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概說22-細說三苦(一)依《廣論》介紹三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以下名相請各位記住。
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三苦的事例分別是苦受、有漏樂受、捨受與各自 ...
wrapper
搜尋...
首頁
師長介紹
圖滇悲桑格西
生平年表
照片集錦
格西近照
圖滇汪傑格西
課程內容
近期課程訊息
學習架構
認識佛法
初學基礎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
佛教入門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實修佛法
道次第-略學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道次第-詳學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宗義寶鬘
道次第-補充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如意摩尼夢語
學習大論典
釋量論第二品
請法團析釋
歷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2009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歷年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佛法系列講座
開示彙編
日常課誦
概念介紹
學習方法
面對死亡
生活道場
修心教授
緣起性空
如何實修
故事集
短篇開示
智慧小語
請問悲桑老師
佛學問答
依師軌理
阿羅漢、菩薩與佛
阿羅漢
菩薩
佛
淨土
淨土
不動如來與妙喜淨土
死亡與前後世
前後世
死亡
中陰
安排來生
無始
心識
業果
善與惡
惡業
淨罪集資
信心
信心
加持
輪迴
出離心
煩惱
煩惱
我執
愛我執
空性
緣起
二諦
空性與無我
智慧資糧
佛教與科學
佛教與科學
理路
慈悲菩提心
心力
悲心
菩提心
六度
布施
持戒
禪定
教法
教法
密續
2013問答集
學習計劃與方法
學習計劃
學習方法
實修
道次第
課誦
生活中的問題
淨土專區
淨土首頁
認識淨土
淨土釋疑
選擇類
資格類
方法類
臨終類
態度類
其他類
極樂淨土
妙喜淨土
法寶下載
近期課程下載
導覽圖
主要課程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課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攝義
如意摩尼夢語
歷年請法團析釋
2009華人、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0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0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1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1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2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3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3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5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8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8華人請法團析釋
淨土專區
淨土概說
極樂淨土與發願文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2010妙喜淨土
2015妙喜淨土
極樂淨土觀修法
妙喜淨土觀修法
電子書下載
實體書
手抄稿
短篇開示集
影片專區
從《現觀莊嚴論》介紹四聖諦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2017課程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佛法系列講座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開示精選集
生活實踐篇
關於我們
本站緣起
網站地圖
聯絡方式
特別說明
版權宣告
Menu
首頁
師長介紹
圖滇悲桑格西
生平年表
照片集錦
格西近照
圖滇汪傑格西
課程內容
近期課程訊息
學習架構
認識佛法
初學基礎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
佛教入門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實修佛法
道次第-略學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道次第-詳學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宗義寶鬘
道次第-補充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如意摩尼夢語
學習大論典
釋量論第二品
請法團析釋
歷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2009年華人請法團析釋
歷年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佛法系列講座
開示彙編
日常課誦
概念介紹
學習方法
面對死亡
生活道場
修心教授
緣起性空
如何實修
故事集
短篇開示
智慧小語
請問悲桑老師
佛學問答
依師軌理
阿羅漢、菩薩與佛
阿羅漢
菩薩
佛
淨土
淨土
不動如來與妙喜淨土
死亡與前後世
前後世
死亡
中陰
安排來生
無始
心識
業果
善與惡
惡業
淨罪集資
信心
信心
加持
