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相關文章 - 元氣網-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了解跑步最新資訊,專業見解與生活解方.
快訊
只要活著就想持續美髮師工作!105歲還能挺直腰、當東奧聖火傳遞手的箱石阿嬤長壽秘訣
最新文章
more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呂大文/青光眼患者每年增加8%逾2危險因子就應持續追蹤
元氣課挑戰系列/告別烏龜頸!專家教3招緩解肩頸痠痛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彭汪嘉康院士為特殊貢獻獎得主
大家都在看
more
一個負評讓外送員從此拒送醫院!院長道歉文引發討論
一天大便多次小心是腸道無力惹禍!營養師曝「與1原因有關」:還可能變胖
台語歌手高向鵬跌倒昏迷1年過世,享壽67歲!專家針對居家跌倒熱點提6改善建議
父曾是台大教授,失智後拾荒!吳佳璇照顧10年不比一般家屬從容:善終是挑戰,身為醫者也沒有答案
疾病百科
more
大腸直腸癌(大腸癌)
痔瘡
新冠肺炎
糖尿病
過敏
乾眼症
骨質疏鬆症(骨鬆)
子宮肌瘤
卵巢炎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作者登入
E-mail
udn/
元氣網/
搜尋跑步的結果
跑步
相關文章
2022-09-26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突然肚子痛是吃太飽惹的禍?專家曝真相及預防方法
為了追趕公車,小美(化名)馬上快速奔跑起來,但跑到一半,肚子卻開始感到疼痛,而且痛在上腹!這樣的狀況很多人都有經驗,有人認為是「剛剛吃太多」,還有人說是「橫膈膜抽筋」,還有網友搞笑回應「以為是肚子裡的賽咧滾」,究竟真相是什麼?家庭醫學科醫師闕壯理表示,其實真正原因「實際上要複雜得多」。
誰最容易跑步引發腹痛呢?跑步到跑到一半肚子痛的情況,闕壯理指出,其實有個專業術語,稱之為「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Exercise-relatedtransientabdominalpain,ETAP),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一、年輕人比較會痛根據研究統計,小於20歲的人有77%都痛過,反之,超過40歲的人只有40%痛過。
疼痛的頻率、嚴重度、性別等等都沒有統計差異,結論就是ETAP是年輕人常見的毛病。
二、任何人都有可能雖然有運動習慣的人發生比例比較低,然而ETAP在專業的運動員身上仍會發生,身材精壯結實的人也會發生。
有人統計運動強度的影響,然而並不明顯。
三、統計結果容易誘發ETAP的運動和「身軀的延展」有關。
統計下來,壓倒性第一名是跑步,再來是游泳、腳踏車。
運動前飲用「高濃度的液體」也容易誘發,譬如太甜的飲料或是太鹹的湯。
ETAP原來和「這原因有關」闕壯理說明,從2000年開始有許多針對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的研究,其中的理論包括,橫膈膜缺血(DiaphragmaticIschemia)、內臟韌帶的機械壓力(MechanicalStressontheVisceralLigaments)、腸胃道干擾(GastrointestinalDisturbances)、肌肉抽筋(MuscularCramp)、內側弓狀韌帶症候群(MedianArcuateLigamentSyndrome)、神經痛(NeurogenicPain)。
然而,上述這些理論仍不足以證明是否和ETAP有絕對關係,闕壯理表示,「接著有個理論出現了:壁層腹膜的刺激(Irritationoftheparietalperitoneum),乃因壁層腹膜受到摩擦,造成的疼痛性質、易誘發的運動屬性、飲食影響等等都和ETAP吻合,可以說是目前有根據的理論。
」,而腹膜是保護內臟的膜,可以分為內層的臟層(visceral)和外層的壁層(parietal)要怎麼預防和治療呢?面對這樣的腹痛,也有辦法可以解決,闕壯理說明,「運動前2小時避免大量飲食」,尤其是高濃度的液體,可以選擇小份量且定時的方式進食;鍛鍊核心肌群以及增加身體素質皆有幫助。
如果在運動時發作,建議停下運動、深呼吸、揉壓疼痛的部位,但「很可惜這也只是經驗談,因為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方式。
」,闕壯理坦言,「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小毛病,很少人因此就醫,或是說根本沒有。
補充一點小知識,讓你和跑友多一個新話題,還不賴吧?」(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健走會讓小腿變粗?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吃飯前後腹痛恐是消化性潰瘍!小心「7個示警症狀」:狂打嗝也上榜
2022-08-29養生.運動健身
哪種運動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美國癌症和老化研究專家這麼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8-24)發表AssociationofLeisureTimePhysicalActivityTypesandRisksofAll-Cause,Cardiovascular,andCancerMortalityAmongOlderAdults(年長者休閒時間體力活動類型與全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風險的關聯)。
這篇論文共有10位作者,他們的工作單位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和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
研究動機:運動較多的人死亡風險較低。
一項包括超過660,000名參與者的匯總前瞻性分析估計,達到推薦的體育活動水平範圍(每週7.5-15MET小時)的人,與沒有達到此一範圍的人相比,死亡率風險降低31%。
(註:MET是metabolicequivalentoftask的縮寫,翻譯成「代謝當量」,是計算活動量的單位,1MET是休息時所消耗的能量,而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快走約為4MET。
請看維基百科)儘管有強力的證據表明運動能延年益壽,但較不清楚的是,不同活動類型(如跑步和騎自行車)是否有不同死亡風險,以及是否有不同的好處。
活動類型與死亡風險的不同關聯可以提供關於賦予長壽的生理適應變化的線索;例如,與游泳者相比,精英跑步與早期舒張期充盈增加有關,而游泳者的肺功能比其他運動員高。
以前檢查不同類型活動的前瞻性研究是基於年輕人群,但不足以評估劑量反應關聯,而且這些關聯可能無法推廣到老年人。
此外,一些研究報告了與某些耐力運動相關的高水平體育活動的潛在危害。
有理由認為,非常高水平的體育活動對老年人的潛在危害可能更大。
參加馬拉松等活動的人數正在增加,參與者的年齡也趨於變老。
我們的目的是比較參與不同類型休閒時間體育活動的可比水平的死亡風險估計,並調查劑量反應關聯的形狀。
研究對象:共有272550名參與者,年紀在59到82之間(平均71),其中58%是男性。
他們在2004年至2005年間完成問卷調查,提供運動類型及每週持續時間的數據。
運動類型包括跑步、騎自行車、游泳、有氧運動、球拍運動、高爾夫和步行鍛煉。
(註:球拍運動是包括tennis,squash,和racquetball)。
在平均12.4年的隨訪期間裡共有118153人(佔43%)死亡。
研究結果:與未參加活動的人相比,每週做7.5到15MET小時的下列運動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下降:球拍運動:16%跑步:15%步行:9%有氧運動:7%高爾夫:7%游泳:5%騎自行車:3%每項運動都顯示出與死亡風險相關的曲線劑量反應關係;對於任何運動類型,每週低MET小時與死亡風險的大幅降低相關,此後的MET增加所得到的回報會逐步遞減。
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的相關性與全因性死亡率的相關性相似。
討論:與其他活動類型相比,跑步和球拍運動的死亡率風險降低幅度更大,這可能與這些運動發生的特定生理需求和適應有關。
這些活動都需要許多肌肉的同步動作才能保持正確的姿勢,而球拍運動還需要手眼協調和非常高強度的間歇性爆發,這可能會進一步改善身體機能。
這種動作類型的組合符合美國人的體育活動指南,該指南建議老年人進行多組分體育活動,包括平衡訓練以及有氧和肌肉強化活動。
原文:年長者運動類型與死亡風險的關聯
2022-08-28養生.運動健身
持續和間歇,哪一種運動比較健康?研究揭2者有不同成效
讀者WANG在2022-7-2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請問運動一定要連續30分鐘好膽固醇才會上升,還是說一天分次運動也一樣呢?我是在網路上看到有營養師PO文章說要連續30分鐘以上,故來請教教授!」我是在2016-3-18創設這個網站,而五天後就發表什麽是最好的運動,其中有這麼幾句話:「保健的運動最好是(1)持續的,(2)均衡的,以及(3)有適當強度的。
所謂持續的,是指沒有間斷的。
像跑步跑30分鐘,游泳游40分鐘,就是持續的。
跑步時,最好不要跑跑停停(如,跑一分鐘,走兩分鐘)。
游泳則可以每游100或200公尺,就休息一分鐘。
」所以,我大致上是認為,以保健為目標的運動最好是持續進行30分鐘。
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其實是非常有限,而究其原因,不外乎實驗設計困難。
畢竟,運動的種類繁多(有氧、重訓、跑步、走路、等等),而強度和長度也是千變萬化,再加上研究的對象也是複雜多變(年輕的、年長的、肥胖的、高血壓的、高血糖的、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就不瑣碎了。
有關這位讀者的提問,我只找到一篇還算是接近的論文。
它是2022-1-31發表的EffectsofLong-TermRegularContinuousandIntermittentWalkingonOxidativeStress,MetabolicProfile,HeartRateVariability,andBloodPressureinOlderAdultswithHypertension(長期有規律的持續和間歇性步行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氧化應激、代謝特徵、心率變異性和血壓的影響)。
這項研究把43名60-80歲的高血壓參與者隨機分為持續或間歇組。
這兩組人都是每天步行30分鐘,每週3天,共12週。
唯一不同的是持續組的人持續不停地走,而間歇組的人則是每走10分鐘就休息1分鐘。
結果是,持續組的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值和動脈粥樣硬化指數顯著低於間歇組。
事實上,有關持續和間歇之間的比較,論文數最多的是「高強度間歇訓練」和「中等強度持續訓練」之間的比較。
「高強度間歇訓練」的英文是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簡稱HIIT。
「中等強度持續訓練」的英文是Moderate-IntensityContinuousTraining,簡稱MICT。
HIIT通常是被定義為反復進行短暫劇烈的運動(80%到90%最大心率)並穿插著短暫的休息。
MICT則是溫和(約60%最大心率)但不間斷的運動。
有關HIIT和MICT之間的比較,下面是最新的六篇薈萃分析論文:2019年:EffectsofHIITandMICTon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inadultswithoverweightand/orobesity:Ameta-analysis(HIIT和MICT對超重和/或肥胖成人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薈萃分析)。
結論:HIIT似乎在改善身體成分方面提供了與MICT相似的益處。
2019年:TheEffectsofContinuousComparedtoAccumulatedExerciseonHealth:AMeta-AnalyticReview(持續運動與累積運動相比對健康的影響:薈萃分析回顧)。
結論:在對體能、血壓、血脂、胰島素和葡萄糖的影響方面,MICT和HIIT之間沒有區別。
2019年:HIITisnotsuperiortoMICTinalteringbloodlipid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HIIT在改變血脂方面並不優於MICT: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結論:就改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膽固醇,以及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比例而言,HIIT和MICT之間並無差別。
但是,就提升高密度膽固醇而言,HIIT似乎優於MICT。
2021年:ComparisonofHigh-IntensityTrainingVersusModerate-IntensityContinuousTrainingonCardiorespiratoryFitnessandBodyFatPercentageinPersonsWithOverweightorObesit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高強度訓練與中等強度持續訓練對超重或肥胖人群心肺健康和體脂百分比的比較: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結論:在改善心肺功能以及體脂方面,HIIT和MICT2021年:Effectsof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andModerate-IntensityContinuousTrainingonCardiometabolicRiskFactorsinOverweightandObesityChildrenandAdolescents:A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高強度間歇訓練和中等強度持續訓練對超重和肥胖兒童和青少年心臟代謝危險因素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
結論:HIIT在改善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心臟代謝危險因素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此外,與MICT相比,HIIT對改善心肺健康和收縮壓的作用更為顯著。
HIIT方案的影響因素對兒童肥胖的干預效果有重要影響。
2022年: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reducesbloodpressureinolderadul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高強度間歇訓練可降低老年人血壓: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結論:HIIT和MICT在大於等於60歲人群中提供了相當的血壓降低。
從這六篇論文就可看出,對整體健康而言,HIIT和MICT提供了相似的益處。
但是,對於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HIIT似乎比MICT更能改善心臟代謝危險因素。
