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是一輩子的修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雨霏

成長樹原創,其他公號轉載請輸入「授權」

跟幾位媽媽聊天,一位媽媽說孩子正在跟他們夫妻生氣。

原因是孩子不愛收拾屋子,弄得家裡到處都是書和玩具,讓孩子收拾,就嗯嗯的敷衍著,後來她實在受不了了,就幫孩子把屋子徹底收拾了一下。

可孩子非但不領情,還質問起她這個媽媽,為何要隨便動他的東西。

一直嚷嚷,說自己這個不見了,那個不知道放在哪裡了。

後來,孩子爸爸看不過去,對孩子吼:「你自己東西自己不放好怪誰啊,再說家裡哪有一件東西是你的?你自己賺了一分錢了嗎?」

孩子就不說話了,房門一關,開始用沉默抗議。

媽媽是想讓兒子養成收拾屋子的習慣,兒子是想讓父母尊重自己的隱私空間,父親本意是想讓兒子好好跟媽媽說話,卻表達成了對孩子經濟地位的嘲諷。

結果是媽媽委屈、爸爸發怒,孩子窩火。

兩口子跟孩子這場架吵的莫名其妙,最後說的完全不是一個事兒。

除了浪費了時間,挑起了爭端,絲毫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說話,也是一種修行

記得小時候在一位同學家里玩,她爸爸媽媽當著我們的面就開始吵架。

事情起因是同學爸爸要出去喝酒,媽媽不同意,說爸爸就知道跟一群狐朋狗友瞎混。

爸爸說自己的事情輪不到別人來管……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到摔桌子摔門了。

後來同學媽媽放出話來,說日子不過了。

同學嚇得直哭。

周圍一位鄰居奶奶聽到動靜過來勸架,拉著同學媽媽的手,問明事情的原委。

就開始勸和:

「你看孩子們都嚇成什麼樣了,她們小孩子都知道,鬧著玩不能摳對方眼睛。

你們這麼大的人了,怎麼說話非要戳對方心窩子呢。

在一起過日子,得多積口德才能過順當。

兒時不太明白,現在想來鄰居奶奶的話很是智慧。

佛法裡面就有一種叫做「造業」的說法,我們人每天的一舉一動、一詞一字,都會造業。

「業」有善業、有惡業,有清凈的業、有煩惱的業。

一個業造出來,就不可避免地會對別人產生影響。

一個影響串聯著一個影響,如此重重無盡,擴散出去。

一家人在一起,總會產生摩擦和矛盾。

但是不同的處理態度,不同的遣詞造句,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非要用言語做武器,以對方的尷尬窘迫,一言不發為勝利的家庭,一定是彼此消耗彼此不滿的。

能好言相勸,有商有量的家庭,一定是彼此滋養彼此尊重的。

想養育一個陽光快樂,知書達理的孩子,就非要父母先廣積口德,維護好家中這份親密關係不可。

耐心,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最近「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一個才四年級的男孩子,被同學扔廁所垃圾筐,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孩子一身。

整個事件是讓人氣憤的,也是讓人心疼的。

只有一點稍微讓人感到一點點欣慰,那就是孩子母親的態度。

她耐心的傾聽著孩子,堅決的維護著孩子,就像最初曝出事件的文章標題一樣:《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

別小看這種耐心傾聽的力量,有時它可能是想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我見過一個孩子,同樣也是經常在學校被別人欺負,但是他回家之後卻不敢跟父母說。

因為他也好面子,可能對方踢了他一腳,他跟父母說:「某某今天推了我一下」

而他父母的處理方式就是告訴他以後不要再跟這個同學玩了,或者跟他說,下次有他再推你,你就打回去。

再然後父母就開始若無其事的做自己的事情了,催他吃飯催他寫作業。

如此兩三次後,他便很少再跟父母說自己的遭遇,越來越沉默寡言。

我們成年人,不會跟一個一直在我們面前玩手機、沒事兒就批評我們、打斷我們的領導或同事交心。

孩子們,也不會給沒有耐心聽他們講話,忽視他們感受,對他們輕易下判斷的父母信任。

想了解孩子,想保護孩子,想讓孩子對你有尊重有信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付出時間和耐心。

讓他們了解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和守護他們的決心,讓他們知道父母是自己最大的後盾和保護傘。

