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孟子》必讀的120段篇章 - 樵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言《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過程中,是從《論語》的早期語錄體,發展到戰國時代《荀子》《韓非子》等長篇論說文中間的過渡階段,也是四書之中 ...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跳到主文
歡迎您的到訪。
除了為掌燈引路者致敬,也歡迎您一同悠游於文學、哲學、藝術、教育的海洋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y01Fri202007:21
高中生《孟子》必讀的120段篇章
前言
《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過程中,是從《論語》的早期語錄體,發展到戰國時代《荀子》《韓非子》等長篇論說文中間的過渡階段,也是四書之中內容最多的一本。
《孟子》因為篇幅擴大,部分文字音義用法特殊,加上討論主題較為嚴肅,全書背後預設一套哲理思考,對於許多高中學生視為畏途,對多數國文教師而言,也是《孟子》一書如何上得深入簡出,吸引學生目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讓同學能在繁重的《孟子》書中找到重點,編者選出《孟子》全書最有代表性的120段篇章,按照《孟子》七篇的順序排列如下,刪減去前因後果較次要的敘述,只保留各段精華還原成短篇語錄的形式,希望能幫助到同學掌握孟子學說的精神與大要。
上圖:孟子
高中生《孟子》必讀的120段篇章
(編按:翻譯陸續補充中)
一、孟子.梁惠王
01.王何必曰利──義利之辨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
02.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03.仁者無敵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故曰:『仁者無敵。
』......」
04.沛然莫之能禦──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05.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君子遠庖廚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06.反掌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
07.恆產與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無恆產(固定的產業,指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而有恆心(永久不變的善心)者,惟士為能。
若(至於)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放蕩)辟(同「僻」,邪)邪侈(放蕩)無不為已(無所不為)......王欲行之則盍(何不)反(回復)其本(根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斑白,指老人)者不負(以背任物)戴(以頭附物)於道路矣。
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了。
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麽事都做得出來。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好的衣服了。
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飼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
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飽的了。
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覆教導學生,頭髮斑白的老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
老年人有好的衣服穿,有肉可以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
08.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
09.國際外交之道──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
10.大勇與小勇──文王一怒安天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何)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
譯文:
齊宣王說:「先生的話可真偉大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喜好武勇。
」孟子回答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麼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
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周文王的勇。
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
11.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2.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13.水深火熱──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14.大旱之望雲霓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
......
二、孟子.公孫丑
15.如解倒懸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鎡基,不如待時。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16.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17.志與氣──持其志,無暴其氣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18.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19.揠苗助長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20.知言──詖辭、淫辭、邪辭、遁辭
「何謂知言?」
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
21.評論伯夷、伊尹、孔子
......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編按:孟子認為伯夷有所選擇堅持,清濁分明,是「聖之清者」);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編按:孟子認為伊尹不加分別選擇,一視同仁,是「聖之任者」);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編按:孟子認為孔子依時而行,是「聖之時者」):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做到)焉;乃(但是)所願,則學孔子也。
」......
譯文:
......孟子說:「這些人與我不同道(處世態度不同):不是所喜歡的賢君絕不侍奉,不是所喜歡的人民絕不管理;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在家,這是伯夷之道(伯夷的處世態度)。
哪一個國君不可侍奉,哪一個人民不可管理;天下太平固然出來做官,天下混亂也要出來做官,這是伊尹的道(伊尹的處世態度)。
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隱居就隱居,可以久留就久留,可以速去就速去,這是孔子的道(孔子的處世態度)。
這三人都是古代的聖人,我還沒能學習他們的行事;至於我的志願,倒是想學孔子呢!」......
全文閱讀:
論伯夷、伊尹、孔子----孟子.公孫丑上: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翻譯)
22.以力服人與以德服人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3.禍福自召
仁則榮,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
......
