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除了懲罰,我們還能做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孩子挨打了

給孩子換尿不濕,她不停的動來動去玩,能不能不動?還是不停動,尿不濕粘不好,不耐煩了,順手打了她一下 ……

也許這是每個媽媽都會經歷的「小打」,我為什麼會打孩子?事後自己反思了一下,因為當時我心情不好,有些煩躁,這時正巧了,孩子承受了我情緒的發泄,然而,這與孩子完全無關。

孩子就這樣無緣無故的挨打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孩子真的錯了嗎?

不能打小妹妹;不要搶別人的東西,把球還給妹妹;又撿髒東西吃,扔掉……(再……就打手了)有些是說說,有些是真的會打。

帶孩子出去玩經常會遇到上面的情形,這些錯誤,其實都是成人眼中的「錯誤」,小朋友打人,可能是因為想跟對方打招呼,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溝通;搶東西的小孩更是無心,孩子想去玩球就去拿,孩子的行為是想到了就去做,一兩歲的孩子還不能分辨什麼是搶奪;撿東西塞進嘴巴更是一兩歲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種方法,髒的概念是成人的想法。

被誤解的孩子,被誤解的行為,我們還需要真正去了解孩子,而不是用慣用思維成人思維去解讀孩子的行為。

因此而打孩子只會打亂孩子的正常發展軌跡,阻礙孩子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 懲罰過後,孩子就改變了嗎?

與孩子爸爸的對話——

「你小時候被打以後什麼感受?」

「憤怒,害怕。

「被打了會改嗎?」

「當時會,因為害怕。

過後還會再犯。

「小時候都為什麼挨打呀?」

「不好好學習被打的最多。

懲罰孩子不但沒有帶來預期的改變孩子行為,還給孩子心理帶來了傷害,因為害怕被打而短時不去犯錯,錯誤還在。

而且作為孩子,也沒有學會如何改正。

所以說懲罰是一種無效的粗糙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昨天的父母是今天的你,而你又會成為孩子明天樣子的寫照,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班級里有個小朋友習慣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經常跟班級同伴發生衝突,一言不合便打過去。

後來老師跟家長溝通了解得知,孩子父親奉行一個原則(說謊,不尊敬長輩,不好好學習),只要孩子觸及到就挨打而且說經常挨打。

在這裡且不討論這個原則的問題,我們來看孩子學到了什麼?與人交往靠打,導致這個孩子只有兩三個朋友,而且也是經常打他的朋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懲罰是一個權勢較大的人對一個權勢較小的人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希望造成一種行為的改變。

」而實際上,懲罰往往會將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收到更差的結果。

  • 面對孩子犯錯,我們還有更多解決辦法

懲罰的短時效果可能是存在的,然而並非是孩子為了更好而做出的選擇。

相反的,會產生更多問題,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真正控制改變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內,如果不是自我覺醒想去改變,那麼就連自己我們也不能改變。

懲罰帶給孩子的的指責,羞辱,痛苦只會造成更多不良行為。

孩子的不良行為很多時候是父母的教養造成的,所以癥結在於你自己怎麼做,而不是孩子怎麼做。

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從孩子發展的長遠全局來看,我們要更多關注於問題解決,而不是用懲罰的手段,錯位了我們的初衷,失掉了教養正當性。

首先,作為父母必須要在思維和行為上不斷反思,從改變自己開始,當然改變多年積累下來的行為模式是很有難度的。

但是一旦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回到文章開頭的關於自我情緒管理的問題,其實跟孩子沒有一點關係,只是成人的個人情緒問題,在情緒來到時,讓自己變得敏銳一些,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不能聽懂你的話語,離開情境是不殃及孩子的最好辦法

如果孩子能夠溝通了,能夠理解成人的話語了,如果真的是孩子的某些行為影響到你了,讓你有了不好的情緒,可以用「說事實+感受 +影響」來跟跟孩子進行溝通,例如你在做事孩子在旁邊玩,你有些做不下去了,你可以說「寶貝兒,你現在有點吵,媽媽做事已經開始分心了,這樣媽媽就不能很好的做事了,你能換個房間去玩嗎?」在說出的過程中緩釋自己的情緒,又進行了有效溝通。

