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槓(laŋʟ-kaŋˋ) 逃跑|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語 laŋʟ-kaŋ` 是逃跑、逃走、溜走、落跑等的意思,《現漢》(商務印書館,1996年)對“逃跑”一詞的解釋是:“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
”正是 ...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如果引用本網誌(電子書)資料,請註明出處。
直接觀看文章
←難鬥陣(oʔ-tauʟ-tin⊦)──不好相處(圖片檔)
浪槓(laŋʟ-kaŋˋ)──逃跑(圖片檔)→
浪槓(laŋʟ-kaŋˋ)──逃跑
Postedon2011/04/24by劉建仁
浪槓(laŋʟ-kaŋ`)──逃跑
例句1:“連戰……表示,將在第二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會時調整辯論的議題,不再讓對手有「浪槓」(逃避)及「走閃」(閃躲)的機會。
”(2004.2.16.自由時報4頁)
例句2:“台灣的「尿遁立委」在立法院表決的緊要關頭,……最後常常選擇膀胱不好必須上廁所,「浪槓」逃離表決現場。
”(2004.2.24.自由時報15頁)
一、laŋʟ-kaŋ`(浪槓)的意義
兩則例句裡的“浪槓”是台語,讀做laŋʟ-kaŋ`(laŋʟ變調成為上聲),和“浪槓”兩個字的國語音讀相同。
台語laŋʟ-kaŋ`是逃跑、逃走、溜走、落跑等的意思,《現漢》(商務印書館,1996年)對“逃跑”一詞的解釋是:“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
”正是台語laŋʟ-kaŋ`的詞義。
下面就用國語“逃跑”來對應台語的“laŋʟ-kaŋ`”。
“浪槓”的“浪”和“槓”都沒有逃跑的意義,顯然,“浪槓”只是拿國語的同音字來表示台語逃跑義laŋʟ-kaŋ`的音而已。
台語laŋʟ-kaŋ`應該有它的語源及本字。
台語laŋʟ-kaŋ`這個詞,在已出版的眾多台語相關字書、辭書裡面,只見於《台話大》(陳修,1991年)及《台閩》(董忠司,2001年),寫做“閬港”,可見laŋʟ-kaŋ`是近年才產生、流行的語詞。
日治時代的《台日大》(1931-32年)沒有收錄laŋʟ-kaŋ`這個詞,但有laŋʟ-liau´,寫做“曠蹘”。
laŋʟ-liau´的意義也是逃跑,和laŋʟ-kaŋ`相同。
laŋʟ-liau´既然和laŋʟ-kaŋ`同義,且較laŋʟ-kaŋ`早通行,要了解laŋʟ-kaŋ`,需要從laŋʟ-liau´說起。
二、laŋʟ-kaŋ`的同義詞laŋʟ-liau´
台語逃跑義的laŋʟ-liau´,從《台日大》(1931-32年)起,不同的辭書有不同的寫法,大概有曠蹘、蹘、蹽、、弄蹽等五種寫法,而各書都認為laŋʟ是“使空”(使沒有東西或沒有內容),liau´是“跑”(或逃跑)的意思。
在台語,laŋʟ和liau´都是成詞語素,可以單獨成詞或跟其他語素結合成為合成詞。
台語laŋʟ的基本意義是留空間、留空隙、使空,如laŋʟ-p‘aŋ⊦(縫)是留空隙,laŋʟ-tsit⊦(一)-dzi⊦(字)是空一個字,laŋʟ-tauʟ(晝)是午休(中午停止工作)。
而台語語音liau´則表示七八個詞,如bo´-liau´(無聊)、tɔŋ´-liau´(同僚)、liau´-ts‘a´(=製材)、liau´-tsui`(=涉水)、ts‘au`-liau´(草寮)、k‘a-liau´(=腳鐐)、p‘iã-liau´(=猪肋骨部位的肉)、laŋʟ-liau´(=逃跑)等合成詞的liau´,雖然語音相同,但都是不同的詞。
台語合成詞laŋʟ-liau´(逃跑)的liau´,《台日大》寫做“蹘”,意思是:(盜賊隱語)偷偷進出,並舉例說:liau´・lai´(來)=從屋頂侵入屋裡;liau´・k‘iʟ(去)=從屋頂逃走;liau´-t‘ien(天)=經過屋頂逃逸;laŋʟ-liau´=逃跑。
比《台日大》早出版的《厦英》(1873年)也認為liau´是盜賊的隱語,意思是torunoff(逃跑),所舉的例子除laŋʟ-liau´外,和《台日大》相同,解釋也大致相同。
《厦英》說,liau´・lai´是tocome(來,過來),特別指從屋頂而言;liau´・k‘iʟ是togo(去,離開),也是指從屋頂;liau´-t‘ien是torunaway(經屋頂逃走、逃跑)。
台語liau´既然是盜賊的隱語“偷偷進出”或“來去”,這個liau´應該有它本來的意義,或是說它本來是另外一個詞,被盜賊拿來暗喻“來去”。
這個被借用的詞,作者認為應該是liau´-tsui`(涉水)的liau´。
liau´-tsui`的liau´是徒步渡水,含有行走的意義,於是被盜賊拿來當“進出”或“來去”的隱語了。
而liau´-t‘ien(天)是指從屋頂離去(用“t‘ien[天]”比喻屋頂),因為盜賊離去時是用“逃”的,因此liau´-t‘ien(天)就有了逃跑的意義,久之,liau´也被賦有跑或逃跑的意義了。
“使空”義的laŋʟ又如何和“跑”義的liau´結合起來成為laŋʟ-liau´而表示逃跑的意義?作者的見解是:laŋʟ是“使空”,liau´是隱語“跑”,laŋʟ-liau´ 就是使自己原來佔有的地方(空間、位置)空虛而快速離開,就是“逃跑”了。
要討論台語laŋʟ-kaŋ`及laŋʟ-liau´的本字,需要先分別討論laŋʟ、liau´、kaŋ`三個詞。
先討論laŋʟ。
三、laŋʟ的意義及本字
台語laŋʟ是動詞,是留出空間、間隔、使間隔、使空等的意思,相當於國語去聲的“空”。