24.天吏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5.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26.擴而充之──四端之心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7.天爵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
28.與人為善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9.太過清高、太過隨便──評論伯夷、柳下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是自己認為善的國君不做他的官),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不善之君)之朝(朝廷),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汙泥黑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一般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而不顧)去之,若將浼(音ㄇㄟˇ,汙染)焉。
是故諸侯雖友善其辭(言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近)已。
柳下惠(魯大夫展禽)不羞汙(汙穢)君,不卑小官。
進(做官)不隱賢(不隱藏才能),必以其道。
遺佚(被國君遺棄)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憂愁)。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露臂)裸裎(露身)於我側,爾焉能浼(音ㄇㄟˇ,汙染)我哉?』故由由然(自得貌)與之偕(並處),而不自失焉。
援(拉住,挽留)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狹隘),柳下惠不恭(簡慢),隘與不恭君子不由(從)也。
」
譯文: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不是他認為可以事奉的國君絕不事奉,不是他認為可交往的朋友絕不交往;不肯立身於壞人的朝廷做官,也不肯和壞人說話;在他看來,站在壞人的朝廷上,和壞人說話,就好像穿著朝衣戴著朝帽,坐在骯髒的汙泥黑炭上一樣。
把這厭惡壞人的心理推演開來,就是偶然同鄉人站在一起,若鄰人的帽子沒戴端正,他也要頭也不回地離開,像是將要被沾污了似的。
所以諸侯們雖有把言辭說的委婉動聽,來請他做官的,他也不肯接受;他不接受的原因,是不願意屈節去做他們的官。
柳下惠這個人,不把事奉污穢的國君當作羞恥,也不以做小官為下賤,既做了官,就毫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凡事一定用他的直道去處理,即使被國君遺棄了也不怨恨,受困窮也不憂愁。
所以他曾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露著臂、露著身站在我旁邊,你那能沾污我呢?』所以他悠然自得地和別人在一起,卻不會失去自己的正道。
他要辭退的時候,如有人挽留他,他就留下;挽留他他就留下的原因,是不願意拋棄直道而離去。
」孟子評論他們說:「伯夷雖清高,未免氣度狹窄;柳下惠雖寬和,未免待人簡慢;狹窄和簡慢,都不合中正之道,君子是不採用的!」
30.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3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捨我其誰
孟子去齊。
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
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32.三達尊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33.過則改之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三、孟子.滕文公
3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大人與小人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35.五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3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7.非其道與如其道
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38.一傅眾咻
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39.予豈好辯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
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
四、離婁
40.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41.反求諸己
愛人不親反(反省)其仁,治人不治反(反省)其智,禮人不答反(反省)其敬。
行有不得(不得預期效果)者,皆反(反省)求諸己。
......
譯文:
孟子說:「我愛人家,而人家卻不親近我,我就該反省自己的仁德有無缺陷;我管理人家,人家卻不接受我管理,我就該反省自己的智能有無缺失;我用禮待人,而人家卻不回敬我,我就該反省自己的禮敬有無缺失。
凡所行的事,有不能得到預期效果的時候,就要回頭來在自己的身上尋求原因。
42.順天與逆天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譯文:
(略)
42.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孺子歌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音ㄓㄨㄛˊ,洗滌)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洗滌)我足。
」孔子曰:「小子(弟子)聽之!清斯濯(洗滌)纓,濁斯濯(洗滌)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輕慢),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譯文:
從前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這麼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這麼渾濁啊,可以洗我的腳!」孔子聽了,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聽聽!水清澈,就用以洗潔淨的帽纓,水渾濁,就用以洗髒腳。
之所以有不同的待遇,都是那水自找的啊!」人,必先自己輕慢自己,然後別人才敢輕慢他;家,必先自己敗壞,然後別人才敢敗壞它;國,必先自己先去造成招人討伐的暴亂,然後別國才敢侵伐它。
《書經.太甲》說:「上天降的災禍,還可以避逃避;自造的災禍,那就活不成了。
」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43.得民心者得天下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音ㄎㄨㄤˋ,原野,今多作「曠」)也。
故為淵敺(音ㄑㄩ,同「驅」,趕逐)魚者,獺也;為叢敺(同「驅」)爵(音ㄐㄩㄝˊ,同「雀」,鳥類)者,鸇也;為湯武敺(同「驅」)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譯文:
孟子說:「桀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他們的人民;失去他們的人民,是因為失去民心。
這樣看起來,要得天下是有方法的:能得到天下的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
要得人民也有方法的:能得到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要得民心也有方法的:人民所需要的就為他們積聚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施行到他們身上就行了。
人民歸服仁君,就如同水性往低處流、獸性往曠野走一樣。
所以,驅趕魚游向深水的,就是那吃魚的水獺;驅趕雀飛向密林的,就是那吃雀的鸇鳥;驅民投向湯武的,就是那殘害人民的桀和紂!現在天下的國君,如果有一個喜好行仁的,那麼各國諸侯就都要替他驅人民去歸服了;即使他不願王天下,也不可能的。
」
43.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植物名,搓成艾絨以炙疾,乾久益善)也。
苟為不畜(通作「蓄」,儲備),終身不得(指生了七年之病,才找三年之艾,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
譯文:
