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類媽媽養出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做到4條你就很優秀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孩子犯錯時,你是否馬上就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你是不是也經常會後悔對孩子的責罵,又控制不了自己?孩子的細微變化,你都觀察過嗎?專家研究表明,母親是怎樣的人,孩子有70%的基因會像母親。
教育孩子對每個當媽媽的人來說是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功課,雖然每個孩子都各有各的不同,每個媽媽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過程雖有不同,卻不難發現真正優秀的媽媽一般都具有以下幾種或全部的特點:
有趣的媽媽
媽媽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情緒平和幽默有趣的媽媽才能給家庭生活增添更多樂趣,才能培養活潑開朗的健康孩子。
就算成年有家庭後,其實媽媽也可以「孩子氣」的生活,生活中不用處處過於嚴格與嚴肅,你可以與孩子玩成一片,你可以從很小的事件中為孩子挖掘出新意,你樂於發現有趣的事件。
- 兒子不服輸,欲擒故縱減壓力
剛上小學時兒子做什麼事老是不服輸,什麼都要贏,輸了就不開心,我們怕他壓力太大,常常引導。
有次玩五子棋他輸了,憋著氣,我打趣說:「寶貝那麼想贏啊?贏了那麼有意思嗎?那媽媽就讓你贏吧,反正贏了是兒子,輸了才是媽媽。
」兒子稍微平靜一點問我為什麼贏了是兒子,輸了是媽媽,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啊,失敗是媽媽,成功是兒子。
」兒子聽後笑嘻嘻說:「原來輸了也不是特別不好嘛。
」之後兒子比賽輸了或作業沒拿A+都不會那麼不開心了,會幽默地來一句「失敗是成功的媽媽嘛。
」
- 兒子買玩具,以謬還謬來轉移
兒子家裡玩具車太多,有次逛商場時他又想買玩具車,我跟他說:「你不是有很多車了嗎?怎麼還買?」兒子說:「我就缺這款。
」我說:「你還缺車位呢,等你有了車位再買車吧。
」
少說「不」的媽媽
「不」建立了一個負面的環境和親子關係。
當我們總是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或者不允許的,給孩子的感覺是孩子哪裡都是毛病,完全沒有優點,長期如此,孩子會非常的焦慮,聽到你說「不」就會煩躁,不聽從,甚至對著幹,孩子也會想要遠離你。
其實,對於成人也是這樣的,如果和你一起的人總是對你「不要這」「不要那」的,你也會煩躁而遠離。
那麼我們遇到了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時,應該怎麼樣做呢?
首先, 我們要堅持給孩子正面的指令,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省掉帶「不」字的指令,用正面指令替換,比如:
不要跑→ 慢慢走
不要用手抓菜→ 用勺子吃
不要使勁關門→ 輕輕地關門
不要大喊→小聲說話
不要把垃圾扔地上→扔到垃圾筒里
不要玩遙控器→把遙控器放在……
不要打小朋友→輕輕地摸
不要搶玩具→一起玩玩具
家長們也拿起筆,把你對孩子的「不」,變成「要」吧。
其次,當我們告訴了孩子應該怎麼做的時候,如果孩子沒有聽從,我們要馬上輔助孩子去做。
通過實踐,讓孩子明白應該做什麼,並且慢慢建立新的好的習慣。
再次, 當孩子跟從了「要」的指令或者在輔助下做了之後,一定要記得獎勵孩子,強化物跟隨一個好的行為,這個行為在將來就會越多地發生。
不攀比的媽媽
我曾看過這樣一篇笑話,這個笑話說的是:
一個孩子考了五十分,拿回家給媽媽看,媽媽非常生氣的對孩子說:你下次如果再考低了,就別叫我媽。
第二天孩子回來,不好意思的對媽媽說:對不起,大姐,我又考低了。
在孩子的吃穿上,我們做家長的總是喜歡跟最差的比,在孩子的學習卻喜歡跟最好的比。
對於孩子的學習我們總是有個很高的要求。
我們父母的本意其實是想要通過對比來激發孩子的節儉和努力,然而一不小心就變成了攀比和擠兌。
很容易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嫉妒。
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讓孩子感覺到充分的愛的空間,才能啟動孩子的大腦腦區負責學習和思考部分的功能。
其次,如果想要孩子能夠學習管理情緒,那我們的家長就要從自己做起。
通過學習先學會管理我們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媽媽,因為一個孩子的情緒模式是直接複製母親的。
正如一個焦慮的媽媽是不會有一個淡定的孩子是一樣的道理。
說話算話的媽媽
多少家長為了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績或有好的表現,用許諾的方式激勵孩子「考好了帶你出去玩」「考好了獎勵你一部手機」「乖乖聽話給你買遙控汽車」。
可是,當孩子拼盡全力好好表現的時候,又有多少家長遵守承諾滿足了孩子?
