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吉拉|逗孩子,其實是在戲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有一種是在傷害孩子。

譬如逗弄孩子。

雖然,逗孩子的人並沒惡意,甚至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歡。

可年幼的孩子,區分不了真實性,會信以為真。

小宇是我一個朋友的孩子,今年三歲,長得非常可愛,尤其是一雙大眼睛總是亮晶晶地看著你。

一次朋友聚會,朋友把小宇也帶去了。

因為都是熟人,說話也沒什麼考慮,很快大家就七嘴八舌地開始逗弄小宇:

「小宇,今天吃完飯,你媽媽就不回去了,跟我們走了,你自己回去好不好?」「小宇,那杯飲料被服務員阿姨放了藥藥,吃了會拉肚子的,快給我喝了吧?」「小宇,阿姨可喜歡你了,等下跟阿姨回家吧?」「小宇……」小孩子哪裡見過這種場面,一時間手足無措地看著媽媽,希望得到幫助,可惜他媽媽因為面子上抹不開,只是訕訕地笑著,直到小孩大哭起來,大家還不忘捉弄他。

「哎呦,小宇羞羞臉,這麼大了還哭鼻子」……後來,那天回去以後小宇情緒一直不好,很暴躁,說他一句他就動手打人,晚上睡覺還哭醒了,問他怎麼了,他說夢見白天的叔叔阿姨都變成鬼追他……

中國人普遍喜歡和小孩開玩笑,這玩笑,通常是大人笑得不亦樂乎,孩子卻莫名其妙。

在很多人眼中,是因為喜歡孩子才會逗他玩,是對孩子友善的表現。

然而,這「逗」法合適嗎?小孩真的喜歡這樣的「逗」法嗎?

「逗小孩」,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壞」大人對孩子的殘忍。

02

武志紅老師有篇文章曾說過: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見過極品大人,拿著玩具,故意壓低身子讓2歲的孩子拿。

每次在孩子快要拿到的時候,就把玩具抬高。

孩子看著玩具,卻怎麼也夠不著,最後急的哇哇哭,大人才把玩具給他。

見過極品老人,對著兩、三歲的孩子說:「你不是你媽媽親生的,現在有了小弟弟,你媽媽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因為這幾句話,孩子自己離家出走,報警後才在小區公園的涼亭找見已經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

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都忍不住想起馬戲團里,馴獸員餵猴子的場景。

馴獸員在竹竿上吊一塊食物,逗猴群們過來搶,然後竹竿一高一低,逗的客人們哄然大笑。

逗孩子的大人和逗猴子的馴獸員有什麼區別?沒有。

從佯裝搶玩具的「這個給阿姨玩吧」,到假裝威脅恐嚇的「你不是你媽親生的,你媽不要你了」,看著小孩子或緊張或驚恐,一群人都有看動物園小動物表演的快感。

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卻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

打著喜歡孩子的名義,把孩子弄的不知所措,這不叫逗,叫戲弄。

過渡逗弄孩子,實際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在一場頒獎典禮上,相聲演員郭德綱,逗年僅5歲的安吉:「你是我兒子。

結果,郭德綱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一個相聲演員、一個公眾人物,你在表演過程中怎麼逗,都是表演需要,這是你的本職工作。

但面對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旁邊還有父母,以及台下萬千觀眾,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孩子是模仿天才,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他就模仿什麼樣,最後導致他就是什麼樣。

0到6歲,是孩子心智養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愛、關注、尊重,而不是模稜兩可的壞榜樣。

03

早期教育專家周令瑜說:

被大人們欺騙、愚弄和嚇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所以,如果你也曾不知分寸的逗過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告訴自己:學會尊重一個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現哭鬧、不情願,請立馬制止:對不起,請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人逗弄了,不妨試試這樣做吧。

從一開始就制止

如果這個人是第一次捉弄你家孩子,你不妨直接制止,嚴肅地告訴他「不要捉弄孩子」!一開始就要把態度表明了,才能及時避免更多的尬尷。

及時告訴孩子真實情況

有時候可能也不好意思直接叫別人不要這麼做,特別是當這個人是長輩的時候。

所以,我會及時地告訴孩子事實。

孩子的爺爺戲弄孩子「等下我們都出去,把你一個人關在家裡」!我會馬上跟孩子說「爺爺是騙你的,你放心,爸爸媽媽永遠都會陪著你!不會把你丟下!」

以孩子的口吻制止別人的捉弄

站在孩子的角度,當別人的行為影響到孩子時,父母可以模仿孩子的口吻說:「叔叔,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以後不要這樣說啦!」這是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而且,此時孩子認為這句話保護了他,不僅對你心生感激,而且他會學會你這句話。