根據我看過的科學報告以及長年累積下來的個人經驗,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輪流採行HIIT和MICT,只不過年輕人可以偏向多做HIIT,而年長者則可以偏向多做MICT。
但是,如果只是做溫和的運動(例如慢跑),那就最好不要有間斷(持續30分鐘)。
註:本文的插圖是來自2021年發表的論文ExerciseIsMedicine…andtheDoseMatters(運動就是藥……而劑量很重要)。
原文:持續vs間歇,哪一種運動較健康
2022-07-17養生.運動健身
溫和又能改善心肺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
跑步的好處?●讓人愉悅、改善睡眠、增肺活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醫師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D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跑步適合什麼年齡層?●全齡運動,依年齡層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
跑步是全齡運動,各年齡層都有其適合的跑法與強度,應依個人體力負荷範圍從事運動,安全且能長久維持。
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而言,強度完全不同,無論年齡層都要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
年輕人可以做到心跳率每分鐘達130下;中老年人則可以「十級運動自覺量表」作為參考,建議四到六級之間,勿逞強。
「二次不嫌少,三次恰恰好。
」建議每周保持二至三次、每次至少持續20至30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
跑步的正確姿勢?●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
各種型態的走或跑,只要姿勢不對,就會造成運動傷害。
無論快走、慢跑或超慢跑,起跑首要就是鞋帶要綁緊,鞋子活動空間要有一根手指寬度,鞋帶一旦鬆了或鞋子太大,都可能導致鞋子在運動過程中掉落,進而造成傷害。
跑步要全身放鬆,不要過度緊繃,抬頭挺胸,呈現最自在、最舒適的活動幅度,直視前方、抬起下巴,肩膀保持自然下垂,手臂前後擺動時不超過身體,手肘保持在約90度角的彎曲狀態,效率加倍,「不握拳」以免增加上半身張力。
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
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
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
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
跑步前後如何暖身與伸展?●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先低速跑或快走後,再進行伸展。
起跑前應進行五至十分鐘暖身,包括下肢髖、膝和踝的關節運動,及大腿股四頭肌、內收肌、大腿後肌、小腿後肌和跟腱等下肢肌肉群與足底筋膜伸展等。
慢慢熱身,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
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才能有效避免大、小腿後肌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
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跑者需進行五至十分鐘低速跑、快走,接著再做靜態伸展收操,放鬆因運動而緊繃的肌肉,除可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發生心臟問題。
關節不適者或有膝關節退化、腳踝扭傷等舊傷,更應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冰敷,降低關節發炎反應。
跑步需什麼配備?●排汗衣褲,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
跑步配備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謝文逸說,一般棉質衣服會吸汗但無法排汗,應選擇排汗衫,著彈力運動褲、襪。
白天可選擇抗UV材質衣著;夜跑要穿具反光飾條的裝備。
依不同跑步場地,穿著不同鞋底硬度的跑鞋,不過主要仍以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為主,勿穿板鞋、籃球鞋或網球鞋;另,扁平足要選「加強穩定」,高足弓則要穿「注重緩衝」的鞋款。
場地選擇更重要,如在籃球場,場地不大、範圍受限,會使腳部受力不均,應在直線且開放式的場地跑步。
超慢跑怎麼跑步幅小、距離長超慢跑不易疲累近年流行的「超慢跑」,在國外也稱作「長距離慢跑(LongSlowDistance)」,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
超慢跑綜合「快要跑起來」、「踮腳尖」、「小踱步」等跑法,且步幅比慢跑小,較不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等效果。
實驗也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復健科主任謝文逸、專業健身教練江炫胤
2022-07-09焦點.健康你我他
剷肉甩油享瘦妙招/長年伏案大肚腩晨跑為心智充電
我是一名電腦工程師,經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因久坐不動而腰痠背痛、變胖,我才意識到,如果要繼續從事這個行業,必須尋找一個保持健康的方法,所以我開始如行軍般規律的生活,即是每天晨跑。
前陣子的日夜顛倒,喜歡上班時間喝杯摩卡咖啡提神,又常吃外食,造成脂肪囤積,一度很不健康,30幾歲就有大肚腩,雖然BMI都在正常範圍內,但是肚子微凸,頓時老了好幾歲。
跑步帶給我的好處,不只是改善壓力和長期久坐的症狀,也是一種鍛鍊,讓我工作更有效率、更有精力,提升專注力、應對問題的能力。
換句話說,多動身體,對心智有益。
從事慢跑運動很簡單,不需要特殊的訓練或器材,只要一雙跑鞋,便能配合自己每日作息。
運動也讓我吃得更健康,零食吃得少,會多吃堅果、新鮮蔬果和低脂魚肉。
對我而言,跑步是一種放鬆、替心智充電的方式。
跑步帶我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看看天多麼藍,陽光多麼燦爛,聽聽鳥語,聞聞花香,讓心情更加舒暢。
因為不間斷的運動,我擁有強健的體魄,為長年伏案工作的型態,提供了有力的身體基礎。
生命在於運動,我雖不刻意制定計畫來加強運動,但我相信,「我能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一項運動」,作為我減重不復胖的行動方案。
2022-07-01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一週七天重訓搭配有氧,多元活動加速減脂!
在健身活動中,重訓是一個很好的提升身體代謝的運動項目,但由於它消耗的卡路里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對減脂的效果相當有限。
因此,若想加速減脂,大多數人會搭配著能讓肌肉更有效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
不過,為了節省時間,有些人會把重訓及有氧通通安排在同一天進行,對於並不是那麼愛跑步機或滑步機的「小依SweatDiary」來說,要她做完一個多小時的重訓之後,還要爬上跑步機或滑步機,這簡直是痛苦的煎熬。
喜歡更多元性活動的她,特別公開了一週七天的運動安排,將重訓巧妙搭配一些有氧活動,不局限於室內,還包括戶外活動,不僅提升加速減脂,還為一週七天的運動增添了有趣及挑戰性。
想了解她的安排請快點開影片瞧瞧!熱愛重訓的小依將一週七天的運動項目分為:肩推、多功能訓練、背部訓練、爬山日(步道)、臀腿訓練、拳擊日、上肢推,最後還加碼騎自行車活動。
影片中,可以看到小依每天的訓練項目,她希望以這支影片提供大家有氧安排的一些靈感及方向。
所以想加速減脂的話,不妨參考小依的一週七天健身課表,同時搭配合理健康的飲食。
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減脂的運動項目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
一週七天做好做滿,加速減脂更有效!原始影片延伸閱讀超有效率!10分鐘燃脂訓練擁有完美體態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2-03-07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運動對大腦健康很重要!神經科學家揭最適合增進認知功能的運動
▍運動增加腦部血流量我進入亞曼診所、看了數以百計的大腦影像之後,最驚訝的發現是,健身與不健身的人的大腦血液循環差別竟是如此之大。
有運動習慣的人腦部血流量多得多,損傷因此也明顯更少。
充足的血流讓他們的大腦運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能延緩認知退化。
很多人可能想不通為什麼腦部血液循環對認知功能這麼重要,運動又為什麼是提升腦部血流量的關鍵。
試想,我們的腦血管總長大約640公里,交織在一個只有1,200立方公分的空間裡。
要讓血液進入腦部的血管網絡深處,心臟就必須夠力,動脈和靜脈也要能讓血液順暢流動。
運動是讓心血管更健康的最佳方法,可以鍛鍊心臟,把血管變成高速公路:通暢、寬闊又快速。
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老年人,血管和年紀只有他們一半的人一樣年輕健康。
想要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不需要跑馬拉松。
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婦女每星期走路幾次,一次走30到50分鐘,3個月內腦部血流量就能增加15%。
1另外,只要10天不做任何運動,腦部血流量就會減少30%。
只要有更多血液打上腦部,腦部就能得到更多氧氣、糖分和其他營養素,我們的反應、處理、思考、學習與專注等能力就會更好。
增強腦部血液循環也能擴大腦容量,強化突觸連結,製造重要的蛋白質和荷爾蒙,清理導致失智的毒素,也能生成新的腦細胞。
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最佳運動:研究顯示,能讓心跳加速一段時間的持久性有氧運動效果最好,比如跑步、騎自行車和游泳。
阻力訓練也有好處,可以讓血液流向四肢,也能增加肌肉量。
肌肉越多,身體就有更多力量可以將血液往上打,因此減少動脈血管壁的壓力。
研究顯示瑜伽可以降低血壓,加強腦部血液循環。
走路也能增加腦部血流量,尤其是速度夠快、足以加速心跳時。
快走還有另一個好處:你的雙腳踩到地面時,那股衝擊力道會激發一陣壓力波穿過動脈,進一步增強血液循環。
▍製造新腦細胞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如果說有哪個認知觀念最吸引我的患者,那應該是神經新生,也就是生成新腦細胞的能力。
誰不想要多點腦細胞?我給他們的答覆是:如果你想生成新神經元,增加認知能力與智力,就需要做有氧運動,因為很多研究顯示,這是刺激神經新生最有效的方法。
加州沙克生物研究所(SalkInstituteforBiologicalStudies)的神經科學家弗瑞德.蓋吉(FredGage)和他在瑞典薩爾格林斯卡大學醫院(SahlgrenskaUniversityHospital)的同業主導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成年人大腦掌管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能夠生成新的腦細胞。
蓋吉博士等人發現,比起無滾輪可跑的老鼠,能在滾輪上奔跑的老鼠,海馬迴的神經新生功能、神經可塑性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較好。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體能活動有助於促進神經新生。
後來不少研究也證實,有氧運動能夠讓海馬迴生成的新神經元數量成長2到3倍。
科學家還不太確定運動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卻知道體能活動可以刺激腦部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簡稱BDNF),這種蛋白質可以控制神經新生。
運動也可以促使腦部的血液釋出特定蛋白質,刺激海馬迴生成新神經元。
促進神經新生的最佳運動:想要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只要多動動身體就有效果。
想要促進神經新生,卻需要特定型態的運動,主要是跑步和其他持久性有氧運動。
在動物實驗中,同樣運動6到8星期,在跑步機上奔跑的老鼠腦部新神經元增加的幅度,比做短跑衝刺或高強度間歇運動的老鼠更大。
至於只舉重(也就是負重攀爬直梯)的老鼠,腦部跟不運動的對照組一樣,沒有明顯的神經新生現象。
※本文摘自《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1/11/06
2022-02-26養生.人生智慧
56歲方文琳靠跑步運動克服暈眩、擊敗更年期!創佛系跑步,設定目標60歲要再跑一次全馬
56歲的女星方文琳,凍齡顏值和好身材,讓她成為演藝圈美魔女代表之一,人生的後半段,她靠跑步運動克服暈眩、擊敗更年期,早在幾年前就已征服42公里全程馬拉松,並設定60歲還要再跑一次全馬。
而何以能持之以恆勤跑不倦,她說:「我有不能放棄的理由。
」小時候的方文琳不算有運動天分,參加過跳繩比賽,也曾在「不得已」情況下被選為接力賽選手,但常體力不支,快接棒時就暈倒,以至於長大後、踏入演藝圈,自認偏瘦的體態不太需要運動,唯一會的游泳,還是因拍戲需要才學會。
對抗更年期 初期繞著家裡跑步入中年後,方文琳因和媽媽、兩個女兒同住,「大概是50歲時吧,可能因為更年期前後、工作不順利,每天待在家,面對老小,一家子都是女人,情緒特別多,要承受老的小的,我卡在中間,真的快爆炸了」,為了有獨處空間,也排解更年期困擾,她在哥哥和弟弟建議下,開啟運動之旅。
萬事起頭難,方文琳認為既然難跨出家門,不如從家裡開始,「以前家裡還沒裝潢前是長型的,所以我就繞著家裡跑,一圈、兩圈,可以跑到2公里」,直到可以到戶外跑步,她笑說:「在家裡和到戶外跑,完全是不同境界」,「在家裡可以跑2公里,到家附近的北藝大操場跑,跑兩圈(400公尺),竟然就跑不下去了」,後來找對運動方法,走路到北藝大跑個10公里再走回家,一來一回3小時,成了她最佳獨處時間。
摸索吃苦頭使錯力變黑趾甲因為希望獨處,方文琳沒找教練、也不到健身房,全靠自己摸索,她透露:「很奇怪,我只要一碰到運動器材,無論是踩飛輪、上跑步機,沒兩下就頭暈」,最嚴重一次是騎腳踏車走山路,下坡衝太猛,「回到家就趴在馬桶吐個半死」,因此她從不到健身房,而是選擇到戶外環境運動,但也因為獨自摸索,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方文琳曾因跑步姿勢錯誤及穿錯鞋,得了肌腱炎,也曾因跑山路跑出「黑趾甲」,「我嚇到了,怎會有黑趾甲?後來因要參加彰化田中馬,主辦方請教練訓練,才知道是自己使錯力。
」創佛系跑步放空情緒輕鬆跑其實,方文琳的路跑人生,不單單是為了自己,2019年底,她首度挑戰42公里全馬賽事,就是為了已離世的大弟而跑,當初弟弟設下目標5小時30分完賽,卻來不及完成,她為完成弟弟遺願參加田中馬,最後成功在預定時間內跑回終點,得知成績的那一刻,她立刻大哭。
