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逗娃」,其實是在戲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媽媽帶著寶寶出門是件很受歡迎的事。

尤其是過節,帶孩子走親訪友,親戚朋友們總是喜歡逗孩子。

而,以喜歡為名義的「中國式逗娃」對孩子來講不是被喜歡,而是被傷害。

今天小恩的繪本故事《讓孩子學會說「不」——愛撓痒痒的威力叔叔》就是「中國式逗娃」的典型例子。

看似無害的身體接觸,事實上卻會對孩子造成相當的困擾。

不僅如此,某些看似無關痛癢的逗樂,也是對孩子的傷害。

譬如逗弄孩子。

把孩子逗的哭笑不得,素手無策,驚慌恐懼甚至哭泣後,大人們便笑了。

其實,逗孩子的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

但幼小的孩子,無法分辨玩笑的真實性,會信以為真,最後弄巧成拙。

把不該相信的東西相信了,不該當真的事情當真了。

「中國式逗娃」的傷害

01

「中國式逗娃」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有個4歲的小女孩,在弟弟的百日宴會上,被親戚朋友這樣戲弄:「你媽媽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小女孩焦慮的看了看一旁的媽媽,媽媽迎合著眾人哈哈大笑,像是默認也像是不反對。

小女孩無助的環顧下四周,突然哇一聲哭了,無論論怎麼哄都哄不好。

孩子一邊哭一邊抽噎地問:「媽媽真的不要我了嗎?」無論媽媽怎麼解釋,小女孩就是不信。

武志紅老師一篇文章里曾說過: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02

「逗孩子」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我們都喜歡看小丑在舞台上的滑稽表情和動作,因為我們被取悅了,於是笑了。

逗孩子也是如此。

我曾見過一個極品大人,手裡拿著一顆草莓,故意壓低了身子讓2歲的孩子拿,等孩子伸出手正要拿時,那大人又慢慢的抬高一點。

孩子再向上把手伸高一點,他又站高一些,這樣草莓總在孩子快要夠到的時候,又離開了。

最後孩子急的又拍手,又哭,又跳,草莓才給她。

孩子拿到草莓後就一個人走到房間最裡面才吃,生怕又被搶走了。

旁邊應和著的是那些大人和爺爺奶奶的笑聲……

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了動物園裡餵猴子的場景,投食者在竹竿上吊一塊食物,逗猴群們過來搶,然後竹竿一高一低,逗的圍觀人哄然大笑。

孩子就像是舞台上的小丑和動物園裡的猴群,他們用自尊取悅了旁人,卻傷害了自己。

03

過渡逗弄孩子,實際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2016年年底,在一場頒獎典禮上,相聲演員郭德綱,逗年僅5歲的安吉:你是我兒子。

結果,郭德綱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一個相聲演員,表演過程中怎麼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面對一個孩子,旁邊還有父母,以及台下萬千觀眾的矚目,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04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逗孩子?

逗」這個字,本就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逗人之人,喜歡看被逗者的窘迫和難看,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

為什麼逗小孩?為什麼不去逗比自己身份略高的人?為什麼不去逗上司和長者?

因為小孩拿他沒辦法。

他可以很容易地讓一個孩子滿臉通紅,很容易就讓一個小孩囧態百出,從而感覺到一種能夠擺布其他生命的優越感。

雖然,這種優越感並無惡意。

但孩子被這種優越感激發出來的情緒是真實的。

他們咆哮、焦急、哭泣、害怕、憤怒,這些對於孩子而言,不是逗弄,都是真的。

早期教育專家周令瑜說:被大人們欺騙、愚弄和嚇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

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05

國際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和國內著名幼兒專家孫瑞雪都提出,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張白紙。

0-6歲是孩子心智養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個時間段需要予以足夠的愛,關注,尊重和重視。

這時候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周圍的環境是什麼,他就吸收什麼,也就為他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奠定了基礎。

所以,請不要不知分寸的逗孩子。

如果你有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毫不猶豫的去拒絕。

擇學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台。

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有人用這9種方式逗寶寶,請勇敢Say NO!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孩子天真可愛,適度地逗小孩本無可厚非,但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大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

過年這樣「逗孩子」,最招人煩!後果很嚴重!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間的走動也頻繁起來,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更是會帶上孩子一起串個門吃個飯。然而我們身邊總有很多大人,喜歡找孩子開玩笑,目的往往不是逗樂孩子,而是逗樂自己。有些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