紀錄片《鏡子》每一集的開篇都會有一句話,發人深思: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觀察這個世界,他們是天生的觀察家,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中獲得成長。
而父母是他們最初的觀察和模仿對象。
如果父母總是說話不算數,那麼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讓孩子也慢慢成為一個不遵守承諾、說話不算數的人。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信守承諾的人,那麼父母首先要做到信守承諾。
喜歡微笑的媽媽
以前看到過一個繪本故事,雞媽媽,我的媽媽是一隻年輕的母雞,我的媽媽有兩張臉,一張是圓圓的,一張是長長的,當我考了一百分的時候,媽媽的臉是圓圓的, 當我考了零分的時候,媽媽的臉是長長的,我喜歡媽媽的圓臉,不喜歡媽媽的長臉。
所有孩子們的心聲:媽媽,我喜歡你微笑的樣子,像明媚的陽光,能融化我的心,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如此美好。
媽媽,請別對我大聲吼叫了,那個樣子讓我害怕,心驚膽戰,晚上都會做惡夢。
而我希望,一推門就能看到媽媽親切的笑臉,在夢中都能看到媽媽甜甜的微笑。
大氣的媽媽
之前聽過這樣一件事:兩個孩子的家長,一路由籃球場扭打到了小區門口……原因是小男孩往小女孩頭上粘了好幾塊嚼過的口香糖,太難清理,女孩不得不將一頭長髮齊肩剪斷。
為此,女孩的家長拒不接受男孩家長的道歉,接著雙方由言語衝突發展到肢體衝突。
就在雙方扭打、鄰居和保安勸架之時,那個原本是「受害者」的小女孩突然大哭起來:
「媽媽,我都已經把頭髮剪掉了,你們還要打架,還有哪個小朋友敢跟我玩啊!」聽到小女孩的哭訴,突然好心疼。
她的內心是這樣說的:我沒了心愛的長髮,你們卻只顧得理不饒人,而我這時最需要的是媽媽的安慰啊;可你們這樣凡事用拳頭說話的處事方式,會讓我的朋友瞧不起我,甚至不敢再跟我交朋友。
一個五歲的孩子都知道,這樣的做法不可取,難道做大人的不該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羞愧嗎?當媽的都知道,年幼的孩子之間因為搶玩具而起爭執,或在公共的遊樂區域內發生小的肢體衝突,是很常見的。
當矛盾發生時,家長偏幫自己的孩子,出現些「護犢」行為也算是人之常情。
可是,非要用「抱摔」「毆打」「肢體衝突」的方式才能保護孩子嗎?
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你是「大氣」的媽媽,你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處理,不得理不饒人,懂得教會小朋友學會寬容,學會用微笑化解矛盾。
不「包辦」的媽媽
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都習慣於「男主外,女主內」,於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的安排,往往會是: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對孩子的事情很少過問,媽媽負責衣食住行,對孩子的一切選擇包辦。
但其實這樣的分工看似合理,卻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弊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媽媽適當放手,爸爸不缺位,這樣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無數的事實證明: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爸爸。
媽媽包辦一切的危害:
1 造成孩子動手能力差,現在十多歲的孩子不會繫鞋帶,不會削鉛筆,不會收拾屋子,當然更不會洗衣服做飯,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孩子缺少生活上的經驗,不僅會養成懶惰的毛病,而且還會影響到將來的學習。
2 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對孩子有求必應,就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父母理所應當的付出。
而一旦偶爾滿足不了他的要求,就會引來強烈的不滿,甚至激烈的反應。
3、不能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我們每個人都是不斷從克服困難中走向成熟。
而如果我們總是為孩子遮風擋雨,一旦他單獨面對逆境,就很可能會出問題。
尊重孩子隱私的媽媽
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也許這些秘密在我們大人的眼中顯得很可笑很幼稚,但在孩子心中卻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萌萌臀部有一大塊暗紅色的胎記,形狀像一個桃心。
父母覺得很有趣,於是從嬰兒開始就喜歡在別人面前,展示萌萌屁股上的紅色桃心。
到了三歲的時候,萌萌開始對這樣的展示表現出不耐煩了,時常有抗拒的舉動。
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只是有點「不好意思」,並沒有在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萌萌的表現越來越反常,已經發展到一見到客人就躲藏起來,拒絕和大人擁抱。
爸爸媽媽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願不願意經常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臀部?在這一點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沒有差別。
對於孩子身體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徵以及後天的疤痕等,爸媽都應該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當作談資或笑柄。
你的生活里並不是百分百的全部是孩子,你也有自己的空間,當然,你更加尊重孩子的空間,對於孩子的隱私,你不會隨意在外人面前提起。
每個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都是愛美的,成為媽媽之後,也許因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漸漸的變得不那麼愛美了。
但媽媽如果成為受歡迎正能量的人,無疑也將帶領孩子成為受歡迎正能量的人,媽媽們請重拾信心,做一個對孩子來說完美的媽媽,這不僅是對自己的投資,也是你送給孩子成長的一份厚禮。
媽媽,請你不要再說,罵我是因為愛我
在媽媽的教導中還有一件事情,是很多父親母親都說過的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聽懂沒有。不要還嘴!」這個孩子 看著自己的媽媽滿口說愛,但是卻面目猙獰孩子要說服自己原來那個
教育專家建議:做高情商父母,4條方式搞定熊孩子,讓你省心十年
「別跑,回來吃一口再玩!」一位奶奶一邊端著飯,一邊蹣跚的追著自己的孫子,上氣不接下氣的喊道。「你慢點騎、慢點騎啊!你要嚇死姥姥的心臟呀」這位姥姥根本追不上自己的小外甥,小外孫真騎著三輪車從坡上衝...
孩子之間搶玩具,家長應該介入還是旁觀?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做起
3歲的小孩已經有了主權意識,他們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見到好東西就渴望擁有。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強調自我,符合自己需要的就是正確的。對於4歲以下的幼兒,搶玩具也是小朋友間的一種相處方式。