路跑這條路,方文琳也曾想放棄,「很多人跑不下去,多半是覺得跑步太無聊,又很喘」,她也有過停滯期,直到有目標、找到方法,自創「佛系跑步」:「吐氣時『阿彌』、吸氣就『陀佛』」,藉此調整節奏,腦袋裡也無需想東想西,「現在完全不用想,很輕鬆就達成,一跑就是10公里。
」看別人堅持自己更不能放棄她習慣去的北藝大操場,經常可見令人動容的畫面,一對老夫妻天天報到,她看著因車禍不良於行的妻子,在老公陪伴下,從需要攙扶到靠助行器一步步慢慢走,「還有一個人,不知什麼原因,小腿肉被削到見骨,但他從不掩飾,依然不斷地跑,我跑在後面,看到人家這樣都還這麼努力,想想自己,我有什麼理由放棄!」路跑賺健康60歲還要拚全馬遇上天候不佳或疫情期間不適合外出跑步時,方文琳就會在家做有氧運動。
過去她曾經有暈眩症,拍8點檔時曾莫名暈眩嘔吐,還住院5天,在家裡坐著會突然天旋地轉,自從愛上路跑之後,不但症狀全無,「連健檢數字都很漂亮」。
因熱愛運動,身心靈獲得成長改變,方文琳也經常在臉書貼文分享心得,「很多人因為我而開始跑步、跑馬拉松,這樣持續不斷地發文,以正能量鼓勵大家,其實也是鼓勵我自己,形成一種使命感,大家因你而做了這麼多的改變,我當然不能停下來」。
也許有人說,年紀大了、跑步傷膝蓋,不適合如此激烈運動,但方文琳依然持續挑戰,設定目標在60歲時還要再跑馬拉松,記者問她:「全馬嗎?」方文琳笑著說:「當然是全馬啊,不是全馬就不叫馬拉松了,別人有別人的想法,我有我的堅持。
」運動菜單:日食兩顆蛋,不碰加工品自從開始瘋路跑後,方文琳經常在社群貼文分享所見所聞,習慣晚睡的她,因無法早起,通常會選在傍晚時分到戶外跑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時間,目標別訂太高,她認為才是培養運動習慣的最佳入門。
方文琳坦言一開始到戶外運動時,曾開車到距離住家2公里外的北藝大操場,後來想想乾脆省下停車費,走路兼熱身,能爭取更多時間運動,她認為只要想動,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
方文琳從踏入演藝圈以來,為了維持體態,早已養成少吃的習慣,盡量不吃加工食品,以天然食材為主,她說自己的運動菜單很簡單,偶爾打杯蔬果汁,熱中運動後,更注意營養攝取,每天吃兩顆蛋、喝上滿滿一杯高濃度豆漿、肉類,攝取蛋白質,也會吃魚皮、豬皮等補充膠原蛋白,有空時也會自己下廚煲湯,達到飲食均衡。
2022-02-11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心肌梗塞救回後腦力未受損歸功平時這個習慣
還記得三年前的3月10日,一如往常的去跑馬拉松,當天是跑10公里的賽程,開始跑約2公里後,突然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愈來愈喘,因此跟太太及孩子說,「你們先跑,我後面跟上。
」雖然身體不舒服,仍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就慢慢用走的,但總覺得這10公里非常遙遠。
送醫做CPR、電擊急救其實,跑步當下心臟就已出現問題,最後花費約四個多小時走完,回家洗澡後躺在床上睡覺,印象中還接了二至三通工作上的電話就睡著了,睡得很沉,醒來後已躺在加護病房內,我並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哪些劫難,沒有痛苦的感覺。
聽家人轉述才知道,當時我睡著後太太喊了我幾聲,發現我沒回應,因此緊急將我送醫,到院時醫師不斷對我做CPR、電擊急救,我的同事比我太太還早淚流滿面,原來我是心肌梗塞發作,因此裝了2支血管支架。
重生感覺「活著還真好」醒來後的第一個想法是「活著還真好」。
從沒想過心肌梗塞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覺得自己能從鬼門關前走一遭成功回到人世間,應該要歸功於平時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心臟缺氧會有後遺症,腦部記憶力也可能受損或導致中風,還好有長達七至八年的運動訓練,可能身體的抗壓性足夠,比較沒有受損,否則可能在跑步當下,人就直接走了。
「醫師也是人,也會怕生病。
」事發至今,從未問過家人當時的心情,大概都不太好受,大家也不願意談這件事情。
「真的覺得這一次重生了」,雖然現在的工作量和往常強度差不多,但也會試著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勞累。
重新跑步盡量作息正常當初身體康復後三個月,我就重新跑步,只是剛開始時容易喘,還是會擔心會不會又發生同樣的事,不過慢慢訓練,身體逐漸適應,加上之前運動多年的努力累積,感覺身體經歷生病後並未受損。
現在我持續回診、照超音波追蹤心臟及血管的狀況,平時盡量讓自己作息正常,保持健康的飲食,維持適量的運動,一周至少慢跑三次,一次跑五公里。
養成運動習慣抵禦未知事我病倒時,根本完全沒感覺,有趣的是,醒來後發現對面病床是19號,自己的床號為18號,之後家裡要買新車,剛好領到的車牌就是1918,覺得相當奇妙。
想跟大家分享,有句話說得很好,「人要老得慢、病得晚、走得快,平時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以抵禦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
」唐雲龍小檔案現職:●桃園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副院長●桃園中壢宏其國際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年齡:61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畢業專長:●不孕症及試管嬰兒治療●生殖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腺瘤症治療●婦科腹腔鏡手術
2022-02-11新聞.健康你我他
開心健康過年小祕訣/準備參加超馬不敢大吃大喝
16年前開始跑步時,每周約跑3趟,每趟3到5公里。
8年前在四弟邀約下,半推半就參加10公里路跑賽,從此愛上馬拉松路跑,之後接續挑戰半馬(約21公里)及全馬(約42公里),成績都算差強人意。
近年超級馬拉松(距離超過全馬都叫超馬)愈來愈盛行,滿足喜歡挑戰體力、毅力和耐力極限的跑者。
雖然已年近60,但不認老又不認輸的我,也鼓起勇氣嘗試,陸續參加50K、60K、80K、100K的賽事,慶幸都能順利完賽。
愛上跑步的人,常自稱是快樂的瘋子、自由自在的傻子,確實如此。
穿上跑鞋、跑衣,無憂無慮在運動場、公園、田野、山間、海濱奔馳,汗流浹背、通體舒暢的感覺,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
堅持跑步習慣,消耗體力大,縱使食量比別人多,也不易發胖,且整天神采奕奕,上班工作效率更好。
春節九天年假,與兄弟團圓、陪太太回娘家、三五好友聚一聚,但因年後不久,要參加一場120K的超馬,為保持體重和體力,加強長距離練跑,因此,我遠離餐桌和大吃大喝,放鬆心情,走出戶外,迎向大自然,享受逍遙自在跑步的樂趣,過一個健康的新年。
2022-01-24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慢跑-我的「逃逸路線」
1995在美進修兩年。
我以「準居民」身分,在洛杉磯充滿歷史感的stairway(階梯山徑)慢跑。
繁忙的工作充滿挫折,這是我的「逃逸路線」。
景致因踐履而具體,我處處誌之,路人的閒聊,擦肩而過的微笑,無從預先興奮,卻迭有驚喜。
心情低落的時候我跑步,跑步時只往前看,背後沒有值得留戀的東西。
日子有點難捱,往前跑,不要停。
前方黑暗隧道盡頭,有光。
回國後,我持續慢跑。
想跑多遠就跑多遠。
慢跑到終點時,感覺自己的渺小,一種肢體極度疲憊與心靈無限滿足的奇妙組合。
近兩年,跑久一點,膝蓋開始隱隱作痛。
我的身體侷限著我,似是我的牢籠。
心以為能到的地方,變得遙遠。
原來「衰老」這件事,不用主動去探問,它自己就會找上門。
以前的作家描寫「衰老」時,多半自己還很年輕。
莎士比亞寫《李爾王》的時候只有41歲。
寫「老年」的契訶夫只活了44歲。
那年代醫藥不發達,平均壽命很難看。
當代醫學進步,活到八、九十歲稀鬆平常。
衰老不會阻止你長壽。
我們修修補補,設法遲延死亡,卻很容易活成一種沮喪且令人不悅的樣子。
不禁要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科學已經證明,年老帶來生物學的必然折損。
你有沒辦法改變「DNA端粒縮短」(telomereshortening)。
你沒有辦法改變大部分細胞分裂50次之後就開始凋亡。
粒線體上的突變使我們失去能量。
老化導致慢性發炎,保護性的膠質停止生成,骨頭疏鬆,關節磨損,肌肉質量流失……這些都不太優雅,不太羅曼蒂克。
來到這年紀,每一點小小的病痛,都好像是世界末日的開始。
就像通緝犯聽到的每個敲門聲,都似警察臨檢。
我尋求骨科同事的醫療建議。
得到的答案:「不要跑就好啦。
」「跑步有什麼好玩?」他們不知道。
我不能跑步,有一點像畫家失去辨色力,或者是音樂愛好者聽不到聲音,是生活的重大損失。
我想到自己的病人,也曾因為疾病而喪失某種生活日常功能或樂趣。
我也是叫他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不就好了」?即使疼痛,我還是要跑。
終於我遇到一位「聽懂我」的骨科醫師。
他說:「你有輕微的退化膝關節炎,但不嚴重啊。
一定是你看診久坐。
記得要訓練腹肌和大腿肌肉來做支撐。
外出活動一定要穿戴護膝。
必要時,我幫你開點藥,打點PRP……」我的膝蓋真的變得比較不痛了。
我又開始慢跑。
繼續看病,和被看病。
或許奇蹟不會出現,我不能阻止退化。
但醫師知道我的苦,總是在旁陪伴鼓勵,我還是可以邁大步向前跑去。
醫師鼓勵的話語就是病人最好的「安慰劑」。
我告訴我的病人:只要樂觀前行,妥適的處理衰老,長壽是一個禮物。
看看美國總統拜登(Biden)跟防疫總指揮佛奇(Fauci),80歲仍可以領導群倫。
我突然有股訂機票的衝動。
等Omicron浪潮過後,用冒著煙(快報廢)的膝蓋,重跑一回洛杉磯那些stairway。
腦海中的路標,和病人的心情一樣,亙古不變。
2021-12-21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要穿運動內衣嗎?物理治療師告訴你何時該穿
要活就要動!近年運動已蔚為一股流行風潮,無論男女老少都重視自身健康,各類型運動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愛好運動的女性也相當多,運動時是否需要穿運動內衣呢?研究指出,步行與跑步時,乳房晃動幅度大,有極高機率造成乳房傷害,運動內衣有助保護乳房。
運動醫學觀點來看,女性乳房主要由脂肪組成,支撐來源除了皮膚外,還有乳房懸韌帶,一般會因老化鬆弛而乳房下垂,但劇烈運動也可能導致乳房懸韌帶的撕裂或斷裂。
一旦乳房受傷,常造成乳房外擴及下垂等外觀上的變化,甚至出現慢性疼痛而影響生活,所以給予乳房適時的支撐輔助,有其必要。
臨床上,乳房受傷案例其實不少,尤其是剛接觸運動的女性,對於自身胸前負擔認識不多,對於內衣的正確觀念也不足,導致慢性的乳房疼痛,更因為羞於啟齒,還會擔憂是否得到乳癌或是心臟疾病,而跑遍各大醫療院所,卻苦無治癒之道。
這些傷害在經過適當的休息和徒手放鬆治療,再輔以合適的運動內衣做支撐,大多數都能解決疼痛困擾。
根據英國研究指出,步行時的乳房晃動可達4公分,跑步時高達15公分,在如此巨大幅度的晃動下,有極高機率造成乳房的傷害。
因此,為了運動時保護乳房所設計的運動內衣問世。
在運動時,無論乳房大小都應該穿著合適的運動內衣。
運動內衣是按照不同強度的支撐性、對乳房的晃動影響,大致分三類:1.強度較低的運動,如瑜伽、皮拉提斯等。
2.中等強度運動,如重訓、飛輪、健行、爬山等。
3.高等強度運動,如長跑、間歇有氧、跳躍訓練等。
女性朋友可根據運動習慣選購不同強度的內衣,可達最舒適及保護效果。
2021-11-24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穿夾腳拖跑步好跑嗎?醫分析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6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
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
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
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
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1.缺乏足弓支撐2.缺乏壓力緩衝3.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4.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5.包覆性不足6.足底貼合度不足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的足部變形。
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
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
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
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
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
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
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
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
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1.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2.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3.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4.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5.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6.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7.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
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
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
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
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
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
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
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
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
2021-09-29養生.運動健身
有影!5種錯誤跑步姿勢當心膝蓋受傷!
