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獎懲奧妙多(二)——獎到甜,罰到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獎勵有時效,晚到不鮮美。

誇人是個技巧活,表揚不等於亂戴高帽。

獎勵無貴賤,喜歡最重要。

收穫成就感,才是最甜美的獎勵。

講清要求,劃定界限,教罰並重。

獎懲的目的是讓孩子明辨是非,穩固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糾正錯誤,杜絕再犯。

所以,獎勵要讓孩子感覺到「甜」;懲罰,要讓孩子感覺到「痛」。

只有這樣,獎懲才能觸及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獎勵有時效,晚到不鮮美。

  孩子表現好時,當然希望被父母、老師第一時間發現,自己能在讚美聲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如果孩子衛生打掃得特別乾淨,我能馬上指著地面表揚他,他就可以讓同學們都看到他的勞動成果,在羨慕的眼光中體會到喜悅。

如果老師事後才想起來表揚,勞動成果已經成為過去式,孩子的高興勁兒就難免打了折扣。

誇人有技巧。

  誇人是個技巧活,表揚一定要有針對性,要讓孩子知道他具體「好」在哪裡,他身上最令人欣賞的是什麼,最值得大家學習的是什麼。

「好」處要言明,誇人不隨意。

  學生在我的課上回答問題,我儘量根據他的發言給出指向性明確的表揚。

例如「你的思維很獨特,這是一種新方法」、「你很愛動腦筋」、「你以前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會以舊引新」等等,而不是簡單地千篇一律「你真棒」、「你真聰明」。

老師說他棒,他棒在哪裡?老師說他聰明,他的聰明體現在哪裡?當事人與大家都不明白,這份自豪和喜悅就遠不如前面的誇獎來得實在,更令孩子自豪,這樣就起不到鼓勵孩子堅持正確做法的作用。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作業寫得好的時候,家長要明確而清晰地表揚孩子哪個細節做得好,是字寫得工整,還是正確率比以前高,抑或是能主動檢查出錯誤。

而不要泛泛地說:「不錯,有進步。

」因為那樣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哪裡進步了,接下來該怎樣做。

更不能用淡淡的口氣隨便一夸,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沒誠意,進而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其實表現一般。

獎勵無貴賤,投其所好最重要。

  表揚的方法有很多:有用語言誇讚的,有用肢體語言傳達的,有用物質獎勵的……應該用哪種獎勵更合適,關鍵看孩子做出好表現的難度有多大,付出有多少,持續時間有多長。

  女兒二年級的時候我開始讓她嘗試寫小日記,雖然每天只寫一兩句話,但是她認字不多,好多字需要寫拼音,再加上寫字速度慢,短短的幾句話就需要花好長時間,所以開始她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一方面我想方設法幫她降低難度,比如採用先聊後寫、她說我寫等辦法;另一方面就大量採用賞識教育,只要她稍有進步,我就趕緊表揚她,給她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每到這個時候她就特別高興。

  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拿出她以前所寫的日記,和她一起閱讀回憶,憶起那些被遺忘了的小事,再次體驗到當時快樂的經歷和甜美的感覺。

這也是一種獎勵呀!有時候遇到女兒描寫生動、用詞巧妙的句子,我就會用充滿自豪的語氣讀給她爸爸和爺爺奶奶聽,讓全家稱讚她。

她的勁頭越來越足,日記自然越寫越長、越來越愛寫了。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有空的時候我會從女兒的日記中選出一篇,領著她反覆地修改,添加形容詞讓描述更細緻生動,修改關聯詞使之更加流暢。

有時候一篇文章,我們要反覆修改好幾次。

開始女兒很厭煩,一說改作文她就磨磨蹭蹭、嘟嘟囔囔的。

見此,我就想辦法減輕難度,並用了很多獎勵的手段來激勵她。

  有時候我會在開始之前先表揚她,誇她是個寫作的小高手,能像小作家一樣堅持寫書(我一直把她寫日記比作寫書)。

先激起她的好勝心和自豪感,然後趁熱打鐵開始改作文。

  有時候,遇到她說出好詞好句,我會拉著她爸爸參與進來,能多個人誇她,她的興致就更高了。

  我很少使用物質獎勵,特別是金錢獎勵。

即使偶爾要使用物質獎勵,我也是基於女兒的實際需求,考慮更多的是能否投其所好,而不是貴重與否。

  為了既能讓女兒下課時與同學快樂遊戲,又能鍛鍊身體,我打算給她買一根皮筋,教她跳皮筋。

但是我不想直接送給她,而是作為獎品獎給她。

於是我等到她某天改作文特別認真,寫出一篇好文章後,隆重地推出了這個神秘禮物。

一根皮筋值不了多少錢,但是它能帶來許多歡樂。

像這樣被我當成獎品的還有我手工縫製的沙包、親自錄製的故事磁帶,甚至有一次我把教她包餃子當成獎勵。

用我愛人的話說就是,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能拿來做獎品,卻總能領著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給孩子買貴重的禮物,花很多的錢,不見得就一定是他喜歡的、最想要的。

