸口氣,再慢慢吐出來,讓情緒舒緩下來。
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現實生活中,專注於此刻該做或想做的事,也可以暫時拋開恐懼。
我們愈是專心,愈無感於外在的恐懼。
找尋外在資源,如親人的依靠或友伴的支持,也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
或借助社會福利相關團體、民間宗教團體,例如國內外重大事故總是會有慈濟人挺身相伴,安撫陷於恐慌中的災民,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壓抑恐懼的第三種選擇:
至於壓抑恐懼的替代方式,就是讓自己盡量去「適應它」、「習慣它」。
適應是人的本能,它與「屈從退讓」不同之處,在於適應它、習慣它具有個人的意志力。
適應著眼於當下,專心在渡過,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承受。
適應讓我們帶著希望繼續撐下去,而非屈身麻木地退讓。
另外,在恐懼的當下,虔敬地告訴自己「它終將過去」,也可降低情緒強度,免受太大干擾。
它與「呆滯」不同,不是腦袋一片空白,而真實地跟自己在一起。
眼前再緊繃、再混亂,但它終將過去。
只要再熬一陣子,曙光就會重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BIGWANG
王治興的情緒故鄉
BIGWANG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心情日記上一篇:解開憂鬱的枷鎖
下一篇:走出黑暗的幽谷-談焦慮與恐懼(下)
歷史上的今天
2017:走出黑暗的幽谷-談焦慮與恐懼(下)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活動快報
東門永康商圈美食
集結多家超人氣餐廳和特色小店的永康街,是部落客推...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未分類文章(11)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9三月(2)
2018四月(1)
2017三月(3)
2017二月(5)
所有文章列表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心理分析:專家解讀恐懼教你如何戰勝恐懼- BBC 英伦网
人為什麼會有恐懼心理?恐怖片、鬼神、黑暗夜路,什麼最讓你害怕?為什麼要害怕?心理學家的解釋原來是這樣……
- 2勝利者心理學強者如何克服恐懼? - 天下雜誌
- 3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懼? - 人人焦點
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懼? 2021-12-12 好好紅. 當你恐懼時,想想自己曾經戰勝恐懼的經歷吧。無論是學游泳、開車、滑旱冰,你都是經歷了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你都曾經 ...
- 4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懼? - 每日頭條
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懼? · 一、內功心法. 出醜才會成長,成長就會出醜。沒有出醜我們就沒有得到成長,所以我們要主動地去出醜,出醜了我們就成長了。 · 二、 ...
- 5走出黑暗的幽谷-談焦慮與恐懼(上) - 王治興的情緒故鄉
對抗恐懼除了不起分別心,祛除心中「害怕」與「惶恐」之外,增加知識與深入理解是克服心中「不安」的第二良方。 由於不安的感受來自於未知與臆測,故當我們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