現在那些想稱王於天下的人;好像生了七年的病,卻還在找三年的陳年乾久之艾來治療。
若不從現在就自己儲藏起來,則終身也得不著三年的陳艾。
所以那些想王天下的人,如果不立志行仁,就只有一輩子活在憂愁與恥辱裡以至於死亡。
44.自暴自棄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45.仁宅義路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6.誠與思誠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46.誠於中則形於外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47.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權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48.易子而教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49.毀與譽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
50.好為人師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51.相對關係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52.禮有非禮,義有非義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53.養與棄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54.不肯做也是一種承擔
人有不為(有所不為,即不屑做非義之事)也,而後可以有為(有所為,有偉大作為,即能做合義之事)。
譯文:
一個人有所不肯做的事(如清廉自持),然後才能有偉大的作為。
55.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56.赤子之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7.持之以恆
......原(源)泉混混(滾滾,水湧出貌),不舍晝夜。
盈(滿)科(低凹之處)而後進,放(音ㄈㄤˇ,到達)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之所以取於水者的原因,即在於此)。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間歇性的驟雨)集(聚集),溝澮(田間水道)皆盈;其涸(水乾)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名譽)過情(超越實際情形),君子恥之。
譯文:
孟子說:「那有根源的泉水滾滾地湧出來,不分日夜的流著不停,流滿了低下的坎坑,再向前流,一直流到大海裡去;有根本來源的才能如此,孔子說水就是這點可取啊!假使沒有根本來源,就像那七八月間降下的雨水集聚起來,田裡的溝澮水道雖然都滿了;但是雨一停止,它乾涸極快,可以站在旁邊等待著的。
所以一個人的虛名如果超過了實情,君子就認為是可恥了。
」
58.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
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音ㄐㄧ,微)希(少),庶民去(棄)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萬物)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順著本性之仁義而行),非行仁義(非知仁義為美而勉強行仁義)也。
譯文:
孟子說:「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只在很微少的一點;就是人的天性具有仁義罷了。
眾人都不知道這一點人獸不同的地方之所以可貴,往往把它拋棄了,只有君子知道它的可貴而保存著。
舜是位聖人,他明白天下種種事物的道理,體察做人的大道,所以他的行為,自然合於根源於心的仁義而為;並不是知道仁義為美,才勉強自己去行仁義的。
」
59.美醜不在表面
孟子曰:「西子(美女西施)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雖有惡人(貌醜之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譯文:
孟子說:「西施雖美,若身上沾染了污穢,人見了也要掩著鼻子避開其臭味。
相反的,雖然容貌醜惡的人,若齋戒沐浴了(指能夠潔身自愛),也能夠祭祀上帝了。
」
60.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61.父子不責善
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61.齊人之福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丈夫)出,則必饜(飽食)酒肉而後反(通「返」)。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瞯(音ㄐㄧㄢˋ,窺視,偷看)良人之所之(往)也。
」蚤(通「早」)起,施(音ㄧˊ,通「迤」,斜。
這裏指斜行)從良人之所之(往),遍國(都城中。
國:城)中無與立談者。
卒(最後)之(來到)東郭(外城)墦間(墳墓。
墦,音ㄈㄢˊ),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左右張望)而之(往)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今若此。
」與其妾訕(譏諷,嘲罵)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音ㄕㄕ,喜悅得意的樣子)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幾乎)希(通「稀」)矣。
譯文:
齊國有個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
丈夫每次外出,都說是吃飽喝足才回家。
妻子問跟他一起吃飯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就回答說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
妻子對妾說:「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飯飽才回家,問是誰跟他在一起吃喝,都說是有錢有地位的人。
可是,從來也不曾見有顯貴有體面的人來到家裏來,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麼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來,妻子便拐彎抹角地跟蹤丈夫,以免被丈夫發現。
走遍整個都城,沒有誰停下來與他打招呼交談。
最後他走到東門城外的墳墓中間,向那些掃墓的人乞討殘羹剩飯。
不夠,又四下看看,到別的掃墓人那裏。
這就是他天天酒醉飯飽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妾,說:「丈夫,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
現在卻是這個樣子。
」於是兩人一起在庭院中大罵,哭成一團。
丈夫卻不知道他的事已經被妻妾發現,還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妻妾面前擺起架子。
在君子看來,世人用來貪求富貴利達的那種醜態,如果被妻妾看到了而不以為可恥,不相對哭泣的,是很少的了。
五、萬章
62.大孝終身慕父母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
63.先知先覺、後知後覺
......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
64.評論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
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65.聖之清、聖之任、聖之和、聖之時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66.志士不忘在溝壑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67.禮門義路
義,路也;禮,門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68.尚友古人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六、告子
68.孟子告子之辯:杞柳被改造成桮棬?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69.孟子告子之辯:人性與水性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
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70.孟告子之辯:生與性一樣嗎?