如國語說“空(ㄎㄨㄥˋ)一個字”,台語說“laŋʟ-tsit⊦(一)-dzi⊦(字)”;國語的“留空(ㄎㄨㄥˋ)隙”,台語說“laŋʟ-p‘aŋ⊦(縫)”。
台語使空義的laŋʟ,早期的十五音系閩南語韻書沒有收載,但是1873年出版的《厦英》卻有laŋʟ這個詞,日本治台後,於1904年出版的《日台新辭典》(杉 房之助)也有收錄。
到了1931-32年的《台日大》,除了收錄laŋʟ外,又收了laŋʟ-liau´;1981年的《普閩》也收了laŋʟ及laŋʟ-liau´。
可見台語laŋʟ是閩南及台灣普遍使用的詞。
台語laŋʟ的用字各書不同,經整理後有曠、、、/、、閬、弄、闌八個字。
現在分別討論如下。
(1)曠
台語使空義的laŋʟ,《台日大》使用“曠”字表示。
“曠”的本義是光明,但也有空缺的意義。
如《玉篇》:“曠,空也。
”《正字通》:“曠,空也,虛也。
”不過,“曠”的音是《廣韻》苦謗切(去聲、宕韻),台語讀做k‘ɔŋʟ,和laŋʟ相比,韻母可以從–ɔŋʟ變為–aŋʟ,但聲母不相符。
可以認為《台日大》採用“曠”做為laŋʟ的字,是使用它的字義,也就是所謂“訓讀”。
(2)
最初使用“”做為台語laŋʟ(使空)的字是《普閩》,其後吳守禮《綜台基》、魏南安《台大字》、楊青矗《國台》、王壬辰《台語字彙》等都採用它。
“”字見於《集韻》去聲、送韻,音“盧貢切”,國音ㄌㄨㄥˋ,台語文讀lɔŋ⊦,白讀laŋ⊦或laŋʟ。
字的音和台語使空義的laŋʟ相符,但“”的意義是洞穴、孔穴,和台語laŋʟ的詞義不符。
不過,也可以認為“”的本義孔穴(名詞)引伸為“使空”(動詞)。
(3)
吳守禮教授的《綜台基》把“”收在台語使空義的laŋʟ下,認為“”可用以表示laŋʟ的音,是擬採用的字。
“”,《集韻》:“里黨切(上聲、蕩韻),,空也。
”可見“”是聯綿詞“”的一個音節。
“”的意思是空虛,動詞化則“使空”,跟台語laŋʟ的詞義相符。
不過,台語laŋʟ是單音節詞,“”是雙音節聯綿詞,也許台語laŋʟ是從聯綿詞“”簡化而來,只使用“”這個音節。
“”字的讀音,國音ㄌㄤˊ,台音依反切應當讀做lɔŋ`,可認為這是文讀。
在台語,文讀音上聲的字,往往在白讀時變成去聲,如:觜,即委切(上聲、紙韻),ts‘uiʟ;鼢,房吻切(上聲、吻韻),bunʟ;傘,蘇旱切(上聲、旱韻),suãʟ。
而且文讀韻母-ɔŋ和白讀韻母-aŋ有對應關係,因此“”的台語白讀音可以讀做laŋʟ。
如此說來,用“”字表示台語使空義的laŋʟ,可以說是適切。
(4)/
吳守禮教授的《綜台基》在台語使空義的laŋʟ下收錄/兩個字,斜線表示後者是前者的異體字。
但是這兩個字在迄今為止收字最多的《漢大字》(1986-1990年)都找不到。
這兩個字很可能是“”(ㄋㄤˋ)的訛誤。
“”在《康熙字典》及《漢大字》都查得到。
《漢大字》引用《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說:“,奴浪切,寛也。
”又引用《字彙補》說:“,乃浪切,囊去聲,寛也。
”“寛”是什麼?字典沒有進一步解釋,也沒有書證,可能是寛闊的意思。
而“”字的音,在台語正可讀做laŋʟ。
前面所引“”字的反切“奴浪切”和“乃浪切”,和《廣韻》去聲、宕韻下“儾”的“奴浪切”相同。
因此,“”的音是國音ㄋㄤˋ,台音文讀lɔŋ⊦,白讀laŋ⊦或laŋʟ,讀做laŋʟ時就和台語使空義的laŋʟ相符了。
“”字的寛闊義和空虛有相通之處,字義可通,字音又可讀laŋʟ,“”也可考慮做為台語laŋʟ(使空)的字,不過這個字太冷僻了,恐怕不切實際。
(5)
“”也是吳守禮教授在《綜台基》裡認為是台語使空義laŋʟ的字。
“”字,《說文》解釋說:“,房屋之疏也。
”“疏”是什麼?段玉裁注釋說:“疏當作(ㄕㄨ)。
疏者通也,者門戶疏窗也。
房屋之窗牖曰。
”因此,“”是牆壁上所開窗戶的格木。
窗戶的格木是排列稀疏的,格木與格木之間留有空間(或空隙),可通風及採光。
稀疏,台語叫做laŋ–laŋ,它的語源可能就是“”。
而“”是窗戶的格木,格木之間留有空間,因此台語留空間、使空義的laŋʟ,它的語源也可能是“”。
可以說:
本義窗戶格木→引伸為稀疏(laŋ)→引伸為使稀疏→引伸為留空間、使空(laŋʟ)
“”字的音,《廣韻》盧紅切(平聲、東韻),台語文讀lɔŋ´。
《廣韻》的東韻包含一等韻和三等韻,“”屬一等韻。
這個一等韻的字,在台語文讀時讀做-ɔŋ韻,白讀時讀做–aŋ韻。
如:東,文tɔŋ/白taŋ;公,kɔŋ/kaŋ;葱,ts‘ɔŋ/ts‘aŋ等。
依此類推,“”字的白讀音可以讀做laŋ,聲調陰平聲,表示稀疏的意思。
把它變調,讀做陰去聲的laŋʟ,則變成動詞,使稀疏、使空的意思。
可以認為台語使空義的laŋʟ,它的本字是“”。
(6)閬
陳修《台話大》及董忠司《台閩》採用“閬”做為台語使空義laŋʟ的字。
“閬”字,《廣韻》記有兩個音:平聲、唐韻的“盧當切”及去聲、宕韻的“來宕切”。
這兩個音都屬於一等、開口韻,在台語的文讀音大都讀做-ɔŋ韻,如:當tɔŋ,倉ts‘ɔŋ,抗k‘ɔŋʟ等,但部份少數字讀做-aŋ韻,如:幫paŋ,杭haŋ´,行haŋ´等。
因此,去聲的“來宕切”可讀做laŋʟ(文讀lɔŋ⊦。
《彙音寶鑑》只收平聲的閬,讀做lɔŋ´。
又國音ㄌㄤˋ。
)。
“閬”字的意義是什麼?“閬”的本義是門高大的樣子,引伸而有高大、空曠的意義。
如《莊子•外物》:“胞有重閬,心有天遊。
”這裡的“閬”就是空曠或空的意思(胞:指腹內。
)。
“閬”字的音和台語laŋʟ(使空)相符,字義也有空的意義,“閬”也可以做為台語laŋʟ的字來使用。
(7)弄
《厦方言》採用“弄”字做為閩南語laŋʟ(使空)的字。
“弄”字在閩南語,文讀lɔŋ⊦,白讀laŋ⊦(陽去聲),可轉為laŋʟ(陰去聲)。
“弄”的本義是玩,本義和引伸義都沒有空虛的意義。
