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用古老的方法教育我的孩子,我該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還記得橙兒媽前些天寫的那篇關於生完寶寶到底要不要回去上班的文章嗎?橙媽在眾多評論中看出各位寶媽們的顧慮大多數都與婆婆有關,中國有句古話:多年兒媳終成婆,雖然這句話有些過度誇張婆媳矛盾,可是婆媳關係在今天也是一如既往的緊張。

剛結婚時表現在丈夫身上,生完寶寶表現在隔代教育上。

橙兒媽自從生下小橙子之後,隔了一年就回去上班了,白天是他奶奶在帶,奶奶帶的弊端太多了,導致我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糾正下小橙子的行為習慣。

NO.1護理方面,是最明顯的問題


有一種常見情況:在幼兒園裡頭,在遊樂場裡頭,孩子玩得特別高興的時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裡塞一個水果。

在老人看來:只有這個時候,孩子不會輕易抗拒,塞一個,孩子就會吃一個。

吃一個,就算一個。

老人做得對不對呢?出發點當然對,只是方法不對。

實際上這個小小動作極易破壞了孩子注意力的發展。

有些孩子上學的時候,為什麼他的注意力不好?實際上就跟他小時候一點一滴的這種「被打擾」有關。

而且,長期塞給孩子食物,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不把吃飯當成是一個正事,也不把它當成一個快樂的事。

自然地,這又引發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吃飯困難問題。

另,老人怕冷,於是也習慣地給孩子穿很多。

孩子是純陽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體質生下來就偏弱。

結果孩子一運動,就容易出汗,汗涼了,孩子一熱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NO.2 更重要的衝突就表現在教育上

有一天,我回家,發現小橙子嘴上有甜味,就問:你吃糖了?他想了想,說:吃了。

這時奶奶就衝出來,說:你這個叛徒,我都告訴過你不要告訴你媽媽,你還跟你媽媽說。

媽媽知道,不能跟老人起衝突,只好壓著情緒,跟孩子說:一定要跟媽媽誠實,吃了就是吃了,媽媽不是不允許你吃的明白嗎?

第二天,孩子又吃糖了,媽媽再問時,小橙子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說:我吃了還是沒吃呢?他不知道他該怎麼樣回答。

一方面,這孩子怕奶奶說他是叛徒,一方面又怕媽媽擔心。

你看,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所以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可會察言觀色了。

他們會看看爺爺奶奶允許的是什麼,如果爸爸媽媽不允許就不去找他們了,轉而去找爺爺奶奶。

就是因為我們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不一致,導致了有這個空隙可以鑽。

NO.3 怕孩子哭鬧,而過度滿足孩子吃零食的要求

孩子鬧的時候,年輕爸媽一般還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

而老人很多時候,聽不得孩子哭,心疼。

比如,我們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特別想吃這根火腿腸。

但不去滿足他。

因為很多時候,你是不能給孩子吃的。

於是,我們就得陪著孩子,等待他用哭泣去排解情緒。

不過,這樣的話,老人很難做到。

在吃的這個問題上,我特別要講得就是:食品添加劑。

很多食品含有添加劑,它對孩子的健康很不好。

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大腦。

大腦是不能受損的。

我們曾經在給小老鼠做實驗的時候,把大腦的某一個區域給他做了一個切割,或者把它左右腦的一個胼胝體給它切割以後這個老鼠就完全出現崩潰的狀態。

孩子的大腦同樣脆弱。

NO.4 老人「替代」孩子做事情,減少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

老人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代替孩子說話。

我家婆婆也有幫我帶孩子,一開始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比如我問:小橙子,你今天去哪裡玩了呀。

然後奶奶就說我們今天去小公園了。

我沒吭聲,又問:你今天見到哪個小朋友了啊?

奶奶說:我們見到誰誰。

我說:讓小橙子自己說吧。

我又問:橙子,你今天跟小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情讓你高興啊?