告子曰:「生之謂性。
」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71.孟子告子之辯:食色性也?──仁內義外還是仁義皆內?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
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72.公都子孟季子之辯:義內還是義外?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
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
』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73.四種人性論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73.仁義禮智非由外鑠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
74.陷溺使人性發生改變
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
75.從耳目口心以證人性皆善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
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76.論性善之亡失──童山濯濯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77.論性善之亡失──平旦之氣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
78.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一曝十寒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79.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捨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
79.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80.小體與大體
......體有貴賤,有小大。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
81.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
」
82.天爵與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
83.人人有貴於己者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
84.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
85.人皆可以為堯舜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
」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
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
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86.趨仁則一,行不必同
......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87.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七、盡心
88.盡心,知性,知天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88.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
89.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90.論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
91.論恥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9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
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93.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
94.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
95.君子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96.有其中則形於外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9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
98.雞鳴而起──舜與蹠之分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
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閒也。
」
99.評論楊朱墨翟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
100.中道而廢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
101.居仁由義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
曰:「何謂尚志?」
曰:「仁義而已矣。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
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
102.聖人踐形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
103.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104.殉道、殉身、殉人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
105.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106.春秋無義戰
......《春秋》無義戰。
......
107.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108.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10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
110.評論伯夷、柳下惠
......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
111.人道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
112.茅塞頓開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
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
113.性與命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
114.大而化之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115.評論楊、墨、儒
......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
......
116.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
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
117.有所不忍,有所不為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
」
118.言近旨遠,守約施博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119.說大人則藐之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120.養心莫善於寡欲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
【文章出處】
《孟子》
原作者:孟軻
【文章選編】
本站。
編後感想
編者會起心動念重新翻閱《孟子》,其實有一段因緣。
好幾年前,編者還在台北市教書的時候,有一次上課發現不慎把不該說的話脫口而出,瞥見底下的學生似乎沒有發現,當下匆匆岔開話題,但下課後仍感到懊惱,於是在放學後,到了台北大龍峒孔廟。
平日下午的孔廟非常安靜,松鼠在樹上樹下跳動覓食,樹叢簷間不時傳來小鳥叫聲。
在聖賢神位合掌一拜,踏入大成殿裡依序繞了一圈,記得當時坐在大成殿旁的廡房下,打開了書包裡商務版的四書讀本,隨手一翻,赫然是《孟子》裡的一段話──「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編按:選文第87則),這段熟得不能再熟的一段文字,剎那間突然甦醒般活了起來,原本有點混亂的心情,都專注在一字一字讀完這一章的每一句話,有一種感覺,好像有人輕輕在耳邊叮嚀安慰的話,這一段話是特別為你不安的心做出解答。
多年來這段神奇的經驗一直很難忘掉,編者覺得,文字會在某個時空,某種情境下,告訴你很多從前沒像過,還自己從別人口中的懵懵懂懂,變成自己真正的領悟。
對於躁動的青春來說,《孟子》裡的箴言,是那麼遙遠而沉悶乏味啊......編者自己也是要等到過了中年,才慢慢接近這個古人的內心世界。
《孟子》會變得這麼有距離感,學校的國文教育不得不好好反省,把孟子當作文字形音義或翻譯修辭的考試素材,是非常可惜的。
其實編者自己去參加文化教材研習,在分組討論時旁邊的國文同業們,遇到孟子比較艱難冷僻的文字,許多人也翻譯不出來,更不要說既進一步解讀詮釋了,因為《孟子》對於很多人而言,只是聊備一格書架上的經典或課本罷了,除了上課及考試,它從來不是生活的重心。
所以各位同學學習《孟子》也不要太挫折,你們的老師也和各位差不多,在已經淬鍊千年的經典面前,我們都需要謙卑學習,也許同學也一天能碰到哲學系、政治系所的老師,或者能跳出文字形音義表象的國文老師,再和他們討論《孟子》的學說核心吧!