投其所好,只獎對的,不獎貴的。

  後來女兒的一篇《可愛的泡泡》發表在《快樂作文與閱讀》上,雜誌社給女兒寄來了十元錢稿費。

當時女兒才上小學二年級,掙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把她發表的文章和那十元錢一起過塑製作成相框。

這個相框至今還掛在家中的牆壁上。

通過付出、努力、堅持得到成功的喜悅才是深達內心的甜蜜,才是最大的獎勵。

親子雙方定好規矩,違背必罰。

  如果說獎勵是對正確行為的肯定,那麼懲罰就是讓孩子知錯、改錯,牢記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的一種手段。

很多時候,對孩子講再多的道理他都記不住、做不到,只有讓孩子從自己不良的行為中獲得了「痛」的感受,其相應的認識才會真正到位。

  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你能狠下心,堅決不讓他中間加餐或吃零食,讓他嘗嘗挨餓的「痛」,孩子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好好吃飯了。

  又如,父母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才准看電視,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讓他記在心上。

如果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就罰他幾天之內不准看電視,讓他心癢難耐。

  即,事先對孩子講清要求,劃定行為界限,如果孩子違背了規則,沒能達到要求,就要承受相應的懲罰。

同時教罰並重,讓孩子對受罰原因心知肚明,並讓他們知道應該怎樣改過,罰得他「痛」到能記住,才能起到遏制孩子不良行為的效果。

罰到「痛」,「痛」對地方。

  一說到「痛」,家長馬上聯想到懲罰三部曲:一罵、二禁、三打。

其實我所說的痛是指罰到孩子的心裡去,罰到他的痛處上,不是指狹義上的體罰。

對於一個愛玩電腦遊戲的孩子來說,一段時間禁止他碰電腦比打他一頓更難受。

打孩子,讓他牢記什麼事情不能幹是最嚴厲的懲罰。

如果孩子犯的錯情節嚴重,特別是屢教不改,打一次也無妨。

但是要少用、慎用。

濫用的後果會導致孩子被打皮了,遇到說理、補做等輕量級懲罰對他而言如同搔癢,最終導致孩子滿不在乎就麻煩了。

  懲罰要有針對性,一定要讓他該「痛」的地方痛。

  有一次我班上一個男孩擾亂課堂秩序被老師請家長,他爸爸苦惱地問我:「老師,我不護孩子,我真打他呀!可是昨天他才挨過揍,今天又犯了。

  我給他出了個主意:「比挨打更讓孩子恐懼的是不理他、冷落他。

你試試回家虎著臉,一句話不跟他說,冷他幾天,看看他啥反應。

  其實不到一天的時間,那孩子就憋不住了。

他心裡發毛,不知道一聲不吭的父親在想什麼,以為爸爸難過得這輩子都不打算要他了,嚇得痛哭流涕,主動保證自己一定改。

  女兒從小到大幾乎沒有挨過打,我對她最嚴厲的懲罰就是「坐板凳反思」。

她犯錯嚴重時,我會讓她坐到牆角的一個小板凳上想想自己錯在哪裡。

坐的時間長短取決於她犯錯誤的大小,有時候長達一兩個小時,期間不許玩玩具,不許看書,沒有電視,更沒有人會去搭理她。

女兒坐在那裡,無聊地扭來扭去,一會兒摳摳指甲,一會兒擰擰衣服,就是不敢讓小屁股離開板凳面。

這種「痛」不亞於打一頓。

  獎懲的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對自身的行為有所認知,從自勵或自律中得到滿足。

懲罰只是手段,最好的做法是防患於未然,事前的提醒和警告,事中的及時發現與急剎車,都遠比事後懲罰更有效。

  將功補過是很好的懲罰方式。

  我以前教過一個學生,有一次他從家裡偷拿了四百元錢買了一大堆遊戲幣,送的送,花的花,一下午全給揮霍光了。

等他媽媽發現時為時已晚。

他媽媽是個非常懂教育的人,她沒有打孩子,而是要求孩子將功補過,用自己的勞動「掙回」這筆錢。

她跟孩子約定了各種工作的「價格」,例如,收拾盤子、自己洗襪子、打掃房間、認真改正一些毛病,以及減免平時的零花錢用來還帳。

在還清債務之前,禁止孩子玩電子遊戲,減少外出遊玩次數和時間等。

孩子辛辛苦苦地用行動掙著自己每一分「汗水錢」,承受著錯誤帶來的代價。

  這位媽媽很會抓住時機,不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還間接訓練了孩子主動學習,積極勞動的好習慣。

教育方法得當,就能讓壞事變好事呀!