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而給孩子帶來額外的懲罰,這需要我們不斷去練習和學習。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不能有失公平,平等對待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孩子需要被公平對待,即使是一個小嬰兒,他也需要他人的尊重,而不是貶低孩子的尊嚴,讓孩子屈從順從,進而改變「壞」行為,這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內心感到羞愧,遇到真正的問題時退縮迴避。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三,鼓勵比懲罰更好,正面管教理念提到孩子在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因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

孩子們的行為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基礎,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的。

說到此讓我想起了,一位朋友朋友班級里的一個孩子,一個小班的孩子對待同伴和老師總是一副冷冷的樣子,做事我行我素,拒絕跟同伴玩,只有自己認為的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卻並非跟她一樣認為,行為乖張,不好相處。

從正面管教角度來看,她應該是一個對自己喪失信心的孩子。

我想她應該需要更多鼓勵。

當然,更深的原因應該在家庭,沒有一個孩子無緣無故變「壞」。

後來了解到這個小朋友還有一個弟弟,因為弟弟的到來她沒有獲得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帶來了她如今面臨的諸多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四,與孩子聯結,給孩子愛,形成穩定的安全感,尤其是小孩子。

真心的陪伴,認真去看見你的孩子,要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

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心裡的旁騖,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裡真切去感受另一個生命的振頻,對孩子的愛才會真實流露。

在與孩子真真切切在一個時空時,你會發現,原來他們所有的「壞行為」慢慢消失了,孩子的所謂「壞行為」其實也是在追求一種需求的被滿足,得到了滿足的孩子心理上便有了安全感,得到的是精神慰藉。

看見你的孩子,也便看見了真實的孩子。

然而,現實往往是大多數時間父母的位置讓位給其他人,祖輩父母代替父母做了更多,或者即使有時間與孩子待在一起,也是無法真正陪伴。

正面管教中也特別提到「十幾歲的孩子追求更多的是來自同齡人的壓力」,這時他們的評價體系更多地轉移到同齡人相互尊重,平等才能贏得合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正視我們生活中的正當罰則,幫孩子建立合理的權威認同也很重要。

洪蘭老師在《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一書中說到,「成人也身處於充滿罰則的世界中」,違反交通規則會被罰單,逾期繳費會被罰款,嚴重的犯罪會承擔更嚴厲的後果……有些懲罰的存在是維護社會的正當性,人離不開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從小讓孩子對合理的權威建立認同,也是避免以後在社會中生活中觸及社會大規則的「懲罰」。

這又讓我想起了朋友班級那個孩子,這個孩子經常會翻白眼給老師和同伴看,一不順心就會如此。

老師為此也很煩惱,從短期看來,這時一個不太好的行為,但是從長遠來看會影響到她以後的人際交往,也會影響她對社會規則的認同。

老師只是社會中合理權威的一個代表,可以不去正視老師也可能會蔑視更多合理權威。

然而,如今孩子對權威的合理認同也是存在值得注意的,家庭中父母是一個合理的權威,我們要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來遵守約定,承擔責任,而不是單純用懲罰的手段讓孩子學會遵守,孩子有樣學樣,父母做到了,孩子看在眼裡自然也就學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懲罰其實是一種單方向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看到的只是當下的你的孩子。

孩子出現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檢視的是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這面「鏡子」給孩子了一個錯誤的映像,所以除了孩子我們也應該更多看到自己。

了解孩子,反思自己,力求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以一敵百的懲罰手段解決孩子所有的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打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近日,趙薇透露曾因養育問題煩惱。原來,她按照以前媽媽對她的教育方式——對小四月體罰。誰知卻換來小四月與她冷戰一星期!痛定思痛後,趙薇發出「她始終不是我」的感嘆。於是,「體罰孩子」這一話題又在網上...

孩子聰不聰明,取決於父母的這個行為

在家長群里經常看到熊孩子們各種鬧騰事兒,有家長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總是「神遊」,要麼東張西望坐不住,要麼一會兒上衛生間一會兒玩筆;家長說根本管不住孩子,家裡家外就像「小霸王」;還有的家長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