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現在給孩子打「預防針」還不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哪個瞬間你最想給」熊孩子「一個大嘴巴子?
就「熊孩子」這事兒,我跟同事說起來後,發現差不多大家都有遇到熊孩子的經歷,後來分享到幾個媽媽群後,有的家長也說,孩子調皮一點倒沒啥,不怕在自家犯「熊」,就是擔心孩子不清楚有些問題的對錯,會影響到別人。
1
熊孩子到底「熊」在哪裡?
一個1.8米高、由上萬塊樂高積木組成的「尼克狐」作品在北京展出,作者為了製作它3天3夜不眠不休。
展品周圍有繩子隔離出一個區域,而且有禁止觸摸的標誌,但剛剛展出1小時後,作品被一小朋友推倒。
朋友A以前在茶樓打暑假工,有群客人經常帶著孩子來打牌。
這些無所事事的熊孩子們會拚命地在茶樓里瘋跑,流竄於各個客人的房間,撞開門,跑一圈,又換下一間。
跑夠了之後就去大廳里大喊大叫,去撈魚缸里的觀賞金魚。餓的時候就跑去廚房看大師傅炒菜,然後直接用手抓盤子裡的菜吃,把大師傅氣得要死。
朋友B的表弟,二年級,從一年級入學開始就頻繁接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家長的投訴,表弟的爸媽更是三天兩頭就去學校「報到」。
據說他上課的時候想聽就聽,不想聽就直接跑出教室,老師批評就頂嘴,還經常亂拿其他同學的東西,運動的時候故意把球往同學臉上踢。
……
熊孩子「熊」就「熊」在他們做事出其不意,不考慮後果,忽視別人的感受,經常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再加上他們年紀小,是所謂的弱者,更是讓深受其害的人是說也說不得,打也打不得。
沒有一位父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熊孩子。
可有些孩子卻偏偏長成了熊孩子,為什麼呢?
2
「熊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得先掰扯明白一個概念——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適應於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由自然人發展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過程。
然而人的社會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比如:
張三偷偷拿了同學一支鉛筆,張三媽說:「孩子,拿別人東西不對,下次再拿我就打斷你的腿。
」張三從此再也沒有偷偷拿過別人東西。後來張三因為與同學吵架給了別人一拳,張三媽又說:「孩子,我們要文明,打人不能解決問題,要學會合理溝通。
」張三從此再也沒有跟別人動過手。最後張三成為了一個懂得尊重別人、遵紀守法的成年人。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對他行為的評價、約束,以及正確的引導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決定一個孩子會不會成為熊孩子的關鍵,並不在於孩子的不良行為本身,而在於其成長的環境中是否有一股力量,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影響、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 「熊孩子」,關鍵在於他是否能通過跟自己所處環境的互動來逐漸完成社會化過程。
因此,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江岸在她的《熊孩子成長史》一文中提到,「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土壤,那些頑皮胡鬧的孩子,在這樣的壞土壤中學到了骯髒糟粕的東西,加上對身世的忿忿不平,逐漸成長為下流人物。
」
這段話說的是《紅樓夢》中的賈環,出身卑微,其母親趙姨娘粗鄙庸俗,為賈府上下的人所輕賤。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賈環,頑皮無賴,常常惹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更是逐漸滋生出一股子戾氣、毒氣,最終發展到想以蠟油燙瞎寶玉,在父親面前惡意誣告陷害他人。
可見,賈環成長為熊孩子的重要導火索,就是趙姨娘的負面榜樣、以及生長環境中缺乏正確的引導。
一開始,他可能只是有些頑皮,然而在不良環境的影響下,這些小毛病不但沒有改正,反而愈演愈烈,最終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實際上,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是在培養「熊孩子」,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把孩子培養成「熊孩子」呢?
3
如何避免把孩子培養成「熊孩子」?
-
樹立一個「好家長」的榜樣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
人類學習行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來獲得行為反應模式,比如一個孩子因為對人不禮貌被媽媽嚴厲批評了,有了這樣的經歷後,這個孩子可能就不會再這樣做了。
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比如一個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因為不禮貌被批評後,他也會為了避免被批評而做出禮貌的行為。
對於直接經驗不夠豐富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通過模仿家長的行為而來的。
如果想培養一個好孩子,我們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要先成為那樣的父母。
-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這句話經常出自一些家長口中,認為孩子還小,不管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可以原諒。
「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啊,他還什麼都不懂啊,等他長大了就自然會明白這些道理了啊……」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會替孩子承擔責任,孩子打了人,家長來道歉;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買一個新的還給人家;孩子推倒了街邊的自行車,家長來扶……
童年期是孩子形成規則意識的關鍵時期,而規則意識的形成是通過承擔責任來完成的。
一個孩子因為亂扔玩具,而被沒收了心愛的玩具,那麼在他的內心中就會形成「下次不可以亂扔玩具,否則我心愛的玩具就會不見了」這樣的觀念,從而不會再亂扔玩具。
-
不要過分滿足孩子的慾望
俗話說「望山跑死馬 慾海萬丈淵」,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那些被偏愛的人從來都覺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理所當然。
同樣,那些被過分滿足的孩子心中總有著比別人更高的期待。
他們會帶著這個期待要求周圍的人,覺得你是我哥、我姐,就要讓我先玩玩具;這個東西是我最愛吃的,我當然要多吃一點;我想在遊戲中獲勝,所以規則要我來定。
一個孩子的慾望如果被過分滿足,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那麼就會在他們心裡留下這樣的觀念「這個東西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我才不會理會我到底應不應該得到這個東西」。
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一種強盜邏輯。
他們可能會為了得到自己想到的東西「不擇手段」,甚至會去搶或者偷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由此伴隨的則是教養的缺失。
畢卡索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長大之後仍然是個藝術家。
」
而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是善良、可愛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維持這份善良、可愛的環境,讓孩子在引導與鞭策中成長為一個個性健全的人。
臨近春節,又到了走親訪友的時候了,家長們可以提前給孩子打打「熊孩子」預防針,至少可以讓他們不再在外面熊樣百出。
如果孩子有這五個惡習,請及時阻止!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都在不斷重複原來的動作,習慣動作是潛意識,無需大腦思考,無需用意志去控制。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
和孩子關係不好?原因在這裡...
6歲以前的孩子的教育是關係到孩子整個人生的重要時期。許多家長在6歲以前安排孩子去學各種技能和特長,然而這些安排並沒有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預期的效果。相反,更多的讓孩子們出現叛逆,驕縱等不良情況。在孩...
沒有習慣,孩子的未來有保障嗎?
生活中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習慣,可能關乎孩子的能力發展,並影響日後的學習和自信心;擁有好習慣,真的可以幫助孩子儘早掌握人生方向,開創幸福快樂的人生嗎?究竟良好的習慣可以為孩子帶來哪些益處,今天蜜姐為...
沒有「超人」在身邊保護和寵溺,寶寶如何長大?
「外公,是寶寶媽媽的爸爸」。在現在的80、90青年中,生完了小孩,因為自己工作的原因,一般將小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或外婆帶。我們家是外公外婆帶的。「我喜歡叫愛公,而不是外公」——我是妮寶,就喜歡一直...
孩子某些不良行為,家長們對此置若罔聞,慢慢會讓旁人覺得厭惡!
都說童年無忌,但是孩子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也深刻反映了父母對其教育的影響。所以,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人們的認可,其實也反映了父母教育是否成功。但是,有些孩子的行為,卻是非常招人厭惡,而家長們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