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寶貝聰明伶俐,從這個六一就開始這樣做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孩子之前,對於孩子的期待就是能夠健康,希望孩子能聰明伶俐。

真正成為父母,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希望孩子能變得聰明伶俐,可是你明白了,這與你怎麼和孩子交流有著密切的關係。

作為父母的你,是否這樣做了?

孩子聰明從說話開始

要孩子聰明伶俐,不僅僅是孩子自己說話,作為父母的你也要一起說話。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說話的時候,你能幫助孩子創造一個豐富語言的環境,讓孩子接觸更多的詞語、句子,對於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在和孩子說話的過程中,孩子不但能說話,更會說話,對於理解不同場合,不同的情緒,也能學會面部表情、身體、語調等的運用,自然也就能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寶貝。

作為家長,你得這麼說話

1說你看見的一切東西

很多家長會頭疼和孩子說什麼話,其實只要在孩子能接受範圍內,你看見什麼都可以說,可以說說路上看見的小動物,街上新換的廣告牌。

可以聊聊孩子今天遇到的事情,聽聽孩子詳細說說事情的經過。

看見水果店,可以問問孩子喜歡吃什麼水果。

2說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不論是一時還是長期,都是很好的話題,而且話題的拓展可以非常廣泛。

比如孩子喜歡玩具汽車,我們不僅僅和孩子說他喜歡玩具汽車的本身,還可以說說汽車的發明、不同國家汽車的特點。

當孩子再大一些時,我們就可以說下汽車各部件與作用。

比如GPS定位是怎麼幫助我們的。

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總是更有表達與交流慾望。

3孩子需要表達不是表態

很多家長和孩子交流都是自己巴拉巴拉說一堆後,轉頭問孩子「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這時候孩子根本不用說話,點頭搖頭就能回答,所以多讓孩子表達才能讓孩子更多的思考。

比如看見一隻小鳥,不要問孩子「這是不是一隻小鳥?」試著和孩子說:「那是什麼?它是什麼顏色的?「

別用這4種方式教育你的孩子

1恐嚇的安全教育

對於孩子的安全,父母最為關心。

但是往往與孩子溝通時候,很多父母卻喜歡用簡單粗暴的誇張恐怖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比如不睡覺就會被大灰狼吃掉,或者人販子把你賣掉,「警察」會帶走你等。

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在對外界的探索中逐漸變得保守而敏感,更不善於交際、適應性差,抗挫折能力較弱等。

長大後也會顯示出多疑、敏感等特點。

你可以選擇告知孩子:「這個電器可能會讓你受傷,火會燒壞你的衣服,還會讓你受傷去醫院打針吃藥……"

2過分寬容孩子的錯誤

很多雞湯類文章會告訴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寬容」,結果很多父母卻在孩子應該樹立正確是非觀的問題上過分寬容。

「孩子小,不懂事。

」、「他還是個孩子,和他生什麼氣?」這兩句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然後家長在講清楚道理之前會先說一些「不全是你的錯」等等話語「安慰」孩子。

孩子會產生「原來我並沒有錯,原來我不會因此受罰」的認知。

這是因為孩子心理發展在這個階段主要集中於對結果的判斷上,如果做錯事,家長一味袒護,孩子沒法對事情進行正確的判斷,家長不要期待孩子長大能自然明白。

可是當孩子再長大,家長又會說「你都多大了,怎麼還這樣。

」,伴隨孩子叛逆期的到來,這樣措不及反的認知轉變會變成親子矛盾的問題。

3體罰代替教育

雖然很多家長明白體罰不好,可是還是很多人抱有「必要時候也要打一打」的心理。

體罰其實是效率較低,成本又過高的懲罰手段。

你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理解規則、認識錯誤,但如果孩子沒認識到行為本身不對,這個體罰就變得不再正確。

比如偷吃零食,體罰雖然可以讓孩子短時間不再犯,但是如果再次偷吃成功,這個行為反而會被強化。

體罰會導致孩子在處理問題時偏於逃避責任、尋找藉口,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等等。

4監督孩子做事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很多問題,特別是作業問題都會選擇監督的方式,甚至會直接幫孩子完成。

總擔心孩子完成不夠好,但是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的,並不是醉著年齡增長就能獲得的,過多的干預和限制,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甚至會讓孩子收到「我很無能」的暗示,陷入惡性循環。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我們也在不斷學習中,這是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小編祝願所有孩子健康快樂,祝願所有家庭幸福美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打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近日,趙薇透露曾因養育問題煩惱。原來,她按照以前媽媽對她的教育方式——對小四月體罰。誰知卻換來小四月與她冷戰一星期!痛定思痛後,趙薇發出「她始終不是我」的感嘆。於是,「體罰孩子」這一話題又在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