附錄:網路上高中課本的塗鴉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樵客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藝文評論個人分類:孟子概說此分類上一篇:▲孟子的王道政治已不合時宜?----從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反思
此分類下一篇:▲賴柯助:你確定你以為的道德真的是道德嗎?----孟子「性善說」中的道德精神
上一篇:△國文學科中心線上測驗出題:《古蹟入門》
下一篇:▲「不孝」的類型----《孟子.離婁下》:不孝者五(原文+翻譯)
歷史上的今天
2022:▲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蔣勳:巴揚寺的浮雕(原文+解析)
2022:▲欲上天堂,先下地獄----走進天堂的門票
2022:陳暐:痛苦太多,收穫太少----「教授」是美好職業?台大助理教授破除「天大誤解」
2022:▲厲鬼化為菩薩----菩薩的相(原文+解析)
2020:▲「不孝」的類型----《孟子.離婁下》:不孝者五(原文+翻譯)
2019:▲決定歷史的一場飯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原文+翻譯)
2019:▲自我的抉擇----楚辭:漁父(原文+翻譯)
2019:▲弱國「可以有」外交----《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解析)
2019:▲楊照:無法抗拒的誘惑----《戰國策》:張儀之楚貧
2019:▲「狡兔三窟」的故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原文+翻譯)
2018:▲漢樂府第一長詩----無名氏:孔雀東南飛(原文+翻譯)
2018:▲知識、權勢、機心----〈桃花源記〉象徵的人生層次
2018:◎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的語言與節奏
2018:▲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中的世界觀
2018:▲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王維:桃源行(原文+翻譯)
2018:▲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陶淵明:桃花源詩(翻譯)及桃花源記詩文比較
2018:▲不足為外人道----〈桃花源記〉中的象徵暗示
2018:▲樵客:意義最複雜的花卉----文學中的「桃花」意象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文章分類
網站導覽(2)
網站導覽(9)網站管理(1)
主編的窩(7)
育我師友(7)塗鴉寫作(21)發言隨筆(5)自我省思(5)教學點滴(19)國文學科中心(4)工作計畫(0)
國文教學(18)
國文教室(30)寫作教室(30)文學意象(10)文法修辭(10)應用文(4)國語文競賽(21)國文題庫(32)大考國文(82)大考國寫(29)大考趨勢(6)國中會考(3)統測國文(14)教甄國文(1)文白之爭(語文改革派)(76)文白之爭(經典傳統派)(32)文白之爭(持平中立派)(16)國文教學省思(36)中國文學系(7)
音樂.電影.多媒體教學(17)
古典音樂(1)英文老歌(3)大音希聲(古代樂曲)(3)民族音樂(2)國語老歌(5)台語老歌(4)影視配樂(10)古典詩詞譜曲(7)現代詩譜曲(5)古典風流行歌曲(8)流行音樂(6)卡通動畫(5)認識電影(1)電影劇本(26)現代舞蹈(1)多媒體教學(69)遠距線上教學(8)
閱讀書房(8)
藏書家(4)圖書館(1)閱讀之旅:經典書單(14)閱讀悅讀(18)研究方法(3)學問人生(4)治學地圖:參考工具書(0)藏書目錄(318)
人物生平(5)
古人生平(55)古代女性(13)現代作家(72)當代學人(42)名人傳記(5)
文學史(4)
文學史方法(1)中國現代文學史(3)中國文學史(1)台灣文學史(1)
神話概論、中國神話傳說(4)
神話概論(3)四靈神獸(6)神話傳說(4)山海經(3)
中國古典小說概論(2)
古典小說(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2)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3)
六朝志怪(9)列仙傳(3)世說新語(9)
唐代傳奇小說(2)
唐人傳奇(37)太平廣記(1)