大部分開始從事運動規劃的人都會先選擇從跑步開始,只需要一雙運動鞋,就能出門跑步去。
但這個看似最簡單最容易上手的運動,你可曾想過有做對嗎?YouTuber「詹珞瑤物理治療師VeronicaRehab」今天要來教大家正確的跑步姿勢,一起來看看吧。
這5種分別是:1.大腿抬不夠高。
跑步時當大腿抬不夠高,腳往後勾就會比較多,大腿小腿容易緊繃,也就會對膝蓋造成負擔。
2.步伐太大或太小。
步伐太大或太小都會造成肌肉不利收縮,也會給膝蓋很大的壓力。
3.手部擺動不正確。
跑步時正確的手部擺動是手肘彎曲60-90度,手的擺盪會減輕地板傳上來的反作用力,所以上半身越強壯的人,跑步的腳步越輕盈。
4.跑太慢。
跑太慢只有小腿會感到痠,屁股、大腿沒有出力,久了會造成足底筋膜炎。
5.錯誤前足跑法。
許多人會用前足跑法試圖減輕膝蓋壓力,但錯誤的姿勢其實只是把壓力轉移到了小腿或足根。
綜上所述,要以跑步作為運動入門的粉絲們,一定要記住以上5點,可千萬別沒有運動到,卻傷害了膝蓋唷!原始影片:點我看影片授權:@veronicarehab詹珞瑤物理治療師VeronicaRehabYT:點我看詹珞瑤物理治療師VeronicaRehab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1-09-04養生.運動天地
你適合跑步嗎?醫警告3族群不適合跑步,這幾個動作代替也能運動瘦身
人人有腳,但不是人人都能跑。
專長治療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廖志祥指出,大概有三類人很不適合跑步。
如果想要回去運動場,這三類病患還是要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再考慮。
肥胖心血管疾病照過來第一個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比如說,本身走路就會喘。
第二是膝關節、踝關節有嚴重受傷,或者是嚴重關節炎的病人也不適合。
第三是過度肥胖的病人,因為負擔過重,會造成膝關節、踝關節退化。
針對這些病人,廖醫師暖心提醒,肥胖者可以先在水中運動,比如游泳。
「在水中的好處是,有一定浮力可以減輕膝蓋、腳踝的負擔,在水中行走有水阻力,可以促進肌肉發達,等體重減輕下來就能跑步。
」陳年舊傷戴護膝跑步 跑步的時候,尤其是膝蓋有傷的病患,也建議膝蓋戴護具,漸進增強跑步的強度。
廖志祥以距離比喻,如果之前跑一公里,那一周後增加10%距離,這樣慢慢每周增加,但是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有人覺得10%身體負擔太大,可以各自斟酌。
如果不以距離為原則,也能夠用時間來增強,比如,「每周增加五分鐘,或者兩周後再增加,現在都有運動型的手錶可以計時、計算距離。
」坊間護膝有兩種,一種是沾黏式,一種是脫套式。
「大部分病人我還是會建議脫套式比較好,因為它的鬆緊度比較一致,使用魔鬼氈的話,假設過緊,血液循環不好,過鬆的話,功能又比較不佳。
」廖醫師補充。
也有病患詢問,支撐條這些,需不需要?假如之前受過傷,情況不穩定,十字韌帶斷裂,那就需要。
護膝如果使用了一年或半年,使用頻率比較高、變鬆,那就要更換新的護膝。
2021-08-04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跳繩入門訓練3大初學者訓練方法
相信大家對於跳繩並不陌生,學校常常會將跳繩納入體適能訓練之一,燃脂效果比跑步還好,是很有幫助的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快速燃脂、鍛鍊下半身肌群、幫助跑步訓練及訓練心肺功能。
影片中會教大家怎麼挑選繩子、調整繩子的長度、跳繩的基本動作,以及教大家3招初學者跳繩訓練方法,分別為連續下數、限時盡力跳以及間歇訓練,影片中將會根據不同的訓練方法給出建議的訓練時間及注意事項,快跟著PakhungCheung柏鴻仔由淺入深學習,熟練後還可以增加跳繩的多變性提升難度、強度還有趣味性喔!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鍛鍊身體!「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1-07-20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4分鐘初級Tabata任何人都能跳
Tabata是一項短時間的高效率運動,必須用盡全力,將全身肌肉操到極限,就算停止運動,身體仍會以為還在運動,所以會不斷燃燒卡路里,利用短短的4分鐘,就能達到跑步一小時的效果。
影片中8個動作,每個動作20秒,中間休息10秒,這套動作為初級版的Tabata訓練,只要一首歌的時間就能完成,適合忙碌之人的運動選擇,每天只要4分鐘就能瘦全身,快跟著黃欣元Alvin一起爆汗燃脂!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炸裂身體,找回健康自信!「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1-07-16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4分鐘Tabata核心訓練操
生活總是被綁住,找不到時間運動嗎?TABATA是一種講求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只需要4分鐘,就能達到跑步1小時的效果。
影片中8個動作,每個動作20秒,中間休息10秒,可以快速燃脂,同時鍛鍊肌力與耐力,由於這套運動屬於高強度訓練,必須先做好暖身讓肌肉放鬆,快空出4分鐘,跟著黃欣元Alvin一起動起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追求健康與毅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1-07-06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戴口罩運動到底可不可行?權威期刊《JAMA》解惑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天(2021-6-30)發表EffectsofWearinganN95RespiratororClothMaskAmongAdultsatPeakExercise:ARandomizedCrossoverTrial(成人運動高峰期佩戴N95呼吸器或布口罩的影響:一項隨機交叉試驗)。
這就讓我想起我在一個月前發表的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
在這篇文章裡我駁斥一位醫師有關新冠肺炎的兩項錯誤言論,而其中一項就是有關戴口罩運動是否會嚴重致死。
當時由於我同時要駁斥兩項言論,所以就都只是簡單帶過。
如今既然有新的研究發表,我覺得有必要趁此機會來進一步討論「戴口罩運動」這個議題。
那位醫師的言論是2021-5-31發表在《今健康》。
那篇文章的標題是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而其中兩段是:「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不論是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爬山,或是瑜珈、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
黃軒醫師說明,曾有研究找來16名18歲以上健康的年輕人,進行75分鐘配戴不同口罩執行激烈單車運動的研究。
該研究分無配戴口罩、外科口罩、N95口罩三個不同類型,測試他們的生理變化等,當中未囗罩組約18.9±3.7分鐘筋疲力竭,外科口罩組則為18.3±3.7分鐘,N95口罩組則為18.5±3.6分鐘,有帶口罩明顯較早耗盡體力,外科口罩又更為明顯。
」這段文章裡所說的「曾有研究」指的是2020-9-24發表的ReturntotrainingintheCOVID-19era:Thephysiologicaleffectsoffacemasksduringexercise(在新冠年代重返訓練:運動中口罩的生理效應),而它的確有說「未囗罩組約18.9±3.7分鐘筋疲力竭,外科口罩組則為18.3±3.7分鐘,N95罩組則為18.5±3.6分鐘」。
可是,就18.9,18.3,18.5這三個數字而言,一般人光是用肉眼看,就可以看出它們的差別是非常微小。
更何況,這篇論文在顯示這三個數字後,就立即說「差別是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更何況,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健康受試者中,戴口罩的短期中等強度有氧體力活動是可行的、安全的。
」那,為什麼黃軒醫師卻把這篇論文解讀為「不論是快跑…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更有甚者,《今健康》那篇文章的標題和圖片竟然還特別聳動地說「戴口罩運動會嚴重致死!」。
不管如何,我們現在來看美國醫學會期刊前天發表的那篇論文。
它的結論是:「與不戴口罩相比,戴口罩的攝氧量峰值和心率較低。
然而,每個實驗條件導致的峰值運動值通常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因此,雖然戴口罩可能對運動能力造成限制,但這些數據不支持這種可能性的臨床相關性。
」所以,這項新的研究再度指出,黃軒醫師所說的「不論是快跑…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是錯誤的。
事實上,在過去這一年多裡,我所屬的運動俱樂部是有規定要戴口罩,而我確實也覺得戴口罩做運動是很不舒服,但是我卻也親眼看到有很多人戴著口罩在跑步機上,或是在其他機器上做運動。
也就是說,縱然是在現實生活裡,戴著口罩做運動也絕非如黃軒醫師所說的「不論是快跑…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
當然,上面所說的那兩項研究都是在舒服的室內進行的,而運動俱樂部的氣候環境也是舒服的。
反過來看台灣的氣候則是炎熱又潮濕,所以在當地的戶外戴著口罩做激烈的運動(跑步)一定是很不舒服的。
但無論如何,像筋骨身展這樣的靜態活動,應當還不至於會因為戴口罩而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至於「嚴重致死」嘛,只能說是《今健康》的語不驚人誓不休。
原文:戴口罩運動會嚴重致死?
