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糾正寶寶抓人、打人行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寶寶抓人、打人是常有的事,見過父母批評打罵教育的不在少數,有的家長大聲訓斥:"你這孩子怎麼回事?總是打人";生氣的父母甚至還會打孩子小手板,"叫你打人,怎麼不聽話?";在寶寶打了其他小朋友時,為了教訓孩子或者是礙於給對方家長一個"交代",有的家長會立即一個巴掌落在寶寶身上,"你怎麼能打小朋友呢?你愛打人,小朋友都不給你玩了……."。

寶寶抓人、打人的行為固然要糾正,但是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可能適得其反。

那麼,寶寶為什麼抓人、打人呢?該如何糾正是好?

1. 手的敏感期

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會相繼出現抓(一把抓、三至抓、兩指抓)、捏、投、拍、打等行為來發展手部的能力,最終得以完成手部精細動作能力的發展,這是手部敏感期。

孩子也正是通過手部動作來探索世界、認知世界,如果這一時期家長阻止了孩子的發展,孩子的手部能力發展就會延後,可能出現抓人、打人、扔東西等自我彌補行為。

應對策略:給寶寶提供自由抓、捏的機會,比如練習自己吃東西,有的家長怕孩子把衣服和地板弄髒,索性自己餵食,其實這就是無意阻礙了孩子的自由發展,對於孩子手部精細動作培養也是不利的,長大後有的孩子在用筷子、握筆、繫鞋帶等方面表現得比較笨拙,都是和手部敏感期發展受到阻礙有關。

2. 引起注意

爸爸正午睡,忽然被一歲半的兒子抓了一下就跑了,爸爸氣得直喊:"哎喲,你這個娃娃,我哪裡惹你了?該挨打了是不是!",爸爸氣,寶寶卻開心。

其實,寶寶的這種抓人、打人方式只是想引起大人關注,大概表達陪我玩啊。

類似的還有想和小朋友玩或者想玩別人玩具時,與陌生人打招呼時,都可能是伸手打人的動作。

應對策略:這種情況寶寶抓人、打人時,家長不要反應過激,要耐心的教導寶寶:"寶寶,如果想找媽媽玩就過來輕輕拍媽媽(或者找小朋友玩),說'陪我玩'。

",再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直接教他(她)只說'玩';每次見到陌生人,都教寶寶:"與人打招呼是揮揮手,說'嗨,叔叔'。

",經過多次耐心的訓練是有很好效果的。

3. 情緒的表達方式

對於較小的寶寶來說,不會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他(她)就只有藉助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脾氣時開始抓人、打人,尤其是在外面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家長對孩子"無理取鬧"的反抗表示憤怒,一頓訓斥甚至打罵:"這孩子脾氣犟得很,哪這麼不講理"。

當然也有個別家長認為孩子就是要"凶"一點,在外面才不被人欺負。

其實,這都是兩種極端的處理方式。

應對策略:我們絕不能縱容寶寶抓人、打人,但是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孩子,6歲以前的孩子很難理性的對待情緒,並且是一個反覆漫長的過程。

對於較小的寶寶可以通過遊戲、玩具等分散其注意力,並且直接給她(他)講該怎麼做;對於較大的寶寶,家長要立即制止抓人行為,並感同身受的幫助孩子表達出他(她)的情緒,例如:"你不能一直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一定很失望。

";"妹妹沒經過你的同意,拿走你的玩具,你很生氣。

",讓孩子感覺被理解,如釋重負就會減少抓人、打人動作,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給他講怎麼處理。

家長切忌不要打罵孩子,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他(她)模仿,你對情緒的處理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你能用理智控制想打罵他的衝動,相信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不會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喜歡打人的原因你知道嗎

天天3歲了,是小區的小霸王,經常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動手打人,搞的小區的家長都不願意帶著小朋友跟天天玩,天天的媽媽甚是煩惱。其實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時期。

寶寶打人不容忽視,記住4點幫助孩子糾正

最近看不可思議的媽媽,鄭希怡這個媽媽一直在成長進步,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現在能夠哄孩子,讓孩子對她有依賴,進步是很大的。而她的女兒浸浸是一位非常酷的女孩,不怎麼愛說話,一直在媽媽的身上掛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