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

現出憤怒或悲傷等抗拒行為時,爸媽要成為孩子的支持者,「他們這樣做你肯定很難受!」跟孩子站在同一戰線,孩子會感覺到溫暖,他們會感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並且由於戲弄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因為父母的理解而減少。

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父母平時可以告訴孩子,當別人不恰當的言行讓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時,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要求對方停止這樣的戲弄。

當孩子不配合時,大人也會自討沒趣從而不再繼續。

父母自己不要成為孩子的戲弄者

經常會在街上見到父母跟孩子一起走,走著走著父母突然躲了起來,這類戲弄會讓孩子因為害怕不敢出聲或者大哭找爸媽。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他們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們並不是什麼玩物、動物或玩具,他們也需要被平等對待和尊重。

對於一切干擾孩子認知的玩笑,要毫不猶豫的決絕,讓其停止愚弄。

也許會有人說開個玩笑而已,父母太玻璃心了。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是這樣回擊的:

「生個寶寶不拿來呵護,難道是拿來摔的嗎?為什麼總有人在強調孩子的抗打擊能力,又不是諾基亞!玻璃心又怎麼,至少晶瑩剔透,總比摔不破的一坨木疙瘩好看吧!」很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這種庇護不是溺愛,是保護。

在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的年齡里,他們分不清楚玩笑是非。

你對一個18歲的孩子說:「你媽媽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他可能會對你的話嗤之以鼻,因為他的認知能力已經足以區分這句話的真實性。

反之,你對一個2、3歲的孩子說這句話,他就會信以為真。

這就是不同年齡段,孩子認知能力的體現。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製作出讓兒童歡樂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則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單純和信任,故意讓孩子擔心、害怕和哭泣。

在中國式的習慣中,口無遮攔是關係好的表現,所以,熟人之間不必介意距離,卻忘記了我們文化中,也有「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這樣的分寸。

對他人有分寸,對世事有分寸,才是一個人有教養的表現。

你家的寶寶有沒有被「戲弄」過?你們是怎麼反擊的?下方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吧!

—————————————

恩吉拉國際早教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機構、兒童心理資深研究者

免費分享成長資源,看到孩子更遠的未來

微博話題#恩吉拉育兒#專家問答全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萬不要讓別人隨便逗你的孩子

記得小的時候,不管我怎麼歇斯底里的喊、叫、打,大部分大人都像在看一場戲,他們那個樂啊,如果我哭了就更好玩兒了,「矮油還哭了你看你那個樣子好醜啊balabalabala……」。最感謝的,是我的媽媽...

大人們,請不要這樣逗孩子了!

元旦期間,媽媽帶小寶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大人們看到可愛的小朋友,自然惹不住想要逗逗他。但是聽了一個阿姨的話,小寶立馬哭了出來。原來媽媽需要臨時出去下,阿姨就逗小寶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小寶以為媽媽...

孩子們的玻璃心VS中國式逗小孩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有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可愛的孩子去逗逗孩子也是一種樂趣,但是小編想對這些經常逗孩子的人來說,你們錯了,你們認為只是逗逗孩子而已,對,你們認為而已,不包括孩子也是那麼認為的。其實你們...

那些不能對孩子說的玩笑話

"戲弄"孩子,是我們中國人一個有著悠久傳統並且樂此不疲的樂子。很多人會告訴你,"我喜歡你小孩才逗他呢,其他人我還不逗!"每次碰到這樣的人,只能微微一笑之。最好帶著孩子趕緊離開,躲得越遠越好。很多...

過年這樣「逗孩子」,最招人煩!後果很嚴重!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間的走動也頻繁起來,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更是會帶上孩子一起串個門吃個飯。然而我們身邊總有很多大人,喜歡找孩子開玩笑,目的往往不是逗樂孩子,而是逗樂自己。有些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大...

請不要再讓別人這樣對你的孩子

很多大人利用小孩的幼稚不懂事,故意讓孩子擔心、害怕和哭泣,目的是逗大人高興。家長在面對親戚朋友或熟人故意捉弄孩子時,千萬不能礙於面子不出面制止,兒童的心靈很脆弱,我們一定要小心呵護。

積木寶貝:請別這樣「逗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都重視智力發育,為了讓孩子更聰明不惜下血本。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又很輕易地用一句話就讓孩子的心智直接down掉,大腦直接進入休眠模式。比如下面要分享的,我們最常見的大人「逗」孩子方式。

我寧願你不喜歡我的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她

有了寶寶之後,不管是親戚朋友也好,鄰居也罷,看見寶寶總喜歡逗幾句。但是,大人之間開玩笑尚且有個度,很多人逗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把握不住分寸,常常傷害了孩子還不自知。最「經典」莫過於這些:「你爸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