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狀況中的台灣教育改革 - Hendrix Colleg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從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的開放與政治的民主,教育改革運動一波波地展開,像高等教育的擴張、師資培育制度從一元成為多元、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改進高中及大學的 ... 後現代狀況中的台灣教育改革 台湾国立暨南大学 杨洲松教授      台灣從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的開放與政治的民主,教育改革運動一波波地展開,像高等教育的擴張、師資培育制度從一元成為多元、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改進高中及大學的入學考試制度等,其中主導著這些改革運動的主要組織為1994年成立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其在1996年《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所提出來的「鬆綁」(deregulation)成為台灣過去數年以來教育改革的主軸理念。

其雖然打破台灣教育以往較為一元與集權的傾向而走向多元與自由,但同時也因此促使台灣的教育更加走向市場化、商品化、重實行與反專業化。

以下僅以台灣高等教育以及師資培育制度的改革趨勢作分析。

  (一)高等教育知識商品化與市場化    就知識化為商品,教育成為市場而言,根據前述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況》一書中的觀點,在一個高度科技發展的後現代社會中,知識不再以知識本身的追求與心靈智慧的培育為最高目的,知識已成為一種商品,並經由科技的管道販賣於各種網絡上。

準此,傳統上作為追求並傳播知識以提昇心靈智慧並促進學生人性潛能發展的大學也就面臨了極大的衝擊與挑戰,進而重組及改變了大學的任務、組織結構與教育過程。

   知識研究不再是大學的專利,許多企業具備有自行研發的能力,甚至有時大學必須仰賴與企業的合作來進行研究,開發新的「知識產品」。

高等教育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樣買賣的商業性產品。

   大學的結構也產生了轉變,能夠在全球市場中獲利的科技取向知識成為大學的主幹,獲得最多的研究經費及最大的發言權。

相對的,藝術及人文社會學科更加不受重視,其學生可能成為失業的一群,科系也可能因「績效」不彰而「退場」。

   以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為例,自90年代以來即不斷地朝向普及化與市場化的方向進行,大學的性質及其與社會、國家、企業間之關係亦如前述產生了很大的轉變。

一方面,由於國家對於高等教育補助的減少,迫使大學向企業及市場傾斜以尋求研究經費;另一方面,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鬆綁也使更多企業投入高等教育市場,使得高等教育機構急速擴增。

在1990年的時候,台灣四年制的高等院校有46所,到了2003年則已經膨脹到了151所。

而這些新擴增的機構又以科技研發與生產之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為主。

而由於大學數量與學生人數的快速增加,在財政壓力下,政府改採「績效」掌控大學經費的分配,大幅縮減補助;另一方面則對於學費政策採取鬆綁,使得公私立大學都走向高學費政策,讀大學成為一種「投資」,這些也都反映出了知識商品化的取向。

   從後現代狀況來看,高等教育的消費市場化以及知識的商品化只怕是無可逃脫的趨向。

但是從大學的理念而言,大學除了提供知識服務社會之外,還肩負有探究知識真理的核心任務與價值。

大學如果要作為知識機構而生存下來,就必認真思考他們自身的定位。

而政府和其他公共權力部門也需要給予大學為實現其使命所需要的支援。

完全以產業商品的觀點去處理高等教育的問題並非教育之福,也非國家社會之福,甚至非全體人類之福。

  (二)反專業主義的師資培育改革    台灣師資培育的發展,在1994年立法院正式通過,將「師範教育法」改為「師資培育法」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前者正式確立師資培育的「一元、閉鎖、管制、公費」的政策;後者則建立了「多元、開放、自由、自費」的政策(吳清山,2003)。

師範大學及師範院校以外的一般大學可申請設立教育系所及教育課程,加入培育高級中學、國民中小學至幼稚園教師的行列。

師範校院不再享有獨享教育市場的優勢,而必須與一般大學共同競爭有限的市場資源。

此種由一元到多元的師資培育方式的轉變,其實不僅是培育的管道與方法開放多元而已,更是在師資培育制度背後有關教師養成之理念的轉變。

唯師資培育實際施行後,也產生若干問題,尤其是專業理想與實習檢覈引起最多質疑。

為改進上述問題之缺失,教育部遂1998年5月成立專案小組,檢討師資培育之修正,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於2002年7月經總統公佈施行。

   檢視台灣修正後的「師資培育法」,處處充斥著反專業、重實行的傾向。

因為在市場導向重實務、輕理論的職業訓練思維下,專業培養中極具關鍵性之實習自然也變的不重要而可削減。

根據「師資培育法」第七條第二項規定:「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包括普通課程、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

」第八條規定:「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者,含其本學系之修業期限以四年為原則,並另加教育實習課程半年…」其中教育實習由一年減為半年並以外掛另加的方式辦理,且不再支領實習津貼。

此種作法有為不斷增加的實習教師津貼解套的功能,但為了經濟上的理由,卻可能犧牲了專業的堅持。

    (三)結語    後現代社會的到來已是不可抑制的狂潮,並將對於教育產生極大影響。

教育人員面對後現代過於讚揚或過於貶抑懼怕只怕都不是合宜之道,而是仍宜冷靜理性地看待後現代對於教育的正負面影響,以期能夠發揮「實踐智慧」,使教育更臻美好。

事實上,現代啟蒙理性所帶來的「人文主義」不宜在教育活動中被棄置,而是應該再度加以肯定;只是也必須注意到多元文化的現象,學習尊重不同個人、群體、族群、國家及文化間的差異,避免威權主義的形成。

如此也就必須要求捍衛理性民主的社會,使各種論述能得到同等合法的發言權,這也是未來教育應該致力的方向。

   台灣教育在過去的時年教改中充斥著許多重實行、反專業、的思維,雖然走向市場化、普及化可以活絡教育的各個面向並求得績效。

但高等教育若一味地向市場看齊,以實作性規準作為辦學標準,而失去其追尋「知識」、「真理」的任務,逐漸成為「職業訓練所」,無疑是另外一種墮落。

台灣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宜重新思考並定位高等教育的角色。

CultureCommunication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ReadingsinChineseandProcessThought OdysseyParticipantDiscussionBoard Archives ChinaOdyssey2009Blo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