父母的耐心,是與孩子溝通的前提,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溝通,需要講究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永遠不可能是你怎樣說他就怎樣聽。

像最開始那位媽媽家裡那樣,一言不合就吵一架的時候也有很多。

不想讓家中開戰,溝通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低聲說話,比吼罵管用多了

微博上看到一句話,說跟女朋友吵架的時候,不管你對還是錯,只要你聲音提高了,吵架的原因就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後面全程就變成:你竟然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試試?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當事者的態度。

跟孩子說話,如果你的聲音提高了,或者他的聲音提高而激怒你了,這個事情就不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而變成了一場話語權的爭奪。

雙方為了面子、尊嚴和地位,開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

這樣即使你用強勢的態度壓制了孩子,也不能讓他從心裡服氣。

最好就是把聲音放低,溫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態度。

☞有些事兒不商量,收回主動權

跟孩子打交道與我們跟大人打交道還是不同的,因為孩子並沒有到一個可以理性的去判斷是非對錯的程度。

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一味的跟孩子商量,讓孩子做主,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比如媽媽想讓孩子養成收拾屋子的習慣,每天跟孩子說:「兒子,你屋子太亂了,收拾收拾好不好?」,「能不能把你的屋子收拾一下?」這些諸如「好不好」、「能不能」、「好嗎」這種試探性的詞彙,會讓孩子理解為,這件事有商量的餘地,他可以自主決定。

當一件事情父母認為可以給孩子做主的時候,就用商量的口吻。

如果是原則性的,或者一定要孩子去做的,就要用堅決的句子跟孩子表達,去掉疑問語氣,不讓孩子討價還價。

☞表示出你的關心,也可以給出你可控的條件

初秋時候朋友圈一位媽媽曬了孩子罰站的照片,因為她帶孩子去廣場,廣場裡有個水坑,孩子非要在水坑裡跳來跳去。

她跟跟孩子說了好多次不要跳不要跳,孩子就是不聽。

最後她把孩子拎回家罰站。

問她為何不讓孩子跳,她說孩子沒穿襪子,怕孩子腳上沾冷水著涼。

很多時候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只是告訴他不要、不行、不許。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關心,而是父母對他的阻礙和對立。

自然也難以配合。

如果父母能夠說明道理,並給出一個父母和孩子都能接受的條件,事情就容易多了。

例如跟孩子說:「不能跳水坑是媽媽擔心你會著涼,著涼可能要發燒、拉肚子,去醫院排隊打吊針。

媽媽可以帶你去旁邊的台階跳,或者我們明天穿多點再來。

」孩子想必也不會非要跟媽媽對著幹了。

作家劉震雲曾說,人生在世說白了也就是和七八個人打交道。

剩下的人也許只是點頭之交、泛泛之談。

不好好說話傷害最多的就是你最親密的人,他們也是最愛你的人。

身為父母,和孩子溝通,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本身就是分內之事。

如果我們對陌生人謙和客氣,寬容耐心,卻忍不住對孩子飆狠話,把最壞的脾氣砸向他們,那麼有問題的絕對不僅是孩子,更要檢討的是我們自己。

因為教育好子女的第一要訣就是,有話好好說。

原創文章,請勿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天空樹(微信號skytrees001)定期分享百部兒童電影、繪本及音視頻故事等兒童資源,提供育兒資訊、親子活動及親子旅遊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樣講話,也許孩子會更「聽話」

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北歐一周歲左右的孩子,早上起床後,笑呵呵的自己爬下嬰兒床,解開睡衣,拿下尿包扔到垃圾桶,到衣櫃里拿出新的衣服換上,然後爬到梳洗台上刷牙洗臉。動作流暢、熟練,讓我們大開眼界,這...

我只是尊重我的孩子,怎麼就成了嬌慣忽視

尊重孩子,是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滿足孩子對獨立的需求。當孩子做事情出差錯或者不夠完美的時候,應該接納他、體諒他、相信他。但是,總有被誤解的時候。商量是尋問意見,不是嬌慣...

好好說話,真的很難嗎?

小寶把自己房間弄的很亂,媽媽看到後,十分生氣的說「你怎麼這麼懶,快去收拾了」。但是小寶還是沒有收拾,媽媽只好親自給小寶收拾屋子,但是當小寶看到媽媽收拾自己屋子時很不高興,覺得媽媽把他的玩具弄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