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不要不要!」 如何應對孩子無窮盡的「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家的孩子最愛說的話變成了「不要」?是不是在一歲半左右?

家 有 小 小 「不 要 姐」

在女兒進入到一歲三個月後,突然某一天學會了說「不要」。

家裡人都覺得很好玩,看她一邊搖頭擺手,一邊不停地說「不要不要」感覺好萌。

當我們慢慢長大,常常苦惱於「不」怎麼說出口,拒絕變成了一個社交難題。

所以我其實很羨慕孩子可以自由、任性地說「不要」。

大部分她說「不要不要不要」的時候,我都覺得很可愛,不過有時候也讓我感到哭笑不得……

吃飯,不要!

洗頭,不要!

穿鞋,不要!

睡覺,不要不要不要!

......

除了口頭上的不要,

還配合鯉魚打挺,

直直倒地,

鬼哭狼嚎......

於是大家給她取了一個綽號:

「不要姐」

為什麼一歲半左右的孩子總是說「不」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尋求自我和獨立的開端。

所以,我們要如何呵護孩子的自我和獨立意識,又讓她明白規則?

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愛說「不要」

為什麼這世間這麼多詞彙,孩子最先學會的除了爸媽,就是「不要」呢?

這個階段的孩子運動能力和智力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大部分的孩子此時都可以走、跑了,甚至比較高的台階和茶几也能蹭蹭蹭地爬上去,他們可以探索的世界再不限於那張小床和遊戲墊了。

此時的我們,常常會為了孩子的安全,或者想規範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干涉,對他們說很多「不」:

不要碰水杯,燙!

不要打妹妹,要溫柔地摸~

這個不可以吃!快吐出來。

不要摸垃圾桶,髒。

……

這個世界精彩而又諸多禁區。

不不不,聽多了,孩子自然就學會了。

但這並不是他們無窮無盡地說「不」的根本原因。

孩子突如其來的「叛逆」是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因為能力提升而產生的對獨立的渴望。

一歲半左右的孩子,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人,有自己的「意願」,「喜好」,會想要做什麼,不想要做什麼(在嬰兒階段他們的意願是無意識的)。

當他們驚喜地發現自己有「想法」了,於是迫不及待地練習,不斷地去運用自己的「意願」。

所以,孩子總是說「不要」其實是值得慶祝的進步,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階段。

然而孩子的意願常常是非理性的,這時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被他控制,而是要去引導孩子建立好習慣。

1

把所有事情都變成兩個選項

有一個研究發現,2、3歲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要和父母抗爭20-25次!光是看到這個數字都感到頭疼!一歲半的孩子其實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會開始「抗爭」了。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孩子在表達自己意見,以及和父母抗爭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建立起自信。

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拒絕」也會一直持續下去的。

不要被孩子不理性的「鬧獨立」所控制,

我們一方面要主動幫助他們建立好習慣,引導好行為,

一方面也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培養自信,鼓勵他們發表意見。

這個階段讓孩子冷靜下來的最好辦法就是給她兩個選項,兩個選項就夠了。

任何事情都變成兩個選項:

「你要吃蘋果還是喝牛奶?」

「你要穿白色的鞋還是紅色的鞋?」

「你要坐媽媽左邊還是右邊?」

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單選題,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行為。

「自己選的」代表「自己做主」,這不就是小傢伙們想要的嗎?

2

假裝讓孩子選擇

之前一位朋友來Perth做客,當時他三歲的兒子正好生病了,他說起讓孩子吃藥的辦法,對於喜歡自己做主的孩子特別有用,就是給孩子設置你期望的選項。

比如,你事先先選好兩套衣服,再問孩子:你是要穿這身衣服,還是這身?你是要先喝飲料(補液鹽),還是先喝糖漿(退燒藥)?

好狡猾的爸爸!

