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不夠補人力時,你還是能從流程優化做起 - ProjectUp 專案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到年末年初的時候,都是各大公司企業準備來年的預算和人力需求的當下, ... 我歸納出兩個關鍵的原因。
... 人力不足不是你想的那樣:預算不夠補人力時,你還是.
首頁
專案管理
企業專案治理
人力不足不是你想的那樣:預算不夠補人力時,你還是能從流程優化做起
每到年末年初的時候,都是各大公司企業準備來年的預算和人力需求的當下,其實這事的本質並不複雜,只要先確認自己所負責的部門是屬於哪種責任中心(常見的有: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其他還有收入中心、費用中心、投資中心)。
大部分公司的做法都是依來年的目標,回推目前的資源缺口,然後做為明年要增補、調整員額的依據。
比如說:明年的新產品營收需要成長10%,所以以部門今年人員滿載、勉強達標的狀況來看,明年應該也要增補10%的人力,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要增加產能也該增加人力,不是嗎?
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不就是套個公式嗎?
但多年的觀察心得:「我們知道該做,但人手不足啊!」這個理由,幾乎可以穩坐許多任務推展不開、一堆事情掉在地上沒人接棒的榜首。
如果這公式這麼有用,怎麼會有人手不夠的問題呢?我歸納出兩個關鍵的原因:
1.過往慣性的盲點:
去年我們用了10個人,做到這個目標,今年目標提升了20%,所以我需要再增加2個人才夠。
去年消化20個專案,我們需要5位專案經理,今年可能要消化50項專案,所以需要再補5位專案經理。
如果是這樣的思維模式,那就忽略了管理上常見的兩個盲點:
A.人員的學習曲線:
過了一年之後,同仁的能力和成熟度應該要被合理的提升,隨著薪資和獎金的提升,理應要能承擔比去年較複雜或規模較大的任務,若只是用單純的數學公式,就代表這一年間證明了主管並沒有扮演好提升人員能力指導的角色。
B.再來,今年的做法和去年的做法完全相同嗎?
會不會在run了一年之後,我們應該要找到更好的工具、搭配更多新的技術和資源,甚至是多了選擇的能力,能夠去蕪存菁,排除不必要或累贅的任務,讓團隊可以專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呢?
2.蘿蔔與坑的迷思:
我認為「員額數」、「能力」、「效率」是構成一個部門戰力的三個重要維度,但若只套個簡單的公式,我們就會落入只看到其中「員額數」維度。
可惜,公司不是菜園,並不是有個坑,我塞個蘿蔔進去就能保證同樣的運作能力。
首先是「能力」。
年資不一定與能力畫上絕對的等號,但若放大到部門戰力來看,同樣是兩個各有10位同仁,且業務型態類似的客服部門,A部門平均年資只有0.5年,而B部門平均年資則有3年,兩個部門在基礎能力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這時候主管就應該考慮,與其我用3個較低的薪資,再補3個沒有經驗的人來慢慢訓練,不如想辦法花2個人薪資,從內部申請轉調一個成熟的同仁過來,或者外找更有經驗的人,會更有幫助。
團隊人數充足,能力也不錯,為何不全力追求效率?
接著來討論一下「效率」的問題。
但說到效率,很多人誤解效率就是做的快,其實我對效率的定義一直是「又快」「又好」,「快」,看的是速度;而「好」則看的是結果的品質。
同仁能力的限制,大部分會直接影響到效率,比如說:客人打電話來詢問一個產品設定的問題,有經驗的員工可能可以在5分鐘內就精準的解決完畢,而較無經驗的員工不只要花很多時間測試,可能還需要學長姊和主管協助,效率自然不好,甚至還會影響客人的滿意度。
解決效率的問題,我也分成兩個方面來說明:
一個是「人的層面」:若單純是經驗不足的問題,則大部分可以透過訓練和指導,以提升員工的經驗值和能力後,就能獲得改善。
比較麻煩的是「士氣」和「態度」的問題,明明人頭數足夠、能力都不錯的團隊,但就是不知為何大家只願意拿出60%的心力來工作,這通常是因為我們鼓勵了錯的人和事而懲罰了對的人,我在〈工作績效與目標管理〉課程說明會時其實有提到這個點。
舉其中一個小例子:很多主管因為害怕人手不足、不想當壞人,所以明明知道這個同仁績效有問題,態度也不好,卻抱著堪用的心態,不但不糾正不敢要求,又不想收爛攤子,反而換給他較輕鬆簡單的工作。
而認真績效好精英部隊,則永遠忙於救火,沒有喘息的機會。
看在同仁的眼裡,久而久之,部門的文化會變成怎樣,就可想而知。
我們鼓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這絕對是職場不變的真理。
另一方面則是「工作層面」:
除了第一個盲點中提到我們可以更換工具、搭配新技術和新資源、甚至是找到新的協作模式之外,還有一個最常影響效率卻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應該是重構繁瑣無效的「工作流程」或是SOP。
對人的訓練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改變個別的問題,但對流程的調整和精煉,卻可以提升整體的效率。
我們曾經因為改善一個團隊的工作方法,而在短短的兩個月之內,提升整體效率高達45%(等於10人的團隊,立馬補了4.5個人力的效果),兩個月之內達成過往3年無法達到的目標,並且一直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不衰。
最後,其實在面臨人力不足的狀態時,我建議大家可以先從「能力」這個維度下手,主管可以先繪制一個簡易類似部門人員的能力配比圖(如下),然後分析現在部門主要的工作任務瓶頸,假始大部分都卡在B類員工的主力任務,那麼從這個圖中就可以很明顯的下定策略,我們應該要加速C的員工往B流動的速度,可能需要搭配一些有效的訓練或指導方法,而不是補更多的新人頭。
在確認了能力的問題和策略之後,接下來可以做的是:找出部門中最關鍵,但是最花時間的流程,可以挑選幾位代表性的同仁,問問他們幾個問題:
在目前的工作中,你覺得什麼事情最浪費時間?
