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實事求是,原指一種治學態度,始於漢代,流行於清代。

後來毛澤東援引實事求是,並給予新的解釋。

有不少學校的校訓為「實事求是」,如原北洋大學、天津工商學院(津沽 ... 實事求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5年5月2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5月2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實事求是"—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實事求是,原指一種治學態度,始於漢代,流行於清代。

後來毛澤東援引實事求是,並給予新的解釋。

有不少學校的校訓為「實事求是」,如原北洋大學、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和毛澤東無關)、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和毛澤東有關)、含「實事求是」:河海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寧波大學、湖南大學。

「求是」,浙江大學,含「求是」:揚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

目次 1詞源 2釋義 3錯別字 4參考資料 5參見 詞源[編輯]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之子,封在河間(今河北省河間市一帶)為河間王,死後諡獻,故稱「河間獻王」。

他一生好藏書,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精心整理,他特別注重鑑別所收集的古典文本的真偽。

他腳踏實地,刻苦鑽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讚嘆,都願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

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

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讚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意思是,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清代興考據之學,實事求是流行於學者之間,以表示做學問要尊重和依照古書的本義的嚴謹學風。

嶽麓書院將「實事求是」作為院訓,牌匾懸掛在嶽麓書院的講堂內,為民國初期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撰。

1917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所炸,後來重製。

毛澤東在1916年到1919年間曾寄居於嶽麓書院,一般認為這是以後毛澤東引用「實事求是」的淵源。

毛澤東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引用實事求是: “ 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

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

[1] ” 釋義[編輯] 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實事求是在政治中指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鄧小平時期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並以此批判華國鋒的兩個凡是。

[2] 江澤民時期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胡錦濤時期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錯別字[編輯] 在現代漢語,「實事求是」經常被錯寫成「實是求是」、「實事求事」。

[3] 參考資料[編輯]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五一零頁 ^分析:“两个凡是”——毛思想的最后堡垒.[2022-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因讀音相近而寫別字.[2008-1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8).  參見[編輯]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標準大討論 《求是》雜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实事求是&oldid=72257239」 分類:​中國共產黨政治口號毛澤東思想成語隱藏分類:​自2015年5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5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ČeštinaEnglishEspañolFrançais한국어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