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誣陷和欺負,父母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本我以為孩子是不會說謊的,但我錯了。

90後的孩子會因為需要用錢騙自己父母要交學費,會因為想要買一個新手機去扔掉原來的手機。

就連10後的孩子都會說謊,因為怕被懲罰將責任推到其他孩子身上;想要讓老師覺得自己是最好的將不好的說成是別的孩子做的。

孩子之間互動「打架」的事情,很多時候是男孩子之間較多。

作為也是一個男孩的母親,我比較擔心的就是發生這樣的事情。

對被「打」或「打」人的孩子來說,如果處理不得當會對其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性格有所影響。

「如果在外面被欺負了,先別管三七二十一打回去再說!」雖然這種教育方法我是不能苟同的,但要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或欺負別人了,父母真的能袖手旁觀嗎?——不見得。

第1種情況

孩子欺負別人

首先,被欺負的孩子父母第一時間肯定會來找你。

比較有涵養的,跟你加個微信私下來溝通。

大部分都會直接在幼兒園班的微信群里公開質問。

這個質問其實有兩種含義:一來是讓班級里的其他家長都有所警示、知道XX孩子打人了,以後你們要注意一些;二來是讓班級老師們知道,因為直接跟老師告狀怕老師不好做。

對於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裡都是大王,誰不讓著孩子呢?所以到了幼兒園後,孩子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孩子相處,一有不如意就用「動手」的方法去解決;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孩子並不覺得他是在「打人」只是覺得好玩,甚至是想要表達親近的一種不成熟的方法。

就像我們小時候,班級里總有那麼幾個男生喜歡去「惹」女生,長大了以後才知道原來男生們是想和女生做朋友。

對男孩子來說,小時候沒動過手的基本沒有。

這是生理結構和心智成熟所決定的,因此男孩子的父母尤其要注意這方面的教育。

追溯原因這些場景你一定熟悉

小時候如果孩子不小心磕著桌椅哭了,家裡人不要去說「都怪桌子,打桌子」這樣的蠢話。

因為以後孩子就知道撞到誰了反而是對方的過錯;

家裡人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一旦孩子出現動手的舉動要及時制止,不要還去跟孩子嘻嘻哈哈。

我看過最傻的情況就是:老人不但不說孩子,還再次把臉湊上去說「寶寶來,這一邊也打一下」發展到後來孩子就養成了「欺軟怕硬」的個性。

另外,在孩子12歲前避免其看到暴力的場面。

尤其是通過電視、手機、ipad這些數碼產品,還有現在很多名為兒童設計的動畫片卻又非常多的暴力場面。

最典型的就是那個《光頭強》所以就算避免不了孩子看電視或電子遊戲的話,也一定要選溫和健康一些的內容。

第2種情況

孩子被別人欺負

無可避免發生肢體衝突或語言矛盾的時候,家長首先自己要平靜、要冷靜,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就去罵孩子,被欺負的孩子家長也儘量先了解情況。

否則兩個孩子也許都會牴觸去幼兒園。

幼兒園的老師們如果注意到孩子之間動手,要及時拉開兩個孩子並耐心詢問情況。

對經常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給予不傷害其自尊的冷處理懲罰,比如搬個小凳子讓動手的孩子坐在旁邊、減少一次和大家一起玩遊戲的機會。

當然孩子會回家去告狀,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斷下結論認為老師是在惡意對孩子。

一旦父母也不分事由縱容了孩子動手的行為,孩子下一次就會更變本加厲。

隨著孩子長大,力氣和體格都在發生變化。

萬一,真的希望是萬一的情況下,孩子被欺負受傷了,甚至需要就醫的程度。

上面這些方法估計就都XXX飛到腦後了,孩子都受傷了還談什麼平靜溝通啊?

被打家長陳述真實的一個故事

就在今年6月份左右吧,我看到幼托班我們那個老師的兒子,被班裡同學打到眼睛受傷、眼角膜受損的程度。

我在微信里看到後那個觸目驚心啊!小心翼翼地去問老師她是怎麼處理的、怎麼做到還能依然如此平靜每天去按時上班的?

「事情已經發生了,吵沒有用。

先把孩子治好了再說。

對方家長也做了賠償和道歉,孩子是無意的,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力氣。

所以切記!!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人的哪一些地方絕對不能碰,哪些事情絕對不能做!!!對自己也是,自己做錯了但是不知道如何道歉就打自己,這也是很多孩子都會表現出來的行為。

還有孩子如果被打以後,父母不要告訴孩子說「下次再有人打你,我就讓我爸派人來揍你」這樣孩子只會知道依賴父母去處理問題,並且養成說大話、誇海口的壞習慣。

第3種情況

孩子被誣陷或說謊

這種情況不局限在被誣陷打人,也包括被誣陷偷東西、做壞事、不聽指揮等。

例如有一次,兒子在商場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海洋球。

看得出來他很想加入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他就去拍拍對方、跑過去就直接抱住對方、扯著孩子的衣服想要說什麼。

但是換來的是「你幹什麼?!」「媽媽,他打我」「媽媽,他好煩啊,你幫我趕他走」

我在旁邊看著,不管別人怎麼推走兒子、怎麼嫌他煩、如何攆他走。

他依然笑嘻嘻地又跑過去想要再試一次。

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如何表達,現在也是,因為他先用了行動再用了語言,所以導致誤會。