2021-07-05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精神疲勞怎麼辦?研究:跑步+聽音樂最能緩解
在現代社會很容易就累積許多壓力,常常下班回家,大腦就已經一片空白,精神非常疲勞,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壓力更是無處宣洩。
但愛丁堡大學研究發現,當人們在精神疲勞的時候,透過「跑步+聽音樂」的組合,竟然可以讓精神疲勞的狀況緩解,甚至回到工作前的狀態。
大腦空白、記憶力下降、精神疲勞怎麼辦?為了緩解人們的大腦精神壓力,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將18名運動愛好者分為2組,每組先進行30分鐘的認知測試,使得他們在完成高強度運動前處於精神疲勞的狀態,然後其中一組在運動時選擇自己喜歡的來聽,另一組則沒有聽音樂,並進行2項的跑步測試,分別是間歇跑與5公里的計時跑步。
結果發現,與沒有聽音樂的那組相比,聽音樂的那組間歇跑的能力跟沒有精神疲勞的人相同;同時,5公里計時跑步的能力也增加了。
「這可能是因為音樂改變了他們大腦的精神認知,使得大腦快速放鬆,在完成一項艱鉅的思考任務後,聽自選的勵志歌曲,能夠讓體能的表現、精神狀況的表現,都跟他們沒有精神疲勞時的表現一致。
」研究團隊表示。
研究團隊也強調,他們並不是讓參與者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曲子,是希望他們選擇自己喜歡聽的「勵志曲目」,同時也利用問卷要求他們對音樂的節奏、風格、旋律、節奏、聲音和節拍進行評分,歸納出一套選擇音樂的方法。
愛丁堡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的ShaunPhillips博士說,「精神疲勞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常見現象,會對我們的許多日常活動產生負面影響,當然也包括運動。
所以使用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來減少這種負面影響,會對生活很有幫助。
而研究結果表明,聽自選的勵志音樂可能是有用的策略,不只能增加活力,也能增加耐力,音樂帶來的積極態度,也能更好的幫助人們保持有效率而愉快的工作。
」參考資料:Theeffectofself-selectedmusiconendurancerunningcapacityandperformanceinamentallyfatiguedstate
2021-05-29養生.運動天地
防疫在家不出門健身房也暫停營業宅運動網友最愛是它
隨著疫情升溫,許多運動場所和健身房紛紛暫停營業,而面對遠端上班、上課,整天在家中長期久坐,無法外出運動的處境,居家運動儼然成為一股生活新潮流,但礙於家中空間狹小,有哪些項目是適合在家裡運動的呢?《Social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3個月內「居家運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熱門的居家運動種類,以及受網友歡迎的居家運動器材有哪些。
瑜珈招式簡單適合遠端教學成網友最愛居家運動在眾多居家運動中,有氧運動就包辦了前3名,分別為「瑜珈」、「跑步」和「跳舞」。
其中,「瑜珈」成為防疫期間網友最愛的運動種類,就有網友說到「瑜珈是疫情期間不錯的選擇」,而「橋式」、「棒式」、「下犬式」等各種瑜珈招式因動作基本簡單,適合初學者,因此是網友常會共同提及的詞彙。
另外,也有網友表示會透過視訊的方式,在家和教練遠端訓練瑜珈。
而不需技巧,人人都能上手的「跑步」則位居第2,許多網友表示會在家原地跑,亦或是使用跑步機來跑步。
第3名則是「跳舞」,近來很夯的瘦身舞蹈「Zumba」,也成為民眾居家運動的心頭好,讓網友直喊「在家也要跳Zumba飆汗」。
▲5大熱門居家運動器材聲量排行榜。
(圖/SocialLab社群實驗室提供)Switch健身環聲量大勝在家也能邊玩邊運動在家除了徒手運動之外,還有哪些運動器材是可以幫助民眾在家動一動的呢?因疫情而風靡全台的「健身環」,搭著Switch的潮流,以2千多則的網路聲量大勝其他項運動器材,由「防疫期間就是要健身環買起來」、「健身環是在家防疫的好朋友」等文本可見,健身環深受民眾的喜愛。
此外,既然「跑步」是網友熱愛的居家運動第2名,其相關的運動器材「跑步機」怎麼能不上榜呢?網友表示除了原地跑步之外,也直呼「想買跑步機」、「羨慕家裡有跑步機的人」,認為家裡有台跑步機,才能在疫情期間達到走動的效果。
至於第3名的「啞鈴」則是因價格較便宜和不佔空間,又可達到能在家重訓健身的效果,深獲民眾的喜愛。
雖然最近因為疫情無法出門,也無法在外運動,但不妨趁這個機會解鎖沒器材也能徒手的居家運動項目,一起養成在家也能運動的習慣。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2021-05-07養生.運動天地
20歲失去爸爸、媽媽、外婆從想被撞死到學會大笑:老天爺還沒放棄我啊!
如果喪親之痛,會讓一個人覺得人生無望,20歲的林祐遙,就是放大三倍的人生無望。
大三這一年,她接連送走父親、母親、外婆,背負著龐大學業與經濟壓力,多次希望下一秒跟著消失在世界上。
現在的開朗大笑,到底背後藏著多少的淚水?離異的父母林祐遙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的採訪,分享自己沉重灰暗的過往。
6歲那一年,父母離異,林祐遙跟著母親一起生活。
母親,是那種眨眨眼,男人就會貼上來的性感女人,她以前都笑稱母親是「歸仁邱淑貞」。
印象以來,母親有過蠻多段精采的戀情,一直到認識了一個老實的軍人,才真正的穩定下來。
或許因為母親非常轟轟烈烈的感情史,林祐遙對於情感還有信任度,以及情緒掌控,一直感到非常不安,甚至很偏激,有時候還會失控。
照顧母親失去青春父親在林祐遙17歲那年過世,雖然父女一直沒有共同生活,但彼此仍會互相聯繫,感情依然緊密,生命中的父親角色沒有缺席;父親離世,讓林祐遙真正失去了爸爸。
後來,母親乳癌併發淋巴癌第三期,林祐遙白天要上課、晚上打工,其他時間就是去醫院,哪怕只能停留20分鐘還是會去。
母親生病的日子,林祐遙的時間完全錯亂,常常忘記今天是幾月幾號,覺得一天睡覺要睡八小時真的很浪費,在母親過世前,她幾乎沒有什麼生活上的回憶。
每天醒來,就是賺錢回家維持家計;上班路上,都希望可以被卡車撞飛,這樣就有一筆保險金可以留給家裡用。
後來,想想太可怕了,才又放慢速度騎車,唱著歌悠哉悠哉地去上班。
愛的人都離開了大三這一年,林祐遙20歲。
母親倒下後,原本她以為自己要改口喊一聲「爸」的男人,卻突然消失,最後再見到這個人的時候,是母親最後送進加護病房,對方希望由林祐遙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
林祐遙才真正體悟到,人走到最後,還是只能靠自己。
同一年,最疼愛林祐遙的外婆,無法忍受喪女之痛,跟著過世了。
林祐遙當時的初戀男友,也在這時候離去。
她曾經以為的全世界,3年內,隨著深愛的人接連離開,崩解了。
面臨學業與經濟的壓力,她懊惱怎麼連一個自己想要的都抓不住,更無力的是,再也找不到人可以依靠,從此之後只有一個人。
逼自己好好睡一覺高三到大三,不過3年而已,先後送走父親、母親、外婆。
或許是因為變成沒人管的小孩,加上同儕的影響,她染上了抽菸、酗酒習慣,為了逼自己好好睡一覺,林祐遙常常和朋友流連在夜晚的世界,享受煙霧與酒精的洗禮。
原想靠抽菸和喝酒放鬆,沒想到反而變成越到夜晚,越睡不著覺的狀態,白天工作時狀態更是糟糕,生理與心理完全失調,明明才22歲,但就算上了妝,看起來的外表年齡至少35歲以上。
在朋友幫助下,林祐遙求助了精神科,開始服用抗焦慮與助眠的藥物,但卻帶來記憶力變差、依賴藥物的副作用。
接受治療過程中,身旁的人建議她,可以做些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
某一天起床,林祐遙真的就穿上球鞋,到租屋處周邊跑了一圈,人生竟然開始翻轉。
有心跳的感覺真好林祐遙沒有特別注重運動的裝備與習慣,就是讓自己走出房間,去公園也好、健身房也罷,慢跑讓她覺得「有心跳的感覺,真好。
」開始慢跑之後,她第一件事就是戒掉手搖飲,從全糖、半糖、一直到無糖,現在則是能不喝就不喝,盡可能地喝水。
自從開始戒飲料,身上排出的汗水與尿液,味道似乎沒有以前那麽重,皮膚也變好了。
最大的改變是,林祐遙的個性變得「真正」開朗與幽默。
她透過慢跑紓壓,讓腦袋放空,有時候還會幻想「會不會等一下就撿到錢?」、「跑步到一半被外星人抓走」等情節,幻想與腦袋小劇場對她來說,是遠離過往痛苦回憶的方式。
老天爺還沒有放棄我啊今年的林祐遙,28歲了。
總是大笑、有她的地方就有歡樂。
林祐遙常跟身邊的朋友說,未來大家都會面臨的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己只是比多數人提早遇到。
老天爺太看得起她了,把人生一些很痛苦的試煉,一次放在她20歲的人生中。
但往好處想,她沒有所謂的玻璃心,笑說「釋懷」這個技能,她已經滿點了!走過艱辛的少女時期,林祐遙透露鼓勵自己的秘訣。
洗澡的時候,一定要看著鏡子裡的自己5分鐘,有手、有腳、智力正常,她就覺得:「嗯?老天爺還沒放棄我啊!」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一路走到現在,她能用很輕鬆語氣,跟每個願意聽故事的人,分享自己的過往。
透過「有肌勵」,林祐遙想鼓勵更多人:人生就是一款自己不能挑選的遊戲,有很多痛苦、困難度很高的關卡沒錯,但也有很多甜蜜而且輕鬆的關卡。
卡關了,就找可以幫忙破關的人,來幫忙破關;破關了,就把自己破關的方法,分享給別人。
老天爺沒那麼快放棄你,你也不要那麼快放棄你自己。
「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2021-05-05養生.運動天地
為了么兒開始運動!66歲蔡明忠完賽2次東京全馬:想到完成時的美好,就能堅持到底
2019年3月初的東京台場,一年一度的東京馬拉松正式登場,氣溫雖然還有6度,但是一早就飄起細雨,體感溫度接近零度,不少人直打哆嗦。
但今年的人群中,有一個台灣人熟悉的身影,也在細雨中開始熱身,他,是蔡明忠。
年逾60,還能在惡劣的風雨中全馬完賽,當然不是運氣好或天賦異稟,靠的是多年的努力,答案就在每個星期一傍晚的河堤上。
3月11日,星期一下午近6點鐘,距離東京馬跑完第8天,沒有意外地,《今周刊》記者就在河堤上遇見了蔡明忠。
「每個星期一傍晚固定練跑,但大家都忙,有人出國、有時開會,只有他(指蔡明忠)是我們這群跑友中,最堅持不間斷的,幾乎很少缺席。
」跑友之一、也是知名作家、編劇的侯文詠說。
這種持續不間斷地練跑,他維持了起碼七、八年,不管下雨還是酷暑,每個星期一傍晚,一下班,傍著夕陽和基隆河,他就到河堤上跑,每個月維持1百多公里的跑量,從來沒有停止。
蔡明忠,眾所周知是富邦集團大家長,大家習慣稱他為大董,事業版圖橫跨富邦金控、台灣大哥大、凱擘媒體,這幾年還跨足富邦勇士籃球、富邦悍將棒球。
每年家族從富邦集團領到的股息可達上百億元,是一般人幾輩子賺不到的天文數字,他其實大可夜夜笙歌、紙醉金迷。
但此時,在河堤上的身影,一步一步、又一步,堅定、快速、穩定向前地,只是單純的一個跑者,喘氣、汗滴都與河堤上其他運動的居民沒有不同,不同的是,他幾乎從不缺席地練跑,多年,如一日。
一開始,讓蔡明忠動心起念決定運動的,是從兒子阿翰開始。
阿翰是蔡明忠最小的兒子,卻是個「被祝福」的孩子,一出生就腦部發育不全,無法自理。
為了兒子的健康,老師建議讓阿翰學「爬牆」,爬牆不只是阿翰要學,一般人也能舒緩痠痛。
不過,爬牆極其無趣,面對牆,持續做出爬牆的動作,一做就要30分鐘。
蔡明忠一星期會有好幾個晚上,在家陪兒子一起做,每次30分鐘,一做就是好幾年。
蔡明忠對運動的堅持,讓旁人看了只有「佩服」二字,平常總愛吐槽他的太座陳藹玲,在一旁透徹地看他說,「他在運動裡鍛鍊身體,也鍛鍊心。
」就像熱愛馬拉松的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把多年跑步的內心對話,寫下《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書,在跑者圈引發共鳴一般,蔡明忠也親筆寫下自己的跑步體悟:「想要放棄時,如果想到完成時的美好,就可堅持到底。
」把美好的感悟,分享給讀者。
談自我/戒菸,開啟了運動契機,那是一種毅力的培養。
你知道跑步用什麼跑?用腳跑?錯,用屁股跑。