因此,“弄”只是假借同音字來記錄閩南語laŋʟ。
(8)闌
張清波《台語正字》認為台語laŋʟ-p‘aŋ⊦(縫)的laŋʟ是“闌”字。
“闌”字,《廣韻》落干切,台音lan´,字義是門前柵欄、攔阻等,字音、字義都和台語使空義laŋʟ無關。
綜合前面的討論,適合拿來做為台語laŋʟ(使空)的字有“”、“”、“閬”三個字。
其中,從字的字義來看,“”、“”二字較為合適。
但是“”的聲調是平聲,因此,“”應該可以認為是台語稀疏義laŋ(陰平聲)的本字。
如此說來,只剩下一個“”字。
“”固然適合用來做為台語使空義的用字,甚至於是本字,不過作者試提另一個字“”來討論。
(9)
前面說過台語laŋʟ(使空)可能是從古漢語“”簡省而來。
而在古漢語裡,另外有三個聯綿詞跟“”音同或音近,詞義也差不多。
它們是“”,屋虛(房室空虛);“崀”,山虛(山谷空曠);“壙埌”,原野平曠。
這些聯綿詞可以說都是同源,它們基本的意義都是空虛、空蕩蕩。
這裡面只有“”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其他三個都比較後起。
可見“”、“崀”、“壙埌”都是從“”引伸而來,聲符相同或相近,而形符有別。
“”(ㄎㄤㄌㄤˊ)的意義是房子空虛,可引伸為泛指空虛、空。
而“”是“”的一個音節,可以認為是“”的簡省,因此“”也有空虛、空的意義。
如《集韻》:“,郎宕切,空也。
”在台語,“”進一步從形容詞“空”引伸成為動詞“使空”,和台語laŋʟ的詞義相符。
“”字的音,《廣韻》有平聲的“魯當切”(國音ㄌㄤˊ,台音lɔŋ´)及上聲的“盧黨切”(國音ㄌㄤˇ,台音lɔŋ`),兩個都用在聯綿詞“”。
《集韻》另外加一個“”單用時音“郎宕切”,去聲,依反切台語應讀做文讀音lɔŋ⊦,白讀音laŋ⊦或laŋʟ。
“”字既有使空義,又可讀做laŋʟ,“”可以認為是台語使空義laŋʟ的本字。
下面說laŋʟ-liau´的liau´。
四、liau´的意義及本字
前面提過台語逃跑義的liau´是盜賊的隱語,它很可能是借涉水義的liau´而來。
但是台語相關的韻書、字書、辭書對於liau´的見解不一致,有的用一個字同時表示逃跑及涉水,有的用兩個字分別表示逃跑及涉水的liau´。
經整理,台語逃跑義laŋʟ-liau´的liau´,各書使用的字有蹘、蹽、三個字;而表示涉水義的liau´有條、蹘、蹽、、潦、蹂六個字。
下面分別加以討論。
A.跑義的liau´
(1)蹘
台語逃跑義的laŋʟ-liau´,《台日大》寫做“曠蹘”,吳守禮教授《綜台基》寫做蹘、蹽、。
而涉水義的liau´,《台日大》使用“條”字,《綜台基》則提示蹘、蹽、、潦四個字。
“蹘”字,漢代的《說文解字》沒有收,梁代的《玉篇》有收。
《玉篇•足部》:“蹘,力交切,走也。
”宋代《廣韻》沒有收,《集韻》有收。
《集韻》:“蹘,力交切,走也。
一曰足相交。
”古漢語的“走”就是現代漢語的“跑”(跑,台語說tsau`,即“走”字,是古漢語的遺留。
)。
因此,逃跑義的台語laŋʟ-liau´的liau´採用“蹘”字,在字義上是相符的。
而蹘字的音“力交切”,依中古音與台音的對應關係,台語應該讀做lau´,不過,《雅俗通》等十五音系閩南語韻書都讀做liau´,導入了介音-i-。
從“蹘”字的字義及字音來看,台語laŋʟ-liau´的liau´使用“蹘”字,可以說音義俱合,甚至可以說是本字。
不過,《厦英》及《台日大》都說跑或逃跑義的liau´是盜賊的隱語,既然是隱語,liau´的本來意義就不可能是“跑”,一定是從別的類似的詞借來的。
例如理髮業的行話,洗頭髮叫做tsaŋ-suã,它應該寫做“棕山”,用“山”來暗喻“頭”,用“棕”來暗喻“洗”。
因為tsaŋ(棕)是tsaŋ-luʟ-a`(棕刷子)的簡省,而棕刷子是用來洗刷用的,所以用tsaŋ(棕)來暗喻“洗”。
因此,如果說laŋʟ-liau´和liau´是盜賊的隱語的話,liau´恐怕不是“蹘”字。
(2)蹽
台語laŋʟ-liau´(逃跑),《普閩》、《綜台基》、《台語字彙》都寫做“蹽”,《厦方言》寫做“弄蹽”。
“蹽”字在《康熙字典》以前的字書(含《康熙字典》)都沒有收,到了1978年初版的《現漢》才出現這個字。
依據《現漢》,“蹽”讀做ㄌㄧㄠ(陰平聲),是方言,有兩個義項:(a)放開腳步走;跑。
(b)偷偷地走開。
《中日大》說“蹽(ㄌㄧㄠ)”是東北方言。
比較“蹽”和“蹘”,詞義大致相同,語音除了聲調外,聲母、韻母都相同,而聲調雖然不同,但都是平聲。
足見“蹽”和“蹘”是同一個詞,只是用以記錄語詞的符號(字)不同。
(3)
《綜台基》在liau´下除蹘、蹽外,又舉出“”字及合成詞“”(laŋʟ-liau´)。
“”字,徐鉉校訂本《說文解字》說:“,側逃也。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則說:“,側也。
”他根據《玉篇》:“,側。
”把“側逃”改為“側”,並且據《玉篇》:“,……,一作陋。
”認為“側”就是“側陋”,是“隱藏不出”的意思。
而《辭源》則說“側陋”是“偏僻簡陋之處”,與“隱藏不出”稍有不同。
《說文》所說“側逃”的意義很難懂。
但因為“側”有旁邊的意義,“側逃”或許可解做:往旁邊逃逸,或往偏僻地方逃逸。
“”字的音,《廣韻》沒有收這個字,徐鉉《說文》的注音是“盧候切”,和“陋”同音,台語文讀lɔ⊦,白讀可讀做lau⊦。
跟台語liau´比較,沒有介音-i-,聲調是陽去。
“”字,其字義和台語liau´(跑)的詞義不完全相符,字音也不符,把它拿來做為laŋʟ-liau´(逃跑)的liau´的字,恐怕不是很恰當。
綜合上面所說,台語逃跑義laŋʟ-liau´的liau´,它的本字可能是“蹘”,因此laŋʟ-liau´以寫做“蹘”最為恰當。
B.涉水義的liau´
