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方言,媽媽普通話,會影響寶寶學說話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朋友跟我講了一個煩惱,說自己家的寶寶1歲8個月了,看著很機靈,但就是學講話很慢。

問了一下家裡的情況,原來寶寶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爸爸媽媽想讓寶寶從小講普通話,因此也一直跟寶寶說普通話,但是爺爺奶奶又經常對寶寶說方言,結果寶寶到現在會說的話沒幾句,怎麼辦呢?是不是單一的語言環境,更有利於寶寶學說話啊?

寶寶說話晚,與多語言環境無關!

這裡首先糾正一個錯誤的觀點,國內很多育兒類的文章都會提到,語言環境過於複雜,寶寶會不知道該學哪種語言好,於是會出現「貴人語遲」的情況,甚至還會出現所謂的「失語症」……

這可嚇壞了不少媽媽吧!實際上「失語症」是腦組織病變導致的,和多語言環境半毛錢關係都木有!

國外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在單語還是在多語(≥2)環境下,寶寶說話早或晚的幾率都是一樣的。

多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也在正常的範圍內。

多語言環境下,寶寶會在不同的表達中,學習不同的語言,然後兩種語言系統相互補充。

慢慢地,他們會逐漸學會區分兩種語言,在和不同的對象說話時,能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靈活切換,並不會出現所謂的表達障礙!

另外,不同的語言在寶寶的大腦中會產生兩個不同的迴路,雙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寶寶,會對兩種語言都作出反應。

從大腦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轉換的能力,能使寶寶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表現,也就是說,多語言的環境還可能讓寶寶更聰明!

不少多語言家庭的寶寶說話晚,怎麼解釋?

估計不少媽媽都會想到身邊某個寶寶,因為家裡語言太複雜而很遲才學會說話。

確實,很多家庭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寶寶出生後不久就由家裡的老人帶,爸爸媽媽都想著讓寶寶從小就學普通話,但是老人操著一口地道的方言和寶寶交流。

不知不覺地,寶寶突然有一天奶聲奶氣地跟爸爸媽媽說了一句「很土」的方言,那腔調像極了爺爺奶奶……嚇得媽媽瓜子都掉了,趕緊用普通話糾正寶寶的口音。

實際上,寶寶說話晚,並不是由於語言環境導致的,而是家裡人的態度。

例如:寶寶剛在爺爺奶奶那裡學會了一句方言,超有成就感地在媽媽前面說「苹怪」,結果媽媽一驚一乍地回應道:「寶寶不對!不能這樣說!來,跟著媽媽學『píng~guǒ~』」

但是,媽媽一轉身,爺爺奶奶又跟孩子說方言了,這可怎麼辦呢?

寶寶正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出現了說話晚的情況。

很多兒科醫生都提到一點,頻繁更換照顧者,孩子的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因為每個照顧者的風格都不一樣。

在寶寶語言學習方面也一樣,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才會導致寶寶說話晚。

「到底誰說的才是對的?我應該聽誰的啊」——寶寶內心的糾結,爸爸媽媽都了解嗎?

家裡語言不統一,怎麼辦?

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自然的語言環境,大人刻意干預,才是孩子學語言的最大障礙。

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少困難。

這時候大人不要心急,不要再次糾結到底是「單語言好,還是多語言好」。

家人之間融洽地交流,原來是使用哪種語言的,現在就使用哪種語言。

孩子本身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只要受到家人一致的鼓勵,即使身處普通話與方言的雙語言環境中,孩子一樣能慢慢學會。

威廉·西爾斯說過:「寶寶使用語言,是不用教的,不過他聽得越多,就能更好地學說話。

確實,讓孩子學說話,從來就不是讓孩子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聽大人講什麼是「主謂賓,定狀補」。

語言是在溝通中學會的。

大人對寶寶的需求能做出及時回應,在日常生活中多說,自然地說,才真正有利於寶寶學說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學說話 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有媽媽擔心,寶寶已經到了學說話的年齡,平時在家跟他主要是說方言的,有時候也說幾句普通話,不知道這會不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研究發現,如果多種語言混雜,可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專家建議,為了避免讓孩子...

寶寶適應能力超強,締造天才能力

當今社會交通便利,天南地北組成家庭是非常普遍的。我們這一代人基本能嚼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不排除也會有一定口音。現在很多新家庭有了愛的結晶,要不請長輩幫忙照看一下,要不請個阿姨看護照料,往往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