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懂禮貌」,未必就值得驕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幾年,親子節目大熱,節目中那些懂禮儀講禮貌的星二代無不惹人喜愛。

但是在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懂禮貌這件事上,一些家長卻總是用粗魯的方式:「你年齡大,你就該讓著她!」「見到熟人必須打招呼!」然而這些教法,很可能會傷害孩子...

教孩子懂禮貌,你粗魯了嗎?你催促孩子與人打招呼了嗎?你強迫孩子彬彬有禮了嗎?你當眾指出孩子的不足了嗎?你是通過責罵批評的方式引導孩子嗎?

誤區一:「大的就該讓著小的」

非常傷害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尤其是當兩個孩子起衝突時,家長批評大的,保護小的,年齡大的孩子很可能回背起沉重的思想包袱,認為父母偏心,不公平,漸漸變得不自信或者叛逆;而被保護的年齡小的孩子很容易會越來越任性。

建議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家長要做中立的裁判員,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儘量讓孩子自行從處理。

千萬不要不問緣由就下結論批評孩子,更不要說類似:「你這麼大了還不聽話,都是平時把你慣壞了。

誤區二:見人必須打招呼

出於攀比的心理會強迫孩子與熟人打招呼,這樣的出發點是比較糟糕的。

而且,打招呼的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還同時想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出發點也是跟別人比。

其實,教孩子懂禮貌、逢人要打招呼等要求若脫離了父母自身的素養水平,只是為了面子,實際上是很無理的要求。

遇到不太熟悉的人,小孩子會產生不安全感,自然會出現退縮性的行為。

很多家長以懂禮貌為由逼著孩子打招呼,結果只會加劇他們的不安全感,一再強硬地要求只會讓孩子變得更沉默,牴觸心理也會加重。

建議

當然還是需要家長做好榜樣,當家長遇到熟人的時候,熱情地打招呼,孩子自然也會耳濡目染學會這些基本禮儀。

帶著孩子參加聚會前,不妨提前告知可能會遇到哪些人,尤其是要把孩子熟悉的人重點介紹出來。

孩子有了心理準備甚至是期待,表現自然會好很多。

再者,出現孩子不願與人打招呼的情況,考驗的是家長的涵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幫孩子圓場,事後再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反思自己的教子方法。

父母應該回憶和反思自身在孩子面前,是否卸下了「面具」,變得不太禮貌,因為禮貌和教養更多是言傳身教的,父母沒做好,孩子便會學習到家長的毛病。

此外,打招呼不見得都得說「叔叔阿姨好」,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一個微笑、點頭或招手,都是禮貌的回應。

誤區三:「大人講話,小孩不要插嘴」

家裡有客人時,有些孩子就會變得很興奮,家長會覺得孩子這是「人來瘋」,愛插嘴,隨意打算大人的談話。

其實,孩子喜歡插嘴是因為好奇大人的談話內容,或者因為突然想到一件事,必須馬上和別人分享。

有時也是一種不滿情緒的發泄,比如,父母在路上遇到熟人聊了起來,而忽略了孩子,他可能就會用插嘴來表示不滿。

建議

這其實是一個訓練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與其不耐煩或者敷衍隨意地打發孩子,倒不如就讓孩子參與到談話和接待的事情中來,讓讓感受到自己是被認可的,對提升自信心也會有幫助。

當孩子想插嘴時,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想說話,但必須等我們說完了你再說。

」然後儘快結束你和朋友之間的話題。

如果他等你們說完了之後接著說,要記得鼓勵他:「謝謝你願意等。

」等待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

誤區四:「不要大呼小叫,到處亂跑」

大部分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這樣的要求其實是違背了他們的天性,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建議

給孩子規定一個合理的範圍,比如可以在座位上動,可以跟爸爸媽媽小聲說話,但是不能四處亂跑或者大聲喊叫,更不可以對別的小朋友動手動腳。

記得給孩子留一條底線,而不是完全禁止。

誤區五:「他也沒做什麼,不用誇她」

雖然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做出好的舉動之後,會過分替孩子謙虛:「他也沒做什麼。

」「你可別誇她。

」殊不知這樣所謂的謙虛,「抹殺」掉孩子的成績,可能會傷了孩子的信心,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意義,今後也許就懶於付出了。