如果台語laŋʟ-liau´(逃跑)的liau´是liau´-tsui`(涉水)的liau´,那麼這個liau´又應該用哪一個字?《台日大》對逃跑義的liau´使用“蹘”字,對涉水義的liau´則使用“條”字。
“蹘”有跑義,“條”則沒有涉水義,顯然“條”只是同音字。
“條”字的台語讀音是tiau´,但長椅子的台語“椅條(i`-tiau´)”又讀做i`-liau´,所以《台日大》認為“條”有liau´的音。
近年出版的台語字書、辭書大都用“蹘”或“蹽”一個字同時表示逃跑義的liau´及涉水義的liau´。
“蹘”和“蹽”有跑義,但並沒有涉水的意義。
涉水義liau´的本字到底如何?從兩千年前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可以發現台語liau´-tsui`的liau´可能是“濿”字。
《說文》:“砅,履石渡水也。
”(砅,國音ㄌㄧˋ)就是說,河水或溪水淺時,在水裡面放幾塊大石頭,石頭有一部份露在水面上,腳採石頭就可以過河。
《說文》又說:“濿,砅或从厲。
”表示“砅”字也可以寫做“濿”。
段玉裁注釋說:“厲者石也。
從水、厲,猶從水、石也。
引伸之,為凡渡水之稱。
”就是說:“濿”本來指履石渡水,後來引伸它的意義,不踩石頭,直接徒步涉水也叫做“濿”。
因此,從字義來說,“濿”是台語liau´-tsui`的liau´的本字。
不過,字音有問題。
“濿”,《廣韻》力制切(去聲、祭韻),屬蟹攝、三等、開口,台音le⊦,中古擬音ljæi,上古音屬祭部,擬音*ljæd(據董同龢擬音)。
“濿”的台音liau´可能從中古音ljæi演變而來,即:中古介音-j-變成-i-,主要元音æ變成a,韻尾-i變成-u。
聲母、介音、主要元音的演變都符合音變機理,但問題是:韻尾-i如何變成-u?聲調在中古是去聲,liau´是陽平聲,不相符。
這兩個問題裡面,聲調的問題不大。
在方言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因為區別詞義的需要,把聲調改變。
例如“戀”字,《廣韻》力卷切,是去聲、線韻、合口呼。
依中古音和台語的對應關係,“戀”字在台語應該讀做luan⊦(陽去聲),和“亂”字同音,但是“失戀”一詞在台語卻讀做sit-luan´,把“戀”字讀做陽平聲,顯然這是因為要區別詞義而聲調被改變了。
“濿”的情形也可能是如此。
至於韻尾-i變為-u,唯一的可能是介音-i-和韻尾-i起了異化(排斥)作用,韻尾-i後移而成為-u,不過沒有其他的例子可佐證。
這些問題有待今後進一步的探討。
五、laŋʟ-kaŋ`的本字
台語laŋʟ-kaŋ`和laŋʟ-liau´同義,是“逃跑”的意思,《台話大》及《台閩》都有收錄。
laŋʟ-kaŋ`的laŋʟ,和laŋʟ-liau´一樣,是“使空”意義的laŋʟ。
而kaŋ`呢?很可能是“港”字。
“港”在台語有三種意義,一個是海港、港口的意義,如雞籠港、高雄港;二是溪流的意義,並且常用於溪流的名稱;三是量詞,如“一港水”(tsit⊦-kaŋ`-tsui`)就是一股水。
港口的意義易懂,溪流及量詞的意義則需要說明。
“港”字有河川支流的意義,如《字略》說:“港,水分流也。
”《玉篇》說:“港,水派也。
”都是表明“港”有支流的意義。
在台灣,比較大的河流叫做“溪(k‘e)”,如大甲溪、烏溪、濁水溪;“溪”的支流或比較小的溪流叫做“港(kaŋ`)”。
在南投縣國姓鄉境內有“南港”和“北港”兩條溪流在國姓橋附近合流成為“烏溪”。
“南港”是從南方流過來的支流,“北港”是從北方流過來的支流,所以分別叫做“南港”、“北港”。
台語的這種“港”的意義正是古漢語的遺留。
又,“港”也用在地名,如台北市有“南港”,雲林縣有“北港”,它們都在內陸,和港口無關,很可能都是從溪流名稱演變而來的。
台語的“港”又是一種量詞,如“一港風”(tsit⊦-kaŋ`-hɔŋ)是一股風,“一港水”(tsit⊦-kaŋ`-tsui`)是一股水。
而從量詞“港”引伸,“風港”(hɔŋ-kaŋ`)表示“風的通道”或經常有風吹襲的地方。
屏東縣有一個地方叫做“楓港”,它本來應該寫做“風港”。
“楓港”當地因地形關係,每當東北季風吹襲時,有一股強勁的風從東邊山谷吹過來,所以當地叫做“風港”,後來有人認為不雅而改為“楓港”,其實是破壞了台灣地名的文化價值。
台語逃跑義laŋʟ-kaŋ`的kaŋ`到底是前述“港”的三個意義裡面的哪一個?作者認為laŋʟ-kaŋ`的kaŋ`(港)應該是港口的意義。
laŋʟ-kaŋ`就是“使港口空虛”,就是“離開港口”,“從海路逃跑”的意思。
台灣的許多罪犯,當他們遭緝捕時大都從港口或海邊偷渡出境,這就是laŋʟ-kaŋ`(港)。
前面已經說過,台語使空義laŋʟ的本字以“”為最恰當,因此,台語逃跑義的laŋʟ-kaŋ`以寫做“港”最為適宜,甚至可以認為“港”就是台語laŋʟ-kaŋ`的本字。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本篇發表於l並標籤為逃跑,閩南語,閬,闌,跑,蹘,蹽,台灣話,台語,弄,曠,浪槓,涉水,港,使空,濿。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難鬥陣(oʔ-tauʟ-tin⊦)──不好相處(圖片檔)
浪槓(laŋʟ-kaŋˋ)──逃跑(圖片檔)→
12Responsesto浪槓(laŋʟ-kaŋˋ)──逃跑
bulu說道:
2011/05/17at3:11下午
劉先生因為你是專門考據辭源的歷史和語言專家,所以有以就教:
1.能否說明提供你考證的"附記",有關唐景崧“a(阿)-po´(婆)-・a(仔)laŋʟ()-kaŋ`(港)"的任何來源出處和書籍或資料文獻和版本和時間?是您考證過還是僅是傳聞佚作,請能提供任何合理可靠出處或是你個人考證出的見解或證據嗎?
