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愛孩子要敢於說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著名青年問題研究專家孫雲曉有一次到江蘇金壇講課,近萬人聽完課後緩慢地退場。
等到所有人都離開後,一位媽媽開口諮詢讓他驚訝萬分:這位媽媽已經離家出走半個多月了。
原因卻是自己不僅管不了孩子,還被孩子打。
「以前家長最著急的是孩子離家出走了,現在是家長被孩子逼得離家出走了。
家長畏懼孩子,這樣的家長是失敗的家長,這樣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教育。
」孫雲曉說。
掌握更多的知識,擁有更豐富的信息,70後、80後們比他們之前的任何一代家長都更加重視家庭教育。
他們在回溯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後,對傳統的教育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一些西方的教育理論被很多家長視為教子「聖經」。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決定一個孩子的成敗在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自信的孩子才能成功」……
「我們在強調尊重孩子的過程中,又走進了一個重表揚、輕批評的誤區」,孫雲曉說:「我從來都不反對父母表揚孩子,教育其實就應該是一個找出孩子優點的過程,但是,表揚並不是唯一和全部,與表揚相對的批評,與獎勵相對的懲戒,對於每個人,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
在他看來,只有表揚沒有批評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使孩子經不起挫折,不敢承擔責任。
經不起批評的孩子是脆弱的,「愛孩子就要敢於對孩子說『不』。
」
家長失去權威孩子就失去榜樣
好家長=90%溫柔+10%的冷峻
「從小對孩子說『不行』或『可以』的意義在於,讓他在認識人生與世界之初,就明確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孫雲曉說。
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並不只是在孩子面前說出多少個「不」,而是正確的事情一定要堅持,錯誤的事情要堅決反對。
「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權威。
」孫雲曉說,「權威不是專制,而是一種人格的力量。
有權威的父母能在孩子迷茫時,『斷喝一聲』給孩子指出正確的方向。
」
田洪媛是一位北京的家長,兒子小澤跟她講起了學校里剛剛發生的一件事。
小澤有個同學很霸道,一次這個孩子打了另一位同學,被老師批評了。
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老師把孩子的家長請到學校。
沒想到,這位媽媽見到孩子正在挨批,不問青紅皂白就跟老師大吵大鬧,最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著老師說:「誰也不能欺負我兒子,誰欺負他我就讓誰好看!」
小澤問媽媽:「同學媽媽的樣子太嚇人了,我們班好幾個同學都快嚇哭了。
他媽媽都那樣了,明天他還有什麼臉面來見我們呀?」
「本來還在想應該怎樣才能消除這位媽媽給小澤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想到孩子們已經擁有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
」田洪媛說。
其實,這個孩子在學校的霸道很大程度上是他媽媽錯誤的教育方式的結果。
「當家長失去了權威孩子就失去了榜樣。
」孫雲曉說。
一位成功的父親曾這樣問女兒:「你認為什麼是好爸爸。
」女兒回答:「90%的溫柔+10%的冷峻」。
「這就應該是一個好家長的公式」,孫雲曉說,「90%的溫柔」就是家長要時時發現孩子的優點,並適時地鼓勵和表揚,「10%的冷峻」就是家長的威嚴,在該說「不」的時候堅決地板起面孔。
要讓孩子對過失負責
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教會孩子分辨是與非只是第一步,還要讓他們知道該「是」不「是」的時候是要承擔後果的,也要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懲罰,承認自己的過失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人們總是經歷病痛之後才能痊癒。
但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轉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上,家長們就容易犯糊塗。
通常是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草草批評一下了事」。
「現在家長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承擔後果的機會。
」孫雲曉說,孩子們犯錯誤也像是生病,只有品嘗過了錯誤所帶來的後果,才能知道錯誤所在。
孫雲曉講了自己女兒五年級時的故事。
那年夏天,女兒每天晚飯後,就帶著鄰居家一個三年級的小弟弟去附近的停車場玩。
停車場的保安怕他們把汽車劃壞,總是轟他們。
女兒便帶著小弟弟溜進停車場去捉弄保安,他們故意躲在汽車後面拿石頭敲地,敲得保安心驚肉跳。
被保安發現後,女兒就會帶著小弟弟跑向停車場的圍欄,身材瘦小的他們能從兩根圍欄中間鑽出去而順利逃脫。
被兩個小孩捉弄了幾次的保安也想出了辦法。
第二天,保安事先把他們逃跑那側圍欄的門鎖打開並虛掩,結果這次保安追上了他們,女兒逃脫了,小弟弟被留下了。
女兒回到家裡,又緊張又害怕。
聽女兒敘述完事情的經過,孫雲曉很嚴厲地批評她:「你是姐姐,事情是你帶頭做的,你必須出去承擔責任,把小弟弟換回來。
」
「女兒最初說什麼也不肯去,她很害怕,沒有勇氣去承擔這個責任。
」孫雲曉說。
後來他不斷鼓勵女兒:好孩子不僅要勇敢地做正確的事,做錯了事也要勇敢地面對。
最終女兒邁出了這一步,雖然保安並沒有對小弟弟怎麼樣,但是這個故事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犯錯時是最好的教育契機。
」孫雲曉說,「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喚醒孩子心目中沉睡的巨人,讓孩子在承受後果時,感受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
有自由才會有成長
應與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有人曾說,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
「因為有自由才會有成長。
」孫雲曉說。
他介紹,德國有一個傳統,過了18歲生日的孩子獨自出門遠行,爭取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並儘可能在外面待更長時間,以便認識世界、體驗人生,學會獨立生存的本領。
他們這樣概括本趟旅行:出門時是個孩子,回來就是成人了。
「中國的父母不忍心或者乾脆不敢這樣做,甚至採取完全相反的做法。
」孫雲曉說。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陳會昌教授從1995年起開始了一項跟蹤調查,到現在已經15年了,「這項研究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陳會昌說,「一顆種子是主動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感到舒適、自由,是快樂的;另外一顆種子是自制力。
就是要求自己做那些別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聽話、守紀律。
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是不快樂的。
」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兩顆種子都發達的人。
」陳會昌說。
「家長沒有節制的愛,是一味地順從、討好孩子,只讓孩子去做那些讓他『快樂』的事,沒有教會孩子做那些『不快樂但是也要接受』的事,這樣的愛是一種軟暴力,是會害了孩子的。
」孫雲曉說,「只有學會了等待、學會了節制,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
因此,父母要理性分析孩子需求,「合理的可以滿足,可有可無的要限制,不合理的要堅決拒絕。
」
父母要跟孩子保持一段「美麗的」距離。
「如果把孩子比作駕馭小船試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長,那麼,父母與教師便是導航的羅盤和燈塔,必須時時提醒缺乏經驗的小船長,哪裡有險惡的暗礁,哪裡是暢通的航道。
如果只是讚賞小船長的勇氣和智慧,而不發出前方險情的警告,恐怕與謀殺者無異,儘管他可能愛心無限。
」孫雲曉說。
家裡的孩子犯錯誤後,媽媽一定會說的話!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疑問:孩子犯錯後,到底要不要批評?怎麼批評才能既不打擊孩子的自信、挫傷孩子的自尊,又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呢?孩子犯錯後,批評是可以的。正確的批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