宋明筆記小說及話本小說(2)
夷堅志(1)三言二拍(4)
元明清章回小說(9)
水滸傳(8)西遊記(6)三國演義(6)金瓶梅(8)儒林外史(4)紅樓夢(115)蔣勳說紅樓夢(21)老殘遊記(9)章回小說(2)
清代筆記小說(2)
聊齋志異(25)閱微草堂筆記(1)
武俠小說(3)
武俠評論(8)俠的文化(8)武俠小說(3)
小說概論、現代小說(11)
小說概論(13)現代小說綜論(16)台灣日治時期小說(5)台灣懷舊小說(2)台灣鄉土小說(3)魯迅小說(19)鍾肇政小說(3)張愛玲小說(16)白先勇小說(24)黃春明小說(4)吳念真小說(2)
外國小說(8)
英國小說(1)愛爾蘭小說(2)美國小說(1)法國小說(15)德國小說(2)西班牙小說(2)拉丁美洲小說(8)日本小說(65)
寓言(韓非子、柳宗元、郁離子......)(13)
寓言啟示(7)晏子春秋寓言(3)戰國策寓言(2)列子寓言(5)韓非子寓言(16)說苑新序寓言(3)韓詩外傳寓言(2)柳宗元寓言(6)郁離子寓言(13)其他寓言(3)現代寓言(10)西方寓言(1)幽默小品(2)
中國古典詩概論、詩經、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詩話(20)
古典詩概論(15)詩經(37)歷代詩論詩話(3)樂府民歌(16)文人擬樂府、新樂府(37)漢魏六朝古詩(17)近體詩格律(6)唐代詩歌綜論(6)唐代古詩(22)唐代絕句(18)唐代律詩(21)唐宋詩比較(2)宋代古詩(3)宋代絕句(9)宋代律詩(7)宋代詩歌(10)元明清代詩歌(4)論詩絕句(1)其他詩歌(1)閨怨愛情(3)
外國詩歌及地方詩歌(4)
倉央嘉措(5)紀伯侖(6)泰戈爾(2)西洋詩歌(6)
現代詩學、現代詩(31)
現代詩概論(23)現代詩.方旗(1)現代詩.陳黎(3)現代詩.林泠(2)現代詩.胡適(1)現代詩.余光中(26)現代詩:白萩(4)現代詩.向陽(1)現代詩.吳晟(1)現代詩.蕭蕭(3)現代詩.卞之琳(2)現代詩.杜十三(1)現代詩.非馬(6)現代詩.紀弦(8)現代詩.周夢蝶(14)現代詩.洛夫(16)現代詩.徐志摩(1)現代詩.席慕蓉(7)現代詩.商禽(11)現代詩.張錯(1)現代詩.張默(0)現代詩.覃子豪(1)現代詩.焦桐(1)現代詩.瘂弦(10)現代詩.楊牧(15)現代詩.鄭愁予(11)現代詩.夐虹(2)現代詩.蔣勳(4)現代詩.羅青(1)其他現代詩人(5)新詩賞析(1)
詞、詞話(9)
「詞」綜論(10)晚唐詞(2)五代詞(4)北宋詞(29)南宋詞(11)金元詞(1)明清詞(8)現代詞(2)王國維.人間詞話(8)
曲、曲論(1)
元代散曲(12)
外國神話傳說(2)
希臘神話(3)印度神話(3)
講唱文學(2)
彈詞(1)諸宮調(1)
中國古典戲曲、元雜劇、明清傳奇(4)
京劇(7)雜劇(13)傳奇(戲曲)(23)傳統戲曲概說(5)
戲劇概說、電影劇本、現代戲劇、外國戲劇(3)
外國戲劇(4)希臘悲劇(6)戲劇概說(7)
古文(10)
古文概說(6)先秦古文(29)漢魏古文(15)六朝古文(29)北朝古文(3)唐代古文(39)宋代古文(52)元代古文(3)明代古文(29)清代古文(22)
駢文(3)
魏晉駢文(2)南北朝駢文(5)唐代駢文(6)
現代散文(25)
親情(22)醫學(1)環保(17)懷舊(4)生活(5)愛情(7)人性(3)散文評論(6)友情(1)性別(1)光陰(5)生老病死(5)自我存在(3)生活隨筆(2)原住民(12)台灣鄉土(2)社會寫實(2)教育(3)飲食(22)青春(4)流浪(3)自然(20)旅行(38)傳記(5)佛教(9)
楚辭(離騷、九歌、天問......)(3)
屈原楚辭(8)楚辭綜論(2)屈原以外楚辭(3)
短賦、漢賦、駢賦、散文賦(3)
漢代大賦(1)六朝駢賦(5)唐宋散文賦(7)
非文學類古代文本(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本草綱目)(3)
夢溪筆談(7)天工開物(4)本草綱目(1)
生活哲學(6)
生命領悟(33)唐君毅《人生之體驗》(10)格言語錄(20)EQ管理(6)勵志奮進(12)談情說愛(0)
文學理論(4)
文學創作(5)文學批評(9)文學桂冠(4)中國文學概論(1)
藝術、美學(12)
蔣勳談美(17)流商刻羽(10)舞出雲門(2)中國藝術史(8)古蹟風華(2)故宮國寶(12)當代藝術(1)西洋藝術史(1)流行樂壇(1)美的沉思(3)書法之美(30)博物館學(9)
文字意義(1)
文字意義(5)
史記、二十五史、歷史、史學(15)
史記(110)漢書(6)三國志(5)晉書(2)南史(1)新舊唐書(3)新舊五代史(1)資治通鑑(3)宋史(2)明史(1)中國歷史(27)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35)史學史識(4)歷史教學(9)實用歷史(12)