你錯了,但是父母依然愛你!

  對已經意識到錯誤並真心悔過的孩子,家長的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家長在寬容孩子時告訴他們:第一,你錯了;第二,我很難過;第三,但我依然愛你。

  在一般情況下,犯錯就應該承受懲罰,懲罰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樹立是非觀念,避免再次犯錯。

然而也有一些特殊情況,需要我們包容、諒解。

  有一天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小菲跑進來向我告狀:「老師,莉莉偷了我的記事本。

  「你怎麼知道?」

  「我的記事本有記號,丟了之後我一直找。

剛剛發現是莉莉偷走了。

  看來問題挺嚴重!但是莉莉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從未發現她有類似的行為,這是第一次。

所以我先告訴小菲:「這件事情還沒有調查清楚,先不要聲張,交給老師處理,不要把『偷』這樣的詞用在同學身上。

  送走了小菲,我馬上找莉莉談話,開門見山地問她:「小菲的記事本不見了,你知道這個本子在哪裡嗎?」莉莉馬上驚慌失措起來,小手緊攥著衣服角。

  我直視著她的眼睛再問:「你知道潘老師非常喜歡你,你那麼懂事、那麼可愛。

有錯誤不要緊,只要能改,在我眼裡你永遠都是好孩子。

」莉莉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淚水滾滾而下。

  她告訴我,她非常喜歡這個小本子,一時糊塗拿了別人的東西,並一再保證不敢再犯了,希望老師能原諒她。

  作為班主任,我們經常會遇到需要「破案」的事件。

小孩子會因為一塊可愛的小橡皮,花花綠綠的彩色卡片而心動,把它們據為己有。

特別是低年級小孩子,他們一時衝動考慮不到事情的後果,自制力比較差,同時他們又是那麼脆弱。

對於初犯的孩子,我們只需要讓他們明白錯誤的嚴重性,知道它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嚴厲警告,讓孩子記住這樣的事情絕不可以再做就足夠了。

如果處理失當,比如將孩子的行為公之於眾,或貼上「小偷」的標籤,極有可能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甚至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

  莉莉是初犯,而且平時一貫表現良好,從未發現其行為品質有問題。

所以我覺得在教育的同時應該保護她,給她一個改過的機會。

  我避開其他學生,找個沒人的角落,語重心長地跟她講清利害關係。

然後我給她找了一個能把這件事情圓過去的說法,和她約定這次就告訴小菲是老師要抽查學生記作業情況,讓莉莉負責去收幾個孩子的記事本,所以莉莉按老師的要求收到了自己那裡了,不是偷東西。

在我的努力下,這件事情風平浪靜地過去了。

  現在莉莉已經上了初中,是班級里的生活委員,學習、人品都非常出色。

前一段時間我們打電話聊天時她還提起這件事,她說這是她小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她還說,當時她覺得天都塌了,自己再也沒臉見人了,沒想到老師卻這樣大度地處理,對此她非常感激我。

  孩子犯錯,不等於不值得被愛。

  類似的「大事件」偶爾也發生在家庭之中:去同學家玩,順回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趁父母不注意拿家裡的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家長遇到這樣的事情不外乎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處理方式:給孩子留面子,大事化小,私下教育孩子;狠狠地懲罰孩子,公開孩子的錯事……

  哪種方式好?孰對孰錯?我認為關鍵要看孩子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以及事情發生的頻率,是初犯還是屢犯。

  根據孩子犯錯的情況及態度,決定處理問題的方式。

  如果孩子痛苦自責,說明他已經知道了自己錯在哪裡;如果孩子後悔害怕,說明他已經預感到事件將帶來怎樣的後果;如果他不能承受,不知所措……這時候道德層面的教育已經達成效果,所以家長沒有必要再嚴厲地苛責孩子,而是告訴他們:「你錯了,但是父母依然愛你。

」這樣一來,孩子同時受到情感層面的教育。

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順利地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

如果孩子對父母只有懼怕,出了事根本就不想讓父母知道,教育又從何談起?