輪迴
出離心
煩惱
煩惱
我執
愛我執
空性
緣起
二諦
空性與無我
智慧資糧
佛教與科學
佛教與科學
理路
慈悲菩提心
心力
悲心
菩提心
六度
布施
持戒
禪定
教法
教法
密續
2013問答集
學習計劃與方法
學習計劃
學習方法
實修
道次第
課誦
生活中的問題
淨土專區
淨土首頁
認識淨土
淨土釋疑
選擇類
資格類
方法類
臨終類
態度類
其他類
極樂淨土
妙喜淨土
法寶下載
近期課程下載
導覽圖
主要課程
緣起見無害行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課
前後世
業果細說
《現觀》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道次第概說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加行六法
略論-止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依師軌理
隨念佛功德
大乘不共四聖諦
中觀見地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攝義
如意摩尼夢語
歷年請法團析釋
2009華人、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0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0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1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1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2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3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3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5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7華人請法團析釋
2018東南亞請法團析釋
2018華人請法團析釋
淨土專區
淨土概說
極樂淨土與發願文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2010妙喜淨土
2015妙喜淨土
極樂淨土觀修法
妙喜淨土觀修法
電子書下載
實體書
手抄稿
短篇開示集
影片專區
從《現觀莊嚴論》介紹四聖諦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2017課程
釋量論第二品略講
2017淨土介紹與辨析
佛法系列講座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開示精選集
生活實踐篇
關於我們
本站緣起
網站地圖
聯絡方式
特別說明
版權宣告
Home課程內容認識佛法佛教入門《現觀》四聖諦四諦概說22-細說三苦(一)依《廣論》介紹三苦
目錄
四諦概說22-細說三苦(一)依《廣論》介紹三苦
《現觀》四聖諦
由於此處主要是針對成辦解脫談苦諦,所以會強調樂亦是苦,是壞苦。
以下引用《廣論》繼續談三苦。
1.依《廣論》介紹三苦
《廣論》第166頁:「第三,修三苦者。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瘡或癰」指的是身體上的大傷口,這傷口會發熱、很不舒服,若在傷口上灑點冷水會感到舒服,我們現在領受的輪迴安樂就像這樣。
這種安樂被稱為變異苦或壞苦,是因為感受到這種安樂的時間很短,當冷水的效用結束,發熱的感覺會再回來,冷水只是暫時讓熱的感覺不起現行而已。
或者可以換個例子,身上有傷口時,這傷口會癢。
發癢時若去抓一抓,會有一點安樂感,輪迴的安樂就像這樣。
繼續看文。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壞苦不僅僅是指受(有漏樂受),還包括能產生有漏樂受的有漏境如金錢、名聲等,這些都是壞苦。
再來看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
」已經有了傷口,若讓傷口再碰熱水就會更難受。
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這個喻把熱水換成辣椒會更有明顯。
平常我們領受的苦大多是苦苦,指的就是在傷口上灑辣椒的苦。
如傷口本身就是苦(行苦),在傷口上撒辣椒是苦上加苦,「苦苦」二字要表達的意思雖然《廣論》原文中沒有特別說明,但我想也許就是這樣吧!同樣地,苦苦不只指苦受,也包括能生苦苦的有漏境。
沒有碰到熱水與冷水時的傷口是有漏捨受,也就是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舍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繼續看文。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捨受,或說沒遇到冷水與熱水這兩種緣時的受,同樣受到業與煩惱的控制,而且是隨時可以生起另兩種苦的種子,是另兩種苦生起的基礎,所以它也是苦。
以上是透過受說明什麼是行苦,但實修時,大多是透過蘊體去思惟行苦,由於業與煩惱而去取的蘊是行苦。
接著看《廣論》第167頁:「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近取蘊就像個重擔,只要還繼續拿這個蘊體,苦的續流就不會中斷,因為在這個蘊體上穩固地具備了產生苦與煩惱的條件。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于此多修厭離。
」有漏近取蘊是行苦,因為在有漏近取蘊上很穩固地存在著產生苦與煩惱的條件。
所以,只要有漏近取蘊還在,就算現在沒有苦苦,只要遇緣,苦苦馬上就會產生。
因此由業與煩惱而生的蘊體遍於一切苦,而且是苦苦與壞苦的根本。
不過,談到有漏近取蘊是苦、是煩惱的所依等內容時,不要單指著某個特定的蘊體。
若只指著某個特定的蘊體說它是苦的所依,這種說法雖然沒有錯,但是不夠。
現在談的輪迴裡的狀況是,拿了一個蘊體而後拋掉這個蘊體,接著又再去拿一個蘊體接著又再拋掉,如此永無止境地不斷去拿有漏蘊體,這是苦的根本。