我們總是聰明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出兩個選項來。

你想現在上車,還是玩兩分鐘後再上車?無論選擇哪個,最終都是要上車。

你想將毛衣正著穿還是反著穿?他一定會想讓有小企鵝的那一面在前面。

不過如果他真的選了反著穿,那就反著穿吧……

總之,讓孩子以為是他自己做主,其實一切盡在掌握。

3

少廢話,直接示範

讓孩子做什麼都不配合,總是不不不?

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喜歡模仿,大人多示範還是有用的。

比如每次叫孩子去洗手,她多半都會繼續玩著手裡的東西,扔給你一串「不要不要」。

這個時候我也不多說,只需要自己走到衛生間,大聲地自己洗手:我在洗手啦!抹香香,搓泡泡,泡泡,泡泡,泡泡;小熊寶寶搓泡泡;小青蛙搓泡泡;小兔子搓泡泡……嘩嘩嘩,把細菌都沖走啦(因為孩子喜歡看《小熊寶寶》的繪本)。

這個時候,孩子多半會屁顛屁顛跑過來,主動要求「搓泡泡」。

最近開始對「上廁所」很感興趣,經常圍觀我上廁所,並給我扯紙。

我就不停給她講解上廁所的程序,正好為如廁訓練做準備。

「上完廁所要洗手哦」,這時候我女兒都會搶著說,妞妞洗手,妞妞洗手

以前洗完頭特別討厭吹頭髮,再圍觀了幾次我吹頭髮後,都會主動過來讓我吹她。

刷牙也是這樣,想要做所有我們做的事。

不過就像我給孩子洗頭的那個經驗,也許所有的方法都用完了也不奏效,或者不馬上奏效。

沒關係嘛,這只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我們無限的耐心。

4

教孩子說「不要」以外的話

這個階段的小朋友總說「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詞彙量實在是太有限了,只會說「不要」。

比如我女兒,「不」幾乎是她會說的第一次詞,每一聲都擲地有聲,不!不!不!不不不!除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也是因為她當時只會說不。

你可以教他說,「好的」,「去」,「走」,「要吃飯」,「要出去」,「要玩」……多多擴充詞彙量。

聽一個媽媽說,孩子在家整天說「NO, NO, NO」,去了幼兒園才一天,回來就會說「Yes mom」了,感嘆是不是被幼兒園老師施了魔法了。

我們也可以多教孩子一些正面的回答。

教會他們表達「要」,「好的」,「可以」,也是一種意見的表達。

除此之外,我們都會有一些感到「不確定」的時候,既不是「不要」,也不是「要」,而是猶豫、不知道。

我們也可以給孩子講解這種感受,並教給他們這些詞,比如,「我要想一想」,「也許」,「可能」,「不知道」

當然,即使學會了很多種表達,他們還是會繼續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的。

比起以前,他們仍然有非常多和你「不一樣」的主意,不再「聽話」了,這是因為他們有「自我」了。

他們仍然會不會說很多「不要」,「不去」,「不球球」,「不散步」,「不泡泡」,「不葡萄」,「不吃飯」……不過,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禮貌地拒絕

要怎麼說「不要」比較有禮貌?你可以教孩子說,「我不想玩」,「走累了,要抱抱」,「對不起,我不想去」。

有時候孩子會本能地說「不要」,我們可以先提出一個孩子會說「是的」,「好的」的問題,再來提問,這樣可以消除掉說「不」的本能反應。

5

減少對孩子說「不」

我們也可以對孩子變著花樣說「不」嘛。

孩子總是說「不」,「不要」,可能是因為她經常聽到我們對她說,「不要」,「不行」,「不可以」。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試著減少我們針對她說的「不」。

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儘量用描述性的語言,解釋給孩子聽,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行」、「不可以」。