  教育孩子首要的一條,就是讓孩子願意向你敞開心扉,願意聽你的建議。

想和孩子走得近,就要讓他知道:父母是他心靈的港灣,在他痛苦彷徨時能理解他、幫助他,讓他體會到什麼是親情,知道有人永遠愛著他。

這樣孩子才會相信父母,在做事之前聽父母的建議,在犯錯之後告訴父母,而不是逃避。

在特定情境下父母表現出來的溫柔大度,對孩子來說比苛刻的懲罰更有效果。

具體說來,家長「心軟」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孩子是否已建立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我採用大事化小的方法對待莉莉,是因為我依據她平時的表現,知道她只是一時糊塗,我的寬容不會給她的道德觀造成負面影響。

而有的孩子卻沒有是非意識,或者是非觀正在形成階段還不穩固,他們偷了東西會天真地認為這些東西就是屬於他的。

有些孩子打架、欺負弱小等,如果家長一味袒護,會使孩子認為自己可以凌駕於規範之上,闖了禍也不要緊,因為有父母幫忙。

一來二去孩子變得無法無天,終有一日闖下大禍。

  二、看孩子是初犯還是屢犯

  如果是屢犯,當頭棒喝的效果會好於心軟處理。

  我以前教過一個孩子,他竟然多次在學校內外截住低年級的孩子,問人家要錢要東西,還揚言不給就打人,最後被低年級的家長告到學校。

他父母多次說教都沒有起色,學校最終決定勸退他。

最後一次,他的一個伯伯出了一個「狠招」,徹底制住了他。

  這位伯伯和他父母商量好之後,找了一個當警察的朋友出面,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領著他去警察局參觀了一遍,然後找了個空屋子讓他靜坐了半天,戲做得十足。

這下孩子真正害怕了,知道了後果的嚴重性,再也不欺負人了。

  三、看孩子在做錯事後到底有多大悔意

  當孩子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羞恥,這本身就是一種內心的懲罰,不宜再受到額外的懲罰。

  我教過一個玩遊戲不知輕重的小男孩。

有一天下課,他和同學玩「鬥雞遊戲」,就是用手扳起一條腿,單腿跳著互相撞著玩,比比看誰的力氣大,誰堅持的時間長。

他撞倒了一個同學後,按照規則贏的一方應停止撞擊,可是他不但不停,還故意使勁踢躺在地上的孩子的腿,導致那孩子腿上烏青了一大片。

我趕過去時,他怯怯地看著我,一副後悔害怕的樣子。

放學後跟他父母交流時,我幫他說好話,建議家長不要打他了。

  然而令我失望的是,第二天他再次做出了傷害同學的事。

有位同學從他身邊經過時,他惡作劇地伸出腳去絆人家,導致同學摔傷。

可見昨天他的難過僅僅是因為害怕家長和老師的責罰,並不是真心悔過給別人帶來了傷害。

昨天的寬容沒有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可怕,更沒有起到警示作用。

是我高估了他的悔意。

  因此這次我沒有原諒他,直接把他的家長請來,講清楚前因後果之後,要求他和家長、老師一起陪受傷的同學去醫院,讓他親眼看看他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傷害,了解別人的痛苦,讓他也感同身受。

  受傷的孩子縫針時,我讓他趴在玻璃窗外面看了全過程。

雖然我和雙方的家長都沒有大聲斥責他、打罵他,但是他的臉色越來越沉重,表情越來越傷心,我知道他真的害怕、後悔了。

  自那次事件之後,他開始知道顧及別人,玩遊戲時更有分寸了。

  孩子是否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是否為首次犯錯,是否對過錯深有悔意,是家長可否選用寬容的教育方法的三大原則。

  孩子犯了錯,無論家長是否採用「心軟」教育,都絕不可以擺出無所謂的態度,讓孩子沒有壓力,不下決心改正。

  有一句常用語叫「教無定法」。

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人,不是加工零件,沒有哪種教育方法是百分之百正確的。

家長只能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採用相對正確合理的處理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孩子不聽話應該這樣教育他們,你學會了嗎?

有些家長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無策,不管是喋喋不休的訓教,還是大喊大叫的命令。孩子仍然不理,其實完全可以教導出既聽話又懂事的孩子,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下面要講的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

孩子道歉的正確打開方式,寶媽們你需要知道

本文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作者作者丨如意育兒道歉是減少人與人之間隔閡、破除誤解的良好的一個途徑,良好的道歉方式能夠讓人更容易融入社會,因此,讓孩子學會道歉非常重要的,這有利於孩子...

為人父母,你為什麼不敢管教孩子?

今天閒聊的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一類麻煩:孩子打人怎麼辦,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孩子非要買東西怎麼辦,孩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怎麼辦……每個家庭每個問題的原因、解決方法必然會有不同,但核心的方式往往了離不開...

有時候孩子犯錯不僅要批評,還要懲罰

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父母要批評孩子,而孩子早有準備,準備好了一連串的理由來應對我們的批評,所以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策略,找出他表現得還不錯的地方來表揚他,讓他措手不及,心防瓦解,再跟孩子分析做...

仁和提示:教育小孩 只需做好三件事

為人父母是一件既容易又很難的事,因為不需經過任何的考試就能成為孩子的父母,但正因如此,我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這裡仁和與大家分享,為人父母,該如何教育自家寶貝。一、每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