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霸凌,每位父母要學會有效幫助孩子,否則二次傷害更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桐陽媽

幾位媽媽,讓我寫一下中關村二小的校園霸凌事件。

先說說這個事件:

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在朋友圈刷屏。

一位被霸凌母親講述了她了解到的事實:11月某日,在中關村二小的某男廁所里,她兒子的同學們,用廁所的垃圾桶倒扣在自己兒子的頭上;垃圾筒里,還含有尿液和沾有排泄物的紙巾。

11月的冬天,他用冷水一邊哭一邊沖頭,之後只好用紅領巾擦乾,他怕被同學們發現嘲笑他,他還要趕去操場上去檢查做操情況,因為他是體委。

這位媽媽為了保護孩子,當即給班主任打電話,要求那兩個孩子的家長到學校解決問題。

12月間,這名孩子被北醫六院的醫生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精神障礙)。

但事發至今,受欺孩子的家長與校方及涉事同學的家長均交涉無果,學校老師將此事定性為一個「過分的玩笑」,還屢勸受欺孩子的家長,放棄「處理懲戒施暴孩子」「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等相關訴求。

每個父母聽了這樣的事情,都會感受到委屈和憤怒,處於本能都會保護孩子。

我的家鄉沒有在北京,看到過多次校園霸凌。

讀小學的時候,看到幾個男同學一起欺負弱小者,幾個人齊心合力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脫掉一個同學的褲子。

尤其五六年級,四個村子合併在一起上學,打群架,在半路上圍堵,讓弱者買東西,嘲笑,辱罵等等,這是家常便飯。

初中上的是全縣的重點中學,以為那裡邊是凈土。

事實上看到的更是驚人,拿起板凳腿子,皮帶抽出來,幾個人聯合起來打弱小者。

每個學期都會發生好幾起。

我一個小學同學,在初中和我不是一個班,被五六個同學圍到操場上,用鐵鏈往身上抽。

我當時正好和同班同學在操場上玩,操場旁邊的其他同學沒人敢拉。

我不知道因為他是小學同學,還是處於一個對弱者的保護,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奮不顧身的拉著我同學,讓他們住手,霸凌者都楞住了。

他們或許沒想到一個女同學,能夠有如此的勇氣,或許以為我有什麼來頭。

總之,沒敢再打人,我拉著同學跑到我們女生宿舍。

當時,和宿舍長和同學解釋,同學已經被打的頭上有血,腿上傷痕累累。

女生的本性,都是同情,憐愛。

大家說,就在宿舍躲吧,救人要緊。

只要進了我們宿舍,一定是安全的。

同學停留到12點,我出去探風,那些人沒有再盯著,他才回男生宿舍。

事後,同學說,當時把你打了怎麼辦呢,報復你怎麼辦?說實話,後來想想非常害怕,兩周之內除了打飯,沒敢出教室和宿舍。

非常感謝我們初中班主任,帶給同學的安全感,剛開始我們班級同學也被欺負,班主任給我們撐腰,他維護班級所有同學的安全,人高馬大,體校畢業,首次接的班級就是我們班。

初中三年,不管班裡多麼弱小者,出去報我們班級名稱,誰也不敢動手,當然班內也有小打小鬧,但是不影響同學感情。

我一直以為我們那兒落後,天高皇帝遠,沒想到校園霸凌無處不在。

讀了,中關村二小這位媽媽的文章,文筆流暢,把受害者的受害經過,描述完整,思路清晰。

聽了孩子的委屈,能夠立馬給班主任打電話,在學校那麼多老師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周旋,父親還能夠申請教委支援。

他們還能夠有能力通過網絡發文,向學校討回公道。

但是大部分普通父母沒有這麼強的交涉能力,能夠陪孩子向校園霸凌死磕到底。

那作為普通家長,該怎麼辦呢?最重要的一件事,事情發生後,能夠保持冷靜,疏通孩子的情緒。

具體按照這四步:

1.父母情緒鎮定。

每個家長聽到孩子的委屈,第一時間肯定會非常憤怒,這是正常的情緒,也能夠理解父母的心情。

但是任何問題的發生,要以孩子為核心。

父母也需要共情,也需要處理情緒。

如果媽媽情緒激動,那爸爸要保持鎮定,給孩子心理支持和陪伴。

讓孩子釋放委屈,憤怒,恐懼,孩子哭就給孩子一個肩膀,讓孩子盡情的流淚。

首先不要給任何的建議,也不要批評,不要責怪,不要評價,就是讓孩子釋放。

這樣一遍遍的釋放,會讓孩子情緒逐漸平穩。

2.傾聽孩子描述詳細事件。

等孩子徹底釋放完情緒,開始傾聽孩子,讓孩子描述事件,鼓勵孩子慢慢說,給孩子心理支持,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是愛你的,都會支持你的 ,都會和你共同面對。

