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收起你的壞脾氣,教育孩子從我做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很多父母認為教育,就是要板起臉孔一本嚴肅的,這樣才會有效果!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想法?
1、面子心態+害怕犯錯
中國人的習慣是把別人的成功與失敗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別人」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別人好了他就有面子,別人不好了他也沒面子。
別覺得可笑,這個「別人」就是自己的家人,親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沒反應過來。
你要是說這些人都不是「別人」,只能說你分不清人際界限。
如果你不能接受這一點,你就不免會過度參與他的生活,因為你沒有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獨立於你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的人,去尊重。
少家長就是因為把孩子看成與自己不可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錯,就覺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損,俗稱沒了面子。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為掛鈎的後果就是,你會為了避免這種羞恥的感覺,而對小孩嚴加管束。
但孩子真的適合這樣被管教嗎?這樣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結果嗎?未必。
不少嚴厲的父母其實對自己也相當嚴厲,自己本身就因為害怕犯錯而過得十分壓抑,也因此,為了保持自我感覺的完美,而去嚴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規律
對孩子的常見行為問題,除了打罵和說教想不到其他的辦法
其實完美主義的家長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隱藏起了自己的真實意圖,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即使自詡孩子遺傳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將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決不能隨便應付了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因材施教」,其實對孩子來說,不光要根據他們的天賦來栽培,還需要根據他們生來的脾氣秉性,依照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式來栽培,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同樣是家長,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寫育兒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別人寫的育兒攻略?這除了經驗之外,更多的是一個家長在育兒方面動的腦筋夠不夠,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問題是積極處理還是消極應對。
而這些,正是那些經常板起臉教訓孩子的家長,所欠缺的。
3、身為家長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時走在街上時,經常能聽到媽媽們用近乎斥責的口吻對孩子講話。
無論心裡多麼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從自己的意願,但碰到著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時候,媽媽們就會不自覺地變得煩躁起來,甚至遷怒於自己的孩子,這種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氣的做法,只能說是她們對身為母親的自覺性還略顯不足。
因此作為家長,在孩子面前,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家長才行。
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還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婦還是大當家,管你自己認為自己是暴脾氣還是溫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他的父親母親,別把工作中的你、家庭關係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帶到孩子面前來。
因為你的一舉一動,有可能會對他的人生造成至關重大的影響。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停止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實用心理學的說法來講,就是塑造行為的過程。
在神經學上,要改變一個行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為。
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你認為不好的行為時,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明確的路來給他走。
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
好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而父母塑造行為的工作,也應該這樣展開。
怎樣才能有效地帶領孩子走你喜歡的那條路呢?
這裡就用到了行為心理學的行為塑造法:懲罰和強化。
懲罰是使孩子停止某一行為,而強化是使孩子重複某一行為並保持下去。
塑造行為的過程,可以先懲罰,後強化,也可以只強化好的行為,無視壞的行為,讓孩子發現做好的行為更有利,於是選擇做好的行為,讓壞的行為自動消退。
不過,應該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被採取「措施」,因此在你對孩子的行為採取「措施」之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尊重,而不是對立,
因此,塑造行為的第一步,必須是:
1、先聽孩子說,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其實有時孩子已經懂得很多了,他們有足夠的智慧也能判斷,只不過有時他們仍然是個想耍賴的孩子!他們的思考過程甚至是她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候、這件事上耍賴。
因此,傾聽永遠是溝通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方式,為啥孩子想要這麼做,聽聽孩子自己的道理。
當他們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也許反而能停止耍賴,按照規矩乖乖地來。
剛開始總是困難的,當一個孩子如果總是被打罵被威脅,總是一有意見就被要求閉嘴!他不會覺得大人真心想知道他的想法。
他要不就妥協放棄了(而大人以為他終於學乖了),要不就更大聲更激烈的抗議。
當一個孩子真的被尊重了,終於覺得自己重要了,他才能表現出一個值得被尊重的人應有的樣子,表現出一個成熟負責的態度。