這是我學了很久才學會的。
其實我真正開始跑步運動,是從殷琪的一句話開始的。
我菸抽了好久,從大學時代一直抽到40幾歲,我那時戒得很痛苦,後來殷琪(欣陸控股董事長)跟我說,「想抽菸就運動」,我說真的啊?就這樣,我買了第一台滑步機,想抽菸就站上去,雙手握住把手,開始滑起來,覺得流汗以後非常舒服,從那之後,我才真正開始流汗地運動。
之後為了兒子,我們在家爬牆,後來也學站樁、踮腳站。
後來開始跑步,是從富邦舉辦馬拉松開始。
一開始說要跑3K,我就去仁愛路練跑,想說不難嘛,後來同事說3K不算跑步,至少要跑9K,才開始真正練跑,9K跑了幾次,就跑半馬了,至今已經跑了6次半馬。
當然你說運動會不會想偷懶?一定會,所以運動不要漫無目的地運動,人生也是。
設定一個你自己可以挑戰的目標,然後有計畫地去執行,然後從運動中去學習,做任何事情,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如果有放棄的念頭,要想辦法去克服。
談家庭/保持健康,是對家人負責,堅持,讓我們串在一起。
去年,我第一次去東京跑馬拉松,女兒去幫我加油,加油加到她自己也有興趣,今年我太太、女兒都下去一起跑,小女兒很厲害,4小時多完賽,大女兒平常沒有練習,但也在我後面跑完。
運動其實就有這樣的功能,能把家裡成員串在一起,像我十幾年前為了兒子開始練爬牆,一開始都是全家一起,雖然孩子大了離家去讀書工作,但運動又把我們重新串在一起。
其實運動不只是一種行為或習慣,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形態(LifeStyle)。
如果要深層一點地說,有了家庭、有了小孩,你就會愈來愈覺得,不只是工作上對同事的責任,對家人、對自己都應該要負責。
要怎麼負責?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健康,再下一步才是看看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這個運動背後的啟發,應該是一份責任心吧!談經營/打敗別人搶來的不一定好,學會不急躁,少犯錯就是贏。
運動讓人快樂,這是早就被證明的。
其實很多情緒都是從身體狀況來的,狀況不好,一定暴躁易怒;要是狀況好,覺得舒服,尤其運動完以後,流完汗排毒,自然就會快樂啊!這個當然會影響到周邊的同事,這幾年我覺得自己脾氣有變好。
而且運動可減壓,讓你比較不急躁,不急躁就少犯錯。
若要回顧過去我犯的錯,哇!那是罄竹難書。
例如,當年買富邦華一銀行,其實就是可以重新檢討的案例。
過去富邦集團每隔幾年就會做一個Transformation(轉型)的Deal(併購交易),有時候一兩年沒動靜,心裡就會急。
現在回頭去看,我們買的價格算很高,當時是太急躁了,畢竟併購後,大陸的金融環境也變差了。
所以人生或事業的輸贏難料,眼前說輸也不一定不好,打敗別人搶來的不一定好,但因為這樣你可能下一次才知道怎麼贏,主要是要贏得千秋、贏得漂亮,事業經營我也還在學習,慢慢去體會。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睡眠「老化」要溫柔察覺調整!西藏抗老名醫:不喪氣、不認老,身體就能用很久.減緩更年期老化、預防骨質疏鬆?營養師完整解答:這5種黑色食物最有效.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補養氣血!「暖心暖身養生茶」這樣喝,不只暖身,也暖你的心
2021-03-11養生.運動天地
為了健康長跑,跑著跑著竟跑回青春!罹癌教授領悟:運動不能是加班,身心才能同時獲得釋放
曾經擔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現為台大創創中心主任的郭瑞祥,從2011年人生中第一場馬拉松開始,到今年2021年1月1號剛完成了他的人生中第100場馬拉松!現在看起來總是神采奕奕的郭瑞祥教授,其實曾在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
「我們都是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都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才知道我們最珍惜的是什麼⋯⋯。
我感謝上帝,在我四十歲時給我小小警告。
甚至我會說,這四公分的腫瘤,其實是一件禮物。
我學會要懂得煞車,不要衝過頭,不要忽略最重要的家人,不要不重視自己的健康。
」郭瑞祥教授在《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書中寫到這段令人深感共鳴。
而在郭瑞祥去年出的新書《人生第二曲線: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創新學》也提到,「我喜歡長跑。
一開始練跑,是為了健康,後來也發現,跟一群好友練跑,竟可以跑著跑著,跑回青春。
」《VidaOrange生活報橘》特別專訪郭瑞祥教授,聽他一針見血地聊到許多有關「運動人生」與「工作人生」的精闢分析,分享給可能一樣常常太勉強自己的你,一起在人生中「好好配速」。
《VidaOrange生活報橘》策略長沈貝怡(以下簡稱沈):我們很常設定了一個運動目標後,一不小心就太勉強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以下簡稱郭):你就是要把「運動」當作是一個專案,既然他是一個案子,是需要時間的,你就必須要放掉一些其他的活動,運動不能成為附帶性的餘興節目,你讓自己工作搞到晚上七點鐘已經累到講不出話來,這時候你再去運動,那遲早你就垮掉了。
假如說你計畫今晚七點要運動,工作到六點就要開始休息;如果是早上運動也是一樣,你前一天就是要早睡啊!所以如果你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其實基本上是建議不要運動,那是一種EducationalProcess,你會慢慢自己去控制調整時間作息來配合運動,那個運動才是健康的運動。
所以運動不能是你原本生活都不變,而多加上去的,它一定要花掉你的時間,你不能把它當成是另外一個工作項目,不能像是加班。
沈:這代表必須要把工作的一些標準降低?郭:不能說是降低工作的標準。
其實我們工作上有兩個方式不要降低標準,比較重要的第一個是「你會開始選擇重要的工作」,有一些很不重要的其實就放掉。
第二個就是「你動作要快」,你的工作效率反而要增加,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你憑什麼可以在專業上跟別人一樣,然後你還有時間運動?所以我常常會覺得能夠運動的人都不會是弱者,很多professionalpeople他可以把事情做好,還可以運動,代表那種高度的「自律」。
沈:曾聽老師聊到「痛苦學」,老師可以多談一些嗎?郭:「運動」跟「工作」有一些是一樣的,所謂的「痛苦學」也可以講成「挑戰學」,也就是說,它的本質不是「痛苦」,它的本質是「挑戰一些過去你覺得你不一定可以承擔,但是你又有一點小小慾望想要去挑戰,所以在自己跟旁人的鼓勵下,你去做一些過去不敢嘗試,你覺得有困難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是挑戰,本身可能是「心智上」的困難,或者是「體力上」的困難,但是因為你的決心,你知道如果不去做你會遺憾,所以你去嘗試。
在這過程中,你當然經歷了一個過去在舒適區內沒有感受過的所謂的「辛苦」,可是因為這件事情你認為是有意義的,最後你完成了,這個痛苦、這個挑戰,對你來說就是一個釋放,你突然覺得你有一種成就感,所以你就會津津樂道,在那個痛苦當中,你是怎麼走過。
「運動」是一種釋放的方式我覺得人的本質,尤其是專業的人士,他其實在工作上本來就有這種接受挑戰的天性,但是人不能天天都在工作上去承受單一個方面的挑戰,所以他有的時候會轉化,在體能運動方面,他也做類似的事。
但是這跟工作還是略有不同的,這是一種身體上的挑戰,身體上的挑戰跟心智上的挑戰不太一樣,身體的鍛鍊,身心其實是互相影響的,你在那個痛苦當中,你慢慢強化自己的肌肉,克服自己的痛苦,然後到最後,你能夠休息,能夠泡湯、能夠跟別人暢談剛剛的過程,所以你的身體在痛苦,結果你的心智是釋放的,那這就是一種「讓人放鬆的方式」。
所以我們在工作上很辛苦的時候,其實「運動」是一種釋放的方式。
你必須不同的運動方式都有,第一個,你有「個人的運動」,那種釋放可能是你在為一個目標強化肌肉,你會有一些初步的成就感。
第二個是「跟別人一起運動」,跟別人一起流汗,那是一種團隊的參與感,那個感覺就更好。
偶爾,你需要一個三個月、半年「跟一群人的運動」,可能是去參與一個有儀式感的活動,可能是台北馬拉松,或是一個單車環島,那代表的是更多的體驗。
我們人就是需要這種不同程度的運動才會有趣啦,因為我們不是職業選手嘛(笑)。
《VidaOrange生活報橘》主編戴相文:我幾年前也去挑戰過台北富邦馬拉松的半馬,我當時不太懂「配速」,一開始跟著前面的人衝,最後幾公里跑得很辛苦,後來雖然勉強自己跑完全程,腳也受傷了好幾天,所以想請跑馬經驗豐富的老師特別分享一下有關「配速」這件事。
郭:這裡其實有兩個概念,一個是「配速」,一個是「方向」。
「方向」比「速度」重要,「方向」的意思其實比較像是「目標」,就是說「你究竟在追求什麼?」或者「這場比賽對你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就是你「一定要在這場比賽盡全力」,還是「這場比賽只是一個愉悅的跑步」?我們有的時候會分不清楚目標,所以我們就亂衝。
快跟慢之間,其實是要你慢慢去體會的一個藝術性,有些是要快,有些是要慢。
比賽富邦馬的時候,你跟著前面的人衝為什麼會出現問題?那是人家的速度,又不是你的速度,你如果不知道自己平常經由訓練目前的能力在哪裡,你跟著人家的速度,可是你的能力跟不上,那你當然就爆掉了。
所以又回到了,平常你就要知道你的能力在哪裡,平常要做一些不同的速度訓練,讓你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能力速度是在哪裡,所以在還沒比賽前,你都已經要設定好,今天的目標速度是多少。
在工作時也是一樣,時間永遠不夠,所以你要去分重要跟不重要,或有些事情交給別人做,有些事情自己做,否則就爆掉了、累垮了。
很多人在工作上有盲點,在跑步時更有盲點,工作上主要的盲點應該是「貪求過多」,就是目標設得太高,但是積極向上的人,本來就會目標設得比較高。
方向是目標,速度是方法。
決定何時快,何時慢,這種快慢之間是一種方向目標設定。
如果決定要快,就要有方法,要有執行力,要培養專業能力。
所以跑步比你想像中的科學,不是亂跑的。
※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人生第100場馬拉松完賽】專訪台大教授郭瑞祥:「運動不能是加班,身心才能同時獲得釋放。
」
2021-03-07養生.運動天地
路跑疑噎到傳意外醫:運動中吃東西有風險
台中市上午傳出1名男子疑因在路跑噎到送醫不治,雖確定死因還待驗屍,但急診科醫師認為,運動中吃東西確有噎到風險,而且運動時血液在四肢並非內臟,吃進食物易消化不良,即使是長時間的馬拉松吃東西時也應停下腳步,緩步前進,並挑選軟性食物。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吳肇鑫指出,跑步時沒有辦法好好好吞嚥,的確增加噎到的風險,路跑和運動時血液都到四肢和周邊,而非腸胃道,因此運動時並不適合進食,只宜喝些水和運動飲料。
他說,時下舉辦路跑活動時,鄉民因為好客,經常會提供些食物,甚至炸雞都會擺出來;如果有時間壓力,吃這些固體食物,在醫師立場並不建議,因為會有風險。
吳肇鑫說,如果是長時間的馬拉松,需要在途中進食補充體力,至少在進食的那幾分鐘應該改用散步型態,專心補充能量,同時也應挑選軟一些的食物。
2021-03-03養生.家庭婚姻
妻子曾提留在歐洲羅培德熱愛台灣斷然拒絕
台灣女婿羅培德熱愛山林,妻子羅勃依婉曾提議一起留在歐洲生活,卻反被羅培德冷回「妳自己留下,我要回台灣」;也由於常跑上山,妻子笑稱「原住民講的中文,他都聽得懂」。
捷克籍山林越野跑者羅培德(PetrNovotny)多年前以交換學生身分來台,結識現在的妻子羅勃依婉,由於羅培德來台依親居留滿5年,今年1月申請永久居留獲准,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南投縣服務站人員日前到南投縣埔里鎮居留地址,發外僑永久居留證給羅培德。