建議

事實上,媽媽完全可以說:「這是孩子應該做的。

」然後對孩子說:「寶貝做得非常好,媽媽為你自豪!」孩子就會明白自己做得很好,這種肯定與鼓勵,有助於建立信心。

誤區六:因孩子不懂餐桌禮儀而大聲呵斥

你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帶孩子參加宴會,孩子老愛玩刀叉、碗碟或者餐桌中間的轉盤,影響別人吃飯;幾個人一起吃飯,孩子喜歡獨霸自己愛吃的菜,不讓其他人吃。

其實任何人學習用餐禮儀都需要一個過程,更何況孩子。

孩子很容易被稀有事物吸引,在他們眼裡,轉盤或許就像新玩具般有趣。

至於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拚命拿,可能因為平時家裡人都習慣先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他們在公眾場合時,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建議

家長在餐桌上大聲呵斥孩子非常不妥,會讓他們產生畏懼心理,會使他們的行為更不易協調。

爸爸媽媽應該儘可能多地與孩子共同用餐,但是教育孩子用餐禮儀只要一個人來做就好,因為如果指令太多,孩子會反應不過來,很容易造成信息混亂。

教孩子用餐禮儀時,要逐個行為糾正,但是不要提高聲調,尤其不要急躁的高聲呵斥。

糾正時眼神要始終關注著孩子,必要時可以手把手示範,記得要給他們稱讚和肯定喲。

誤區七:聽到孩子講髒話,就過度緊張

對於2-4歲的孩子來說,講髒話可能只是一種模仿,他們並不是真的懂其中的含義,當然如果孩子出現說髒話的情況,父母首先要反省是否也有類似的習慣。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要具體分析,他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想要表達強烈的情緒,以引起關注。

如果家長過度緊張,反而會強化孩子的關注,適得其反。

建議

對於2-4歲的孩子,若不常講髒話可忽略;對於稍大的孩子,家長要用堅定的表情和語氣,讓孩子明白這是一種不受歡迎不被接受不能認可的行為,並教會孩子如何用禮貌且有效地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心情。

作為父母,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要注意自己不要講髒話,為孩子創造乾淨的語言環境。

誤區八:「別人給你就得拿著」

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但是好意並非一定都是需要的。

強行讓孩子接受,孩子慢慢地就難以面對自己的內心,甚至有可能變成「謊話精」或者「老好人」。

建議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禮貌而堅定地拒絕。

如果對方堅決,通常對方也是小孩子時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就幫孩子收下,並告訴他:「禮物代表的是別人的心意,咱們先收下,等你想吃的時候我們再吃。

要知道,如果父母催著逼著孩子有禮貌、如果父母當著別人的面責罵孩子沒禮貌,這樣的方式,本身就是不禮貌的!

絕大多數家長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現,尤其在「禮貌」方面,家長都希望孩子遵從成年人制定的禮節:主動與人打招呼、會使用禮貌用語、有文明的言行舉止等等。

為此,家長們教導、督促、提醒甚至強迫孩子去懂禮貌,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在教孩子「禮貌」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變得「沒禮貌」了呢?

在教育孩子懂禮貌的時候,父母本身必須要有禮貌。

不能強迫催促,不能當眾指責,一是要尊重孩子,二是要以身作則。

禮貌不僅是「面子」,更是「里子」

比如關於感謝這件事,很多家長在教導孩子時,只會說:「快說謝謝啊。

」其實把需要謝謝的事情解釋的具體一點會更好。

舉個例子,如果別人幫助了我們,不要只教孩子:「快說謝謝啊!」而應該解釋說謝謝的意義:「叔叔為了開車先送我們回家,特地繞了一大圈路,結果他自己回家就很晚了,對嗎?我們應該謝謝叔叔!」

不要把禮貌當成一種虛偽的表面形式,禮貌的真正意義在於表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內涵,所以,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做人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教幾句禮貌用語。

不要強迫孩子熱情

有時候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引導教育,你的孩子就是死活不肯向客人問好,最後還可能大哭大鬧。

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許是他害羞膽怯,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性格,不要強迫孩子在外人面前怎麼表現。

孩子的行為習慣是逐步養成的,希望孩子與別人打招呼,父母就要講求一定的方法。

對於那些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如果要求他打招呼,只會讓他更加牴觸。

一般來說孩子都會有特定的喜歡對象,當孩子表現出對某類人特別的好感時,父母可以抓住機會,讓孩子練習向這個特定的人打招呼。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懂禮貌?