然後小橙子慢慢地開始說了。

孩子語言的發展是怎麼來的?他如果不說,就永遠不可能發展。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越多,孩子語言的速度就會越快。

我們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無法獨立帶孩子,而長輩歲數大了,有意願、有時間,也有經驗可以幫忙分擔育兒重任,此時我們難免跟長輩的來往互動比較頻繁,需要借他們的力,且不論他們帶孩子的方式是否科學,至少他們確實幫我們分擔了很多困難。

但隔代育兒,兩代人的習慣、觀念甚至角色的衝突導致有些媽媽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轉而去替代老人教育孩子。

其實這也不是不能兩全的,如何讓婆婆按照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1、遇到問題,父母和老人要溝通,但儘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

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後再跟老人說: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

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

很多時候,我們越親,就越不注重溝通,就覺得直說OK。

但實際上,越親的人,就越在乎你對他是不是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2、兩代人之間可以爭論,但最好不要爭吵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信息。

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

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

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里成長,比如我們現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這個事情,還可以做那個事情。

換種方式,我還能做得很好,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很牛。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自尊。

自尊是什麼我覺得我好,自信是什麼,我覺得我能。

對吧?這個孩子覺得自己好,就覺得我行,你說他願不願意去做別的事情,他一定願意做,只要他感興趣的事情。

但是,爭吵的話,就會引發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定。

家庭中的緊張情緒,一定會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就是我提到過的:軀體化反應。

3、帶著老人學習;適當藉助權威的支持

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他才會犯一些錯誤。

所以年輕父母們可以帶著老人多去體驗,多去接觸,讓他們有更多的早教意識,獲得更多支持。

另外,可以藉助權威,因為父母直接跟老人說,老人不一定聽。

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

但是藉助權威就不一樣。

可以多帶老人去聽講座。

4、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至少做好分工

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衝突。

我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

最後,我也崩潰了,我老公也崩潰了,老人也是。

媽媽護兒子,婆婆護兒子,很自然,掐起來就沒法兒了。

解決辦法就是,能不同時帶孩子,就不同時帶。

不得已必須要一起相處,那就的要做好分工。

比如奶奶負責孩子餵養,姥姥負責家裡的家務等。

5、丈夫一定要在這個中間發揮很積極的作用

觀察下,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家庭里的爸爸是一個積極捲入到孩子教養中的爸爸,那麼,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和老人們,相處的更好。

我的親身體驗:有一段的時候,橙子爸爸比較忙。

那會兒剛好橙子在學說話。

我就教他喊爸爸,但他就是不喊。

我就告訴橙子爸,你跟他多玩玩,他就叫了。

他於是做出改變,開始跟橙子多一些時間玩耍,於是橙子很快就叫爸爸了。

而且,他一旦在這個過程去專心體會,就會發現他的爸爸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存現的一些問題。

於是不用我說,他自己就會去跟他的爸爸媽媽去溝通。

而他和自己爸媽溝通,自然比我溝通更方便。

6、孩子怕這三件事,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這三個錯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嘮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別的怕嘮叨,但是你會發現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嘮叨。

第二件事情叫責備,就是很多時候孩子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你不應該這麼做你不能這麼做。

剛開始孩子一定會說不。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內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個事情,叫比較。

我們習慣性地去頂住別人家孩子如何,常常無意識地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那個孩子怎樣怎樣。

這從某種角度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總之,隔代教育不容易,各位寶媽們需要多花費些精力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隔代教育衝突的解決辦法

有些專家認為說我們的孩子就是不能給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但是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中國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們的隔代教養來進行的,所以不能說不能帶就解決問題了。我們只能去考慮:在有老人幫...

隔代教育,寶爸寶媽該怎麼和老人溝通?

現今社會,兒童2歲半前隔代撫養比例高達70%! 兩代家長衝突頻發有可能會導致孩子成「多面人」。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管生活,爸爸媽媽帶上培訓班或外出遊玩:一個是生活上的「爹媽」,另一個則是精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