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
在孩子們的玩耍交往過程中,難免出現矛盾衝突,有些別人家的「熊孩子」真的挺過份,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別人家的「熊孩子」要不要管?本文結合實際事例,探討了家長面對孩子衝突的處理原則,並給出了實用的操作建議。
作者:李爽
樓下傳來吵鬧聲混雜著孩子的哭聲,聽見一個大人叫道:「我的孩子我自己會管,輪不到你管!」好奇促使我隔窗望了望,兩個四、五歲的小孩兒,兩個氣急敗壞的大人,再細聽,大體是兩個孩子玩,一個孩子搶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被搶孩子的家長教訓了搶玩具孩子,然後搶玩具的孩子就哭了,孩子的奶奶就火了,兩個小朋友的爭搶升級為兩家大人的爭吵。
如果家裡有個4、5歲的小朋友,這場面一定不陌生,這個年齡是問題多發時段,一方面小朋友脫離了自由玩耍階段,開始人際交往雛形,另一方面小傢伙們往往還拿捏不好輕重,處理不好關係,所以常常矛盾不斷。
面對孩子的社交衝突,很多家長也經常陷入該不該管、如何管的糾結中。
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少專家意見可供參考。
作為一名實戰派,我的經驗是家長要伺機而動。
第一、先聽先看先觀察,不要急於出手動口
專家們都說孩子們之間的問題儘量家長不要參與,讓孩子自己解決。
具體操作起來,我們做家長的要提醒自己不要太多捲入孩子的情緒里,先用耳聽,用眼看,用心觀察。
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不一樣,你覺得馬上就要爆了,這個時候一個孩子的一句話可能四兩撥千斤,立馬峰迴路轉了。
因此,很多時候,你只需要等一等,孩子們有屬於他們的智慧和尺度。
有一次,兒子跟一個比他大兩歲的男孩玩。
那孩子明顯全面秒殺兒子,從我的角度,那孩子實在是事兒吧啦嘰的,兒子一方面屁顛屁顛地跟著人家,另一方面差不多也已經到忍耐的極限了。
就聽那個男孩說:「我有金牌和銀牌。
」這種壓倒式的優越感讓兒子無所適從,我看到兒子急得眼圈都紅了,正打算出手相救,就聽兒子說:「我喜歡吃雞排和魚排。
」嚯卻,對仗工整,倆人居然平平穩穩地進入下一主題。
你看中的東西孩子沒有那麼看重,甚至有時候孩子願意委屈自己來維繫這個遊戲的夥伴關係,家長這個時候特別容易想太多——孩子這麼不爭,將來長大了怎麼參與殘酷的社會競爭?不行,我得教他……其實稍微換個角度,這事就比較容易想開:你是喜歡跟願意替別人著想,肯委屈自己的人交朋友,還是喜歡跟什麼事都算計得清清楚楚,自己肯定不吃虧的人交朋友呢?競爭的環境中,會合作的人才是真贏家呀!孩子本能的應對自有他的智慧,我們欣賞就好。
第二、看清形勢,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些別人家的「熊孩子」確實是挺過份的,比如接二連三地動手或者總是搶別人的東西,而「熊孩子」的家長明明在旁邊跟沒看見似的……面對這種神一般存在的別人和別人家的「熊孩子」,專家的話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孩子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就需要我們當機立斷,出手幫一把了。
先試著和家長談談。
「孩子玩這個玩具的時間似乎有點長嘍,要不要提醒TA一下,其他孩子有點等不及了?」「孩子的動作有點大,我家寶貝似乎有點受不了了,要不要提醒TA一下?」
和對方家長談的時候要著力於描述現場,別做道德評判——「你家孩子占著玩具不讓別的孩子玩」、「你家孩子在故意打人」,這樣的表達明顯帶有攻擊性,容易引起對方的情緒反彈。
很多爸爸媽媽會覺得這樣不是迴避問題嗎?確切講,叫「迴避衝突」——問題可以慢慢想辦法解決,衝突其實沒有必要。
大多數衝突並不利於事情的解決,掌握火候避開衝突是種智慧,對於孩子,甚至對於很多成人都是個需要長期學習的過程。
別人家「熊孩子」還是別人家「熊」來管比較好,因為每家有每家的說理方式,管教風格,每家的孩子也有每家孩子的天然節奏,這個,孩子的家長最了解也最合拍,小朋友發生矛盾,最好的辦法是分開孩子,各自做各自孩子的工作。
當你善意提醒的時候大多數家長會配合,孩子們也會隨之調整,但如果仍舊不管或者傷害在即,比如:對方「熊孩子」打自己孩子的頭,必須立即上前阻止,迅速帶孩子離開。
當然,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
因為這個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會心生怨恨,感覺對方的「熊孩子」少家教。
深呼吸,試著先把怨懟放下,「同理心」這個時候特別重要——既然是孩子,就難免犯錯,如果你的孩子做錯了,你希望TA怎樣被對待?好,那我們就用這樣的態度來處理。
比如:抓住孩子的胳膊,一遍遍告訴TA:「你這樣做會弄疼**,你媽媽也不會喜歡你這樣做。
」直到他平靜或者他哭鬧,他的家長來了交給家長,簡單解釋就好,剩下的事情他們自己處理,迅速帶孩子離開。
第三、事後適度復盤很有必要
每天臨睡前很多家長會和孩子聊聊天,說說一天裡發生的事兒,大人可以幫著他理清思路,但儘量讓孩子自己表達,我們可以先聽聽孩子對白天發生的事是怎麼看的,然後和TA討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處理這個局面?家長要謹記:別忙著給答案。
事實上4、5歲的孩子開始邏輯思維的發端了,小傢伙會用自己的腦子想事情,讓孩子開動自己的小腦袋瓜,多提供幾個思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辦法用起來才順手。
很多家長容易較真,一定要裁判出誰是誰非,其實真挺沒必要的,孩子們之間大部分不是是非大問題,也沒必要每句話、每個情節都完全復盤,一些基本的原則告訴孩子就好。
比如:對方打你的頭一定要大喊!