用這種方式思惟此處說的有漏近取蘊比較好。
以下名相請各位記住。
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三苦的事例分別是苦受、有漏樂受、捨受與各自的對境;三苦的喻分別是在傷口上撒辣椒、在傷口上灑冷水、傷口。
剛才說的內容,其實是在說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苦。
有人說:「知道這些,內心反而會不快樂呢!」也有人說:「就算這些都是苦,我不一定要知道啊!」然而,因為不知道而沈迷其中,便永遠不會去追求更好的快樂。
當然,如果更好的快樂不存在,不知道比較好;若不只更好的快樂,而且是好上千萬倍的快樂真的存在,但因為不知道而沈迷於眼前的快樂,是很可惜的事。
若是如此,就一定要知道才行。
藏地有一位格魯派大智者曾說:「佛說『苦應知』,但連畜牲都知道苦苦是苦;印度外道也知道壞苦是苦;知道行苦是苦,才是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之處。
」行苦指的是由業與煩惱而來的蘊體。
行苦是苦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它受制於煩惱。
就像之前說過的,只要還被煩惱控制就不自由、不快樂。
第二個理由就像剛才講過的,只要還有蘊體,就算暫時處在沒有苦受與樂受的情況中,只要一遇到緣,又會再度領受苦樂;就算在領受樂受,但只要能受樂的緣衰退,就會再受苦。
因此,只要這個傷口還在,任何時候都會不斷地受苦,所以才說要把傷口整個除掉。
上述這些內容,聖座嘉瓦仁波切在講經時經常講,有些同學應該知道,但有些同學也許並沒有特別注意。
因為受限於講經時間有限,聖座沒有辦法對此做廣泛的講述,有時就只是引用藏地那位大智者說的內容,就這樣帶過了。
摘自:《2016四諦概說》第三講2016.12.18
此類別中更多的:
«四諦概說21-補充:佛法裡關於「換個身體」的修行方法
四諦概說23-思惟作業(二)»
「《現觀》四聖諦」所有文章
四諦概說01-聞法動機與課程介紹四諦概說02-從「教授」談對佛法的正確認識四諦概說03-為何持咒能淨罪集資四諦概說04-持誦《緣起心咒》的利益四諦概說05-緣起咒的內涵四諦概說06-四諦數量四諦概說07-【問答1】什麼是大沙門?四諦概說08-如何運用四諦之理(一)善問「為什麼」四諦概說09-我們與佛陀,誰的看法對(上)四諦概說10-我們與佛陀,誰的看法對(中)四諦概說11-我們與佛陀,誰的看法對(下)四諦概說12-學法的四個目標四諦概說13-四諦的次第四諦概說14-思惟作業(一)四諦概說15【問答2】想請法是貪欲嗎?四諦概說16【問答3】阿羅漢都會迴小向大嗎?四諦概說17【問答4】如何選擇適合根器的法?四諦概說25【補充:問答4】四諦概說18-苦諦的體性四諦概說19-苦諦的分類四諦概說20-如何運用四諦之理(二)善用思惟,讓心更快樂四諦概說21-補充:佛法裡關於「換個身體」的修行方法四諦概說22-細說三苦(一)依《廣論》介紹三苦四諦概說23-思惟作業(二)四諦概說24【問答5】如何累積智慧資糧四諦概說26-如何運用四諦之理(三)世間八法平等四諦概說27-細說三苦(二)行苦四諦概說28-細說三苦(三)壞苦四諦概說29-如何運用四諦之理(四)當個懂得思考的人四諦概說30-集諦的體性、集諦的分類(一)四諦概說31-集業之理四諦概說32-補充:從世尊的求道之旅看解脫之因四諦概說33【問答6】如何不吃虧地布施?四諦概說34【複習一】四諦概說35-集業之理(續)四諦概說36-煩惱集(上)四諦概說37-煩惱集(中)四諦概說38-概說薩迦耶見四諦概說39-煩惱集(下)四諦概說40-思惟作業(三)四諦概說42【問答8】乞丐行乞是不是造惡業?四諦概說43-蘊體之外,有沒有我?四諦概說41【問答7】今生安樂為何可以是學佛的目標?四諦概說44-我最重要嗎?四諦概說45-對蘊體生貪的主因四諦概說46-下部宗義主張的無我四諦概說47-除貪的方法四諦概說48-上部宗義主張的無我四諦概說49-思惟作業(四)
悲桑格西法語有個人跟佛陀說:「我要快樂,但我一直不快樂。
」佛陀說:「只要把『我』與『要』丟掉,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
」....(閱讀更多)
課程內容
佛教入門
安樂道論
宗義寶鬘
依師軌理
請法團析釋
開示彙編
學習方法
生活道場
修心教授
緣起性空
智慧小語
佛學問答
2014問答集
2013問答集
2012問答集
淨土專區
認識淨土
淨土釋疑
極樂淨土
妙喜淨土
法寶下載
四聖諦初探
慈愛的實修課
前後世
業果細說
關於我們
網站地圖
聯絡方式
延伸文章資訊
- 1本週廣論消文 - 159903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丑三、思惟三苦.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 ...
- 2廣論消文168 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
廣論消文168 第166頁第4行-167頁第3行益西彭措堪布 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廣論科判 **原文小小魚部落格「丑三」:思惟三苦第三,修三苦者。
- 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五十八卷A面
當然實際上他是大別的主要分五點,實際上仔細去看的話是無量無邊的,不歡喜的偏偏碰在一塊兒,喜歡的呢,愛別離,它偏偏你不能在一起。 p. 161 (3). 【◎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 ...
- 4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 隨意窩
201101151541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 第三,修三苦者。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2],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 ...
- 5全球廣論I 2013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