2.阿婆仔弄港也有人說是劉永福!請問到底是哪裡來的來源?到底是指何人?能否給個證明或出處?目前所能找的到資料是在2005年政治人物開始抹黑後才使用!
3.文中你指出浪槓"是近年才產生、流行的語詞"。
浪槓既然是近年才有,而又多加三個字的阿婆仔弄港一詞怎麼還會是形容1895年化妝老婦人的事?還是另有根據或證據?政治人的栽贓不是我們讀冊人合理的研究論述,能否麻煩你順便考證阿婆仔弄港一詞一下!謝謝!
4.有人指出浪槓可能是英語外來語"RUN(ran)GONE",可能是在電視布袋戲流行後才開始被使用!
阿婆仔弄港也可能是電視機廠稱呼電視映像管(布朗管)音"阿逋(BU)浪槓"諧音而來!
原住民名常有"浪槓""浪幹""不浪尤幹"….等等,也可能因此被亂引用!
7.台語現代新用詞很複雜,建議您必須先用排除法,先以泉州語.廈門語.漳州語…對照過後沒有相關,則必須再比對客語.原住民語.日語.荷語.英語…等等!
目前台灣研究語言的學者反而問題最大是出在對正港台灣話(原住民語)的有意無意的忽視或對原住民語和客家話的不擅長!所以比對出處和尋找正確的語源出處可能對您的研究會更快速和合理,更不會輕易陷入只找福佬話的窠臼!(就像福佬話或河洛話的用詞,引證再多都沒用,看以前只有客家人會用這個詞而閩南人不用,就可大致判斷出處和正確用字;而閩南人連閩南語的講法都不用,而只用漳州話/泉州話/惠安話/同安話/安溪話…等等,非為爭論僅供參考!)
8.研究語詞非常辛苦,佩服之至!您老御苦勞樣!
順便能否請求您有空時,麻煩請考證近代新詞的出處和用字,例如:"阿撒布魯""烏魯木齊""西巴拉"…等等!
以上非常感謝!
回應
劉建仁說道:
2011/05/19at10:36上午
(如果有些字無法呈現,請連結https://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2011/05/19/%e5%9b%9e%e6%87%89-bulu-%e5%85%88%e7%94%9f%ef%bc%88%e6%b5%aa%e6%a7%93%ef%bc%89/)
回應bulu先生:
(1)唐景崧“阿婆仔港(laŋʟ-kaŋ`)”的事,是我在某次電視上講台灣歷史時,聽某位專家學者講的,到底哪一個專家學者已經不記得了。
這種不太光榮的事正史是不會記載的,正史沒有記載,並不能證明這個事情沒有發生過。
1895年4月清廷把台、澎割讓給日本,日軍於5月29日登陸台灣東北角澳底,於6月2日攻陷基隆,敗兵湧入台北城,台北岌岌可危,“6月4日深夜,他(唐景崧)‘化裝’潛逃到淡水,在洋人的幫助下,登上德國船隻,逃往厦門。
”(見《台灣史小事典》91頁,遠流出版公司,2003年三版)。
根據這段記述,唐景崧“化裝潛逃”大概是真的,至於是不是化裝成“阿婆”,恐怕只能說是傳聞了。
(2)唐景崧逃回大陸後,劉永福(任民主國大將軍)移駐台南府城,台人要擁立他當大總統,他不接受。
1895年10月日軍分三路進逼台南城,“劉永福見大勢已去,在日軍進攻台南城之前,就潛逃安平,登上商船逃回大陸。
”(見《台灣史小事典》99頁)。
並沒有說劉永福潛逃時有化裝。
但另一本書的說法不一樣。
“日軍南北中三面夾攻,十月中旬,三路人馬對台南城形成圍攻之勢。
十九日深夜,南部抗日靈魂人物劉永福率舊部‘易裝’棄台而去,次日抵達厦門。
”(見《台灣歷史圖說》114頁,聯經出版社,2000年二版)。
這本書說劉永福“易裝棄台而去”,他也有化裝。
也許兩個人(唐、劉)逃亡時都有化裝,但我覺得“阿婆仔港”應該是指唐景崧,因為他是總統,總統潛逃,多麼丟臉,深怕被人發覺他在潛逃,於是化裝成“阿婆”逃亡了。
(3)我在<浪槓(laŋʟ-kaŋ`)──逃跑>裡說“可見laŋʟ-kaŋ`是近年才產生、流行的語詞”,又說“當時(1895年)的人就譏笑他說‘阿婆仔港”的確有問題,也許應該改成:“後來的人就譏笑他說……。
”謝謝指正。
(4)浪槓是英語“run(ran)gone”,不太可能,逃跑,英語說“runaway”,不說run(ran)gone。
(5)說是“布朗管(BraunTube)”也不太可能,如何與逃跑義連結?
(6)“西巴拉”大概是指“十八仔(sip⊦-pat-la`)”。
“十八仔”是用四個或六個骰子的一種賭博。
輪流把骰子往“碗公”裡投擲,看點數的多寡決定勝負(有多種規則),十八點是最高點數,於是投擲骰子時嘴裡叫喊“十八仔(sip⊦-pat-la`)”(仔[a`]受八[pat]的韻尾-t的影響成為la`),“十八仔”也就成為一種賭博的名稱,如“博十八仔(puaʔ⊦-sip⊦-pat-la`)”。
至於阿撒布魯、烏魯木齊的語源我並不清楚。
(7)其他讚同您的看法。
2011.5.18劉建仁
回應
bulu說道:
2011/05/19at7:40下午
劉老:
1.全世界最沒成效的研究工作應該就是"辭源語源考據訓詁金文",讀的資料要比人多,但要有正確成果絕對比人少!只能說叫做興趣!