孩子有孩子的發展規律,我們只有了解孩子,才能解開困惑。

從兒童的發展特點來看,1-2歲的時候,語言快速發展,交流能力突飛猛進,這個時候,很愛說話,並且希望得到別人呼應。

當孩子說一聲「你好」看見別人高興地笑,或者回一句「小朋友你好!!」他就是非常有成就感。

到了3歲左右,孩子逐漸擴大了視野,有一定的社會經歷。

這個時候,他會出現一定的防備心理,對外人尤其是陌生人有一定的警覺性,甚至還有敵意,他自己在試探「安全」和「危險」。

所以,這個時候,他比較敏感,又顯得有點畏縮。

當父母督促孩子叫人時,孩子反而不情願,於是很多父母埋怨:「小的時候還知道講禮貌,你怎麼越大越不懂事呢?」

孩子6歲以前不願意打招呼並不涉及到禮貌問題,這只是他的意願,因為在這個年齡,孩子並沒有社會化的概念。

這時家長若強迫孩子打招呼,讓孩子表達他不願意表達的東西,實際是在侵犯孩子的語言權利,只會讓孩子覺得尷尬、無助。

家長不用過於著急,更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不懂禮貌的標籤。

有些家長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就會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不懂禮貌,這樣其實很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反而更不喜歡與人打招呼,甚至可能給孩子造成留下心理陰影。

禮貌教育是「背後功夫」

對於成人來說,想要孩子懂禮貌,就要和孩子做雙向的互動溝通。

比如,當孩子願意打招呼時,招呼的接受者應該回應「寶貝你好,見到你很高興。

」 而不是說「這個孩子真懂禮貌,真棒。

」因為後一種回應是帶有評判性質的,表面是讚揚,實際是告訴孩子「你不打招呼就是不懂禮貌,就不是很棒。

對孩子進行禮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禮貌教育並不是懂得「打招呼」那麼簡單,而是要讓孩子懂得人際交往間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在教培養孩子懂禮貌的同時,注意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很重要,一個急躁、容易遷怒和發脾氣的性格,更難形成良好的禮貌習慣,就算家長禮貌教育做得再好,遇到突發情況還是會暴露孩子的禮貌問題。

公眾號平台回復關鍵字↓,您將獲得更多有關育兒的教育資訊

回復"教孩子":日常生活教育的經驗你可能需要這些

回復"親子旅行":親子旅遊攻略大放送

回復"二胎",二胎時代,有些問題你得知道

回復"動畫片",適合小朋友的動畫片我們有推薦!

回復"廖彩杏",可以看到廖彩杏老師的親子閱讀計劃

回復"兒童閱讀",這裡有些關於閱讀啟蒙的乾貨等著你

回復"DIY":手殘星人的福音來了,和小朋友一起動手樂趣多!

回復"育兒坑":這些年育兒路上的坑,我們來幫你填平!

回復"日常教育":隔代教養,餵飯方式,過度保護?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這裡!

回復"媽媽課堂":到底該怎樣做一個好媽媽?這裡有些經驗可供你參考

回復"熊孩子":怎麼對付熊孩子?我們有些建議想對你說

回復"爸爸帶娃":爸爸帶娃不靠譜?爸爸帶娃好相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招教你管教孩子,讓「熊孩子」不再「熊」!

談起「熊孩子」,總是會讓人格外的頭疼。從家裡的大白牆被弄髒、吃飯上竄下跳到隨手就打別人,「熊孩子」的存在讓人厭惡的同時也讓人認識其父母的家教。熊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和家長的溺愛與推脫有關,想要治...

孩子為什麼沒有禮貌,你到現在還不知道嗎?

禮貌,是人們交往最基本的禮儀,也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如果小時候家長對孩子的禮貌教育不重視,沒有教育好,對孩子的未來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禮貌教育,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有關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