再比如:沒經過你同意對方拿走你的玩具,要告訴他:「這是我的玩具,我正在玩,請你還給我。
」對方不還可以搶,搶不過可以找媽媽。
要相信:孩子的成長一定在媽媽的視線之外。
第四、有個特例,如果是老人帶的孩子,儘量迴避衝突。
我曾有親身體驗。
有一次兒子和一個奶奶帶的小女孩玩,都已經玩得差不多往家走了,奶奶走在前面,倆孩子在中間,我在最後。
倆孩子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著玩,玩著玩著就有點打急了,兒子下手可能有點兒重,畢竟是男孩。
其實那個女孩大他好幾歲,高他一頭,而且倆人一直在互打,還是小女孩先開始的,我走在後面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就在奶奶回頭的時候,聽見小女孩說:「奶奶,他打我!」那個奶奶都沒個中間過程直接就飆髒話,別說兒子,連我都給罵暈了。
兒子頓時飆淚,嘴裡出來一串兒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髒話,小拳頭緊握……我迅速平復了一下自己,緊緊地抓住兒子:「您別生那麼大氣,孩子我先帶走了,有啥事等您消了氣再說。
」我家住一樓,兒子一進家就開始找自己的玩具兵器,要出門打架,被我堅決制止後,大哭:「你就讓她這麼罵!」其實那一刻無緣無故被劈頭蓋臉這麼罵一頓,我也懵了,只是很本能地覺得不能衝突,再說我也罵不過人家。
那天,那位奶奶足足罵了五六分鐘。
接下來發生的事給我和兒子都上了一課。
這事之後的兩三天,很多認識不認識的鄰居都來安慰我們母子,還有人表揚了兒子。
兒子也迅速在這個局面中得到了成長——不逞一時之強,不計較一時的對錯。
現在隔代人帶孩子的情況非常普遍,由於多數老人將保護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孩子發生社交衝突時很容易過度保護,我們需要理解老人的心態。
另外,一些老年人有像高血壓這樣的疾病,不能著急生氣,如果一時負氣非要爭出個高下,真惹出大麻煩了連我們自己都會覺得內疚。
因此,遇到老人帶孩子的情況,應儘量迴避衝突。
總結一下:別人家「熊孩子」最好交給別人家「熊」來管,非管不可,最好別讓別人家「大熊」炸毛;還有,就是一定要好好好好愛自己家的「小熊仔」哦!
(作者李爽,河北電台《午夜情正濃》節目主持人,心理學碩士,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個四年級男孩的媽媽。
微信公號:DJ李爽。
願與你共同探討親子溝通話題。
)
本頭條號擁有30余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
歡迎關注!
小孩子打架家長都是怎麼做的?四個大人打一臉血,倆孩子又玩上了
在內蒙的時候兩個孩子玩沙,不知道怎麼打起來了,發展成兩邊家長四個大人打起來了,好傢夥,鐵鍬,石塊,四張滿是血的臉!110,120,都來了,拉走了,倆孩子又在一起玩沙子了…我親自見過一小孩,7.8...
孩子過生日,竟然沒有蛋糕,沒有蠟燭,原來媽媽——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 在孩子過生日的時候給孩子寫封信,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禮物。一方面家長可以藉此梳理一下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孩子也可以感受到爸爸媽媽濃濃的愛。小一點的孩子可以讀給他聽,大孩子...
愛發脾氣又不聽話,家長需要這麼做!
天天寶貝兩歲半之前,可以說是天使寶寶,很聽話,父母跟他溝通事情也很順從,但是自從過了兩歲半之後,只要是和小朋友出去玩,一不順心就發脾氣出手打人,爸爸媽媽制止了可還是屢教不改,有時還會用手指著爸爸...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別讓你的孩子從小沒教養
下午帶宸寶去醫院複查,地鐵上一對爺爺奶奶帶著小孫子坐我們斜對面。男孩2歲左右,奶奶拿了半塊蘋果給孩子吃,小孩一邊吃,一邊吐。座位上,周邊地上吐了一圈的碎蘋果肉。邊上的人一臉嫌棄地看著爺孫三個,但...
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除了找老師,還能怎麼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幼兒園老師如果遇到小朋友之間的「欺負」與「被欺負」,通常會怎麼處理?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如果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會詢問哪裡疼,是否嚴重,讓孩子立刻得到情緒上的安慰和必...
小朋友打架,你怎麼看?
【編者按】前段時間,網上熱傳一個視頻:杭州一家商場內,一位媽媽因為兒子被一個小女孩踩了,歇斯底里地發作。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是很常見的,當你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辦?讓我們來看看下面...
有娃的地方就有江湖,最實用的兒童遊樂場生存法則請拿好,不謝!
因為經常要帶著孩子出去玩,網上一則商場兒童遊樂區孩子之間踩踏的視頻引起了我的重視。視頻中一名小女孩對一名一歲左右小男孩做出了踩踏行為。男孩的母親情緒激動,屢屢要求女孩道歉,多次拉扯女童。甚至還與...
不要等到孩子被欺負了才知道這些……
前段時間,收到了一位4歲孩子媽媽的留言,她講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我帶著兒子去參加工作中的聚餐,一起吃飯的還有另外兩個同事的女兒,也是4、5歲,於是三個孩子就一起玩。玩了一會我的兒子跑來跟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