公元1985年出生的羅培德與1979年出生的羅勃依婉深愛台灣山林,羅培德2014年參加第一屆嘉明湖越野賽就拿下第一名,之後參加國內外各大馬拉松及越野路跑賽也都獲佳績,夫妻倆為進一步推廣台灣山林美景,攜手創立BeastRunners「跑山獸」網站辦越野路跑賽。
羅勃依婉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之前與先生羅培德住在新北市新店區,去年搬回她的故鄉南投縣埔里鎮,目前仍在台北租屋供辦活動作業使用,兩人時常北部、南投兩地跑,目前埔里住家也是公司工作室,先生不是忙工作,就是往山上探勘路線或協助搜救。
對於羅培德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羅勃依婉說,相較於捷克,台灣更像丈夫家鄉,她曾與先生回捷克探親,很喜歡歐洲的環境,她當時向先生說:「不然我們留下來好了」,但羅培德卻反向她說:「那妳自己留下來,我要回台灣」,由此可見丈夫真的深愛台灣,如今取得永久居留證,真的很有意義。
為探索山林路線,羅培德常往山上跑,除與部落原住民朋友混得很熟,更積極學習並了解原住民文化,羅勃依婉笑著說:「老公比我還像原住民,原住民講的中文,他都聽得懂」。
回想當初,是羅培德引領羅勃依婉踏入山林世界,她說,老公常一個人上山過夜,當年她不了解,只覺得這種行為「很可怕」,深怕有一天出意外,因此,她希望羅培德不要再如此,但羅培德卻回說,「這是我人生意義及唯一興趣」,如果不能去山上,那乾脆分手。
「這時候我才知道,他真的超愛山」,羅勃依婉說,她以前不運動,後來跟著先生一起跑步、爬山,感情更加深,兩人2015年結婚,現在育有2名女兒,一名4歲,另一名女兒1歲半,兩人現在成立公司辦活動,先生包辦網站設計、拍攝影片及剪輯等,網頁內容獲許多人誇讚,精心製作就是要讓更多外國人認識台灣。
羅勃依婉對丈夫讚譽不絕,直說是她的貴人,也帶著她回故鄉埔里。
她說,若不看先生的頭髮、眼睛、皮膚,根本不覺得丈夫是外國人,羅培德的思想觀念「很像我們台灣人」,非常重視家庭觀念,羅培德雖然住台灣,但幾乎每天與父母越洋視訊,對家庭很有責任感。
夫妻創立「跑山獸」網站後,舉辦多場山林越野活動,幾乎每場千人參加,其中約1/3是外國人,羅勃依婉說,受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許多外籍跑者無法來台,希望疫情快結束,讓世界看到台灣,更多外國人來感受台灣山林。
2021-02-01養生.無退休時代
面對老年只有一個大原則!55歲方文琳:獨立變老,是我對女兒的體貼
編按:對55歲的藝人方文琳而言,中年,正是開始思考如何「一個人過好日子」的時間點。
長期和孩子同住一間房的她,今年決定和女兒同鄰不同居,展開獨立的人生下半場。
此外,她接演王偉忠擔任編劇與製作的舞台劇《明星養老院》,一起與你誠懇地想想: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明星,面對曾經光芒萬丈的青春,如今,什麼才是人生的新價值?以歌手身分出道的藝人方文琳,一直是演藝圈公認的資深玉女。
今(2020)年55歲的她,嗓音輕柔、外表凍齡,曾被合演連續劇的年輕演員稱為「仙女姐姐」。
不過,問她最近忙些什麼,她卻語出驚人表示:「我在想,要不要去考一張重機的駕照?」她說起2年多前,和哥哥的一票朋友到日本騎重機環島。
男士們怕她太累,提議載她走完全程。
沒想到,第一天行程結束,坐在後座的她只覺得腰痠背痛。
「被載的人要配合駕駛。
他往哪個方向彎,你的身體就要跟著彎。
」自己走,反而比被人照顧輕鬆呢!這個小故事,其實頗能說明她對熟年生活的態度。
最近她接演舞台劇《明星養老院》,描述一群昔日的大明星同住養老院所上演的愛恨情仇,以幽默手法探討熟齡者的人生價值。
方文琳在劇中飾演負責照顧眾人的院長,談到如何面對老年,她只有一個大原則:「要獨立,要顧好自己。
」和女兒同鄰不同居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獨立從14年前結束婚姻起,方文琳便和2個女兒、媽媽同住。
她坦言,自己年輕時就是愛獨處的人。
無奈這些年來,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她形容,「一家都是女生,老的、小的,情緒都很多。
我夾在中間,又有自己的問題,有時也會覺得煩呀。
」經歷過在婚姻、家庭中與他人磨合的日常,50歲以後,孩子邁向成年,她更確定自己適合一個人。
「人生後半輩子還要配合別人,太累了。
現在,是該為自己過的時候了。
」今年,女兒一個上大學住校、一個已經出社會,方文琳決定大刀闊斧地改變居家空間。
住了20幾年的房子,儘管面積達70多坪,卻因為家中人多、物多,又養貓,讓她和2個成年的女兒只能擠在一個房間內。
想獨處的時候,還要刻意外出,到車上才能好好自處。
孩子找她的人生方向我也可以找我的這次整修,她趁機斷捨離,捐出家中大量雜物。
室內格局也改成2戶,一戶讓2個女兒自己住,一戶則保留給她和媽媽,2人各有一間大房間。
未來母女三代回家,各自有空間。
女兒們也要開始分擔家中的貸款、水電費和管理費,負起協助家計的責任。
「我現在滿期待以後跟女兒住在不同戶的日子,眼不見為淨嘛!」方文琳笑說。
媽媽獨立,其實也是對女兒的體貼。
她曾看到自家長輩,因為生活圈狹小,成天在家看電視。
每天唯一期盼的事,就是孩子們能回家吃頓飯。
然而時間久了,這份愛就成了年輕人的壓力。
「孩子怕長輩孤單,都不好意思跟朋友出去了。
」她指出,20出頭的孩子,正是人生起飛、準備面對各種挑戰的年紀。
做父母的也許幫不上忙,但至少不要讓孩子掛心。
「她們找她們的人生方向,我可以找我的。
她們獨立,我也獨立!」方文琳如此自我期許。
單身女子的「一個人」療癒儀式燉湯、敷臉、國內小旅行雖然和女兒感情很好,步入空巢期的方文琳,可是一點都不「黏」小孩。
以往每逢中秋、跨年等重要節日,一家人總要一起烤肉、煮紅豆湯、看轉播。
但這幾年,她反而鼓勵孩子們多出門,和朋友、情人相聚,享受青春的美好。
女兒擔心她在家無聊,她大方回應:「你們還年輕,要有年輕人該有的生活。
」獨自過節,真的不寂寞?方文琳的生活中,有許多「一個人」的療癒儀式。
好比她愛做菜,再晚回家,都用豐富的食材燉一鍋湯。
做好之後拍給女兒看,讓她們知道媽媽即使一個人吃飯也沒虧待自己。
她也愛玩,女星高宇蓁、林千鈺都是她的閨密。
三姝時常說走就走,來場國內外的小旅行。
還曾經自行開車,從台北玩到高雄!此外,前幾年受更年期影響,心情波動較大。
為了改善情緒問題,她養成了跑步的習慣。
50歲前完全不運動的她,起初只敢在家裡繞著牆壁跑。
在弟弟的鼓勵下,才開始到自家附近的大學練跑。
但剛開始,她連一公里的路程都跑得氣喘如牛,忍不住懷疑這樣的自我折磨是為哪樁?保養秘方:每週跑步排除壞情緒每晚敷凍膜保濕、按摩淋巴結練跑一陣子,她發現有位80多歲的伯伯即使滿頭白髮,仍天天跑步。
方文琳好奇詢問對方,年紀這麼大了還跑步,膝蓋會不會受不了?伯伯告訴她,只要姿勢正確,跑步不僅不傷膝蓋,還會刺激膝蓋滑囊分泌軟骨所需的營養液。
初學階段雖累,但真的會愈跑愈健康。
受到跑友的激勵,方文琳的練跑距離一天天的增加。
從起初的1公里到3公里,再進一步挑戰21公里的半馬、42公里的全馬。
現在,她一週練跑2、3次,每次都是10公里起跳。
有時工作太忙沒練跑,還會覺得腳癢呢!對方文琳而言,跑步是個排汗也排除壞情緒的過程。
早期練跑時,她常覺得心中有千頭萬緒,如今則是已達「佛系跑步」的境界──邊跑邊念經,放空情緒,使身心平靜。
出門練跑時,她會刻意捨棄開車,徒步走2公里到北藝大,再花一小時拉筋、深蹲。
一天有長達3、4小時可以曬太陽、動身體,完全不受他人打擾。
「現在我有壓力,都是自己處理。
」她笑說。
外表常保清麗的她,也分享保養秘訣。
除了運動有助代謝以外,她每晚也會敷上一層厚厚的凍膜。
利用敷臉的時間讀劇本、拖地,前後大概一個小時,充分保濕臉部肌膚。
平時沒事,就按摩頸部、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結,打開身體排出廢物的管道。
每天的保養,也是一次關照自我身心的機會。
一年失去兩至親人生下半場勇敢活出自我許多藝人忌諱談「老」,但方文琳不然。
53歲那年2位至親的離世,讓她意識到生、老、病、死並不遙遠。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無悔的人生?在幾位手足中,大弟和方文琳感情最好。
他身體一向硬朗,又熱愛運動,卻在壯年之際突然發現罹患胃癌。
從確診到離世,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
沒想到,大弟才走不到半年,就讀大學的姪女和朋友出遊竟也發生車禍意外,讓全家人深受打擊。
「弟弟和姪女離開後,我開始做很多以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
」方文琳說。
在大弟的告別式上,她承諾要為弟弟完成一場全馬賽事。
2019年,她回到家鄉彰化參加著名的「田中馬拉松」。
小弟和當時參與演出的8點檔《生生世世》劇組都陪她一起跑,完成當初和大弟的約定。
她笑說,「我們經過大弟的塔位,還跟他說哈囉呢!」如今路跑上癮的她,還許願60歲時要再為自己跑一場全馬賽事。
設立目標,也是為了自我鞭策:「這5年都不能偷懶,要持續練跑!」舞台劇《明星養老院》有勇氣、有情感50歲後未來更開闊接演舞台劇,也是她從未嘗試過的新挑戰。
儘管從歌手轉戰演員多年,方文琳坦言,她過去實在沒有勇氣接下舞台劇的工作。
一來,多數舞台劇演員都是科班出身,不像她的表演方式是自行摸索習得。
二來,舞台劇是現場演出,演員一出錯,觀眾馬上會發現。
這回她應綜藝教父王偉忠的邀約演出《明星養老院》,不只角色戲分吃重,其中一幕還要登台獨唱〈掌聲響起〉,壓力其實不小。
她開玩笑地說,「第一場演出,我可能會全身發抖吧!」幸好,日前總彩排,看完演出的王偉忠特別肯定她:「聲音感情、抑揚頓挫都有。
方文琳,你真的很棒!」在表演工作之外,她近期在哥哥的邀請下也開始登山。
她自承怕蟲又容易「軟腳」,以前實在無法領略山林之美。
但現在,她不僅願意走出家門,還打算挑戰東南亞最高、海拔4,000多公尺的京那巴魯山!愛喝咖啡的她,也考慮要學煮咖啡、考吧檯師證照。
或許將來有天,可以像過世的大弟一樣,開家咖啡廳。
「50歲以後,我覺得未來的路很開闊呢。
」方文琳說起未來,眼神中有閃亮的光芒。
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才正要開始。
原文:單身女子的一人療癒儀式!55歲方文琳:獨立變老,是我對女兒的體貼
2020-12-28新聞.元氣新聞
愛子跑步猝逝王應傑悲痛:他平時有運動習慣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猝逝,王應傑今天受訪時說,本來大力栽培兒子接班,但練跑時意外猝逝,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相當悲痛,現在將先處理後事,也提醒年輕人要注意心臟疾病。
王應傑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
王怡中17日先到公司批公文,接著到台大練跑暖身,為日後馬拉松比賽做準備,但可能因天氣突然轉涼,王怡中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隨即送往台大醫院搶救,醫療團隊裝上葉克膜、做心導管手術,但仍宣告不治,享年39歲。
王應傑說,王怡中是他大力栽培的接班人,淡江大學畢業後,送到美國深造,沒想到上天就這樣帶走。
「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的心真的很痛」,王應傑說,王怡中為人敦厚,真的很捨不得,意外來得太突然。
他也呼籲,天氣變化劇烈,年輕人也要多多注意心臟疾病,不管有沒有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健檢。
王怡中為國光客運董事,育有一子。
王應傑說,將先處理王怡中後事,媳婦已在國光客運任職管理部多時,是很優秀的經理人。
曾擔任國大代表的王應傑多年深耕房地產,近來觸角伸至運輸業,子女除王怡中外,還包括前TVBS主播王怡仁。
2020-11-22養生.運動天地
只要有運動就好?專家建議:先認清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走路、跑步、游泳、瑜伽?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高衝擊還是低衝擊運動?專家認為,選擇運動前,思考自己要的運動目標很重要,然後對照自身條件,就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運動。