2、定規矩,把你的「措施」亮出來 (假如沒事先定規矩,那麼臨時遇到問題時要先把道理講清楚,然後根據你的道理定一個規矩,並且讓孩子服氣地接受規矩。
)
在定規矩時,你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假如他的行為不對,你會怎麼做。
你不必威脅說要打他,因為懲罰的方式可不止打罵和說教這兩種,還有更溫和有效的方法。
懲罰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兩種。
①正懲罰
是指施加一個壞刺激。
就是當不適應的行為出現時給予處罰的一種方法,往往是給對方一種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這個刺激不一定是打罵和說教,還可以是罰款,或者就事論事的批評。
但是使用正懲罰必須注意,懲罰的是什麼,必須讓被懲罰的本人明確地知曉,意義要明確,時間要適當,強度更要合適,要記得過猶不及的道理。
②負懲罰
負懲罰是指去掉一個好刺激。
這種懲罰比正懲罰更為常用。
所謂去掉一個好刺激,就是指當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不再給予其原有的獎勵。
如一個孩子愛貪玩,經常不完成作業。
怎麼來改正呢?就是告訴他:只有在完成作業後才允許他看最愛看的《西遊記》,否則就不允許他看。
這樣他就會為看自己喜愛的電視,而自覺的來完成作業。
周末帶依依去公園,媽媽也會事先告訴她,如果在遊樂場她跑到離父母太遠的地方,就必須離開遊樂場。
「必須離開」也是去掉了一個好刺激,是負懲罰。
這種方式對依依來說非常有效,每次她都會按照媽媽的規定去做。
因為孩子已經提前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將要承擔怎樣的後果,如果真的犯錯了,她也能自然地接受這種「不能玩」「必須離開」的懲罰。
如果沒有什麼獎勵可撤銷的,怎麼辦?一位媽媽想到了辦法:
於女士給出的辦法是,在生活中,家長可以特意給予孩子一些特權,比如看他喜歡的動畫片、玩玩具等,當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時,家長就可以剝奪這個特權。
不過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剝奪太多特權,剝奪特權的時間也不宜過長。
否則就不是處罰了,而是剝奪孩子的愛了,罰得太厲害了孩子可能會缺少安全感。
在說了處罰措施之後,別忘了再說說獎勵措施。
賞罰分明才更能催人前行。
強化是加強孩子的好行為,也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
①正強化
正強化就是給予一個好刺激。
為了使兒童能夠建立一個適應性的行為模式,通過運用獎勵的方式,使這種行為模式得以重複出現並保持下來。
獎勵的方式可以給予對方喜愛的實物,代幣,金錢,也可以是微笑,點頭,稱讚及表揚等。
②負強化
負強化與正強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個壞刺激。
這種壞刺激為引發所希望的行為的出現而設立。
例如較大一點的小孩依舊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家長應該做什麼來幫他改正這一壞習慣呢?從負強化的觀點來看就是當這個孩子吸吮手指的行為一出現就要受到指責,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對他的批評。
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為的頻率就會漸漸降低直至消失。
3、不斷堅持,不斷給孩子信心
行為心理學說,養成一個好習慣要21天的時間,而讓一個好習慣牢固下來,需要至少三個月的時間。
這是一個持久戰,所以父母決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前功盡棄。
改變一個行為需要的不僅僅是家長的堅持,孩子才是真正的當事人。
在改變的過程中,最掙扎的也是孩子。
大人們看看自己要改變一個壞習慣有多痛苦,就能明白孩子有多痛苦了。
因此,在孩子改變的過程中,家長要不斷地給孩子加油打氣,給孩子戴高帽,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
我很喜歡有位心理學家的說法:「我們應該敬畏孩子的掙扎,陪伴他,不去包辦更不去干涉,這樣他才會生出勇氣,發現自己應對問題的力量,讓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被開發。
當他獨自一人成功地做到了,他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
激發孩子的信心,除了鼓勵孩子,還有一個辦法:讓他看到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伴也能做到這件事,讓孩子在同伴身上觀察學習,這種方法也能給孩子信心,或者說,這也是一種激將法。
不過,在使用激將法的時候,不要說「你怎麼不行」,這是責怪,而說「他行,你比他還行,所以你也行」這才是鼓勵。
★ 行為塑造的注意事項:
①及時性
及時糾正非常必要,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係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如果事情過去了好久再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說教,孩子會不明就理,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受罰。
父母要及時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因為某件具體的事或行為而受罰,同時還要讓孩子了解他仍是好孩子,父母依然愛他。
這才是懲罰的真正用意。
②不要故意引人入罪:若不要孩子吃糖,請把糖拿走,不要放在他面前又不准他吃。
教育方法:莫依照經驗行事,也莫聽一家之言,經常反省,也不要害怕犯錯。
如果父母過於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會使父母的視野逐漸變得狹窄。
要時常讓頭腦保持冷靜,從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能經常冷靜下來再次思考,你會發現許許多多曾經被忽略和忽視掉的東西。
這些以前不被注意和重視的細節,在以後的教育中會發揮出令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小編將以上這些方法逐一列舉出來的時候,可能有的人會因為緊張而變得過分專注於方法的細節本身,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失敗,也會對自己過分地苛責,懷疑自己的能力。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擔心。
我們人類不論多少都具備一些自我恢復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孩子身上也一樣,一次、兩次的失敗,不會給孩子造成無可挽回的打擊。
相反,最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不必過分憂慮,要從失敗中學習經驗,提高教育的質量,促進孩子的成長。
畢竟,每當我們意識到為時已晚,其實往往是最早的時候,怕就怕明知有錯,卻一輩子不去改變。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覺不到「這是教育」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在孩子懵懂無知的幼兒階段時,就開始張羅五花八門的教材,讓孩子學習英語、音樂,以及各種技藝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無...