中國思想史(1)
中國思想史(8)
儒家思想、論語、禮記、易經(9)
儒家思想(2)易經(6)論語(4)生活論語(30)禮記(10)中庸(4)孔門氣象(12)孝道(2)幼學蒙書(4)
孟子、荀子(9)
孟子概說(6)孟子.梁惠王(8)孟子.公孫丑(14)孟子.滕文公(3)孟子.離婁(10)孟子.萬章(3)孟子.告子(8)孟子.盡心(16)荀子(5)
道家思想、老子、莊子、列子(4)
道家思想(6)老子(5)莊子(43)列子(3)
先秦諸子、墨家思想、法家思想(4)
先秦諸子(2)墨家思想(7)法家思想(4)呂氏春秋(2)
佛家哲學、禪宗思想(1)
禪宗思想(3)
宋明理學(1)
宋明理學(4)
傳統文化、比較文化學(9)
古人食衣住行生活(16)東西文化交流(2)傳統技藝(6)文化傳統(19)觀人於微(2)晚清民初思潮(8)新儒家(7)比較文化(6)比較文化(1)
鯤島尋源(台灣相關)(9)
台灣歷史(18)近代台灣(6)台灣古文(40)台灣古詩(5)台灣文學(3)台灣新文學(2)民俗信仰(7)地方風土(6)兩岸交流(1)
異國文化(1)
日本文化(0)
教育省思(24)
教育省思(56)成長掙扎(1)翻轉教學(17)高等教育(23)教師之路(5)教師甄選(3)教專試題(0)親子教育(27)教專發展評鑑(10)學子心聲(15)偏鄉教育(5)教師成長(6)學習留白(4)處罰管教(21)教育政策(16)班級經營(6)大學考招(6)性平教育(8)學習熱情(2)教材課本(5)技職教育(3)雙語教學(1)兩岸教育(8)外國教育(16)
哲學概論、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西洋哲學史(10)
思考練功房(19)倫理學(4)知識論(1)西洋哲學史(0)科學哲學(1)印度哲學(1)形上學(5)比較哲學(1)古希臘哲學(4)人生哲學(1)
當代思潮(12)
社會主義(1)自由主義(3)象徵主義(2)存在主義(1)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5)魔幻寫實主義(1)後現代主義(2)意識流(2)韋伯社會學(3)人權價值(2)法律公義(3)女權運動(3)
科學、科普閱讀(6)
數學(1)科普教育(6)天文學(1)科普文學(4)心理學(3)生物學(7)
生涯規劃、自傳、面試(6)
面試技巧(3)校系迷思(1)高中生活(1)自傳書寫(5)生涯規劃(6)大學生活(1)
社會觀察、人際職場、組織管理、媒體傳播(8)
性別平等(8)社會評論(10)生活新知(4)職場歷練(20)未來趨勢(14)溝通互動(10)媒體傳播(5)組織管理(3)
宗教、比較宗教學(6)
佛經法句(21)梵音佛曲(5)佛家思想(13)佛教史(4)基督宗教(7)宗教哲學(2)
生死學(3)
死亡省思(3)遺囑墓誌銘(8)敬悼逝者(2)
網海摭拾(2)
網路暫存(16)網站連結(1)
隱藏草稿(0)
西洋文學典故(1)未分類文章(4)
題目內容關鍵字搜尋
喜愛的音樂連結
古琴.廣陵散(古曲)古琴.流水(古曲)古琴.水仙操(古曲)古琴.普庵咒(古曲)古琴.憶故人(古曲)古琴.陽關三疊(古曲)古琴.雲的呼吸帕赫貝爾.卡農(鋼琴版)帕赫貝爾.卡農(小提琴版)巴哈.聖母頌(馬友友大提琴)巴哈.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巴哈.G弦上的詠嘆調巴哈.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海頓.小夜曲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莫扎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貝多芬.第六號田園交響曲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歡樂頌46分.56分)聖桑:天鵝(馬友友大提琴)蕭邦.降E大調夜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第六號悲愴交響曲英國民謠.綠袖子披頭四.LetItBe順其自然(英文)西城男孩.YouRaiseMeUp你鼓舞了我(英文)凱文柯恩.綠鋼琴凱文柯恩.日晷之夢JohnBarry.遠離非洲(電影配樂)JohnWilliams.辛德勒的名單(電影配樂)EnnioMorricone.新天堂樂園(電影配樂)電影配樂大師EnnioMorricone立川直樹.悲情城市(電影配樂)唐麥克林.Vincent(英文)席琳狄翁.MyHeartWillGoOn(英文)喜多郎.絲綢之路何占豪、陳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呂思清小提琴)梅艷芳.