以下是專家歸納出各種鍛鍊的優缺點。
走路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體重與新陳代謝、增加創造力、睡眠品質、延壽優點:簡單、方便、有效。
在相關研究中,步行者的壽命更長,睡眠品質更好,比起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關節炎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
研究也顯示,步行能增加創造力、增強記憶力。
只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
缺點:如果沒有配合飲食控制,步行不太可能讓你減重。
提醒:根據2018年的研究,輕快地步行指每分鐘至少100步,建議使用手機APP協助計算,如果低於100步,請加快腳步。
游泳如果你的目標是:增加耐力、關節健康、加強上身肌力、改善情緒優點: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壓力,並支撐沉重的乳房,因此對許多女性而言,游泳比跑步更理想。
游泳對於降低血壓效果不錯,也能增強肩膀、核心背部肌群。
缺點:游泳比其他運動更能增加食欲,因為它不會增加體溫(運動時體溫增加愈多,愈不會有飢餓感)。
跑步如果你的目標是:強壯心臟、更好的新陳代謝、更結實的骨骼、瘦身、愉悅的心情優點:因為是劇烈運動,不必花太多時間,每天15分鐘甚至5分鐘就有效果。
它簡單、技術含量低且功能強大,對於減肥也有助益。
缺點:每年至少有50%的跑者受傷,尤其是新手。
如果膝關節因過去受傷或關節炎而不適,請換另一種運動,跑步可能加劇關節病變。
重量訓練如果你的目標是:肌力、瘦身、健康代謝、加強骨骼優點: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還可以控制血糖,減少腰部脂肪,並在訓練後燃燒更多卡路里。
新研究顯示,進行重量訓練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和憂鬱,也可以增強大腦,刺激健康的新腦細胞生成。
缺點:重訓對強化骨骼確實有益處,但每周須至少進行三次,持續一年才有效果。
另外,重訓不當很可能受傷,尤其是背部,因此剛開始時,找健身教練協助是必要的,得先花上一筆錢。
彼拉提斯瑜伽如果你的目標是:柔軟度、平衡性、核心力量、上身力量、減輕背痛、鎮定優點:這兩項運動都強調緩慢、精確的姿勢以及呼吸控制,彼拉提斯通常還會針對腹部核心和背部肌肉訓練。
研究顯示,彼拉提斯和瑜伽都可以減輕背部疼痛,增加手臂和肩膀的力量。
還可以紓壓,並增強下半身柔軟度。
缺點:這兩者不是有氧運動,2016年一項針對瑜伽的研究,歸結出這類體位運動的效果大致與走路相當。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耐力、代謝健康、不花太多時間優點:高強度間歇訓練包括在跑步機、飛輪或墊子上反覆快速地劇烈運動,並穿插一點較簡單的動作。
間隔時間可能短至20秒,完整的HIIT鍛鍊通常持續不到30分鐘,因此非常省時。
研究顯示,對提高耐力、控制血糖和燃燒脂肪有效。
缺點:既然是高強度運動,可能會有點難受,喘、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還好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並不長。
但這類訓練一開始需要由專業協助進行。
單車如果你的目標是:關節健康、耐力、腿部力量、增強免疫力優點:從事單車運動,關節不需承重,對膝蓋、背部或臀部痠痛的人很適合。
它還能增強大腿肌肉和臀肌、增強耐力。
一項針對老年單車騎士的研究顯示,單車運動能使肌肉和免疫系統維持在年輕狀態好幾年。
缺點:不須負重,所以無利於預防骨鬆。
如果騎單車上班兼運動,可能吸入空氣汙染物。
另外,騎車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也需要增添各種配備。
資料來源/Health.com
2020-11-12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你不想運動?科學家解密隱藏的「不公平」因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不想運動?雖然對於許多疾病而言,運動是最好的療法,但是我們不願意運動流汗的藉口林林總總,幾乎可以寫滿偵探小說家蘇.葛拉夫頓(SueGrafton)作品全集那麼多的書本中。
雖然我們的藉口可能非常荒謬可笑(我今天上班時帶了一大盒甜甜圈爬上樓梯)或是合情合理(我昨天跑步時有條狗咬傷了我的大拇趾),不過我們從事的運動量只有我們需要的一小部分,這點幾乎無庸置疑。
原因很明顯,運動會造成痠痛,讓人不舒服,渾身發臭。
既然有時間,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慘,而不是端著巧克力馬丁尼,看一集《杯子蛋糕戰爭》(CupcakeWars)?的確,運動不如家務那般一定得去做,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目前驕縱自己的程度已經到了連按遙控器都覺得太辛苦,所以還可以用聲控的方式讓串流播放下一集的《樂享美妙旅程》(Diners,Drive-InsandDives)。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變得能夠輕鬆進行,因此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人覺得要費盡千辛萬苦。
科學已經詳盡列出運動的種種好處:讓力量增強、使人精力充沛、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減少憂鬱、減輕體重,以及降低許多和過重相關疾病的發生機率。
研究也指出運動甚至能夠延長壽命,增進學習與記憶能力,減緩心智老化。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起身去運動呢?基因或許能夠成為部分解答。
對於雙胞胎的研究顯示,遺傳組成會影響我們想去運動或是寧願休息。
有些人天生的基因所打造出來的身體,便不適合從事某些類型的運動。
澳洲雪梨大學的凱薩琳.諾斯(KathrynNorth)所領導的研究指出,運動員的表現和ACTN3這個基因有關。
ACTN3蛋白質位於能夠快速收縮以產生高速度運動的肌肉纖維中。
短跑選手和健力選手含有許多這種蛋白質。
而有些人含有一種突變,會停止製造這種蛋白質,這些人比較適合耐力運動。
所以你喜歡短跑或是長跑,舉重或是有氧運動,原因可能在於構成肌肉的基因有所不同。
專業運動員無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但是有些人的確具備了由基因帶來的天賦。
有些遺傳造成的好處非常明顯,例如籃球選手往往高到需要注意飛得太低的飛機。
不過有的時候遺傳優勢比較隱晦。
奧林匹克運動會巨星艾羅.曼泰羅塔(EeroMantyranta)越野滑雪時顯得輕鬆自在,而我們現在知道這種高強度賽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的理由了。
他的紅血球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receptor)發生了突變,讓他體內製造出來的紅血球數量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比起同場較量的選手,能夠把更多的氧氣運送到極需氧氣的肌肉。
這個例子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和這類的人比賽,你認為公平嗎?如果你認為這是公平的,那麼你應該允許服用紅血球生成素好讓自己的紅血球讀數提高,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Armstrong)便承認自己用過這種激素。
有些人更喜歡運動的原因在於,耗費體力之後,腦部感覺到的報酬比較多。
牽涉到腦中多巴胺報酬系統的基因變異,可能和某些人的身體活動多寡有關。
如果在運動後能夠得到報酬,那麼就會更傾向去運動。
如果你上健身房沒有感覺到報酬,就可能要找其他的方法從事運動。
任何加菲貓的粉絲都知道,人類不是唯一會懶得動的動物。
密蘇里大學的法蘭克.鮑斯(FrankBooth)注意到他實驗室有些大鼠更勤於在籠子裡的轉輪中運動,而有些就如同荷馬.辛普森(HomerSimpson)避開自行車那樣避開轉輪。
他的團隊篩選了對於運動喜惡不同的大鼠,進而培育出喜歡運動的大鼠和厭惡運動的大鼠,比較兩者之間腦部基因表現的差異。
有些差異支持兩者多巴胺報償其系統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感受到報償,而有些人沒有。
吃垃圾食物會大幅減少從事運動的動力,這是垃圾食物對於健康的另一項致命打擊。
研究指出,西方飲食和懶惰與憂鬱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頂尖的研究人員所做出的結論是,肥胖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懶惰或是缺乏自律,而是因為垃圾食物改變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
以大鼠進行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
餵大鼠不健康的食物不只會讓牠們發胖,也會降低牠們進行有報償任務的動力。
科學家也調查了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間微生物相的差異,另外許多差異模式也出現在健康飲食者和不健康飲食者之間。
二○一七年,愛爾蘭科克郡的農業與食品發展部(TeagascFoodResearchCentre)的電腦生物學家歐拉.歐蘇利文(OrlaO’Sullivan)比較了英式橄欖球男性運動員和四體不動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相。
在男性運動員中,微生物相不僅更多樣化,而且有許多有益健康的艾克曼菌。
除此之外,運動員的肌肉雖然飽受折磨,但是發炎的情況卻比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微生物相更有助於健康。
規律從事運動的人所具備的微生物種類會製造丁酸,這種化合物有很強的抗發炎功效。
西班牙馬德里歐洲大學(EuropeanUniversity)的瑪麗亞.德.馬.拉羅薩.培瑞茲(MariadelMarLarrosaPerez)也在二○一七年發現到,從事中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小時)的女性,身上的微生物相比不運動的女性活躍許多。
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艾克曼菌之類的益菌數量增加。
1
2
3
4
5
下一頁
最後頁
共
5
頁
延伸文章資訊
- 1【運動小姐】因為跑步,我更喜歡自己 - 女人迷
跑步帶給我們的,除了增加身體的耐力和柔軟地,也讓你發現原來自己還有更 ... 將它設定為最愛,定期去看看文章,在新的一年養成看運動文章,感受別人 ...
- 2【跑步】共697 篇相關文章、報導 - 體路Sportsroad
與跑步相關的文章、報導共697 篇| 最新文章: 【越野跑】大嶼山兩峰賽圓滿結束黃美欣女子組成功衛冕,【柏林馬拉松】「長跑之王」再創世界紀錄!傑祖基第4度稱霸柏林.
- 3文章| 跑步筆記
- 4跑步|相關文章 - 元氣網- 聯合報
了解跑步最新資訊,專業見解與生活解方.
- 5跑步- 最新文章-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跑步最新文章相關標籤: 跑步, 馬拉松, 運動, 超馬, 慢跑, 公益, 運動健身專欄, 弘山勉, 最強跑步分析全書:顛覆舊有「常識」及「姿勢」 打造適合跑步的身體,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