2.但是您辭源字音考據放入此篇附記真的不妥,因為您全篇正文都是考證過的,但您此附記卻是為政治人物的抹黑文章背書殊為不值!
3.為何說抹黑?<浪槓>一詞被使用應不早於1970年;所以<阿婆仔浪槓>是純台語的話,這詞被使用應不會更早於<浪槓>,應該在2000年以後才有耳聞!(也請麻煩您考證確認);至
於<阿婆仔浪槓>被貼於唐景崧或劉永福目前已知最早見於2005年以後的文章,為何此一諺語和人物被連結成被當成詞源也沒任何可參考證據!
4.劉永福被指為打扮成老婦首見是李筱峰(追思抗日烈士吳湯興有感-李筱峰2005/09/05,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58488〔資料來源:台灣日報〕)和(
自由廣場《李筱峰專欄》烈士與豎仔—追思抗日烈士吳湯興有感2006年8月27日星期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27/today-o2.htm),一文兩貼也都沒有
任何出處,這種文章你敢引用於研究嗎?
而<阿婆仔浪槓>被套入劉永福,首見於2005年的郭弘斌(奴隸現象-獨自化妝成老太婆,從港口逃出。
這件事被台灣人譏笑稱為「阿婆仔弄港」。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6/05.htm);但其另篇卻寫(劉永福陣前棄軍潛逃,台南淪陷-劉永福潛逃時亦與其子負責打狗炮台的劉成良、部下陳樹南、柯王貴等人一起,途
中海上遇日艦「八重號」上船臨檢Thales號,為英船長干涉故逃亡成功。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5.htm)。
首創文也沒來源出處,這種說法在研究上你敢引用嗎?更何
況獨自化妝成老太婆,自己兩文都衝突!
唐景崧被指為阿婆仔弄港首文我則不知道出處,但也只近來散見於報刊網路,不見任何正式研究文章!被引用也不見早於2005年!
連對象都被亂引,當成台語的辭源合適可靠嗎?
相關討論見於維基百科"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請參考正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1895%E5%B9%B4%E5%8F%B0%E6%B5%B7%E7%99%BB%E8%88%B9%E8%87%A8%E6%AA%A2%E4%
BA%8B%E4%BB%B6)討論區(http://zh.wikipedia.org/wiki/Talk:1895%E5%B9%B4%E5%8F%B0%E6%B5%B7%E7%99%BB%E8%88%B9%E8%87%A8%E6%AA%A2%E4%BA%8B%E4%BB%B6)!
回應劉老的:
1.不論正史有無記載,僅以研究文史工作來說,任何新見或創見是否至少都必須要有引述證據或來源,最低劣甚至都沒有的話也要強調說是個人假設或猜測,但也要有合理性說明才合
適吧?
2.化妝與否沒有人証物証可證明,可以勉強解釋非著正裝官裝即為化裝當作可能來引述,但是明確為文指說化妝成老太婆是否要有證據才能成立,才算研究考據,而非為郭李兩位的隨
口抹黑?前人逃跑,後人不爽可以隨便罵,但是研究者作出新的指控還是應該要有證據或來源為妥,是否?
3."後來的人就譏笑他說…"的用法就研究者或考證者立場也是不妥!為何呢?
3.1.因為除非這個成語是因劉永福或唐景崧而創,就是必須確認到底是先有這個語詞還是先有這件事,不然會有邏輯衝突!
3.1.1.先有詞的話,亂拿人套詞這叫套黑帽子!
3.1.2.現在沒有出處就硬說有這件事的話,假設勉強當作有的話,那也要有所謂甲說乙說丙說…等等,何況1895年事件後100多年後才有人指証,但也要有來源人啊!郭氏說法衝突,僅
說「這件事被台灣人譏笑稱為阿婆仔弄港」,也沒說自己首說,也沒說誰說,也沒來源說,就推給台灣人說,現代新創的語源卻沒人負責,當真能成立嗎?
3.2.但是2005年前「阿婆仔弄港」有誰用這個詞語?甚至以前有文章曾經把這語詞和劉永福合體過嗎?因此請劉老您考證「阿婆仔弄港」這個詞起源,而非僅「浪槓」兩字的緣故在此
!麻煩了!
3.3.例如辭源辭典說某甲引某乙的某件事或某句話或某文章因此而成為某詞,不論某甲引的對錯,至少人事時地物五要素的論證要同時符合!目前最基本的連唐劉兩人誰是事主都沒肯
定說法,其他部分也沒任何證據,我們能在辭源上寫說:「阿婆仔弄港」詞語出自1895年,未確定唐景崧還是劉永福,其中之一說是2005年郭弘斌未列來源出處指出劉永福…被台灣人
譏笑稱為「阿婆仔弄港」;另一說指出說是唐景崧…但是不確定出處!不管是辭源,甚至連成語字典都不會引吧?只會當作謠傳或訛傳姑且笑之吧!
4.浪槓是英語“run(ran)gone”是不合英語文法沒錯,但是浪槓一詞是電視布袋戲流行之後才被大量開始使用,例如"酸""民啊溜""落跑"…等等很多非傳統閩南用語是被現代布袋
戲或歌仔戲給引用才流行的,有很多語詞都是非正統合文法的外來語!
5.因為「阿婆仔弄港」一詞被使用就我所知不會超過20年,其實「阿婆仔弄港」一詞在2005年被貼於唐或劉之前很少聽到被人使用,有用的話也只可能是互相開玩笑的非正式俚語!而
早於20年的類似音源,比較像的有二,一是“布朗管”唸法叫"逋bu啷lang槓"一般還有分等級,A級叫阿不浪槓或a不浪槓,B級叫b不浪槓…等等;二是泰雅族和平埔族群等原住民姓名
和用語有很多浪槓的使用,甚至有名叫不浪尤幹或阿布浪槓的,台灣近代有些新語詞是從原住民諧音變成常用語或俚語的,所以我之前說要先比對閩南各語,再來比對外來語…等等的
原因就是在此!
