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有一種是在傷害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有一種是在傷害孩子,譬如逗弄孩子。
把孩子逗的哭笑不得,素手無策,驚慌恐懼甚至哭泣後,大人們便笑了。
其實,逗孩子的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
但幼小的孩子,無法分辨玩笑的真實性,會信以為真,最後弄巧成拙。
把不該相信的東西相信了,不該當真的事情當真了。
有個4歲的小女孩,在弟弟的百日宴會上,被親戚朋友這樣戲弄:「你媽媽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小女孩焦慮的看了看一旁的媽媽,媽媽迎合著眾人哈哈大笑,像是默認也像是不反對。
宴會結束後,那位媽媽突然發現小女孩不見了,於是發動所有的人四處尋找,後來在宴會附近一個小茶館的角落找到了孩子。
媽媽見女兒一個人孤零零的坐在角落,立馬撲上去抱住了她,嘴裡不停的念叨:「你嚇死媽媽了。
」小女孩淚眼朦朧的望著媽媽問:「你不愛我了嗎?」
原來,小女孩把那句「你媽媽有了弟弟,就不愛你了」的玩笑話,當真了,她想用離家出走的方式,確認媽媽是否還重視自己。
武志紅老師一篇文章里曾說過: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1
我們都喜歡看小丑在舞台上的滑稽表情和動作,因為我們被取悅了,於是笑了。
逗孩子也是如此。
我曾見過一個極品大人,手裡拿著一顆草莓,故意壓低了身子讓2歲的孩子拿,等孩子伸出手正要拿時,那大人又慢慢的抬高一點。
孩子再向上把手伸高一點,他又站高一些,這樣草莓總在孩子快要夠到的時候,又離開了。
最後孩子急的又拍手,又哭,又跳,草莓才給她。
孩子拿到草莓後就一個人走到房間最裡面才吃,生怕又被搶走了。
旁邊應和著的是那些大人和爺爺奶奶的笑聲……
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了動物園裡餵猴子的場景,投食者在竹竿上吊一塊食物,逗猴群們過來搶,然後竹竿一高一低,逗的圍觀人哄然大笑。
孩子就像是舞台上的小丑和動物園裡的猴群,他們用自尊取悅了旁人,卻傷害了自己。
「逗」這個字,本就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逗人之人,喜歡看被逗者的窘迫和難看,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
為什麼逗小孩?為什麼不去逗比自己身份略高的人?為什麼不去逗上司和長者?
因為小孩拿他沒辦法。
他可以很容易地讓一個孩子滿臉通紅,很容易就讓一個小孩囧態百出,從而感覺到一種能夠擺布其他生命的優越感。
雖然,這種優越感並無惡意。
但孩子被這種優越感激發出來的情緒是真實的。
他們咆哮、焦急、哭泣、害怕、憤怒,這些對於孩子而言,不是逗弄,都是真的。
早期教育專家周令瑜說,被大人們欺騙、愚弄和嚇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過渡逗弄孩子,實際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2016年年底,在一場頒獎典禮上,相聲演員郭德綱,逗年僅5歲的安吉:你是我兒子。
結果,郭德綱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一個相聲演員,表演過程中怎麼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面對一個孩子,旁邊還有父母,以及台下萬千觀眾的矚目,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2
國際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和國內著名幼兒專家孫瑞雪都提出,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張白紙。
0-6歲是孩子心智養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個時間段需要予以足夠的愛,關注,尊重和重視。
這時候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周圍的環境是什麼,他就吸收什麼,也就為他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奠定了基礎。
如果你也曾不知分寸的逗過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告訴自己:學會尊重一個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現哭鬧、不情願,請立馬制止:對不起,請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也非常不情願自己的孩子被逗的嚎啕大哭,但又礙於面子,畢竟是親戚朋友面前,若一本正經的拒絕別人,又會破壞了聚餐的氛圍,掃了大家的興。
如何恰當的拒絕別人又不失破壞氛圍呢?
● 凡讓孩子產生疑惑不安的問題,替孩子回答
拿百日宴會小女孩離家出走舉例,當眾人在逗弄孩子說媽媽有了弟弟就不愛你這樣的話時,作為父母,可以學著用孩子的腔調接上旁人的話:「才不會呢,媽媽說過會永遠愛我的。
」如此回答,既解開了孩子的疑惑也不失立場。
再比如,走親戚遇見熟人,有人上來索要招呼讓孩子叫:叔叔阿姨大嬸。
如果孩子抗拒,不要勉強孩子,可以替孩子向熟人問好。
● 凡擾亂孩子認知的玩笑,直接決絕
生活中,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有些大人會不知輕重的逗弄孩子,譬如這類:2歲的孩子剛學會了紅色和綠色,當著眾人的面指認出了牆上貼著的對聯是紅色的,可旁人偏偏逗他說:「不對,那是綠色。
」等孩子說是綠色的時候,又逗他說:「不對,那是紅色。
」
對於一切干擾孩子認知的玩笑,要毫不猶豫的決絕,讓其停止愚弄。
有的人會錯誤的認為,經不起玩笑的孩子,太脆弱,甚至認為這是過度保護孩子。
其實不然。
在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的年齡里,他們分不清楚玩笑是非,在孩子眼裡,玩笑即是生活。
你對一個15歲的孩子說:「你媽媽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他可能會對你的話嗤之以鼻,因為他的認知能力已經足以區分這句話的真實性。
反之,你對一個幾歲的幼孩說這句話,他就會信以為真。
這就是不同年齡段,孩子認知能力的體現。
對於一個認知能力還處於萌芽階段的孩子,無論任何時候,孩子遇到逗弄,父母一定要堅定的站在孩子這邊。
讓孩子感覺有底氣,在父母這裡,總能找到庇護。
這意味著,孩子會潛意識裡認為,不管外界說了什麼,爸爸媽媽和我是一體的。
這種庇護不是溺愛,是保護。
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戲弄,是父母的責任。
又一個孩子被「逗」死了,中國家長這個習慣能致命
年關將至,親戚朋友間的走動也頻繁起來,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更是會帶上孩子一起串個門吃個飯。興頭上來,還逗孩子喝酒。前兩年,攀枝花的王爸爸帶著2歲的兒子去朋友家玩,朋友相聚,推杯換盞不亦樂乎,沒多...
逗孩子讓你開心一時,但是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你怎麼償還
逗孩子讓你開心一時,但是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你怎麼償還疼愛小孩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有一種就是在傷害小孩,那就是逗小孩。雖然逗小孩的人是沒有什麼壞心眼的,為了一時開心,可能是因為很喜歡小孩才這樣做的。...
你再對孩子做這齷齪事,小心我們朋友都做不成!
成人之間的玩笑,可能其中有些對於緩和緊張情緒和氛圍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加上關係親密的話,儘管有些可能並不是那麼搞笑,大人間也不太在乎。可放到小孩的世界,一些所謂的玩笑話,可就真的不是那麼搞笑了,...
木木媽說:拒絕和我孩子隨便開玩笑
逢年過節,親戚朋友帶著各自的孩子聚在一起,有些孩子逃不了被一些神經大條的叔叔阿姨們"逗",笑著要把孩子送給自己。這時候有的孩子會眼裡轉著淚看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看著父母時,有的父母甚至還會說...
快過年了,別讓熊大人「逗」壞了自家孩子
不得不說郭老師最近很熱,前陣子剛和曹雲金一場師徒撕逼大戰刷爆各大媒體平台,最近又因為強行安利自己是別人孩子的爸爸而上了熱搜。事情是這樣的:21號晚上,2016「年度敲萌寶貝」盛典,演員沙溢和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