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不聽話的孩子長記性,就可以把他丟棄在陌生地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咋一看,還以為畫面中是一個平常的「孩子走失求助民警」的故事。

但實際上,這是最近發生在南京的一則新聞:

13歲男孩跟著父母去南京遊玩,在夫子廟時因與弟弟發生矛盾被父母責罵,賭氣不願走,竟真的被父母拋下。

直至第二日凌晨被好心路人送到警局,才通知父母接回了孩子。

對於把未成年的孩子故意丟在陌生地方的做法,孩子的父母解釋說是為了要「治治他!」

因為大兒子總是調皮搗蛋不聽話,所以這次當他們對孩子說「你再不走,我們就不管你了」之後,見他絲毫不畏懼,便決定狠心給一個教訓。

這種不顧孩子安危的教育方式著實令人咋舌,但不得不承認,大多數的中國家長都慣用這一招。

「如果不做A,你就會失去B」,這就是典型的威脅恐嚇式教育。

威脅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遠大於效用

  • 如果你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

  • 如果你再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 如果你再不學習,我們就把你送給撿垃圾的人。

有沒有覺得上述話語都很耳熟?不妨回想一下每天和孩子的溝通中,這樣句式的使用頻率有多少?

用威脅加哄騙的方式對待孩子,有時的確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如果方法單一併長期使用這種方式,則是對孩子赤裸裸的傷害。

這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喪失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陷於恐懼或恐慌之中,做出更叛逆的事。

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在傷害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麼延續受害者的角色,要麼轉變成迫害者。

相信無論是哪一種,都顯然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你有沒有受過「威脅式教育」的苦?

我小時候因為非常挑食,又矮又瘦。

媽媽為了讓我改掉這壞習慣,常常會說:「如果你再不好好吃飯,以後媽媽就只給弟弟買零食,沒你的份兒了。


因為這個原因,小時候的我總認為弟弟的存在就是為了搶奪我的東西,因此非常討厭他,經常找茬欺負他(對不起啊親弟)。

直到媽媽的閨蜜來家裡做客,才指正了這種錯誤的教育,並告訴媽媽激發我對弟弟的嫉妒心是非常可怕的。

後來,媽媽學會了採用積極鼓勵的方式教育我:

如果你好好吃飯,你就會長的高高的;

如果你平時讓著弟弟點,就是最棒的姐姐;

如果你按時完成作業,假期就有時間和爺爺奶奶去鄉下玩。

……

同樣的句式,不一樣的內容,卻能讓孩子接收更多的正能量,漸漸的,我與家人的關係也越發親近了。

所以一定要切記:威脅不僅是最無能的教育方式,還是破壞親子關係的罪魁禍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多關注他可獲得的內在能力,而不是一味強調威脅。

比起「這樣做會失去什麼」,不妨告訴孩子「這樣做會得到什麼」,並適當的給予一些適當的獎勵。

當然這個「獎勵」必須是真實的,讓孩子認可並能夠相信的,這樣才可能轉化為力量和信心。

反之,如果一味哄騙,承諾了卻做不到,必然適得其反。

只有將孩子內心的正能量之門打開了,他才能帶著這份力量,獲取更大的信心去面對困難。

注意溝通技巧,才能把話說到孩子心中

孩子犯錯誤和有不良的行為,其實是必然的成長過程,父母不必過於嚴肅,有時變通一下溝通方式,反而能有更好的效果。

如果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不妨看看以下小技巧:

① 問「小」不問「大」

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樣,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也很難回答。

因此要儘量避開「抽象」「大範圍」的問題。

改問一些很簡單、一定有答案、且答案並不唯一的問題,從細節開始。

比如不要問:「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如何?」「你今天在幼兒園做了什麼?」那樣問,孩子基本就是懵的狀態,要不就是翻來覆去跟你說:今天吃飯飯了,今天睡覺覺了,今天玩了。

可以改問:「你今天在幼兒園和哪些朋友玩了?」當孩子愉快的說出「我和毛毛一起滑滑梯」的時候,你就有機會接下去。

② 用正面教導代替負面恐嚇

有些家長特別焦慮,一旦看到什麼社會新聞,只要和孩子有關,就趕緊拿出來說事:「你看有個小孩子不聽大人的話,被人販子拐走了!」看到寶寶不以為然,趕緊再恐嚇一下:「你要是不聽話,會被人販子盯上的!」甚至還要補充說明:「壞人會把你手腳打斷,讓你去要飯!」直到把孩子嚇得呆若木雞為止,以為這樣就能達到「防拐」的效果。

其實,與其用「嚇」的,不如用「教」的,告訴寶寶,怎麼區分家裡人和壞人,怎麼拒絕陌生人的「好意」,萬一遇上不懷好意的「叔叔阿姨」該怎麼應對,並且堅決的站在孩子那邊:「爸爸媽媽會保護你的!」帶給孩子全然的安全感。

③ 不要「否定」,只需「同理」

平時很多家長跟孩子說話時,雖然能注意儘量不用「威脅」的,卻常常喜歡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最經典的那句「不要哭」就是赤裸裸地否定孩子的情緒。

請問,寶寶為什麼不能哭?痛了、害怕了、傷心了、羞愧了、想媽媽了……這些都是寶寶的小情緒,情緒發作的時候哭鼻子,老正常了!

那,何不站在寶寶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呢?把「不要哭」咽下去,換成「我知道你現在難受/疼了/想媽媽了……」待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陪他解決問題,才是正道。

理解萬歲啊!

切記,父母只有好好說話,才能讓孩子喜歡跟你說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