6.“西巴拉”是骰子我知道,台語叫十八仔或豆仔,但是有一個問題很有趣,台式骰子玩法多為使用四顆,要其中兩顆相同時才有點數,因此一般輸贏結果在3點到12點之間(有些有四顆
都同點也算的玩法),因此一般不會有18點的結果,18點是唐山三顆玩法才有的,先擲的123和234是直接輸,345和456是直接贏,三顆相同(六樣都算)也就直接贏(國語好像叫豹子),也沒
有18點(三顆六)的叫法,聽說好像閩南當地人也沒有十八仔的叫法!台灣有人也說“西巴拉”是從平埔族群開始的的叫法,台語使用後用近似音和字才來套入十八仔的講法!(這也是鄉
野傳說,但也是一種研究原民語的重要性)而阿撒布魯、烏魯木齊的語源也有可能是原民語的用法或被台語諧音亂引而用的講法!
7.耽誤您這麼多時間真的很拍謝!
劉建仁說道:
2011/06/18at11:38上午
To:Mr.bulu
您曾質疑過“十八仔(sip⊦-pat-la`)”怎麼算十八點。
偶然機會在《厦英大辭典•補編》178頁看到一段記述似可供您參考。
全文如下:
[puaʔ⊦-sip⊦-pat](拔十八):togamblewith6dice;thehighestthrowis18,theotherthreedicerequiringtobecountedoff,asinordertoreckontheymustbeallalike.
2011.6.17.劉建仁
bulu說道:
2011/05/19at7:47下午
引用連結有問題再連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6/05.htm
郭弘斌-奴隸現象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5.htm
郭弘斌-劉永福陣前棄軍潛逃,台南淪陷
王先生說道:
2011/05/19at8:06上午
bulu你能對業餘的劉老要求什麼?南島語/南安話/惠安話等他不懂。
不像大陸的李如龍教授可以借助閩南那邊的特殊詞彙/聲調來考本字。
nua(口水)李教授說這個字所有閩語可能是南島語,就好像我們馬來南島話的來母字liur一樣,這些劉老除非是這行的專業就可能有更好的結論。
回應
bulu說道:
2011/05/19at8:45下午
王先生您的看法我有些意見給您參考
李如龍教授的研究我不清楚,但應該是非常正式的學術論文研究或報告專著!
李教授也只是發表他研究過的範圍,其它非他研究範圍他也不敢確認吧?
中國語言非常麻煩,例如東南沿海方言從寧波以南幾乎過一個山就有一種語言,真的要研究透徹非常難!
中國大的如漢藏語系為主,可是其他大語系也有烏拉-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等,細分小的語系更是不記其數!
甚至例如畲族.土家族.壯族…等現在的大族,台灣人以前連聽都沒聽過!更別說錫伯族…等等幾十個小族,研究語言真的很累人!
現代人知識水平慢慢提高所以業餘研究人士也變多,這是普及面參與面擴大的好處!研究面也就可以變廣變博!
但專精的人數卻不可能提高很多,專精的還是要靠專家學者!
或只能說某人專精於某狹窄的領域!
就劉老或王先生個人各自專精的領域來說,可能全世界都沒人比的上!
但交集的領域又可能各有所長!
我個人則是認為現代學術各方面都有人主張,除了自然科學可驗證的外,人文和社會科學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不知道和不能確認的比可確認的都多,因此只能說重要的是使用的研究方法論有沒有錯誤或有瑕疵而自不知!
只要邏輯和科目基本共同研究原則沒錯,個人可以自由主張!
對於別的業餘參與研究者,幫他揪錯,提供協助工具,提供參考方向…等等反而可能是我個人認為現在與他人互動比較良善妥當的做法!
回應
劉建仁說道:
2011/05/21at3:15下午
決定從善如流,刪除本篇附記。
回應
bulu說道:
2011/05/21at6:25下午
劉老拍謝耶!!!
我忘記提一件事,清朝有所謂"薙頭令""薙髮令",只剩下一根豬尾巴,要喬裝女人真的很不容易!
另有人說阿婆仔弄港是指唐景崧改扮女裝,但是其中的阿婆是英文的UP!
所以我是真的希望劉老有時間能否順便考證一下"阿婆仔弄港"一詞的正確或可能的出處和時間!謝謝!
回應
劉建仁說道:
2011/05/25at11:46上午
如果有些字無法顯現,請連結https://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2011/05/25/%e5%9b%9e%e6%87%89%e6%b5%aa%e6%a7%93%e9%99%84%e8%a8%98/
bulu先生:
多謝您對於“阿婆仔港”的指教。
當初把唐景崧化裝潛逃說是“阿婆仔港”列入<浪槓>一篇的附記,只是想把和“浪槓”有關的傳聞記下來,做為一個“港”一詞的用例而已,並不是說要把它當語源,對唐景崧也沒有什麼偏見。
現在既然大家對於這件事有爭議,決定把這“附記”刪除了。
謝謝指教。
台灣話(閩南語的一支)過去被人說是南蠻鴃舌之音,或者說是有音無字,或說音字脫節,而現代學者都說閩南語(含台灣話)保留很多中古及上古漢語的語音及語詞,但對於閩南語及台灣話語源及本字的考據工作卻做得不多。
連雅堂在他的《台灣語典》的序言說:“余台灣人也,能操台灣之語而不能書台語之字,且不能明台語之義,余深自愧。
”我在二十多歲時接觸《台灣語典》,受序言裡這幾句話的啟示而開始公務之餘研究台灣話的語源及本字,希望能從音韻、古今音變、訓詁、以及古文字等觀點找出台灣話的本字,現在發表的只是些許心得報告。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因為不是學者,不可能看到所有相關文獻,也不懂南島語、馬來語、南安話、惠安話,因此難免有疏漏之處,請包涵指正。
2011.5.22.劉建仁
陳熹權說道:
2013/06/14at10:04下午
16. 浪槓(laŋʟ-kaŋ`)──逃跑
個人意見如下:
踉跭 lang4-qang4 快速逃逸
「阿婆訑踉跭a7-vo2-a7-lang4-qang4」,如同老婆子快速逃逸(譽放下任何事不管,快溜)。
踉音:lang5字義:快速(逃逸),行遽貌。
【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章切,𠀤音良。
跳踉也。
【莊子•秋水篇】跳踉乎井幹之上。
又【廣韻】魯當切【集韻】盧當切,𠀤音郞。
【玉篇】踉䠙,欲行貌。
【類篇】行遽貌。
又【集韻】郞宕切,音浪。
義同。
又【廣韻】力讓切,音亮。
踉蹡,行不迅也。
【潘岳•射雉賦】踉蹡而徐來。
跭 音:qang4字義:逃逸
《廣韻》下江切《集韻》胡江切,𠀤音降。
跭𨇯,豎立也。
《類篇》一曰行不進。
回應
TomoyukiKino說道:
2021/09/13at6:00下午
浪槓據我理解,是英文longgone音變轉化而來。
英文本意是離開、離開很久、遠離、回不去了。
例句1:Withsocio-economicdevelopment,thefactoryeraofHongKongislonggone.例句2:You’relonggone.台語唯一要考證的是這詞如何傳入台灣,何時傳入台灣。
其他對於浪槓一詞的漢字(当て字)的猜想極可能只是穿鑿附會。
回應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必須填寫)(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必須填寫)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搜尋:
作者簡介 作者劉建仁台灣台北縣板橋人,生於1931年,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多年,歷任電源開發處副處長、環境保護處副處長、處長等職,於1996年退休。
作者退休之前就曾在《台灣風物》發表過零星的台語研究之篇章,退休之後更潛心研究台灣話的語源、本字、理據,本網誌(電子書)所載就是作者研究的成果,如有疏漏之處,請大家指正。
文章格式 1.由於有些符號或文字在某些電腦環境無法顯現,因此每篇文章後面會有圖片檔,以便讀者對照。
2.國際音標[ɔ]在圖片檔中與別的音標相連時會被誤以為[o],請讀者注意。
分類
《語文雜記簿》(30)
目錄(1)
連雅堂《臺灣語典》疑難詞語說解(25)
臺語文論集(本專題使用台語文書寫,標音採用……)(36)
[台灣話來自日語的借詞舉例](本專題使用台語文書寫,標音採用……)(7)
首字聲母分類(260)
b(5)
ɡ(3)
h(16)
k(25)
k‘(14)
l(23)
n(2)
O(零聲母)(17)
p(29)
p‘(16)
s(25)
t(23)
t‘(24)
ts(17)
ts‘(20)
ŋ(2)
Uncategorized(3)
台灣話本字備忘(5)
導 言(1)
注音說明(2)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5)
主要參考文獻(1)
作者回應(43)
近期文章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5):效攝(1)開口一等
台語疑問代詞「ta2、to2」——「那」(哪)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4):山攝(14)合口四等