比如,你不想孩子在沒有扶手又很陡的樓梯上玩,你可以對他說,這裡好危險,很容易摔倒,我們去那邊玩積木吧

孩子抓小貓的尾巴,你可以說,小貓不喜歡別人抓它的尾巴

孩子大叫,你可以對他說,噓,請小聲一點,你看在這裡所有人都小聲說話的。

除了形式上減少對孩子直接說「不」以外,有些事情確實也沒有必要說「不」。

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讓孩子做主,把我們作為父母的「決策權」留到關鍵時刻用。

我有個朋友,移民澳洲時女兒已經三歲多了,小姑娘完全不會說英文,一開始很抗拒去幼兒園。

直到有一天,早上小姑娘非要穿她的粉色「冰雪奇緣「棉拖鞋去上幼兒園,媽媽和她商量未果後,就同意了這個要求。

結果到了學校,老師笑著說:「其實很多孩子都是這樣,非要穿自己選的衣服鞋子來上學,有時候搭配很可笑,但是孩子自己很喜歡。

我們支持他們這麼做,因為這也是幫助他們適應、喜歡幼兒園的一種方式。

果然在這一天之後,小姑娘喜歡上了幼兒園。

而另外一些小事,我們也可以變通地去達到目的,而不是「硬碰硬」。

比如孩子非常睏了,不願意洗臉,我們可以不強迫他「去」洗臉,而是拿濕毛巾給躺在床上的孩子擦一擦。

我想,所謂溫柔的堅持,就是類似這樣的吧。

6

必須說「不」的情況,建立規則

真正需要說「不」、必須說「不」的情況,需要父母先「建立規則」。

無論是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想把飯碗扣在地板上,或者三歲的時候總是無休止讓媽媽繼續講再多一個睡前故事,看起來,他們都像是反覆在挑戰大人的「底線」。

因此有些父母走上了另一個極端,乾脆就不限制孩子,不制定規則,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為所欲為……這可行嗎?

NO。

除了涉及到安全、道德、社會秩序等顯而易見的理由,明確的規則有助於父母樹立家長權威,會讓教育這件事變得更容易——這並不是鎮壓孩子的天性,而是幫助他們更好的蓬勃生長,理由如下:

  1. 為他們適應現實社會做準備。

    比如進幼兒園。

  2. 讓孩子學會社交。

    比如守禮貌。

  3. 為孩子的生活提供秩序感,比如「吃飯前先洗手」。

    (能預測接下來要做什麼,對孩子很重要。

  4. 明確的規則減少「親子鬥爭」,避免孩子對家長權威的反覆測試。

  5. 確保了孩子的安全。

  6. 當孩子的自控力提升,自信心也隨之提升。

有預見性地建立規則、讓孩子明白規則建立的原因、明確規則並保證標準始終如一,是減少家庭成員之間說「No」的最有效手段。

關於這個從1歲半就開始的小叛逆期,想說的真是說不完啊!我個人不太喜歡「Terrible 2」(可怕的兩歲)這個說法,因為2、3歲其實是尋找自我和尋求獨立的起點,我覺得非常可愛,並不terrible。

如果你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你可能也會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回頭我們再聊一聊2、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引導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0-6歲孩子規則建立完全指南,很值得收藏

說起給孩子立規則,很多爸媽都為之犯愁。「孩子都3歲了,可是一點都不聽話,沒點兒規矩,這可怎麼辦?」「孩子2歲了,可以幫他制定規則了嗎?」「剛剛建立好的規則,下一秒就給打破了。怎麼跟孩子建立規則好...

怎樣培養幼兒園小朋友的獨立能力和安全意識?

中國有句老話叫「慈母多敗兒」,我們可以理解為,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依賴性,這樣的孩子永遠都在爸媽的「保護傘」之下,永遠都長不大。大多數育兒專家都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

孩子不聽話老是頂嘴怎麼辦

很多父母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無論你對孩子說什麼,他總是喜歡說:「不行」「不要」。有時,你說一句,他說兩句,直到最後孩子大哭大鬧,父母也被起得火冒三丈。如果是這樣的話,互補換個角度考慮孩子為什麼...

尊重孩子的正確方式

「被尊重」是生命成長的重要營養。「尊重」是為大家所普遍承認的一種公約,是人際交往的前提。對長輩、對同齡人,人們大都可以把握好「尊重」的分寸;但對晚輩,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很多做家長的便不見得能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