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主見,與爸爸媽媽這種表現大有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有可能與他人相同,也有可能與他人相左。

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常常會有一些不可思議的想法,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大吃一驚,這其實是大腦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

然而,有些孩子並非這樣,他們聽到別人說什麼他就覺得是什麼,從來沒有自己的想法,好像生來就是為了附和他人而存在的。

這種缺乏主見的行為對於孩子今後走向社會非常不利。

可能有的爸爸媽媽會說,我家寶寶小時候好好的呀,又聽話又乖,叫他不跟陌生人玩他就老老實實待在家裡,特別好帶。

對啊,是特別好帶。

然而恰恰是這種聽話乖巧的孩子,長大後是最沒有主見的。

為啥?從小時候開始,這些孩子就會養成習慣。

身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對自己說的話一定是有利的,自己只要照做就行了,何必去費那個心思去思考如此做的理由呢?

如此一來,他們就產生了思維惰性,喜歡潛意識地依賴他人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跟在後面就好。

長大之後,學校里朋友間也是如此,他們常常是最搖擺不定的那位,好像誰說的都有道理。

這種孩子要是參加辯論賽,估計真是糾結到家了。

造成孩子缺乏主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自信。

這種不自信的來源很多,主要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當爸爸媽媽經常吵架或者易怒,或者與孩子相處時,常常唉聲嘆氣、多愁善感,這種情緒顯然會對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產生直接影響。

孩子在此種環境下,就會形成心理暗示。

原來自己的爸爸媽媽並不像表面那樣和諧,也不是那麼地關心自己。

長久以往,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態。

出門在外後,他為了尋求內心安定,別人說什麼他都不會反駁,成為缺乏主見、實實在在的「老好人」。

看似眾人歡迎,其實內心有多憋屈,只有孩子自個兒知道。

要想改變孩子這種狀況,爸爸媽媽首先要做到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溝通。

了解一下孩子真實的想法,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意見,不能因為自己是長輩就拿氣勢壓著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把真心話藏在心底。

同時呢,爸爸媽媽要通過引導孩子做事,培養他的責任心。

比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或者每周末出門做做小義工都是可以的。

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必然是個有主見的人。

他時刻將自己的行為與責任感相連,如此一來,當事情完成了,自信也會增加,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爸爸媽媽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當遇到矛盾時,應該積極聽取家庭成員的意見,不要一來就發火吵架,孩子處於這樣的環境裡只會越來越痛苦。

相信在各位爸爸媽媽積極的教導下,孩子們都能快樂健康地成長。

關注育兒之聲,盡享精品育兒知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大吼,抓人,耍賴在提醒你什麼?你應該懂

一個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也是沒一個父母成長的過程。孩子每一個好的或者不好的行為,都在提醒父母你該如何成長。孩子大吼亦或沉默;孩子快樂亦或傷心;孩子安靜或調皮都在悄悄的告訴父母:你懂他(她)嗎?讀...

這類「招人喜歡」的孩子,長大往往沒出息!

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一些孩子,特別的乖巧可愛,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非常省心。再看一些孩子調皮搗蛋,一會看不住就不定捅個什麼簍子,讓父母操碎了心。於是就會特別喜歡那些乖巧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

乖寶寶長大後不招人待見?太扯!

很多家長聚到一起會聊天,聊天最主要的內容無外乎孩子:「你們家誰誰誰特乖,真懂事。我們家的這個不行,太鬧」;「調皮的孩子聰明,我們家的這個太蔫兒了……」乖寶寶好,還是調皮的寶寶有出息?這個無法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