如果我們可以專注改善一個流程,你最希望是哪個部分?
多半就能找出在工作流程效率上的盲點。
有一個小提醒,請記得:當同仁認真提出了問題,主管就必須同樣認真的重視,不論現在能不能馬上改、要花多少時間去改、配套措施是什麼?
這些都需要對同仁的說明,甚至是展開一個計畫,否則就會很像我們做了滿意度調查,結果對於客人不滿意的地方,完全沒有改善的誠意和方法,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客訴和不信任一樣。
相信當「能力」和「效率」的問題獲得了有效的解決,「人頭數」就不是目前最急切的問題了啊。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訂閱電子報
送出
關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
您正在瀏覽的是ProjectUp(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網站。
由兩位管理顧問/企業講師張國洋(Joe)與姚詩豪(Bryan)共同創立。
我們的初衷是建立一個共享知識平台,將專案管理、產品開發、時間管理與企業經營等知識,用淺顯易懂且容易實踐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如果您喜歡這裡的內容,歡迎分享給身邊的伙伴(請註明原作者與出處)。
也歡迎有空來逛逛姊妹站「大人學」,裡面有更多職涯發展、兩性關係、個人成長相關的精彩內容。
或訂閱同名的Facebook、Instagram專頁,取得最新訊息。
部分內容也會以音頻的形式在「大人的SmallTalk」podcast節目中放送!
Email信箱:[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團
專案管理的生活思維
下載APP
本分類熱門文章
流程系列四之如何撰寫真正有用的SOP
組織為何會慢慢讓人失去同理心?
組織行為
身為PM,你不該只是個接線生
PMP
阿婆問路,以及常見的工期預估盲點
白馬非馬,專案經理非經理?談「小PM」的定位
本分類最新文章
判斷員工去留的五個指標,公司要的是「最適合的人」
經營知識
優秀敏捷大師(ScrumMaster)應具備的能力和特質有哪些?
【專案管理書摘】如何煉成台積電員工的「問題解決腦」?基本功包含5招
職場策略
工作術
【菜鳥主管成長日記】每天都在開會,卻老是沒解決問題?掌握四項會議關鍵原則,讓每次開會都能高效溝通!
職場策略
溝通知識
好的KPI帶你上天堂!制定可達成的「有效」目標管理
職場策略
經營知識
隨選文章
預估不準,但那又如何?
職場筆記、會議記錄、反省日記如何避免寫過就忘?
時間管理
工作術
如何提高「跨領域」轉職成功機會?經驗教會我的3件事
職場策略
【專案管理書摘】矽谷公司面試PM最注重什麼?高階主管提出面試重點與愛用試題
經營知識
產品經理
敏捷團隊的精實秘訣
敏捷
推薦購買
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甚麼
大人學選擇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首頁|大人學|關於我們|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
識博管理顧問公司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07號9樓 02-2711-2720 [email protected]
專案管理的生活思維©2007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預算不夠補人力時,你還是能從流程優化做起 - ProjectUp 專案 ...
每到年末年初的時候,都是各大公司企業準備來年的預算和人力需求的當下, ... 我歸納出兩個關鍵的原因。 ... 人力不足不是你想的那樣:預算不夠補人力時,你還是.
- 2111年第2次人力需求調查結果概況。 - 勞動部
更新日期:2022-05-17. 事業單位預計111年7月底較4月底人力需求淨增加8.7萬人。 各行業中以製造業人力需求淨增加4.2萬人較多。 增加人力原因主要為「公司營運擴增或多角 ...
- 3向老闆要人手,這四步你不能少 - 壹讀
建議你從公司年度業務目標出發,以部門對公司整體業務目標的支撐,來分解工作,以此分析和提出你所需要的人力需求。 很多部門管理者容易忽視這個看似簡單 ...
- 4未來一季人力需求調查 - 國家發展委員會
為了解事業單位短期人力需求狀況,勞動部於每季針對臺灣地區工業及服務業僱用30人以上之公/民營事業單位,辦理各細職類人力增減人數、原因及其他勞工等相關議題調查。
- 5108年第3次人力需求調查結果概況| 中勤人力資源
增加人力原因主要為「退離者之補充」、「需求市場擴大(含設備或部門擴充)」及「提升勞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