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怎樣就怎樣,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主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實中有這麼一類孩子:特別乖巧、聽話,父母說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從來不會反駁,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這類孩子的家長最大的擔心是:這樣下去,會不會變成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

孩子的這種情況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盲從心理、缺乏獨立性會逐漸讓孩子在生活中喪失自信心,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我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如此,我們在這裡姑且就叫他小明吧,今年4歲,他可不是動不動就被老師請出去的小明,是個很乖巧、聽話的好孩子。

和小朋友玩兒的時候,他總是個聽話的「小兵」,別人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從來不會跟小夥伴反駁。

最近幼兒園的老師還反映,課上回答問題時,小明總受別人的影響,本來他的答案是正確的,可是因為鄰桌的小朋友說了一個其他答案,他就立刻將自己的正確答案改錯了。

他在家的時候也是這樣,周末問他想去哪裡玩兒,給了他很多選擇,結果等了半天只等到一句話「你們帶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一點兒自己的想法都沒有。

奶奶問他要吃什麼口味的蛋糕,他也是回答:「您決定吧,聽奶奶的。

」他特別順從別人的意見,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小明的這種情況真的很讓他的爸爸媽媽擔心,再這樣下去,小明會不會變成一個只知道一味順從,沒有主見的孩子呢。

這樣的現象現在很多家長都經常遇到,孩子不是太有主意了,就是太沒主見了,走兩個極端。

當你無論怎樣動員,孩子最後還是唯唯諾諾,只知道按照你給他鋪好的路來走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特別挫敗?你會想到尋求更科學的方法嗎?

其實,孩子缺乏「主見」,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從眾心理,缺乏思維的獨立性,缺乏深入思考或者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

他會認為反正我的意見也不重要,即使我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也不一定能夠得到你們的支持,況且你們已經把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我為什麼還要花費力氣來思考呢!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兒童3~8歲這一階段非常重要,如果兒童的智力為100的話,那麼他4歲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50%,8歲的時候就有了80%。

在這一階段要著重培養孩子自我思考,自我學習的能力,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增強其獨立自主性

否則,當家長事事都為孩子做出決定,而孩子也習慣了這種決定的時候,那麼他將越來越失去思維的獨立性,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這都將對其未來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例子:

柯爾家的人都以畫畫為生,柯爾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像家裡人一樣以畫畫為終生職業。

有一天,柯爾畫完一張畫,爸爸看看,撇撇嘴說:「哦,這太僵硬了。

」於是柯爾按照爸爸的意見修改。

媽媽看完說:「親愛的,飄忽的東西沒人愛看。

」柯爾又採納了媽媽的意見。

可哥哥說:「上帝,這是什麼?是塊木頭嗎?」柯爾趕緊按哥哥的意見改。

姐姐卻說:「天哪,這簡直是被染料弄髒的一張紙。

」就這樣,柯爾的時間都用在修改畫上,他最終沒能成為一名畫家。

他想討好每一個人,卻惟獨不想做自己,失去了主見。

人要忠於自己,不必老是顧慮別人的想法,或總是想要取悅他人。

生命可貴之處就在於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做你自己。

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的內心和人生,勇敢地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不論做任何事,都要順著你心中所想的去做,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主見,你將獲得真正的快樂。

對3~8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智還比較稚嫩,孩子們會認為大人所說的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特別是當自己的想法被父母否決後,主動思考就變得更不可能了,接受家長的安排仿佛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樣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斷地離他們遠去。

孩子沒有主見也是一種從眾心理的表現。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通俗的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總是通過從眾來尋求一種安全感,通過從眾來贏得無論是家長還是小夥伴亦或是老師同學的一種肯定。

從理論上理解了孩子的心理之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對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家長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養成「依賴」的習慣。

資深兒童心理專家美希建議:從生活細節開始,利用所有機會:孩子的鞋子「依賴」孩子自己穿,孩子的玩具「依賴」孩子自己收;父母下班回家,「依賴」孩子拿拖鞋過來換……總之,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如果家長越來越依賴,孩子就會越來越獨立有主見。

幫助孩子增加自信

個人能力的差異化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系統糾正和提高,排除這種差異化之外,我們家長如何能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呢?

1、尊重客觀事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平時多在朋友或家人面前談論孩子的優秀表現,強化孩子的優點方面的意識;

2、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而非粗暴地批評;

3、要創造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4、不定期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期望。

讓孩子變得「富有想法」

想法來自於我們對身邊事物的看法,當孩子大量地參與較為自主活動遊戲的實踐,能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活躍,不受成人的限制。

家長從小多給孩子自主活動的空間,少一些成人方式方法的限制,孩子就會變得有想法。

孩子沒有主見多是由於爸爸媽媽們太過於強勢,所以說想要培養有主見的孩子,爸爸媽媽們就要多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助他做,而要讓其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樣做相當於把孩子的「主見性」扼殺在搖籃!

「乖,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這大概是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當孩子調皮搗蛋時,當孩子有新發現時,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當孩子不按父母說的去做時,父母就會用這句話來提醒孩子,讓孩子背負著「好孩子」...

還在想養一個乖孩子?我勸你不要

很多家長很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希望你不是!這裡的乖,是事事聽從父母的「意見」,指東不敢打西的人,俗稱沒主見。沒主見的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總喜歡躲在父母身後讓家長替她做決定。問她意見,總是用「隨...

孩子太「聽話」易患心理疾病

「聽話」、「乖乖」,這樣的詞語經常出現在孩子家長的口中。大多數家長都喜歡乖巧的孩子,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然而,調皮是孩子的天性,過於聽話的孩子沒有自主獨立性,比較膽小,喪失了辯解能力,反...

如何讓害羞、自卑的孩子自信起來呢?

很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夠變得有主見,但是又擔心孩子變得執拗、不聽話,變得倔脾氣。但很多孩子有主見對孩子還是非常有幫助的,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變得有主見呢?1、儘量的啟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