所以此後我就告訴兒子:當你想要和小朋友玩的時候,你可以先說「帶我一起玩好嗎」如果別人說你推了他,而你不是故意的時候,你可以說「我不是故意的」先打個招呼比事後解釋來得更好。

也許我的說法對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男孩子來說,還是難了一點。

當然也有同月齡的男孩子可以理解我的這種說法,但是我發現早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說謊、更容易出現誣陷別人和「碎嘴子」的情況。

家長觀察發生在家裡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家裡來了一個小朋友。

兩個男孩子一起玩,我坐在旁邊。

剛進家門不久,那個男孩子就跑過來跟我說:XX媽媽,XX在做早操的時候總是用手打我肚子。

我一開始還以為真的是兒子做過這樣的事情呢。

轉而一想不對,做早操的時候總有家長拍了視頻發在微信群里的,哪裡有什麼小朋友打人啊。

「如果下次有同學打人,你可以負責制止哦~」我換了一個方式讓他把這個明顯的謊話給打住了。

接著那個小男孩把玩具槍扔進了床底下,卻跑過來告訴我:XX媽媽,是他把槍扔進去的。

我看著我兒子,他也不過來狡辯,我就沒說什麼,應了一句:好的,我知道了。

接著那個小男孩讓我媽媽去幫他拿高處的一輛車,我媽媽說那個車的遙控器不見了玩不了,男孩子竟然跑過去對著我兒子說:「你去幫我打她。

」指指我媽媽。

我兒子眼睛瞪得很大得看看我媽媽,看看那個男孩子,就說了一句:不能大外婆。

等那個男孩子走了以後,我過去抱了抱兒子「你說的對,外婆不能打。

其他人也不能打。

這個男孩子過於早熟了,他知道用謊言來保護自己不受懲罰、竟然已經懂得「借刀殺人」的道理。

我還是喜歡比較單純、心地善良的孩子。

從表面上看,這個男孩家教也很好的,父母也很嚴格有知識。

會不會是家教過於嚴格和壓抑,或者家裡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孩子用上了謊言和武力呢?

一般情況下,家庭環境中的絲毫變化、家庭成員的情緒波動,都會影響到孩子,會導致孩子說謊、爆粗口、動手。

例如父母吵架、父母常年不陪伴或只陪不玩、父母的言行不一、父母習慣了狡辯,甚至突然出來的弟弟妹妹也會對第一個孩子的性格發展有所影響。

雖然我也很想經常邀請小朋友來家裡玩,或者會想著帶孩子去串門。

但是我發現了,有時候熱情也會被別人誤解、多嘴容易讓人討厭。

所以從此以後我在班級微信群里基本緘口不言,只是看看。

而微信群里似乎也安靜了好一陣子,除了每天幾個請假的孩子,父母依然會在群里發消息@老師

到最近兩天幼兒園班裡又發生了一次兩個孩子因為是否打人的情況,當然也依然是在微信群里得知的。

據說動手的孩子就是之前那個來家裡玩的男孩子,我媽媽看到了第一時間叫我。

我跟我媽媽說「別這樣。

事情還沒了解清楚之前不要亂說。

」因為我問了兒子,他並沒有說幼兒園裡誰和誰打架。

兒子從來不回來說幼兒園裡誰打人了、誰今天沒來、誰今天吃飯要餵、誰今天被罰坐了的話,他從來不碎嘴子倒也是個挺好的習慣。

但是同樣地,一旦他被欺負了他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容易讓壞心腸的人變本加厲。

所以在教育兒子這個問題上,要告訴他一味得讓步和沉默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堅定地告訴對方「不要打我」引起不了老師的注意時,就要主動說。

好在這次事情不像第一次的兩對家長在群里吵得你來我往的,而是比較平靜地就事情本身在了解情況和溝通。

但是我注意到了家長也對自己孩子的說法持有不確定,不知道自己孩子是不是在說謊、是不是經常有動手的習慣。

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希望幼兒園老師在紛爭發生的時候能出來講幾句情況,老師看到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孩子們之間是如何自己處理的,這樣能方便家長更好地溝通。

從幼兒園老師的角度出發,也許是希望家長和孩子通過一次次事情來找到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引導孩子去和夥伴溝通的方法。

能教書的是老師,能育人的永遠只有父母。

我是思成媽媽

喜歡請加微信訂閱號:K-12EDUCATION 早教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轉給家長)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的「愛動手、暴力」起來,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搶玩具,總是動手打人,這可讓父母愁壞了,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孩子被打,媽媽該如何引導?

兒子讀幼兒園,有一天他被班上另一個小男孩打了還掛了彩。起因是那個男孩來搶他的玩具,他不想給,就被打了!媽媽心疼得不行,嘮叨著要去找那個孩子的家長。其實,打兒子的這個孩子在幼兒園很霸道,經常把其他...

寶寶在幼兒園被打,到底該不該還手?

我的寶寶四歲了,性格還算可以,比較合群,但是經常是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玩著玩著,就被別的小朋友推到一邊去了或者一個大些的孩子過來就把孩子推倒了,然後把車搶走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那樣看著...

孩子厭學怎麼辦?愛遊學來支招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鋼琴,跳舞,英語。在6歲上學的年齡,孩子們已經有了3年多的上課經驗了。剛上學後,由於班級人數過多,老師管理嚴格。使得部分孩子會出現厭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