這樣孩子內心是安全的,獲得父母的支持,對孩子情緒本身就是一個緩解。

通過複述事情的經過,這本身是一種傾訴,也是疏通情緒的一種方式。

順便傾聽孩子,事情發生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是不是特別憤怒,特別無助?也就是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描述清楚。

如果孩子不會描述,父母可以這樣詢問,是不是感受自己太弱了,不公平,憤怒,害怕,害怕被你老師責怪,害怕被同學嘲笑等等。

3.詢問孩子,希望父母怎樣幫助。

情緒釋放了,事情描述清楚了,此時要問孩子想讓父母做什麼?為什麼要傾聽孩子的建議呢?因為孩子內心也有選擇。

父母的處理方式,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結果。

就像上邊的例子,孩子能夠第一時間洗頭,去操場檢查同學出操情況,沒告訴老師,班主任一天都沒發現異樣。

這說明孩子雖然很委屈,但是已經處理了部分情緒,還能夠保持狀態,說明很在乎同學和老師的評價,不想讓其他同學知道。

上邊的例子,並不是說被霸凌的家長做得不夠好,也不是給人家傷口撒鹽。

而是使用這個例子,讓其他家長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樣處理。

我們要知道,孩子發生任何問題,要以孩子心理健康為核心,而不是家長為核心,發泄心中的怒氣。

和孩子一起探討後續事情該怎樣處理,避免下次類似事情發生,孩子提出任何建議,家長都支持。

順便講講父母小時候遇到被欺負的處理,不要小看講述父母的經歷,在孩子心中父母是權威,孩子看到父母也有受欺負的經歷,內心又是一種陪伴。

這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行走很害怕,如果有個人陪伴走,就會減少恐懼。

父母給予孩子愛和支持,能夠和孩子一起面對,這是最有效讓孩子擺脫陰影,能夠回歸校園,能夠面對困難的方式。

4.父母承擔去學校溝通事件。

家長的憤怒,討回公道,替孩子維護尊嚴,這是大人應該承擔的事情,不是孩子承擔的事情。

解決問題,不要每次帶著孩子,當著孩子的面一次次的提起,每提到這樣的事情,對孩子都是加重傷害,最後真的能變成重度傷害。

另外,不管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作為家長首先要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考慮出什麼方案對孩子最有利,能夠保護一個孩子的隱私,保護孩子的尊嚴,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是每個家長的責任。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環境已經無法去適應,寧可放棄名校,放棄高分,保證孩子是一個健康正常的人。

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懂孩子心理,但是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是社會的縮影,尤其有孩子的父母,我們更需要冷靜和智慧。

孩子的成長會遇到很多問題,父母不可能都能夠幫助孩子解決,更多的是讓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先想到面子,而是先維護自身的安全,向老師,向同學,向父母能夠尋求幫助。

同時父母都應該提高警惕,養育孩子是每個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現在新教育提倡愛和自由,但是依然需要父母的引導,只有在規則,尊重的環境下,才能夠獲得更好的自由。

如果不去引導和教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有霸凌的可能,總有弱者和強者,遇到強者受到欺負是被霸凌著,遇到弱者又是霸凌者。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校周邊的社會是什麼樣的,學生基本和父母行為相似,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對應的家長。

如果你的孩子霸凌者,要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說不定那天更強大的拳頭落到他身上,給他重重的一擊。

如果你的孩子是被霸凌者,要培養孩子內心的強大。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求幫助的能力。

總有一天孩子會體驗到強大帶來的安全。

幸運的是,今年11月,國家教育部最近聯合了九個部門發布《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是國內首次針對屢見不鮮的校園霸凌現象出台的意見。

意見中指出,防治校園霸凌,首先要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擔責」的錯誤認識;其次要重點監控上下學重要時段與路段,及早發現異常;最後需要結合懲戒教育,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絡欺凌。

這次《意見》的出台,不僅顯示了國家對中小學霸凌現象的重視,更是給父母敲響了警鐘。

希望所有孩子們能夠和諧友好,相互尊重,除了手足就是同學,尤其獨生子女的時代,同學之情,同齡之間的悄悄話和陪伴,也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陪伴。

桐陽媽:微信公眾號:tongyangma2016。

有兩個可愛的女兒。

2005開始研究心理學和親子教育,擅長育兒,婚姻問題,婆媳矛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校園欺凌,父母處理還是交給老師?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從中學到小學屢見不鮮,前幾天發生的中關村二小欺凌事件持續發酵,之前校方表示學校發生的事應當由學校處理,今天通報該事件為「偶發事件」,非校園欺凌。咱們且不談此事是「偶發事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