胭脂扣(粵語)黃鶯鶯.天使之戀黃鶯鶯.哭砂歐陽菲菲.感恩的心蔡琴.被遺忘的時光蔡琴.不了情萬芳.新不了情陳淑樺.滾滾紅塵陳淑樺.聰明糊塗心鄭怡.海上花曾淑勤.魯冰花辛曉琪.領悟潘越雲.浮生千山路張國榮.倩女幽魂(粵語)林子祥.男兒當自強(粵語)黃霑、羅大佑、徐克.滄海一聲笑(國語)羅大佑.戀人1990李宗盛.凡人歌蔡藍欽.這個世界五月天.乾杯周杰倫.青花瓷周杰倫.蘭亭序周杰倫.菊花台(音樂)范逸臣.IBelieve(國語)胡夏.那些年盧廣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臺語)江蕙.多明哥.雨夜花(臺語)江蕙.家後(臺語)林志炫.家後(臺語)蕭煌奇.阿嬤的話(臺語)吳易誠.你敢有聽著咱唱歌(臺語)1985年合唱版.明天會更好1986年合唱版.快樂天堂紅葉部落八部合音.小米祈禱之歌齊豫.奇異恩典(國語)基督教聖歌.慈光歌(英文管風琴)蔣勳.恭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懺悔偈懺悔偈(台語)佛教梵唄.叩鐘偈(晨鐘偈)佛教梵唄.叩鐘偈(暮鐘偈)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每月文章統計
每月文章統計
2022十月(10)
2022九月(20)
2022八月(54)
2022七月(71)
2022六月(50)
2022五月(93)
2022四月(59)
2022三月(40)
2022二月(21)
2022一月(41)
2021十二月(59)
2021十一月(82)
2021十月(67)
2021九月(37)
2021八月(32)
2021七月(35)
2021六月(61)
2021五月(41)
2021四月(35)
2021三月(27)
2021二月(18)
2021一月(40)
2020十二月(71)
2020十一月(102)
2020十月(74)
2020九月(44)
2020八月(42)
2020七月(50)
2020六月(73)
2020五月(97)
2020四月(62)
2020三月(89)
2020二月(36)
2020一月(63)
2019十二月(61)
2019十一月(63)
2019十月(52)
2019九月(64)
2019八月(93)
2019七月(80)
2019六月(89)
2019五月(69)
2019四月(90)
2019三月(99)
2019二月(67)
2019一月(59)
2018十二月(68)
2018十一月(37)
2018十月(37)
2018九月(46)
2018八月(60)
2018七月(118)
2018六月(123)
2018五月(140)
2018四月(86)
2018三月(109)
2018二月(48)
2018一月(151)
2017十二月(154)
2017十一月(137)
2017十月(120)
2017九月(120)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月曆
«
十月2022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相簿幻燈片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新聞交換(RSS)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論四端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認為人性本善,本文闡釋了孟子的「性善論」。性善.
- 2【影片清單】國中國文_九年級_孟子選 - 學習吧
【影片清單】國中國文_九年級_孟子選. 孟子選. 課文動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形音義、詞性辨識、字詞與成語應用【廖世絨老師】.
-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_原文、翻譯及賞析 - 讀古詩詞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 4孟子: 梁惠王上-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5第九課孟子選――五十步笑百步| 說夢話
孟子不直接回答,卻巧妙運用梁惠王好戰的習性,舉「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層層深入說明。 ... 四、課文深究: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