好的「精英教育」,不是逼孩子學,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成精英!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在孩子懵懂無知的幼兒階段時,就開始張羅五花八門的教材,讓孩子學習英語、音樂,以及各種技藝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無...
父母不板著臉如何教育?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停止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實就是塑造行為的過程。但是假如不板起臉來,就一定沒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嗎?是什麼讓父母們不得不板起臉來...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覺不到「這是教育」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在孩子懵懂無知的幼兒階段時,就開始張羅五花八門的教材,讓孩子學習英語、音樂,以及各種技藝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無...
開學後,父母不板著臉如何教育?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停止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實就是塑造行為的過程。但是假如不板起臉來,就一定沒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嗎?
怎樣才能有效地帶領孩子走你喜歡的那條路呢?
行為心理學的行為塑造法:懲罰和強化。懲罰是使孩子停止某一行為,而強化是使孩子重複某一行為並保持下去。塑造行為的過程,可以先懲罰,後強化,也可以只強化好的行為,無視壞的行為,讓孩子發現做好的行為更...
孩子犯錯打和罵?錯!5種「懲罰」方式讓孩子心服口服
每個人在孩提時代都會頑皮、犯錯,如果孩子犯了錯,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呢?有一部分家長會選擇簡單粗暴的打和罵,而這種體罰式的懲罰方式看似約束了孩子,但其實弊端很大:一方面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一定傷害...
家長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
批評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恰當的批評可以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反之,則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怎樣批評犯錯誤的孩子,既能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傷到孩子呢...
用這5個技巧代替懲罰孩子!無需打罵孩子!快了解下
用這5個技巧代替懲罰孩子!無需打罵孩子!快了解下懲罰寶寶,是每個父母培養孩子、糾正孩子錯誤的方式之一。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誤,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懲罰。但懲罰寶寶也要講求科學方...
教你5個「懲罰」孩子的招,既不讓孩子肉疼,又不讓父母心疼
文 | 齊麗娟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嚴禁非法轉載相信不少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都被氣得想摔東西吧,也不知道給孩子說了多少遍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但是孩子總會把這些話當成耳旁風,教育孩...
孩子犯錯家長到底該如何懲罰孩子?這個方法既簡單又有效
很多父母向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犯了錯,打不得罵不得,不管不行,害怕以後犯錯越來越多,管了也不行,害怕批評的太嚴厲,傷害孩子的幼小心靈。實在是範疇啊。聽到這些,我想說的是,犯了錯一定要及時...
孩子偷錢,你該怎麼辦?
7歲小孩偷拿媽媽100元買玩具,媽媽說這是偷,要黃荊棍下出好人,爸爸認為說「偷」傷孩子自尊,不宜施暴。結果孩子還沒教育,夫妻卻當著孩子面大打出手。前日,大足警方接到該區拾萬鎮7歲小孩小星的報警:...
怎樣培養出孩子的好性格?
如何培養一個有好習慣、好品行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美國在培養聽話的孩子,糾正不好習慣方面用一個很簡單的詞,就是discipline,即「訓練、訓導」。訓導不是懲罰,更多的是如何教育孩子什...
最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們快來學習吧!
最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們快來學習吧!有的家長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罵不容易成才」。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先罵一通不要採取過激的方法有的家長...
不打不罵怎麼懲罰孩子?聰明媽媽用這5個技巧代替!
之前浩浩媽一直對家長們說,不能責罰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犯了難:孩子犯了錯,難道就不管了嗎?孩子有錯不但要指出來,懲罰也不可少,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只不過,不過懲罰不等於打罵,萬一沒注意,打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