「食飯皇帝大」(臺灣諺語)的意義及語法分析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3):山攝(13)開口四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2):山攝(12)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1):山攝(11)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0):山攝(10)合口三等B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9):山攝(9)合口三等A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8):山攝(8)開口三等B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7):山攝(7)開口三等A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6):山攝(6)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5):山攝(5)開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4):山攝(4)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3):山攝(3)開口二等
屘(ban1)vs.末(buat8)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2):山攝(2)合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1):山攝(1)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0):臻攝(9)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9):臻攝(8)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8):臻攝(7)合口三等“2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7):臻攝(6)合口三等“1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6):臻攝(5)開口三等“2類”
「斷」字在台語的音義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5):臻攝(4)開口三等“1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4):臻攝(3)開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3):臻攝(2)合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2):臻攝(1)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1):蟹攝(16)合口四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0):蟹攝(15)開口四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9):蟹攝(14)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8):蟹攝(13)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7):蟹攝(12)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6):蟹攝(11)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5):蟹攝(10)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4):蟹攝(9)開口二等
臺灣話的「趨向補語」初探
to7-si7、就是、道是、着是
台語入聲字「著[tioh8/toh8]」的音義與用法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3):蟹攝(8)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2):蟹攝(7)開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1):蟹攝(6)合口二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0):蟹攝(5)開口二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9):蟹攝(4)合口一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8):蟹攝(3)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7):蟹攝(2)合口一等
磅米芳(pong7bi2-phang1)
昨日因操作錯誤,導致兩則留言誤遭駁回消失,深感抱歉。
歡迎再度留言。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6):蟹攝(1)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5):遇攝(3)合口三等韻
近期迴響
TaiwaneseAmerican在檨仔(suãi⊦a`)──芒果
WhatAmericansCanLearnfromOtherCulturesabouttheLanguageofGratitude–Brewminate:ABoldBlendofNewsandIdeas在足感心(tsiɔk-kamˋ-sim)──非常令人感動、讚嘆、欽佩
訐譙龍在訐譙(kanʟ-kiau⊦)──辱駡
chenfra在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1):山攝(11)開口三等
TaiwaneseAmerican在刣(t‘aiˊ)──殺
WhatAmericansCanLearnFromOtherCulturesAbouttheLanguageofGratitude|Afronews1.com在足感心(tsiɔk-kamˋ-sim)──非常令人感動、讚嘆、欽佩
chenfra在狗蟻(kauˋ-hia⊦)──螞蟻
劉建仁在樁脚•柱仔脚(t‘iau⊦aˋ-k‘a)──候選人的有力支持者、助選員
劉建仁在樁脚•柱仔脚(t‘iau⊦aˋ-k‘a)──候選人的有力支持者、助選員
咯嘛在猫面(niau-bin⊦)──麻臉
小明在樁脚•柱仔脚(t‘iau⊦aˋ-k‘a)──候選人的有力支持者、助選員
TomoyukiKino在浪槓(laŋʟ-kaŋˋ)──逃跑
劉建仁在襯採•靘彩(ts‘inʟ-ts‘aiˋ)──隨便
確認「皆」是台語通用「全體」-「皆个」kui7-e5的「本字」|taiwanlanguageblog在整碗捧去(kui-uãˋp‘aŋˊ・k‘iʟ)──全都拿去
vincent在好野人•好額人(hoˋ-ɡiaʔ⊦-laŋˊ)──有錢人、富人
點閱人數
1,585,577
其它
註冊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com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在WordPress.com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追蹤
已追蹤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加入其他67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浪槓(laŋʟ-kaŋˋ) 逃跑|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台語 laŋʟ-kaŋ` 是逃跑、逃走、溜走、落跑等的意思,《現漢》(商務印書館,1996年)對“逃跑”一詞的解釋是:“為躲避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正是 ...
- 2「台灣國語」怎會如此可愛?語言學家揭「奧步、撇步 - 風傳媒
在禁說台語的年代,不小心說溜嘴,學生得掛牌、罰錢,字正腔圓的國語是最受推崇的標準語言。但曾幾何時,台式國語越來越當道,許多流行字詞也來自華閩 ...
- 3按呢講好 - iTaigi 愛台語
- 4看臉書學台語:0213 單字:走敢若飛台羅:tsáu kánn-ná pue...
看臉書學台語:0213 單字:走敢若飛台羅:tsáu kánn-ná pue 華語:比喻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或形容跑得很快。
- 5"走tsáu"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